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个孩子发起一次生成活动,值得吗?| 敦方法
在浙江大学附属幼儿园实验园大二班,男孩小雨对幼儿园现有的国旗下讲话产生了质疑——为什么只有大班可以去讲话呢?中小班的弟弟妹妹为什么不能去?
浙大幼儿园实验园一直在开展儿童哲学实践,小雨的批判性思维引起了老师的注意,她将小雨的想法转化为了课程的契机,引导小雨去实现自己的想法,让弟弟妹妹在国旗下讲话。
这也是由一个人发起的小组生成式活动,在教师习惯于将生成活动转化为集体行动的当下,支持个体的愿望,发现小组活动的真实与价值更难能可贵。
作者&执教教师:浙江大学幼儿园实验园大二班 单铮铮老师
01
从表征和倾听
到儿童的哲学
在倡导幼儿表征、教师倾听之下,从进入大班开始,我班孩子就尝试将要做的事情、要带的东西以图画、文字、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在本子上并进行亲子共读,我们称之为“绘画记事本”。
●绘画记事本随拍
●想不明白的事:关于小学的疑问
●开心的事:六一周的心情随记
经过上个学期的实践,在孩子们的前书写创意表达能力飞速发展的基础上,我们添加了“想不明白的事”、“开心的事”、“难过的事”这几个板块,在帮助孩子提高表征能力的同时,又能通过这些走近幼儿内心,读懂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予幼儿支持。
有一天,小雨画下了“为什么只有大班(小朋友)能在国旗下讲话?”的疑问,并将自己的问题贴在了问题墙上,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
小雨的问题也启发了我的思考。新童年社会学研究者科萨罗曾说:“儿童有挑战成人权威以及控制自己生活的愿望”。谁可以到国旗下讲话,为什么是大班孩子?谁规定的?必须这样吗?小班和中班的孩子真的不可以进行国旗下讲话吗?
自我呈现的机会并不仅仅是大人所渴望的,国旗下讲话环节对于孩子来说意味着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或许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欲求的,但每个孩子都有争取去国旗下进行自我表现的权利。如果我们不能将这样的通道开放,只是让其停留在成人的意志下,那么,对于孩子来说,这个问题确实是令人迷惑的。
所以我们可以打破思维、改变幼儿园原先的习惯,并支持小雨实现他的想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只有这样,倾听儿童的心音,守护他们的权利才会是可能的。
02
一个人发起的生成活动
■一、你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倾听孩子的真好奇
看到问题墙上小雨的问题后,老师主动问小雨:“你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
小雨不急不慢地说:“因为我觉得弟弟妹妹也可以在国旗下讲话,他们可以的!”
小雨对国旗下讲话的人员为什么只有大班小朋友很好奇,他坚信弟弟妹妹也有能力在国旗下讲话,可能是因为他有个正在上小班的妹妹,也可能是作为长期浸润在儿童哲学氛围中的一员,小雨积累了一定的思辨能力。
■二、你觉得可以怎么办?——引导厘清解决问题的步骤
老师鼓励道:“这个想法很好,你想到大家都没有关注到的问题。你打算怎么做呢?”
小雨:“去各班问问有多少人想要国旗下讲话,用表格记录下来。”
于是小雨开始了表格的设计。完成表格后,老师问道:“那总人数需要统计吗?”
小雨眼睛一亮:“需要的,下面再加一行,我马上去画。”
小雨直到第四稿才停下了画笔,独立走访各个班级,完成了调查和统计!
●小雨调查表的练习稿之一
●小雨独立走班调查
小雨是个很有想法的孩子,如何把他的想法变成现实?作为幼儿园的“大事件”,小雨带着实际数据先和园长妈妈进行商量。
“园长妈妈,为什么只有大班才能在国旗下讲话?我调查统计之后算出有56个弟弟妹妹想要国旗下讲话,能给他们这个机会吗?”
园长妈妈:“没问题,小雨!你真的是太厉害了,想到了我们没有想到的事情。你大胆去做,有困难就找老师们帮忙。”
园长妈妈提了一个小建议:“可以选出几个弟弟妹妹进行指导,或者先找一个试一试!”
●小雨满意的调查表
●和园长妈妈一起讨论
以儿童自己当下的经验作为生长点,让儿童在真实的生活和学习中,通过“相互作用”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教师的作用和努力就在不断创设有利于支持儿童经验生长的“条件链”。
■三、“国旗下讲话报名活动”实录——支持幼儿采用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讲话报名海报
在推进过程中,小雨有了新的困惑:“有56个人想要讲话,可我即将毕业了,怎么办?”
老师:“园长妈妈的小建议可以选1个先试试。应该怎么选?”
小雨:“那就是声音响亮,和我们的新闻小主播一样。”
老师:“那一条标准够了吗?”
小雨想了想:“还有口齿清楚、讲述连贯、主题明确。我去画下来!”
