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规划解读丨北京中轴线的历史与未来

规划自然小编 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2022-09-18

导 读

“北京中轴线”是遗产申报项目名称,即我们常说的北京传统中轴线。它北起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天安门广场、正阳门,至永定门,贯穿北京老城南北,全长约7.8公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活的载体,东方文明古都规划建设的最高成就,北京中轴线自元大都建都七百五十余年来,一直统领着城市功能与空间格局。



在历代城市建设者的不断保护传承下,北京形成了气势恢宏、纲维有序的城市特色风貌。在2017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北京中轴线是贯穿市域的主轴;在2020年最新公布的核心区控规中,中轴线亦被确立为核心区整体秩序的统领、带动老城整体保护的重要抓手。作为北京乃至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金名片,其规划理念与物质载体应不断被保护与延续。


Part.1

历史沿革


北京中轴线的发展演变与北京老城同步,其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五个历史时期。


五个历史时期



元代

01

中轴始建



明代

02

整体格局基本形成



清代

03

局部调整与完善



民国至现代

04

公众化转变过程



当代

05

传统空间序列的回归


01

元代:中轴始建


北京中轴线奠定于元代。元至元四年(1267年)元大都始建,于当时积水潭(今什刹海)的东岸选择确立了城市的中心点(基本位于今鼓楼的位置),在其上修筑了中心台,成为元代中轴线的起点。这条最初的轴线自中心台,南经万宁桥至宫城,再经皇城,最后至南端丽正门(今天安门南,长安街上),形成了约3.75公里的城市中轴线[1]

元代地图(作者自绘)


[1]侯仁之.元大都城与明清北京城[J].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03):3-21+38.


02

明代:整体格局基本形成


明永乐四年(1406年)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以明代北京城始建至外城(永定门瓮城)建设完成,至此,北京中轴线延续至今的整体格局基本形成


明代迁都北京后,北京城较元大都整体南移,但城市中轴线的主体格局与位置被严格保留。明代早期先建宫城,再建内城,又建庙社、郊祀、坛场、门阙等,内城中轴线北起钟鼓楼,经皇城万岁山、紫禁城、承天门、千步廊、大明门,至内城南门正阳门,全长达 4.75 公里。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外城开始修建,将山川、天地两座坛庙纳入城中,形成了“凸”字形的城廓格局,中轴线南端点再次向南延伸至永定门,形成了贯穿紫禁城、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全长7.8公里的城市轴线,串联了钟楼、鼓楼、万宁桥、地安门、景山、紫禁城、千步廊、棋盘街、正阳门、天桥和永定门等重要建筑,轴线两侧还分布着太庙、社稷坛、天坛、先农坛等坛庙建筑。

明代地图(1553年以后,作者自绘)


03

清代:局部调整与完善


明后期与清代继承与延续了北京中轴线整体空间格局,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至1914年间仅对中轴线上的建筑群进行了局部改造与调整(如景山五亭与寿皇殿的修建)。


总体来说,明清时期对城市的改造使中轴线具有对全城的统帅性与完整性,而轴线上的建筑、景观的规模、气势、规整程度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准。

千步廊《乾隆京城全图》(1750年)


04

民国至近代:公众化转变过程


以1914年社稷坛作为中央公园面向公众开放为标志,北京中轴线开启公众化转变历程。


1914至1977年,中轴线上及其两侧的皇家建筑经历了一系列功能调整,原有宫殿、苑囿、坛庙建筑陆续开放,用作博物馆或公园。1977年天安门广场及相关历史建筑群完成扩建,形成以中轴线对称、规模空前且开敞的矩形民众广场,成为了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里程碑。


05

当代:传统空间序列的回归


1978年至今,北京中轴线的整体历史格局通过一系列城市总体规划、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保护规划等不同层级的城市规划得到保护与延续,中轴传统空间序列得以回归。

