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蒙志刚 | 文人风骨,艺者不怂

Arthub-辛明白 三七二十艺 2023-05-04


青年艺术家   蒙志刚



蒙志刚


1975年生于桂林

1998年毕业于桂林理工大学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个人官网

mengzhigang.arthub.cn


《待南风》 94x177cm  布面油画  2015


《木蓝》 87x133cm  布面油画  2015


作为大多数的普通人,穷尽一生,也不知道自己梦在何处。而有的人,从生下来开始就已经握住了命运,仿佛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至少,蒙志刚在他儿童时代就已经知晓艺术是他的宿命。


《尺素嶙峻 7》 65x50cm  布面油画  2016

 

这个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当最早的九零后已快步入中年,零零后已经闪耀电视荧屏之际,蒙志刚作为一名七零后艺术家,经过了岁月的淬炼,青春的洗礼,在他的艺术世界中“畅怀方寸歌赋尘埃”,呈现出了一种纯粹而收敛的态度。他正在寻味自己的艺术之道。


《尺素嶙峋 4》局部   48.5x63.5cm  布面油画  2016


《尺素嶙峻 2》局部  50x65cm   布上油画   2015

 

对于七零后的艺术家,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速度和发展,如未来主义运动一般过犹不及。其实,20岁的蒙志刚的热血与彷徨与如今的20岁年轻人相差无几。在他的早先作品中,观者更容易感受到那个年代的集体记忆。与大多数艺术青年境遇相似,他天生意志独立也具有强烈的叛逆心,他时刻思索着艺术与这个社会所发生的联系与羁绊。只是,诸多的限制使得艺术家必须要学会坚持,他将他对艺术热忱在而立之年才彻底释放。


《净土碟变》 132x85cm  布上油画  2009


《池上仙》 200x150cm  布上油画  2011

 

《仙踪》系列是他对玄秘境界的现代解读和感怀,在这个系列中,他试图运用宗教概念与科幻文化构建自己世界的纪念碑和救世情结。画中的主要形象不仅仅只是充满幻想和奥秘的不明物体,他们是艺术家对物质世界境外的探究,是超越图像背后意识的延伸。这种强烈的情绪过后,回归现实世界又促使他对“空间”和“建筑”有了进一步的迷恋。


《仙踪 2》 150x200cm  布面油画  2007


《建筑意识形态》是他首次将国内外的建筑作为思想性的形象承载,通过对选择的建筑所应该承载的历史原境,进行回归现实的历史批判,他想通过建筑揭示历史之所向。这也促使之后《空间系列》顺势而为,当观者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一隅,被艺术家重新演绎在画布上时,增加了空间的叙事性和宗教一般的庄重之感。即空间本身已经成为了艺术家精神的阐释者。蒙志刚总是希望,能够在这样的探索中,努力在艺术世界与社会现实中寻求平衡和支点。


《懒画屏》 68x88cm  布上油画  2015


《惹尘埃》这一新的系列,将这种平衡推向更深处。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艺术家更加重视的是,作为一个知识人的自我精神境界。另辟蹊径再言传统,化繁为简,成为了蒙志刚阶段性的艺术态度。从浩瀚的宇宙到建筑空间,现在只需要一个比拟而成的文人盆景,一段折枝,几方摆件,便可还原一个宁静而收敛的世界。这个世界是蒙志刚多年以来的一种新式寓言。他用中国传统知识人的理念去构建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与精神空间。亦是他早期所有艺术探索的延续和集成。


《风止》  87x133cm   布上油画   2015


曾经的少年心气,从未离他而去,早已转化为艺术能量,深入蒙志刚的灵魂。促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游侠。


《斜阳尘影》  68x88cm    布面油画   2015


Arthub:蒙老师,您好,以《惹尘埃》系列为例,能先分享一下您近年的创作动向吗?


蒙志刚好的。“惹尘埃”系列其实是一个图像式寓言阶段,既然是寓言,肯定就有图像之外另一番的意味深长。历来,中国艺术的根本落在庄、老一味的意趣,但活在当下这么一个媚俗的时代,清净难言,就借寓言抒怀好了。画画只是创作上的一个动作习性的延续,其实相同的意愿,我现在更多时候是在用新材料新技术来表达,去年和今年我都在研发制作一些依赖编程和电子技术才能完成的作品,未来会慢慢在展览和公共艺术现场展示出来。


《两相依》 94x177cm  布面油画  2015


Arthub:我留意到您早年的作品主题会有更多的批判性和社会现实性,近年愈发纯粹,有返璞归真之感,是什么影响了您?


