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攀科 | 艺术家的英雄幻想录

Arthub-辛明白 三七二十艺 2023-05-04

青年艺术家  林攀科  

 

 

林攀科

 

1981年生于福建闽侯

毕业于厦门大学美术系,获硕士学位

现任华侨大学建筑学院教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厦门市美术家协会理事

 

个人官网

linpanke.arthub.cn


《1927多层车》  37.5×55.5cm  纸本水彩  2018


早已过而立之年的林攀科的心底总还住着个孩童。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所呈现的世界,看似远离现实,却又总能让有心的观者猛地撞见心底某个角落似曾相识的情境。


从《英雄幻想录》到目前的《沉默的少数》与《魔法抽屉》等系列,其十余年来的作品逐渐演化。林攀科既非天生巧手,也不是在思想上早熟的艺术家,因此每一步的印迹总显得不那么流利,少不了犹豫和困惑,但大约也因其微微的笨拙而显得更为真实。


《丹麦黑飞机》  55.5×37.5cm  纸本水彩  2018


《英雄幻想录》系列始于十年前,是一个毛头年轻人对生活的直观感受的折射,在繁杂和喧嚣中保持着好奇、无畏、顽强、自嘲,甚至是过于高亢的自信。

 

就像《超载》系列,画面中的玩偶就像是刚刚暴露于城市森林中的年轻人,面对城市的尘嚣、生存的压力、成长的阵痛,总试图保持着(或装出)轻松、不屑的姿态。或又如《战地乐队》系列中的残兵般在硝烟尚未散尽的废墟上若无其事地表演。


《安静片刻》  55.5×37.5cm  纸本水彩  2018


近两年的油画系列《沉默的少数》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荷尔蒙的消退,无知无畏的亢奋弱化了,但奇妙的念想并没有消逝。一只小狗幻想着飞翔、小猪憧憬着魔法附身、木头诗人在植物旁出神、铁罐子怪兽欣喜地看到小花、骑士陷入回忆,这是所有孩童都曾有过的体验。


成年的生活有着诸多需坦然接受的喧嚣、不快,但林攀科总是在生活的冗杂缠绕后偷偷潜回那个单纯的世界,这是他愿意栖息的地点,这次,没有了桀骜、弱化了对抗,但还依然有着顽强的坚持与守望。当然,这已不是孩子那无需追求即可得的单纯,这是透过生活的划痕、拨开时间的灰色的覆盖所寻见的单纯,这是属于艺术家的不能简单称之为思辨的对“单纯”与“复杂”的反思与观照。这种“复杂的单纯”厚重、执拗,带着伤感,这大约是其作品总是莫名地给观者心头一震的原因。


《余温》  38×55cm  纸本丙烯  2016


水彩系列《魔法抽屉》的基调相对轻松,就像是艺术家为观者准备的一场愉悦的酒宴。艺术家运用水彩的材料质感,传达出一个清新明快的幻想世界,整个世界的基调是明媚的、宽阔的和充满隐喻的。于此同时,就像阳光更能衬托阴影一般,在这个作品中依旧可以体会到艺术家对现实深刻而又冷峻的思考。其实,正如艺术家自己所言,作品的基调依旧是清冷的。

 

《望山》是这一系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简洁而清晰的画面构图,让画中的人物成为沉思者。他坐在钢筋水泥构成的“树枝”之上,目光却转向诗与远方。给人惊喜还有艺术家对山的处理。山,在艺术家的笔下,寥寥几笔却极具魅力,既具有西方抽象艺术中的几何趣味,亦契合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潇洒写意。这一点,亦可在他的扇面作品中窥见。


《望山》  55.5×37.5cm  纸本水彩  2018


很难去定义林攀科的作品属于什么主义。随着中国南方一脉卡通绘画的勃兴,似乎在艺术界已经对此面貌有了模棱两可的概括,而评论界与受众也总乐于接受一种清晰明了的分类法。然而,林攀科是超越的,正如他的作品中由时间孵化出来的复杂而单纯的念想,他并不想自己被界定,只希望一直在路上。


《去北极的路上有你》 55.5×37.5cm  纸本水彩  2018


生活中,他认真做一个平凡人。

只有在艺术中,他曾经梦想过成为超人。


《夜行的虫虫》  55.5×37.5cm  纸本水彩  2018


Arthub:林老师,您好,能先简要分享一下您的创作理念吗?


林攀科:理念大约是指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有条理、有逻辑的东西。首先,我想创作最需要的是感受,而不是理念,感受包裹了理念,但比理念要生动、复杂、真实。艺术从体验生发到作品生成都是很具体的,具体必然复杂,复杂才足够真实,是无法被清晰归纳的。如果说我的画中有哪些可以说出来的具有主线的感受,其实在你们的评论中已经解读得非常到位了,再次表示感谢!


