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决战萨尔浒(上):万历帝调兵遣将,明军四路出击

史家余焉 史家余焉
2024-09-16

万历四十六四(天命元年,1616),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誓师伐明,明朝丧师失地,接连失陷抚顺、清河等城。
万历帝大怒,起用杨镐为辽东经略,调集十万大军,希望像他的伯高祖父成化帝一样,毕其功于一役,擒斩逆酋,荡平后金。
杨镐,字京甫,河南商丘人。杨镐这厮出道很早,早在万历二十五年(1597),日本侵略朝鲜,杨镐就经略朝鲜军务。二十余年后,辽东燃起,万历帝又重新起用他为辽东经略,寄希望他能平息辽东战事。很多不了解历史的读者看到这里可能就会觉得杨镐了不得,每次都是在国家有难之际佩剑披戎,充当救火队长,肯定是一个极具军事才能的人,要不然朝廷也不会多次用他。

关于杨镐是个怎样的人我们先不评价,我们来看其他人对他的评价:“威令不行,赏罚不信”、“贼臣杨镐”、“镐固庸人”、“镐贪功自用”,好像都不是什么好词儿。在这堆“美妙”的词中我感觉有两个词非常符合杨镐的气质:庸人、贪功

杨镐到底庸到什么程度,让我们回到二十多年前的朝鲜战场一窥究竟。

万历二十五年(1597),中朝联军将日军围困在岛山,为加强防御,日军在岛山外修筑起三道栅栏,以抵抗攻势猛烈的明军。

当时,明军有一员猛将叫陈寅,他带领队伍接连打下了日军两道栅栏,就在第三道快要打下来时,我们的援朝经略杨镐鸣金收兵了。

陈寅十分生气,跑到杨镐面前质问,因何鸣金?

杨镐抬头望望天,脚尖踢着小石头,说出了一句极其无耻且弱智的话,因为子清还没到。

子清是谁?他是李成梁第五子李如梅。俩人私交特别好,恨不得晚上睡一张床,白天穿一条裤子。

杨镐的理由很简单,他不想让陈寅打下岛山,他不想让陈寅的功劳比李如梅大,他要把这个功劳给李如梅!

真是把军机当儿戏!

日军指挥官站在城上,望着撤退的明军百思不得其解,胜利在望的明军怎么突然撤退了?

他不知道的是,明军的指挥官是一头猪。拜杨镐所赐,日军得以喘息,从此坚壁清野,坚守城池以待援军,不再出战。

战事瞬间陷入胶着,明军围城,但始终都攻不下。时值寒冬,天气严寒,兵无斗志,士无军心,明军风餐露宿围城,已处在崩溃边缘。

恰在这时,日军援军突然出现。

接下来是杨镐的表演时间了。杨镐作为朝鲜战场时任最高指挥官,见日军援军赶来,非但不思破敌良策,摆脱不利形势,反而自己双腿一溜烟儿跑了。

主帅先跑,处在崩溃边缘的明军彻底崩溃了,像一群无头苍蝇四散奔逃。结果可想而知,日军穷追不舍,说好听点是战死者不计其数,说难听点就是被屠杀的不计其数。

这次溃败使中朝联军前期战果功亏一篑,形势一下又回到了解放前。

史称,是役也,谋之经年,倾海内之力,合朝鲜通国之众,委弃于一旦

杨镐的表演还未结束。不要脸的杨经略怕掉脑袋,不仅不如实反映战场情况,反而向朝廷奏称大捷,我军仅损失一百人。

这样的人脸皮到底有多厚?恐怕北京城的城墙也比不上吧。

像这种无能、虚伪的人在朝鲜战场一败涂地非但没有被处罚,反而在二十余年后再度被起用为辽东经略,这是多么荒唐,明廷真是已经腐败透顶了。

此时的杨镐志得意满,身为辽东经略,他决心在辽东战场一雪前耻。

有决心是好的,但是能力也很重要。万历皇帝管不了这些,他已经被努尔哈赤彻底激怒,也被杨镐的决心而感动,赐杨镐尚方宝剑,允许斩杀总兵以下将官。杨镐的坑人之旅正式开始。

抚顺、清河两场战役失利后,万历皇帝倍感颜面尽失,被努尔哈赤的不臣行为彻底激怒,他急需一场大胜来证明天朝实力,为“大彰挞伐,以振国威”,万历皇帝做了万全准备,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第一,点将。除了任命杨镐为辽东经略,赐给尚方宝剑,总领辽东军务外,还征调四员大将赴辽辅助杨镐,分别是李成梁之子李如柏,山海关总兵杜松,大刀刘綎以及被高淮弹劾落马、后又被起用为开原总兵的马林。