蒙志刚:在中国从事文化与别处不一样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中国文化很仰仗史学,但凡好的中国文化人一定会在史学上有所研习,而研习史学的意义就在于对现实精准的批判和指引未来,当下中国的世俗生活虽已然现代,但上层建筑还是中古时代伦理,在一个嫁祸儒家实则法家行事至今的千年国度,我之前的批判只能借建筑或空间言事,而所谓的返璞归真,其实是更深层面的反思或蓄力吧。影响我较多的是晚明一代的世子学人,所以之前在今日美术馆我的个展会取名《不进城》,懂得坚持的人无论生在好或者不好的时代,都很清楚自己“可为”或“可不为”的具体方式,“进城”或者“不进城”于我其实是从历史中汲取的智慧经验或态度。


《午门红》  88x360cm   油画   2009


《不进城》 275x39.5cm  布面油画  2013


Arthub:回到宏观一点的问题,通过多年来的油画创作,您认为油画在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方面,相较国画有哪些特点?


蒙志刚: 老生常谈,其实无论什么画种,都只是艺术人的工具而已,想表现传统甚至反传统,直接用工具表现好了,我觉的没什么区别,用油画、水墨或电脑绘画,都可以,我现在用油画工作时间多一些,也只是一种习惯。我还曾经用光源直接在街头完成投射式涂鸦,稍瞬即逝的内容,尽是调侃东、西方传统的。传统是很难描述的话题,处于不同的意识形态,解读出的传统大相径庭,我希望寻找更现代的语言来转译传统,如同“公元前事件”、“惹尘埃”系列,一切只是刚刚开始。

 《飞来坛》 106x341cm  布面油画  2010


Arthub:您在很多场合,表现过您对中国士大夫精神的推崇,同时,您也是一位沉迷西方现代哲学的艺术家,您的艺术是如何去兼顾并呈现这两种气质的?


蒙志刚: 士人精神对应现代就是知识分子精神,从事当代艺术的人自然也是知识分子的一种。自清一朝以来,我们的政治生活太多时候是反智的,知识人是上层建筑抑制的重要对象,十年动乱受难的也大多是这个群体中的诸多生命。90年代后,我们的文化生活中盛行一种“怂”的精神,是无奈也是苟且,大学教育如此,文学圈、艺术圈也都是如此,例如王小波他们,还有当代艺术最先起家的其中那一大批创作之源。我之前相当关注士人精神,应是对“怂”文化的一种本能反思。不过今天更为年轻一代艺术家,这方面很令人期待,他们的自信和个性已慢慢取代盛行中国文化几十年的“怂”态。在认知领域,我比较提倡要左、右逢源,西方哲学长期的怀疑和举证逻辑能促使我们在东方传统的语境里警醒辨伪,而东方的经验式逻辑能时不时的拓展我们认识宇宙的维度。我信赖科技,如同我信赖灵魂世界一样,是实实在在的确信,但又不迷信。宗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很理性世界观,而蛊人迷信的教条是后来人的编排,所谓的“宗教’一旦深入其原理,你会发觉那是另一种科研工程,这种认知对做艺术很重要,因为艺术是游离在宗教观和科学观之间的第三力量。


《神仙也移民》 87x133cm  布面油画  2011


Arthub:您如何看待一些艺评文章强调您的“大侠”身份,您喜欢吗?除了“大侠”和艺术家,还想尝试什么身份或者角色?


蒙志刚:这与我的习武经历有关,我习武也对当代武林进行过田野调查,之前在与中国青年出版社以及中央电视台合作相关文本、纪录片节目时,作为撰稿人和艺术指导,我遍访过武术领域各个门派及现代搏击运动诸门类代表人物,借道武术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一次证伪的过程,了解到传统文化在其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例如怎样被神话,又怎么被误解的等等,这些认识反馈到艺术创作中,对于文化态度的把握相当重要。“侠”源自文人创造的江湖世界,是一种独立于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在野势力,这一属性挺适合中国艺术家的,因为通常,艺术家都是思想和视觉意识的探险者和变革推动者,独立于主流文化之外并最终引领时势。“侠”是正义的,如同知识人的社会属性。人生难得,我时常告诫自己,做文化,要站在正义的一边。


《英烈亭》 60x73cm  布面油画  2009


Arthub:您是一个涉猎很广泛的人,从非洲鼓、功夫到纪录片,这些经历或者兴趣对您的艺术创作有哪些影响?