确定标准后,小雨和伙伴商量着做个海报,可以放在门厅邀请弟弟妹妹来参加。
●小伙伴合作做海报
●小雨对海报进行排版
●小雨将海报放至门厅
●全园宣讲报名活动
第二天一早,小雨失落地来问:“明明我统计的时候有那么多人想要讲话的,为什么海报上没人报名呢?”
老师安慰道:“可能大家没看到或者不知道这个海报是干什么的。”
小雨眼睛一亮:“我可以把海报拿到各个班里介绍一下。”
老师:“你准备怎么讲?哪些是要讲清楚的?”
小雨:“时间、地点……我练习一下吧!”
于是,小雨对着海报练习起来,遇到不明白的也会及时询问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水水、安安主动要求帮忙,三个人兴奋地一起完成了宣讲海报的活动。
●小伙伴加入宣讲活动
●到弟弟妹妹班级宣讲
■四、小分队在行动:画邀请函、评分表、布置场地
最终确定了12名参赛小朋友后,小雨开始设计评委邀请函和评分表。在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小朋友主动加入到小雨的队伍里,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支小雨小分队。
●邀请园长妈妈
●邀请小伙伴
●小雨设计评分表格,团队共同制作
■五、弟弟妹妹来竞选:选拔周一国旗下讲话代表
时间到了讲话评选的那一天,小雨小分队一起布置了现场,召集了小小评委们开会,讲清楚评选规则,才正式开始弟弟妹妹讲话的选拔。
12位参赛者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小雨还准备了小礼物——防蚊手环作为鼓励赠送给了每一位参赛的弟弟妹妹。
最后选出了中班的宸宸,他在评选过程中表现特别突出,得到了小小评委一致好评。
●一起布置现场
●给评委们开会
●推荐讲话现场
●小雨鼓励弟弟妹妹
●被推荐的中班宸宸
●宸宸面向全园国旗下讲话
■六、总结收获,分享经验
在宸宸正式、顺利完成国旗下讲话之后,小朋友们都给予了非常热烈的掌声。能够得到弟弟妹妹的认可,对于小雨小分队来说,也格外自豪。事情看似告一段落了,但对于小雨来说,这样的成长与思考才正式起步。
小雨回忆了整个过程,并将它们画了下来,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步骤。小雨还将他的感受写成了心情日记,面向全班进行了分享。于他而言,这一定是珍贵的回忆;于小伙伴们而言,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小雨梳理的解决问题步骤
●活动结束小雨的感想
03
活动背后Q&A
关于活动的背景信息和教师思考,我们参访了本文作者、本次活动的执教教师,浙江大学幼儿园实验园大二班单铮铮老师。
Q:这个活动是由一位幼儿发起的,如何卷入其他伙伴呢?这个活动小组有几个人呢?
A:在一对一倾听理念的影响下,我一直以一对一的方式助推小雨的思考。在我和小雨一对一的互动过程中,旁边也有其他自由活动的孩子,会比较关注老师的动向,他们很感兴趣就会在一旁听,然后主动说我来我来,我帮小雨画,我和小雨一起去……最后,多多、安安、水水等5个孩子主动陆续参与到小雨行动队里来了。
Q:按照一般的思路,教师会把此类生成活动转化为集体的生成活动,以方便集体的安排。这个活动并没有,那如何支持小组的单独行动呢?这个时候其他不参与的幼儿在做什么呢?
A:我和小雨一对一互动,利用的都是一日生活中的非集体活动环节,比如晨间来园、餐后活动、区域游戏、离园前的等待等,而且有另外一位班级老师在组织其他孩子活动的情况下进行的。其他不参与的幼儿也是在自由活动或者自主游戏中。
这个困惑是小雨发起的,其他孩子并没有这样的想法,适合先让小雨找到成功感,再把我们成功的经验推广给其他孩子。所以前面没有集体教学活动,只有最后小雨成功解决困惑之后,将如何解决的经验进行了分享。
Q:您认为小组的生成活动有什么价值呢?
我在推进小雨完成这个活动的过程中,首先是小雨他自己本身有这个改变传统的意愿,然后我去支持他按照一定的方法去一步一步改变。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的分享,用具体的数据,向可以做决定的关键人提出请求,再把这件事情具体落地,完成国旗下讲话对象的改变,给想要也有能力讲话的中班、小班的孩子一个机会,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这个活动最大的价值当然是小雨,小雨的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他本身是一个比较理性的男孩子,也比较腼腆,但是他为了给弟弟妹妹争取这个机会,敢于走出班级去和大班的几位老师沟通交流,还带着数据去园长办公室争取机会。对他个人而言突破很大,最后他看着中班的弟弟在国旗下讲话的时候,他真的是露出了很父亲般的笑容。
虽然过程中很辛苦,牺牲了很多的休息时间,但是感觉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