第二,调兵。征调福建、浙江、四川、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兵马共计八万八千五百五十余名。此外朝鲜出兵一万三千名,叶赫出兵两千名。大军共计十万零三千余人。

关于朝鲜出兵,这里多讲几句,因为这也是关系到萨尔浒大战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按理说,明朝对朝鲜有“再造之恩”,现在辽东狼烟四起,朝鲜身为明朝属国,理应出兵相助。可实际却是朝鲜国王并不是十分愿意出兵相助,这要从他继位开始说起。

此时的朝鲜国王为光海君李珲,他是朝鲜宣祖第二子,长兄临海君李肆虽为长子,却不被父王所喜爱,所以宣祖一直存有废长立幼的想法。万历二十三年(1595),宣祖正式册封光海君为世子,随后上表大明,请求批准。

然而,明廷却以废长立幼不合理法为由不予批准。此后,宣祖又多次上表明廷,请求易储,都被一一拒绝,这对光海君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万历三十六年(1608),光海君继位,再次上表请求册封,然而又再一次被无情拒绝。幸得朝鲜使臣急中生智,有手段,对外宣称宣祖长子临海君有精神疾病,自愿让位,并用大量金银财宝开路,这才使得明廷正式册封光海君为朝鲜国王。

这等于说光海君朝鲜国王的头衔是行贿得来的,这不等于是打自己的脸吗?因此,光海君一直就对明朝心存芥蒂。

但是,国家大事最忌讳掺杂个人喜恶。光海君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当调兵命令传至朝鲜时,他也不敢违令,派遣使臣前往辽东向经略杨镐禀报已备好兵马七千,供经略随时调遣。

杨镐闻后大怒,厉声斥责,要求增兵。使臣再三叩头恳请杨镐体谅朝鲜国小民贫,大乱之后,无兵可调。杨镐这才令其再增三千,共派军队一万。

之后,朝鲜方面再次向杨镐禀报已调集炮手三千五百名,射手六千五百名。杨镐又令再选精兵五六千或三四千。

光海君快被杨镐搞成神经病了,恳请杨经略手下留情,无果,只好再次增兵三千,一共一万三千人。

人是虽然给了,但心不一定跟你一起。光海君继位以后,不再采取单纯的“事大主义”,而是采取“不背明、不怒金”的外交政策。在派援军赶赴辽东战场的同时,光海君也在和后金勾勾搭搭,他修书努尔哈赤表示自己臣服大明是“大义所在”,而与后金则是“邻好之情”,希望两家“各守封疆,相修旧好”。

他还密令朝鲜军队“观势向背”,也就是说咱上了战场先不要着急打,咱看看谁能赢咱就倒向谁。

一支一万三千人的队伍和自己离心离德,这仗能打赢吗?

顺便提一下光海君结局。光海君采取“不背明、不怒金”的政策,就是两边都讨好,两边都不得罪,而实际情况是,你两边都不得罪就势必会把两边都得罪了。这个道理我们在将努尔哈赤灭辉发部的时候就讲了。

很明显,光海君的政策深深刺痛了明朝的心,没想到拼死拼活抗倭援朝竟然救了一条白眼狼。不光是明朝这么想,朝鲜的士大夫也这么想

朝鲜士大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深感大明的“再造之恩”,视大明天子如君如父,因此士大夫们是不能容忍出现对天朝不忠的事情出现的。

他们表示,宁可得罪光海君也不得罪大明。在当时的朝鲜,你可以看到十分有意思的一幕,朝鲜大臣为了明朝竟在朝堂上对国王群起而攻之,指责他“忘恩背德”(忘记明朝再造之恩)、“输款奴夷”(暗中资助努尔哈赤),失去民心的光海君宫廷政变中被自己的侄子废黜了。不等明朝问罪,光海君便失去民心,被自己人赶下台了。

第三,搞钱。当时,国家内库充裕,但万历皇帝“本着自己的钱是钱,老百姓的钱是粪土”的无私原则,决定增派辽饷。按田亩加派,每亩加三厘五毫,第二年又加三厘五毫,第三年加二厘,前后三加,每亩加九厘,增加税赋五百二十余万,充当军费。所谓“竭天下以救辽,辽未必安,而天下已危”,说的正是此事。

第四,悬赏。不知道那个时候有没有武侠小说,但我估计万历皇帝要不然是看了什么书,要不然是受了什么江湖术士的启发,居然发布并没有什么用的江湖悬赏令,悬赏令规定:有斩努尔哈赤的,赏银一万两;有斩八旗旗主的,赏银二千两;有斩努尔哈赤叔伯兄弟的,赏银一千两;其他斩获,各有赏赐