蒙志刚:当代艺术之后,艺术思维就不能在只仅仅停留在架上创作上了,涉猎广泛可以是人的优点也可以成为缺点,优点是所有的知识和经验都可以联通,聚焦一点时,可以让艺术创作极为深刻,缺点是广泛的涉猎有时会分散人的精力,导人误入浅薄歧途。而立之年后,我便十分收敛,现在会玩的很多门道,都是之前的积累,如今更多的是做能量转移的尝试,例如功夫可以和智能化系统结合等等。今年我在万科时代广场做的大型声光装置《Matrix 声势》就是利用了自己之前做音乐的经验然后结合数字和机械技术来完成的新作品,我也利用风水原理尝试一些建筑模型小雕塑。


Arthub:生活上,您收养了许多流浪的猫狗,这些宠物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会考虑成为您的创作来源吗?


蒙志刚:与小动物们的关系其实是一种缘分吧,都是相遇相知的孤独灵魂,我玩乐器的时候,狗狗们会争相伴唱,这成了我工作室的保留节目,不是每家的小动物都会演唱,所以我很珍惜自家小伙伴们的这般缘分。日常,小动物们会关注我的创作,如同我关注它们的有趣生活。


《窗外》 50x65cm  布面油画  2008


Arthub:您已经在艺术界多年,年龄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说,意味着什么?


蒙志刚: 做艺术让人的灵魂不易衰老,前提是不油腻。而直面岁月,随时都会产生精彩。具体说,70后,大多数人顺应时代,都投身地产和IT行业潮流,胆敢做纯粹艺术的,是极少数派。论时机,当89之后艺术人邂逅“西方势力”文化裹挟之时,我们尚幼;而08奥运年前后艺术市场选秀伊始,我们因已过而立又几近错过。虽然没怎么搭上两个利好的时段,但70后被时代赋予的先天老成,却可以更客观的洞察近30年来中国巨变的内外因,没有莫名怀旧,又极具未来科学观,我觉得这是一笔难得财富,终将在艺术领域沉淀出奇异硕果。

 

Arthub:您的作品已经受到不少藏家的认可,能分享一点您和藏家的趣事吗?


蒙志刚: 这有点难,藏家大多是另一些领域的菁英,大多数时候我们相互间“高山仰止”,保持与藏家的距离,能让艺术更纯粹美好吧。


《空凳之橄榄绿》 68x88cm  布面油画  2013


Arthub:您曾经在其它工作领域取得不俗成绩,但是最终您还是回归了艺术家的理想,一路走来,您觉得已经成为 “艺术家蒙志刚”了吗?


蒙志刚: 其它领域工作无论多么成功最终都会让我觉得生活节拍错位,当我认识到理想之路上曲线救国是一种异想天开后,就立马打住,直接投身艺术了,当时正好而立之年,我怕错过。其实年纪很小的时候我就自认是艺术家了,这无关技艺的成熟、好坏与否,我觉得这是一种不“怂”志向,看到过好多艺术家同行喜欢媒体面前自谦,表述艺术其实没有现实社会意义,甚至婉拒艺术家的身份,我觉得大可不必,不过他们养成这种客气,也是大环境使然,不知道该不该同情,只是我不愿那样客气,做艺术,就理直气壮的承认,多好。

 


其他作品欣赏



《乾宫有窗》 50x65cm  布面油画  2011


《白雲精舍》 50x65cm  布面油画  2012


《大利正南》 133x87cm  布面油画  2011


《孤居》 87x133cm  布面油画  2014


《天圆地方》 150x200cm  布面油画  2014


《建筑师的玄关》 87x133cm  布面油画  2015


《大空梯》 87x133cm  布面油画  2013



往期回顾:

安宁 | “柔软”是我悲悯的内心

林攀科 | 艺术家的英雄幻想录

潘士强 | 创造“物我”浑然的天堂

黄俊清 | 画如其人,文雅清心

翁伟铭 | 让灵魂在画布上尖叫嘶吼

杨锋伟 | 醉意有色

徐明琪 |  穿梭后现代的“线”

戴术 | 他要用艺术寻求“解药”

王坤昭 | 追求灵魂自由,痛并快乐着

孙晓东 | 青春荒唐不负韶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