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华 | “添油加醋”的荒诞才是现实
艺术家 周金华
周金华
1978年出生于四川德阳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个人官网
zhoujinhua.arthub.cn
倾斜的生活场
文/赵力
“场”,在心理学中往往被定义为外界的环境,而“生活场”所指的即是与个体行为活动相关的各种人、事、物。每个人都有隶属于自己的“生活场”,都在各自的生活位置上经历与感受着生活。虽然这是谁也无法摆脱的命运,然而形形色色的个体总是会在各自所处的生活场域中呈现出某种合理性及有效性的特征。亦基于此,“生活场”,既是人类生活的共有背景,又是个体经验的差异构成,既是界限明确透明的物质场域,又是充满协商竞争的人际空间。
《路漫漫其修远》No.1 210x80cm 布面油画 2018
《凡人的姿态或者也是牛人的姿态No.2》 210×580cm 布面丙烯、油彩 2015
从“美丽污染物”系列的危机意识,到“人到黄昏”系列的开始对生活和生命意义的探询,让周金华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艺术不是对自然态度中的生活场的折射反映,更不是把现实生活自然化、实在化和客观化的实践手段,它所要针对的是那个尚处于并永远处于构成之中的生活场,它尚未现成,也非实在,甚至可以说就是那个生活场永不停息的构成本身,正如周金华在“自述”中所做的比喻,“不停劳动的机器,如此灵活,如此强大,以至于我老怀疑它是一个怪兽。所以我长时间的站在楼上观察它的动静,但还是没有看出来它那么忙来忙去到底居心何在?”而周金华作品所展现的,就是那些各个不同生活场的具体存在以及由此形成的那种超离现实的先验图景,在其中“荒诞、破灭与重生,像白天和黑夜一样的轮回,永远不会划上休止符”,“你和我渐渐得没有分别,时间与空间变得模糊,甚至现在和将来、将来和过去,根本没有分别。”
《黄金时代No.9》 200×300cm 布面油画 2008
于是,2006年以来的周金华找到了一种崭新的绘画方向,他的画面不再像之前的那样完全取消个体的“他们”而强制性地整合为群体的“他”,而是构成着“他们”,并将“他们”的“存在”显现于“他们”的生活场之中。他开始从现实生活的“道具库”中随意地进行选取,画面情节性的添加无疑也给画家带来了艺术创意的无限空间。而那些“添油加醋”的情节,越是接近于个体活动的现实场域的呈现,在整体的结果上却是显得愈加的荒诞不经。
《风景中的风景》 450x120cm 布面油画 2018
《室内金山》 300x200cm 布面丙烯、油彩 2017
周金华说道:“初看卡夫卡的小说觉得太荒诞,很多故事情节没有道理,但是细细想一下现实中的事就真的就有道理吗?”由此出发的周金华,也开始引入一些更切实的现实背景,其中的一些甚至可以视为对社会新闻事件的某种介入,譬如火灾、水灾、爆炸、车祸、破坏森林、文物走私、城市拆迁、动物保护以及社会上的大吃大喝与见义不勇为等等。他不惜余力地“添油加醋”,以此不断强化出那种“不可理喻”的荒诞图景,而通过这些画面,周金华对“现实与荒诞阴阳同体”进行了有力的揭示。
《移山》 121x41cm 布面丙烯 2016
《梦No.11》 120×150cm 布面综合材 2012
周金华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所展现出的“距离”,并非仅仅是针对空间的距离,也不是针对心理的间隔,而是超离空间、心理的讨论之上的“别有用心”,“距离模糊了现实与荒诞,距离也混淆了现实与荒诞,这么说来,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看现实,也许现实本身就是一种荒诞。”虽然有人说过周金华是“以‘上帝’的眼光看世界”,但周金华决不是所谓的“上帝”,而“倾斜式的视角”也正说明他与“上帝”无关。“倾斜式的视角”,不仅带有比平视或俯瞰更明显的角度感,带有更强烈的切入和洞察,而由此生成的图像也具有某种异乎寻常的角度与结构的变形,具有某种明确的虚拟幻象化的特征。而周金华关于“自上而下”与“倾斜式的视角”的有机结合,则将荒诞引向更加的荒诞,将对现实危机的质询导向了振聋发聩的程度。
