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白江口海战,一战让日本人老实上千年!

史家余焉 史家余焉
2024-09-16

日本这个国家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慕强欺弱

在面对强者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出极度的尊敬和敬佩,甚至是谦卑。
而当你不如他时,他们心底那种嗜血残暴的民族劣根性便会展现得淋漓尽致,往死里欺负你,往死里搞你。

所以面对日本人,最好能一下子把他给打败,按在地上摩擦,这样他才会五体投地地佩服你,并且全方位地向你学习。

二战时,日本人四处出击,打遍东亚、东南亚无敌手,结果美国扔了两颗原子弹后,立马消停,老老实实投降。

之后,日本就唯美国马首是瞻,成了他忠实的跟班小弟,并且全方位向他学习,直到现在。

实际上,美国只能算日本的第二任老师,他的第一任老师是我们中国。

而这一切的源头都要从唐朝那一场海战说起。

朝鲜半岛上的三国纷争

朝鲜半岛局势
唐初,朝鲜半岛处于三国时代,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这其中,高句丽号称“东北亚小霸王”,实力最强,新罗次之,百济最弱。

高句丽想统一朝鲜半岛,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拉拢百济,一起对付新罗。

作为东亚秩序仲裁者的大唐,面对邻居们的纷争,不得不出面调停,试图用各种外交手段平息纷争。

然而,面对“天可汗”唐太宗派出的使者,高句丽傲慢无礼,拒不接受唐朝的调停。

在高句丽看来,自己有傲慢的资本。大隋强盛吧?隋炀帝多次攻伐,不也没打下来?反而被拖得精兵耗竭,民生凋敝,终于亡了国。中原大国也不过如此嘛!

面对高句丽的狂妄,唐太宗大怒,亲率十万大军攻打高句丽,但结果事与愿违。

高句丽犹如一块铁板,尽管表面已经被打得坑坑洼洼,但依旧坚固不已。

唐军撤退后,高句丽的自信心爆棚,接连击败中原大国,真不愧“小霸王”的美誉。于是,指使小弟百济进攻新罗,连夺十余座城池。

新罗在百般无奈之下,不断派遣使者前往大唐,寻求救援。

这时,唐太宗已经去世,新皇帝是唐高宗李治。

当他接到新罗的求援信后,并没有直接出兵,而是先施以天朝威严,赠百济王玺书,令其退还所夺新罗城池。

可此时的百济国王,根本不把大唐放在眼里。连大名鼎鼎的唐太宗都不是高句丽的对手,你们还能使出什么招数呢?

于是,百济不仅对玺书置之不理,还再次联合高句丽,于公元655年夺下新罗三十多座城池。

眼见百济这个“小朋友”不听话,李治决定敲打敲打一下他。

公元660年,唐朝名将苏定方率领十三万水陆大军出兵百济,与新罗组成唐罗联军。

在唐军的强大攻势下,百济抵挡不住,不到五个月,百济国亡,俘获了百济王扶余义慈、太子扶余隆等宗室、高官五十余人。

野心勃勃的日本

灭了百济国后,唐军兵分两路行动:北路由大将苏定方率军北上攻打高句丽;南路由刘仁愿、王文度驻守百济,招纳残余,压制四方,镇压百济复国势力。

然而很不幸,这两路的进展都很不顺利。

北路的苏定方虽然成功包围了高句丽的首都平壤,但由于气候寒冷,唐军攻城不利,损兵折将,无奈撤兵。

南路驻守百济的唐军也好不到哪里去,王文度突然病死,只剩刘仁愿孤悬海外,坐守孤城,唐军势力不得不收缩。

这便给了百济旧将鬼室福信一个起事的机会

鬼室福信这哥们人如其名——鬼得很,他聚起一帮百济遗民攻占了周留城,树起了百济复国的旗帜!