航拍北京南中轴线,饶强 摄


Part.2

价值内涵


北京中轴线作为北京老城严谨对称空间格局的核心,蕴含着元、明、清及现代中国首都城市在城市规划方面的独特匠心。


北京中轴线具有单一方向性,以宫城为基点,居北面南,以整体空间格局充分展现中国从古至今城市规划建设对于礼仪与秩序的尊崇。其严谨的规划布局完整地展现了《周礼·考工记》所描绘的中国古代理想王城范式,“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宫苑居中、居前(居南),民廛居后(居北),太庙与社稷坛两组礼仪祭祀建筑分布于轴线两侧。

考工记与北京城(图片来源网络)


北京中轴线以“中”对称的布局与设计方法体现“择中而居”的理念,将帝王“不重不威”的政治主张、儒家所主张的“居中不偏”的伦理思想与“美善交汇”的传统审美取向相融合,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伦理和美学价值。北京中轴线更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象征着控制整个国家山水格局的宏观轴线,成为国家礼仪秩序的物质缩影。


北京中轴线选址独具匠心,将轴线的建筑景观与历史水系密切联系,体现出古代战国时期典籍《管子》“因天材,就地利”的都城规划原则,更体现出中国古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认识。而作为一组规模空前、气势恢宏的城市轴线建筑群,北京中轴线又以模数化比例关系构成富于韵律的平面布局、建筑形制设计严格的等级性、对称建筑的规划格局与建筑形态的同构与变化、建筑色彩的强烈对比、对景与框景等视觉景观设计手法的运用,塑造出具有强烈层次性与秩序性的建筑景观形态。

北京中轴线与明清北京城的模数与比例关系


北京中轴线以一系列历史道路串联起多元的城市空间:居于核心位置的朝堂宫苑(景山、故宫)和国家纪念性建筑(天安门广场及相关历史建筑群),左右两侧的坛庙建筑(太庙、社稷坛、先农坛、天坛),位于重要节点和端点的报时设施(钟楼、鼓楼)与城门建筑(天安门、正阳门及箭楼、永定门历史地标)。它将庄严的国家性场所与居民生活的日常空间巧妙地组织起来,为延续至今的国家礼仪文化传统,及业已消逝的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物质见证。

京师生春诗意图,清·徐扬


北京中轴线曾经是、并且仍将是随着北京城的发展而不断延续与变化的。历史中尽管受到政权更替,及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影响,中轴线上及其两侧建筑群所在的部分历史区域经历了变迁与改造,但中轴线作为一个整体的城市空间序列始终保持有真实性与完整性,并对北京城市发展发挥着持续的影响力,是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依据,在各个时代始终得到尊重和保护。北京中轴线既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历史见证,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活的载体。

中轴线南段鸟瞰,邓伟 摄


Part.3

面向未来


01

申遗相关规划工作


北京中轴线目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相关规划工作全方面同步开展,不仅正在编制申遗文本、保护管理规划,还开展了专项立法、城市设计导则、综合整治计划、三年行动计划等提升中轴线保护管理水平、指导申遗保护整治实施项目的重要工作。


02

不断延伸的轴线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城市建设理念的转变,为封建皇权服务的功能定位不再适用于新时期的城市中轴线,但中轴线这一城市建设核心理念仍然贯彻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之中。至今,中轴线已生长成为市域城市布局的主轴,这条7.8公里长的中轴线,将向北延伸至燕山山脉,向南延伸至北京新机场和永定河水系,形成更为精彩壮丽的城市整体景观

中轴线的南北延伸(作者自绘)


03

展望未来


750余年来,北京中轴线见证着中华文化亘古纵横、汤汤不息。申遗在即,相信在规划指引下,北京将以科学的态度和坚定的决心有序实施中轴线遗产的保护与整治工作,将中华文明的坚守、传承呈现给全世界。

来源:摄图网


主要作者简介


夏梦晨,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区域规划所工程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


赵幸,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区域规划所主任工程师,社区培育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孙燕,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高级工程师。


郑楚晗,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邵龙飞,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限公司规划师。


此文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核心区规划处、东城分局、西城分局也有贡献


你可能还喜欢

重磅!北京发布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未来15年规划

需要你!快来为北京名城保护“十四五”出谋划策

老胡同里的新生活——北京老城探访记

“共生院”引领老城复兴,《我是规划师》第二集反响热烈

微信

微博

今日头条

喜马拉雅


长按关注北京规划自然资源,解锁更多权威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