《野草与黄金》126x92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6
周金华推崇卡夫卡式的荒诞,但更青睐果戈理的境界,“在果戈里的小说里,荒诞最好地表现出了现实的凄凉。”在我看来,周金华的艺术也在追求一种超离表象意涵和惯常表达的个人方式,这在当下的语境之中显得尤其的有价值。他的“倾斜的生活场”,更让我们在人云亦云地活下去的同时,意识到了它有可能只是一种“俗套”,只是各种原本或可能的生活方式中的一个选择。“生活,从来不存在不可置疑的、客观存在的、唯一可能的方式”,西方的哲人如是说,而周金华的“倾斜的生活场”,在对现实生活进行批判的同时,也致力于在“完全超越于所有至今为止的生活经验之上”,确立起某种改变的雏形。周金华说“我喜欢高原的纯净,稀薄的空气仿佛松开了现实对我身心的束缚”,或许对于一些观赏者而言,周金华的画也就是他们“高原上的稀薄空气”,可以让人们摆脱俗见,激发出自由、新鲜及全新体验的欲望,正确面对生活时代的真正变化。
《白日梦 No.3》48×40cm 布面丙烯 2018
《白日梦No.4》48×40cm 布面丙烯 2018
《白日梦No.6》布面丙烯 60x80cm 2018
Arthub:作为被俯视者又要假借俯视者的视角来俯视他者,这样的心理或者方法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用意?
周金华:人生是需要不断审视的,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偶尔脱离常规视角去观察生活会带来不同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最早来源于大学毕业时期,从长期在天桥、楼顶的观察慢慢找到自己的创作方式。
Arthub:在你俯视的世界中,可以看见中国的各种现象。你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当下社会现象的这个题材?想通过画面揭示什么?
周金华:2005年在香港少励画廊做的第一个个展开始有了第一个转型,从宏观的群体性叙述到微观的个体体验。我的作品不是想揭示某些现象,而是作为个体生存于当下的一些体验。
《荷塘月色No.1》 106x128cm 布面丙烯 2018
《荷塘月色No.2》 106x128cm 布面丙烯 2018
Arthub:未来对于这个题材会有什么延续和新的转变吗?
周金华:题材和内容一定会不断变化的,这点我不能确定,经验和人生体验在不断的累积。但是对于艺术本身的思考我有自己的脉络,这些我也会继续完善和延续下去。
Arthub:能和我们阐述下《景观生活》系列吗?
周金华:这个系列作品一些想法来源于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这本书,之所以叫景观生活是在生活本身被以切片化的方式形成景观之后让我们对现实认识重新被塑造,因此生活和景观形成一条相互影响的链条,这就是景观生活,这是游离于现实与虚幻之间的现象。
《景观生活No.1 直径100cm 布面丙烯、油彩 2012
《小树林舞会》570x145cm 布面油画 2017
《三棵树》360x90cm (三联画) 布面丙烯、油彩 2016
Arthub:从最早系列一直到今天,你的作品在自身逻辑上是如何推进的?
周金华:首先必须在艺术史的海洋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其次我认为艺术不是冷冰冰的纯理论,它必须有感而发,要和当下环境和自身体验相互融合。
《新田园生活》 92x126cm 布面油画 2017
其他作品欣赏
《砧板、刀与肉》 直径40cm 砧板油画 2018
《砧板与鸭腿》直径40cm 砧板油画 2018
《砧板与鱼头》直径40cm 砧板油画 2017
《你我的痕迹》No.30 黑瓦、丙烯 18x19cm 2018
《你我的痕迹》No.45 黑瓦、丙烯 18x19cm 2018
《局-紫》半径100cm 布面丙烯、油彩 2014
编辑:Eunice
往期回顾:
深度好文 | 你的画为什么卖不出去?
高应文 | 寻找自我的归属
沈敬东 | 瓷化的日常世界
温荣君 | 播种出来的艺术
孟立家 | 织梦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