—
在高速发展的市场,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实现营收,保证在融资潮过后不掉队,才是RPA厂商该关注的。
来源 / ToB行业头条 (ID:wwwqifu)
作者 / 樊航 · 编辑 / 瑞雪
从2019年RPA元年开启,到现在金融、政企、零售、制造等领域随处可见,RPA在中国的高速发展仅仅用了四年。在这四年间,投资人对RPA赛道始终保持热情高涨的状态,据「ToB行业头条」不完全统计,2019-2022年间有超过40起RPA融资事件发生,整个赛道呈现出融资金额高、融资频次快的特征。比如市面上表现活跃的RPA厂商弘玑Cyclone,在四年间完成三轮融资,总融资金额超过2亿美元;四年四次融资,总融资金额近2亿美元的来也科技;还包括四年融资六次,总金额超过1亿7千万美元的影刀......但与资本热情参与的态势不同,有部分从业者认为RPA赛道仍处于虚假繁荣,因为,直至今日RPA行业仍未有厂商实现盈利,烧钱亏损仍属于常态,在低营收和高估值之间存在很大的泡沫。这样的反差很难不引起业内关注,中国RPA行业走到哪个阶段,存在哪些问题,之后该如何发展?值得探索。机会的另一面是无序竞争
RPA作为一款数字化工具,和低代码、BI分析软件一样,是帮助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一块楔子。只是,同样作为一块楔子,RPA的初级价值是可以量化的,即解放生产力,代替人工完成重复性的任务。这也直接让当下RPA的市场机会变得更加明显。有数据统计,目前使用RPA产品的企业,基本上在业务上可以得到超30%的效率提升,有些业务效率甚至提升超过80%,这也是为什么RPA厂商喊出“让人手有一个机器人、人人可用RPA”口号的原因,毕竟高效替代低效,会产出巨大的商业价值。理论上,RPA的使用范畴可以覆盖千行百业,比如银行行业的数据验证、多系统间数据迁移、客户账户管理等;医疗行业的患者数据处理、医生报告、医疗账单处理等;保险、电信通讯......几乎所有线上业务规则化标准化且重复的工作都可以通过使用RPA去替代。但与RPA高市场需求所体现出来的不同是,当前国内RPA渗透率尚在初期阶段。据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RPA市场规模在33亿元左右,到2024年中国RPA市场规模将达到约82亿元,2021-202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50%。在未来5到10年RPA赛道都会保持着超30%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到2027年达到270亿元,是名副其实的高速增长赛道。在这高速增长的赛道里,其实并不缺乏玩家。目前中国RPA市场上的玩家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影刀、来也科技、弘玑Cyclone、九科信息等RPA初创公司;三是阿里云、华为云、金蝶、用友等大厂孵化的RPA产品;由于目前国内RPA行业渗透率低,大部分巨头都集中挤在几个明显的行业,包括像上市公司UiPath、明星巨头Blueprism等众多国外企业也参与了国内市场的角逐,整个赛道玩家都面临不小的竞争压力。根据德勤全球RPA调查数据显示,53%的欧美企业已将RPA通过某种形式同业务相耦合,但相较于发达国家的高兼容性,中国RPA渗透率相对较低,应用大多数停留在金融、电信等数字化程度较高的行业。这也导致了国内RPA公司的竞争走向,都挤在了IT环境成熟的区域,不那么标准化的场景和领域鲜有吃螃蟹的人,且由于在RPA赛道,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融到钱的企业容易铺到销售和价格战上,导致很多厂商都进入这种无序竞争盲目发展的漩涡之中。有多位知情人士向「ToB行业头条」透露,在一场国内政企的RPA采购招标会上,海外RPA厂商十几万均价的报价,到最后成交会发现国内有很多报价低至万元的厂商中标,基本上毫无利润可言。且这样的现象,不在少数。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从业者会抨击竞对毫无底线的原因,这也导致了国内市场基本很难走出盈利的企业。弘玑Cyclone曾向相关媒体透露,RPA赛道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1.0阶段是证明RPA价值;2.0阶段比拼性价比、即单点产品能力和价格;3.0阶段是整个自动化闭环解决方案。很明显,中国RPA市场目前正处在的2.0阶段向3.0过渡的阶段,但真正能突围出来并不容易。超自动化成RPA最热技术趋势
RPA+AI+流程挖掘等技术走向融合