《超载之一》  180×150cm  布面油画  2008


Arthub:您的作品中充满了很多美好的童年元素,假如您现在有魔法,您希望是什么样的魔法?能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吗?


林攀科:如果让一个中年人有魔法,大概最希望的都是给父辈和老婆孩子一个安定平和的生活和未来,解除生活中的底层焦虑,让身心腾出来做一个自由的人该思考和践行的事。如果有魔法,我也不能贪心到在创作中去用它,就这样笨一点可能也挺好。

 

Arthub:这些极具想象的卡通生物来源何处?能谈谈您是怎么赋予它们生命的吗?


林攀科:一个东西只要有头、手、腿大概就有生命感了吧。可能每个艺术家都有他们的衍生方法。我一直用旧的布料、铁、木头来拼形象,久了也自然有一些喜欢的趣味,对构成、韵律的理解之进展也在参与着形象构建,它应该是个综合体,并没有单一的来源。当对某种意象有强烈的喜好后,有时物像就会在我眼中容易长成我喜欢的样子。路上的发现,有趣的微信图片、一幅抽象画、女儿的涂鸦都有可能让我产生一些联想。这些形象并不是一步到位的,差不多有个意象后上画面,它会自然给我一些合适的提示,引导我去“生长”它,边画边琢磨,或添加或改动,直到合适的时候叫停,可能顺利,也可能停滞很久或者失败。


《带儿童座椅的木马》  60×50cm  布面油画  2017


Arthub:您现在是一名大学教师,教师的身份及工作对您的创作带来了哪些启发?


林攀科:我从事教育工作已经十几年了。从事教育工作需要对一些很基础的视觉原理、接受机制做切身的思考,吃透它并传达出来,因此年复一年其实是不断发掘与认知深化的过程,到目前我仍觉得是教学相长,每每有新鲜动人的发现。就个人而言,教学对我的认知与启发大概如下:首先是创作中节奏、层次的趣味的滋养离不开平时工作中的思考,也一直提醒我视觉是绘画的终极承载,一切的体验、感受、观念你只有灌注成视觉具体呈现了才有效;其次就是教学作品与创作可以看做是我体验与表现世界的两种方式,外向的、抒发的与内敛的、沉思的。

 《飞过故乡》  38×55cm  纸本丙烯  2016


Arthub:我留意到您每件作品的命名都很独到,您是如何去斟酌这些作品的命名?


林攀科:倒没有什么很固定的命名法。有的是在画之前就很肯定的名字。有的时候画完时会想像,在那个情境中这家伙如果嘟囔一句的话,它可能说什么,这可能是我最喜欢的命名方式,像从画里长出来的。有时就故意给个宏大或煽情的名字,造成反差。命名最好不是很经意的,有个“恰好”在,但实在想不出的时候只好枯索地编一个的情况也经常有。


Arthub:您觉得您是一位擅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人吗?艺术之外,您还会通过哪些渠道了解艺术,丰富创作?


林攀科:总体上略显保守吧,先观望。如有时间,我想安静地走走老街道、逛博物馆、看电影、看摄影书、读历史都可能是很有意思的滋养吧。


《牛与骑士》  50×60cm  布面油画  2017


Arthub:您的创作从未止步,未来您的创作有什么新的动向吗?


林攀科:其实目前的创作就有很多问题、困惑需要我思考与解决的,可能要耗一些时日。太具体的面貌可能就是要在画面上打滚才会出来吧。从较长的未来,我期待作品中所营造的情境间互为语境的感觉强一些,能建立起一个小世界;略略的紧绷感随着时间会舒缓一些;有可能的话用多种媒材来呈现。


《长腿汽车》  37.5×55.5cm  纸本水彩  2018



其他作品欣赏



《试航》  60×50cm  布面油画  2017


《守时的兔子》  50×60cm  布面油画  2017


《夜很黑》  100×80cm  布面油画  2017


《呵,吓到了吧》  50×60cm  布面油画  2018


《邂逅》  60×50cm  布面油画  2018


《多吉想飞》 50×60cm  布面油画  2018


《战地乐队之一》  180×130cm  布面油画  2009


《战地乐队之二》  180×130cm  布面油画  2009



往期回顾:

潘士强 | 创造“物我”浑然的天堂

黄俊清 | 画如其人,文雅清心

翁伟铭 | 让灵魂在画布上尖叫嘶吼

杨锋伟 | 醉意有色

徐明琪 |  穿梭后现代的“线”

戴术 | 他要用艺术寻求“解药”

王坤昭 | 追求灵魂自由,痛并快乐着

孙晓东 | 青春荒唐不负韶光

侯雯 | 缪斯的孩童正安寝梦中

李博雍 | 斯芬克斯之谜一样的男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