但他知道光靠自己来挑战大唐完全就是蜉蚁撼树,于是决定采用驱狼吞虎之计,遣使赴日本求援,妄图借日本之力来对抗唐军。

日本和百济一衣带水,两国交流十分频繁,甚至此时百济的一个王子扶余丰璋还在日本做人质

日本齐明天皇鬼室福信前来请援,认为这是一个将自己的势力深入朝鲜半岛的绝佳良机,于是当即应允,释放扶余丰璋返回百济,领导百济的复国运动。

不仅如此,齐明天皇和和她的儿子中大兄皇子还亲赴九州,欲统兵渡海亲征。

然而,还没渡海,齐明天皇就死了,中大兄皇子返回京都夺位,亲征这事儿就耽误了。

等中大兄皇子继位成为天智天皇后,他就开始陆续派遣军队渡海,将物资什么的提前运到百济,然而又分批运输军队过去,准备大干一场。

他首先是派五千先锋部队抵达百济复国势力的据点——周留城

同时,又派军迅速攻占新罗的沙鼻歧、奴江二城,直接威胁到了新罗与唐军的联系通道

有了日本的支持,鬼室福信瞬间信心大涨,率军包围了刘仁愿,妄图一举歼灭驻守百济的唐军。

关键时刻,刘仁轨(他和刘仁愿不是兄弟俩)率援军赶到,鬼室福信果然不敌,退围而去。

但二刘也困于兵少,无力反攻。百济战场上立马陷入了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

攻打高句丽的再次失利,再加上日本和百济复国势力频繁的骚扰,这让唐高宗李治动摇了。

经过深思熟虑,唐高宗下令驻守百济的将士们通通回国,以免遭到全军覆没的危险。

听到这样的诏令,留守百济的唐军将士们纷纷欢呼雀跃起来,他们因为战事已经和家人分别许久,现在可以回家显然是再好不过的了。

可就在这时,一个年逾六旬的老人站了出来。

他就是刘仁轨。

一个前半生过得平平淡淡,但在花甲之年即将大放异彩的唐朝名将。

他深知眼前这块领土耗费了太多大唐的心血,如果轻易撤走,百济复辟,那么所有的努力都将化作泡影。

此时的刘仁轨如同逆行的英雄一般,振臂高呼:如今皇上准备消灭高句丽,现在消灭了百济,留下我们镇守,控制了它的要害。虽然目前叛贼强横,但我们防备严密,他们一时还奈何不了我们

刘仁轨的声音如洪钟大吕,直击人心。他接着说道:我们应该分兵占据险要地带,打几个胜仗,朝廷知道战绩,必定派出援军接应如果我们撤走,百济死灰复燃,再与高句丽勾结,那么消灭高句丽就不知要到哪年哪月了

听了刘仁轨的话,原先兴奋不已的士兵们开始交头接耳,他们的内心开始了挣扎。

刘仁轨看着骚动的士兵,说道:百济的扶余丰对鬼室福信心怀猜忌,貌合神离,要不了多久就会自相残杀。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坚守待变,整军备战,报效朝廷!

刘仁轨的慷慨激昂让年轻的将士们感动不已,最终他们选择留下来,一起为大唐而战!

刘仁轨说干就干,他慷慨激昂的演讲结束后,立即率军向百济复国势力发动进攻,一举攻下不少城池。

刘仁轨也凭着这次大捷向唐高宗请援,唐高宗大喜过望,迅速派孙仁师带领七千将士前去支援。

一边倒的海战

局势果然如刘仁轨所预料的那样,公元663年6月,百济王扶余丰璋因不满鬼室福信擅权,以谋反之罪将其处死。

此消息一出,让本就根基不稳的百济复国军,军心更加涣散。

扶余丰璋也心慌不已,生怕鬼室福信的旧部找自己复仇,于是马不停蹄地带着亲信跑到南边距离日本最近的一座城池——豆率城,并且派出使者请求日本天智天皇(中大兄)立即加派军队来援。

