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Forever Young,他是斜杠青年们的终极理想,不老的跨界先锋

SIXDOME SIXDOME 2020-08-24


  答案在风中飘扬


1961年1月,寒潮如期席卷美国东海岸,街道被白雪层层覆盖,一如既往地寒冷。


在华盛顿,和上将总统艾森豪威尔一起搬出白宫的,有后来“用小球推动大球”时任副总统的尼克松。在这轮总统竞选中,他败给了小他三岁的肯尼迪。


1961年1月20日,一个寒冷的星期五,43岁的肯尼迪发表了就职演说:“火炬已经传递给了美国新一代。”这位获得过"普利策奖"的哈佛大学高才生,不仅把美国经济带入了新黄金时代,还制定了让美国人率先踏上月球的"阿波罗计划", 促使"精英主义"成为了一个褒义词。



而在纽约,19岁的罗伯特·艾伦·齐默曼刚从明尼苏达大学辍学,他推开了一家名叫Café Wha?的小咖啡馆的门。这家咖啡馆坐落于格林威治村的麦克杜格尔大街上,和现在大部分配有落地玻璃窗的咖啡馆不同,这家以地下室为主的咖啡馆只有沿街的一扇门。


在当下物欲横流、消费至上的时代,你很难想象一个提着破背包、拎着一把破吉他的无名小镇青年操着乡下口音向老板提出:

“我想唱几首歌,成吗?”

“可以”,老板爽快地答应。

继而他大步流星地登台表演起来。尽管演唱没让人留下什么印象,却依然有人愿意为他提供住宿。


美国的格林威治村就像巴黎左岸,罗伯特虽然没有一鸣惊人,但凭着一张娃娃脸和一流的口琴技巧,再加上极具反差感的流浪汉似的粗哑嗓音和讨巧的唠嗑技巧,很快,他就有了第一批粉丝。和很多成名的歌手一样,罗伯特也为自己编了一个故事, 他把自己称为一个名叫鲍勃·迪伦的孤儿 


让唱片公司为自己发行唱片,并非像在咖啡馆的狭小舞台上表演赢得喝彩一样简单。前卫唱片公司的某个抽屉里就曾经躺着对他评价:“此人没什么特别之处,没前途。”



有时候很难说清楚:到底是时代造就了英雄,还是英雄为他所处的时代赋予了高光。20世纪60年代的很多东西无法被复制,其中伴随着很多无法预知的"意外"。譬如肯尼迪的遇刺,马丁路德金的崛起,越南战争的失败, "敌方"赫鲁晓夫的激进改革。


美国文学从迷惘一代到垮掉一代,美国音乐从布鲁斯到摇滚,美国年轻人创造了最浪漫的嬉皮士一代,他们会为“我有一个梦想”而欢呼。他们绝对相信“月球一小步,人类一大步”。他们会用玫瑰堵住对着眉间的枪眼,性和毒品泛滥是反抗主流大机器的副作用。


 鲍勃·迪伦无疑是时代大浪叛逆青年里的一员 他14岁时就学詹姆斯·迪恩梳上背头踩上哈雷,但生于蓝领家庭的他,身上又流着犹太人的务实血统,这使得他知道如何很好地讨好观众。


1963年5月鲍勃·迪伦发行了他的第二张个人专辑,《答案在风中飘扬》在此后成为经典,他唱到:

"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

till he knows that too many people have died,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巧合的是,1963年尾,肯尼迪在德州遇刺,双子座的约翰·肯尼迪和鲍勃·迪伦的生日只差5天。


不久之后,鲍勃又发行了一张名为《时代变了》的专辑,在第一首同名歌曲《时代变了》里他继续唱道:

"Your old road is rapidly aging, 

Please get out of the new,

If you can't lend your hand, 

for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



  愿你永远年轻


2016年10月,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向全世界宣布,今年的获奖者是鲍勃·迪伦。


那年,10w+还属于“咪蒙们”。几乎所有的公众号追问:村上春树是不是又成了本届的最佳陪跑?