在RPA行业面临同质化、价格战时,核心竞争力成了企业突围的关键点。落实到细节就是产品是否解决了客户痛点,有没有体现RPA最终的价值,实现终极目标。而3.0阶段的最终形态,就是Gartner所提出的超自动化。超自动化是以RPA为核心,添加人工智能、流程挖掘、BI分析或其他高级工具,提供整体自动化闭环解决方案,协助实现处理复杂场景的决策的能力。甚至通过直接交互,让RPA 机器人去协助创建 RPA 流程,最终可以为越来越多知识型工作实现自动化,让每个人每个企业都能参与到数字化转型中。这也意味着单纯做RPA的厂商必须通过自研或者融合去吸收AI、流程挖掘、BI分析等能力,去实现最终目标。大多数厂商和从业者认为,想要实现超级自动化流程创建,像目前RPA厂商都在走的一个路径,RPA+AI。业界的共识是如果RPA是代替人工的手,那AI则是大脑,AI赋予RPA自主学习的能力。其中AI的高级玩法流程挖掘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技术。通过跨平台、跨系统的业务操作日志采集,生成流程运行方式的完整视图,从而发现、监测和改进实际流程,这样能全面的理解业务流程,找到效率低下的根源并确定自动化改进的机会。现在不管是RPA厂商还是企服软件厂商,都意识到流程挖掘对业务流程优化的重要性,开始通过收购、引入和自研的方式获得流程挖掘技术。有一点很明显的现象是,目前国外的企业都偏向于收购并购,而国内的企业都在纷纷自研。比如UiPath在2019年收购可视化业务分析流程工具公司ProcessGold,2022年初,微软收购流程挖掘技术领先者Minit。像国产RPA厂商弘玑Cyclone、艺赛旗、来也科技、九科信息等都推出了自有的流程挖掘产品,此外也有像望繁信、云智慧等主打流程挖掘以及推出相关产品的厂商。当然,想要实现超自动化并非易事,单靠RPA自身的基础能力很难实现,在未来,会经常看到RPA厂商与AI、BI、流程挖掘类厂商进行融合、并购、合作的场景,毕竟每一项能力的研发成本不是所有RPA厂商能够承担的。纵深业务场景还需要
与其他软件进行集成
提升的整体技术能力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途径,但并非唯一途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要厂商寻找更多的业务场景。比如像国内也有垂直行业的RPA服务商对某些行业的某些业务场景有着深度理解,也形成了很深的Know-How,自然会拥有一定的市场空间。但对于做通用型的PRA厂商而言,想要纵深业务场景,就需要不断积累不同行业的不同业务场景。最普遍的方式就是与其他软件技术进行融合与集成。将RPA与HR系统、财务系统集成是当下最常见的方式之一,这样有助于减少人为失误,保持流程准确性。再比如,将RPA集成在企业原有的ERP、CRM系统上,用以打通数据壁垒,优化遗留系统性能。对于那些多达上百种系统软件的企业而言,集成和融合至关重要。这样的方式也是UiPath近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从去年到今年,UiPath和全球最大的基于云的数据仓库Snowflake进行集成,允许RPA机器人从几乎任何地方收集数据、验证和丰富数据。按照UiPath业务发展和产品联盟高级副总裁Dhruv Asher的说法,只有通过强大的数据分析平台才能实现端到端的自动化,这样的平台才能应对如今复制数据的爆炸式增长。此外,UiPath还和全球人力资源一哥Workday实现集成,结合数百个HCM和财务交易相关流程,提供更快捷的自动化体验。从UiPath的路径不难看出,业务流程管理领域走向了相互融合的局面,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RPA的能力和应用场景,是RPA厂商保有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商业模式上偏向PRAaaS
不论是技术投入还是纵深业务场景,实质上都是为了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吸引更多客户。尤其是一切皆服务的趋势下,迁移上云一直都是软件万年不变的话题,为了避免RPA成为大型企业的转职司机,让广大中小企业更方便的应用RPA,RPAaaS模式也是未来的走向之一。使用RPAaaS跟使用其他SaaS软件一样容易,只要在网页登陆客户端就能简单的开发、配置以及管理业务流程,大大降低了RPA机器人的开发与应用难度。在不涉及核心业务的场景中,已经上云的企业也会优先选择RPAaaS。一来无需投资昂贵的成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咨询培训、前期许可,二来可以实现人人皆可操作。比如像UiPath的产品已经实现了网页端登陆,在UiPath今年的财报中显示,UiPath的营收重心已经从授权收入、专业服务收入转向订阅收入,其今年的订阅收入整体增长38%,订阅收入也会是UiPath未来营收的最大构成之一。也可看到当下有很多厂商也开始积极从技术上拓展RPAaaS,实现基于云的RPA部署,进而减低用户在RPA部署与使用上的难度,以推动RPA人人皆可用的目标。写在最后
在当下的国内外RPA厂商中,能力都各不相同,有具备技术开发基因的,也有擅长市场和营销拓客的,也有综合能力相当的。因此,在具体往前走的路上每一步上,国内RPA厂商都会有不同的策略,毕竟又要面对竞争,又需要验证实际的可行性,所花费的成本也不是每家厂商可以负担的。在这样高速发展的市场,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实现营收,保证在融资潮过后不掉队,才是RPA厂商该关注的,反之,那或许将是另外一个不同的故事。但总之,RPA的繁荣背后,实际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万字长文:从ERP到数字化转型的八十年》
《行业爆发前期,这家电子签公司在做什么?》
《当下企业数字化转型,PaaS是基础解》
《为什么BI软件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
《ToB月报|9月企服融资金额继续下滑,国内外ToB巨头战略调整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