中大兄等的就是这一刻。他自上位开始,就举全国之力修缮甲兵,大造战船,储备军粮,做好了与唐军决战的万全准备。

殊不知,你准备做得有多周全,失败得就有多惨烈

当然,此时的中大兄不会料到自己的结局,他信心满满,再次派出1万余人的精锐部队,由白江口登陆作战。

此时,在百济的日军已经达到了三万余人,而唐军仅有一万三千余人。不管是战船数量,还是士兵数量,日本都占据绝对的优势。

面对当前的战局,不少唐军将领表示要先进攻水陆要冲加林城。刘仁轨则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他认为应该直取百济老巢——周留城。如果能把这座城池拿下来,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一意见得到了将领们和新罗方面的支持。

之后,唐罗联军制定了海陆联合的作战策略:

陆路:由刘仁愿、孙仁师率军从陆上进攻周留城;

海路:由刘仁轨亲率唐罗联军自白江口溯江而上。

海陆两路夹攻周留城,让敌人无处可逃。

白江口之战示意图;白村江即白江口
公元663年8月17日,唐军从陆路三面围攻周留城,城外据点被逐一攻克。

然而,尽管唐军已经从三面包围了周留城,但百济只要守住周留至白江口这一通道,那他们就能及时得到日军的支援。

因此,白江口是百济必守的要地,也是两军必争的交通要道

刘仁轨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在陆路围攻周留城的同时,他亲率170艘巨型战船抵达白江口,列好阵型停在了江面上,从远处看黑压压地一片。

大战,即将爆发。

8月27日,日本水军也抵达白江口。

当时,日本水军有1万余人,战船1千多艘。而唐朝水军只有7千余人,战船170艘。

唐军虽然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但不论是战船质量,还是武器装备,都远超日本。

当时唐朝的造船技术已经十分先进,能造艨艟大舰,特别是楼船,足有三层那么高。

相比之下,日军虽然船多,但多是小船,且船的质量实在不敢恭维——体积小、排水量少、航速低。

然而,面对唐军的艨艟巨舰,日本人并不觉得害怕,他们认为,凭借数量优势,一定可以打败唐军。

很快,他们就会被狠狠地打脸。

率先发起攻击的是日军,他们按耐不住,驾驶小船冲向唐军船阵。

由于两军船只体量、武器装备相差太大,双方战船一接触,日军立刻处于劣势。日军将领虽然没脑子,但是勇气可嘉,争先恐后毫无次序地冲向早已列成阵势的唐军。

刘仁轨见日军军旅不整,蜂拥而至,便指挥船队变换阵形,分为左右两队,将日军围在阵中。日军被围,舰只相互碰撞无法回旋,军心大乱。

接下来就是一边倒地歼灭战了,面对已成瓮中之鳖的日军,刘仁轨指挥唐军连连向日军战船施放火箭,让日军毫无招架之力。

随后,刘仁轨又借助风力,派几十艘装满干草、油料的小船冲入日军队伍之中。

一时之间,火光冲天,日军几乎所有的战船都被引燃,落水声、哀嚎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属于大唐的凯歌。

《通鉴纪事本末》兴奋地写到:(唐军)焚其舟四百艘,烟炎灼天,海水皆赤

百济国王扶余丰璋仓促逃亡高句丽,其他没有来得及逃跑的王子们全部投降。

同时,唐军陆路部队也顺利攻下周留城。

百济残党的其他据点,也慑于大唐的军力,几乎全部投降。

至于陆上的其他日军,听闻白江口大败,周留城被唐军攻陷,知道百济复国无望,再留下来只能是死路一条,也纷纷逃回日本。

白江口之战是短暂的,史书记载也只有寥寥数语,但其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经此一战,大唐彻底确立了其在东亚的霸主地位,无人不服。

公元668年,唐军携白江口大胜之威,联合新罗灭了高句丽,彻底解决了困扰东北边疆的一大心腹之患。

而此战对日本的影响更为深远。经此一战,日本被打服了,彻底认识到了大唐的强盛,成了中国最忠实的学生,数百年间不断派使臣(遣唐使),穿过怒海惊涛,向唐朝学习

且在之后的一千多年,都不敢再踏上朝鲜半岛,直到明朝万历年间,他们才重新起了野心,但再次被明朝打败,又老实了三百年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史家余焉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