虽然年初大卫·鲍伊的去世让摇滚话题回潮了一次,但无疑,会哼“Shake it Off”的人远远多于听过“Under Presser”的人。摇滚和民谣,似乎比爵士和布鲁斯更无人追捧, 因为这个年代的主流叫做嘻哈。


所以,当诺贝尔文学奖公布的时候,远在重洋的瑞典人民杀了大家一个措手不及,以至于不少公众号都挖出了几年前写的稿子。毕竟,2011年鲍勃·迪伦在北京工体首次开演时,现场观众中的一大半都是外国人,当年的最高票价也不过1280元。那一年之后,"流量小生"这个新词出现,他们明码标价的最高票价至少要比这位上世纪的"流量小生"高出400元,正如鲍勃·迪伦自己唱的 "时代变了" 



鲍勃·迪伦的故事太容易被神化,和乔布斯、盖茨、扎克伯格、马斯克一样,天才的故事总是像宗教布道一样被传颂。格莱美、奥斯卡、普利策、诺贝尔文学等奖项,鲍勃·迪伦信手拈来,这的确是一个天才具备的能力。


但38张录音室专辑,500多首创作歌曲,3502场巡演,1本小说,1本自传,1本写生集,3本歌词集, 神话天才的背后永远少不了时间的付出。


鲍勃·迪伦从歌手转型为艺术家,从乡下小子,小镇青年一跃成为精神偶像。但即使这样,也难逃被名声压垮的命运。


为了保持体力和兴奋的状态,毒品成为了他的"老伙计"之一。而一场车祸让鲍勃·迪伦在伍德斯托克寻到了宁静,1967年~1973年的7年间,鲍勃消失在大众的视线里。谁能想到这个在1969年成为时代符号的喧嚣之地,竟然成为了鲍勃·迪伦的"瓦尔登湖"。



在1974年,鲍勃·迪伦回归大众视野,他把《永远年轻》这首歌,收录在《行星波动》专辑里,并把它献给了自己第一个孩子。

"When the winds of changes shift,

May your heart always be joyful,

May your song always be sung,

May you stay forever young,

Forever young, forever young."

 谁又能否认这首歌不是他写给自己的注脚呢?


尽管和后来的朋克、垃圾摇滚柯本一代比起来,被贴着抗议者标签的鲍勃·迪伦的歌要柔软得多。“It's getting dark, too dark to see,feels like I'm knocking on heaven's door.”并非阳光正能量的青春卡路里。而《All Along the Watchtower》的解读,则多到如歌词所唱的那样,"There’s too much confusion,I can’t get no relief."

最后可以拼贴出一幅安迪·沃霍尔的金宝罐头汤。



或许,在那个时代,偶像不需要做楷模的人设,才更容易产出自由的灵魂。


相比于当下,60年代的时期是老了。但是,假如让你抛开束缚回望和感受,抑或是不必介意年龄这件事,你会发现60年代比当下更先锋,更潮流。当下的时代反倒更像是被抽了真空一般,


将近80岁高龄的鲍勃·迪伦和他同时代的那批老家伙,依然在创作、在探索、在舞台上放肆,在61号公路狂奔。难怪鲍勃·迪伦近期的巡演依然命名Never Ending,鲍勃·迪伦在诺贝尔奖的获奖致辞里写到:"我不知道这些获奖的先生和女士们有没有想过他们能得诺贝尔奖,但我猜,世界上任何一个写书,写诗或者写戏剧的人,内心深处都曾渴想过吧。"


同样,每个想要成为或已经成为斜杠青年的人们,谁又不想成为鲍勃·迪伦这样的人呢?


-THE END-


容颜会老,年岁且长,记忆易逝

  May you stay forever young? 

不妨和鲍勃·迪伦一样

走进咖啡馆试试运气

 SIXDOME  COFFEE 

随时等候下一个鲍勃·迪伦的光临

即刻加入会员享受冬季折扣


金牌六号豆及挂耳包持续放送中

点击下方小程序链接即可购买



 SIXDOME冬季温暖新品即将限量推出 


 你愿意为它起一个温暖的名字吗?




   SIXDOME品牌门店 

上海店

地址:静安区光复路581号苏河工场店

 

广州店

地址:黄埔区萝岗发源路98号广丰悦享店

 

柳州店(筹备中)

地址:桂柳路30号新东方5栋1-6号WEFUN门店

  

上海店现已开通饿了么及美团外卖服务,搜索SIXDOME即可下单。


— 往期精彩回顾推荐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我就知道你  在看  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