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施一公:做一个真诚和有良心的人

陈欢 BioWorld 2019-07-01

前言:2018年1月5日,施一公教授课题组在Science发表文章解析人源剪接体第一步催化反应的C状态的结构。这是施一公教授有关剪接体的第十篇CNS。对于施一公教授的学术成就的报道我们看得太多了,今天我们来看一下水木清华对施一公教授的采访。

您对中国的现状和问题怎么看?

施一公:我觉得在中国,有一个自下而上过程的同时,更重要地要有自上而下的过程。东方文化是上行 效,我经常对中国的领导抱有强烈的期望。我确实希望中国能有强力的领导人,将中国带入盛世。很多人都有强国的大梦,这就需要领导人有远见,有勇气,敢做敢为敢担当。如果这样的话,这个国家的前途可以十分辉煌。如果有一批人,大家志同道合,为 了一个目标去奋斗,便有更大的希望了。

怎么看待中国教育和孩子创造性这一关系?

施一公:我们有1400万中小学教师,他们的文化环境决定着中国创新的原动力。除非他们的观念改变,但是怎么改变,又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现在,做什么事情都会有人指指点点。比如,高校在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很多人就认为这很不公平。但是,创新本身就意味着做少数,有争议,就意味着孤独。我们的文化,是鼓励创新的吗?这一点,其实最值得我们大家思考。 现在,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正在做中小学校长的培训,这非常好。改变中小学校长的观念,自然就会改变中小学教师,这样我们的孩子就有希望了。 我们的大学也一样,大学校长也要崇尚创新, 领导的选拔机制也要改革。有些推荐上来的“老好人”缺乏创新意识,按部就班,这样会使大学缺少活 力,使大学停止发展甚至退步。和人一样,大学也要有它的品性与精神,但是现在这些都被最小化了。

您怎么看“院士落选”这件事情?

施一公:大家对这个话题的关注远远超过我对它的在乎,当不当院士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事情。但 是,社会上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太多了,关注度太高了。不应该这样。我回国的目标中,从来没有当院士一条。我觉得一个学者如果把当院士作为终极目标,未免太狭隘了。 整个社会这种不应有的关注甚至让应该受到关注并讨论的问题得不到重视。

喜欢看书吗?

施一公:很喜欢看书,但时间不够。我最近买了一 套《朱镕基讲话实录》,时不时地找时间阅读。朱总理的一些理论知识我不是很明白,但我觉得他没有一句虚话,说的都是很实在的,他是一个非常真诚的人,这也是我尊敬他的主要原因。

上网时会干什么?会关注网上的新闻时事吗?

施一公:我很想上网,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你知道我的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所以我只有挤时间上网,更多地在电梯间或在外出的车上依靠《手机报》了解当天的新闻。

会有孤独感吗?

施一公:经常。

怎么看待网上的负面评价?

施一公:2008年,把我当成形容词用的时候,我的承受能力还比较差,会很愤怒。但是时间总可以证明很多东西。而且,如果要变革一些事情而没有争议,那就奇怪了,说明我们的创新性还不够。

孔子曾说“四十不惑”,您对此如何理解呢?

施一公:我的“不惑”更多地是一种想明白了之后的无奈,只能做一个良心人。如果每个人都做一点的话,社会就好多了。

全文链接:www.tsinghua.org.cn/xxfb/xxfbAction.do?ms=readPDF&docId=11210556&pre=pr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