经过十个月的“周密”安排,万历皇帝认为万无一失了,怕耽搁太久浪费粮饷,心疼钱,于是一再催促杨镐发兵。杨镐惶恐,计无所出。

被催促得没有办法的杨镐只好硬着头皮上了。万历四十七年(天命四年,1619)二月二十一日,杨镐在辽阳演武场召开誓师大会,会议主要有四项议程:

第一项议程,领导讲话。杨经略发表了又臭又长的讲话,宣布了十四款军令,有违令者斩;

第二项议程,杀人祭旗。为了表示决心,用尚方宝剑将抚顺之战中临阵脱逃的指挥使白云龙斩首祭旗;

第三项议程,杀牛祭天。古代打仗,为了求个吉利,通常都会杀个牛羊猪什么祭天,这次也不例外。虽然这件事不例外,但这件事出意外了,屠夫在受命杀牛时,居然因为屠牛刀不锋利,割了三刀牛脖子才断。这在士兵心中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出师不利。将士们看着牛被砍了三刀才死,心里瞬间不淡定了,这算咋回事儿啊?这仗还能不能打了?将士们的心气儿顿时泄了一大半。

第四项议程,检验武器。在这个环节上,更尴尬的事情发生了,一名士兵在教场骑马试槊时,竟然因为木柄腐朽,槊头落地。这仗还怎么打?连兵器都无法保障,怎么叫士兵安心打仗?演武场上的士兵拔凉拔凉的心现在更加透心凉了。

这就是明廷十个月周密安排的结果,开一个誓师大会都出这么多纰漏,还指望这样的军队上了战场能好到哪里去。

杨镐是不会管这些的,以他的智商也管不了。他现在的任务就是怎样把这10万人派到辽东战场上去,怎样出兵是他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杨镐吸取成化三年(1467)朝廷“遣兵五万,三道并进”征剿建州女真的成功经验,决定兵分四路,分进合击,直捣后金都城赫图阿拉:

西路军,即抚顺路。以山海关总兵杜松为主将,保定总兵王宣及原任总兵赵梦麟为副将,并都司刘遇节、参将龚念遂共官兵三万余人,以分巡兵备副使张铨为监军,由沈阳出抚顺关,从西面进攻赫图阿拉。
南路军,即清河路。以辽东总兵李如柏为主将,贺世贤、尤世功等为副将,率官兵二万余人,以分守兵备参议阎鸣泰为监军,由清河出鸦鹘关,从南面进攻赫图阿拉。

北路军,即开原路。以原任辽东总兵马林为主将,并开原副总兵麻岩、游击丁碧等将领,率官兵二万余人,以开原兵备道俭事潘宗颜为监军,由开原出靖安堡,从北面进攻赫图阿拉,在途中与叶赫两千援兵会合。

东路军,即宽甸路。以总兵刘綎为主将,并祖天定、姚国辅、周文等将官,率官兵一万余人,以海盖兵备副使康应乾为监军,由凉马佃出,从东面进攻赫图阿拉。同时,朝鲜派都元帅姜弘立、副元帅金景瑞领兵一万三千人往来助战,由明将乔一琦监军,受刘綎节制。

四路大军共计十万零三千人,号称四十七万,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进击,企图于同一天包围赫图阿拉,一举剿灭后金。

杨镐将四路大军安排妥当,自以为是天衣无缝,神兵天降,不免洋洋自得。一得意,杨镐同志智商不足的弱点就显现出来了。弱智的杨镐派后金降兵带书信给努尔哈赤,信中将明军征讨后金的信息一一透露给了努尔哈赤,简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我们相信,以杨镐同志的胆量,他是不敢做“汉奸”的,他此举不过是想恐吓努尔哈赤。而努尔哈赤又岂是等闲之辈,会被这种拙劣的伎俩所吓到?此举不但没有起到相应效果,反而使明军的部署及师期皆被努尔哈赤掌握,尚未开战,明军已先输一着。

杨镐又一次将军机当儿戏,简直是误国误民误君误天下!

杨镐原定于誓师大会之后也就是二月二十一日出征。但二月的东北天寒地冻,寒冷异常。恰逢天降大雪,南方士兵多不适应,且银装素裹,极易迷路,杜松和刘綎提出应推迟进军日期,缓图大计。

然而,此时杨镐在朝廷的催促下,已经失去了耐心,不仅将杜松和刘綎一顿训斥,还将尚方剑悬挂起来,硬逼着诸将出战,他说:

国家养士,正为今日;若复临机推阻,有军法从事耳!

在经略大人的催促之下,各路明军先后出发,在天寒地冻中踏上了前途未卜的漫漫征途。

努尔哈赤在得知明军分路出发的消息后,明白大战已经不可避免,他用一句话概括了后金军的御敌策略:

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这其实也是我们前面反复提过的努尔哈赤惯用的战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一场决定明清命运的大决战,就此爆发!(未完待续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史家余焉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