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小石子 | 老山街道责师助力“小山变形记”——石景山路西五环旁全龄友好公园改造
导 读
为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设计水平和精细化治理能力,石景山区积极推进责任规划师制度落地实施。责任规划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桥梁纽带作用,将推动规划实施与落实群众“七有”目标“五性”需求相结合,扎根属地梳理分析街区基本情况和更新诉求,聚焦服务群众生活,积极助力群众身边“全龄友好型公园”的更新改造项目落地。
锦绣之丘公共空间原本是石景山路西五环旁的一块闲置多年的公共绿地,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石景山分局积极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搭建责任规划师与街道的沟通平台,引导责任规划师团队持续关注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工作。2022年,锦绣之丘公园成功申报北京市“全龄友好型公园”改造重点项目,生动织补了石景山路城市森林公园群的绿色空间。
建成视频效果
锦绣之丘全龄友好公园位于石景山路北侧,正对银河大街,北面是首钢机电有限公司和老山文化馆,东西两侧是老山首钢小区。公园总面积1.66公顷,最大高差约10米,是老山山脉的延续。这块绿地空间既是一块承载景观作用公共空间,同时又兼顾着非常强的社区属性,背后生活着四个首钢老社区两万多居民。老山街道责任规划师团队在扎根老山地区的五年时间里,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这里所面临的不仅仅是设施老旧和人口结构需要更新的问题,更是需要通过有机更新的方式激发资源枯竭型社区的活力。
通过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石景山分局、石景山区园林绿化局和老山街道责任规划师团队的持续推动,这块闲置绿地于2022年被重新定位为“锦绣之丘全龄友好公园”,由老山街道责任规划师团队联合清华同衡园林设计团队、清华同衡儿童友好与可持续发展事业部全程参与推动实施,于2022年底完工。目前,这里焕然一新,成为了周围居民喜爱的打卡点;真正做到“适老适小、便捷服务、代际共享”, 成为了展现城市新形象、注入社区新活力的全龄友好公园,为老山地区注入新的活力。
项目区位图
改造前后对比图
01
需求为先
开展深度调查访谈定位全龄友好理念
公园背后的老山社区是1982年开始建设的首钢社区,是典型的80年代工业配套的居住型街区,随着首钢的搬迁停产,越来越呈现出公共服务设施老旧、老龄化率较高的现象。这类地区的更新改造工作不仅限于物质空间的改造,更应关注空间改善背后的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点加强空间资源与社会群体间的有机联结,并且要跨出社区,从更大区域层面整合资源。自2020年起,老山街道责师团队联合街道从街区整体复兴的视角提出 “老山不老”的理念,提出公共空间更新贯彻全龄友好理念,希望推动多元力量参与街区复兴,共同创造新的记忆,激发无限可能。
施工中的现场配合与民意调查
在项目推动初期,责任规划师团队联合街道办和设计团队,向周边居民发放了调查问卷,听取周边生活和工作的居民意见,了解大家的活动模式和对场地的需求。
根据问卷和访谈的调查结果,发现不同年龄、职业人群对户外休憩都有强烈的需求,但进一步细分年龄段又体现着多样化的行为特点。因此,公园定位逐渐清晰和聚焦,遵循“安全性、可达性、多样性、灵活性、公平性、参与性”六点原则,打造“适老适小、全民共享”的全龄友好、便捷服务的共享公共空间,取名“活力之麓、锦绣之丘”。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居民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基于此,公园设计了 “山林养生、活力健身、丛林乐园”三个特色功能分区,并综合考虑不同细分年龄段人群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在分区内提供更加丰富和细致的功能节点,如地书广场、棋牌花园、太极花园、活力廊架等等,让所有人都能在这自得其乐;另一方面也在同一个场地中尽量创造代际共享的机会,比如在儿童活动场地周边设计有家长看护的座椅、遮阴设施以及成人健身器械等。
公园活动设计项目库
02
充分联通
增加出入口与周边社区联系更紧密
公园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但与周边社区的联动关系一直不够通畅,只有人为踩出的幽闭小径,希望可以通过公园的更新改造,从社区背面消极空间转变为融入的积极空间。根据对周边人流和地块交通关系的分析,在改造过程中,特别注重与周边相邻空间的融合设计,主动开设多个和城市街道、老山小区等周边地块连接的出入口,提高公园的可达性和使用效率。其中两个出入口直通老山小区,三个出入口和石景山路绿带相接,一个紧邻首钢机电公司,真正做到四通八达、便民利民。
作为北京城区中的公园,山坡地形和山林风貌是场地最显著、最独特的空间特征。设计遵循因地制宜、低干扰的原则,充分尊重原始的地形特征以及现有自然植物群落。结合不同区域的地形特点来设计活动空间,减少对场地原生地形地貌和生态系统的干扰,尽量减少土方变动,打造自然、质朴的公园风貌。
建成实景图
03
儿童友好
融合认知科学的儿童活动空间设计
为了让儿童活动片区更具有科学性和参与性,责任规划师团队联合清华同衡儿童友好与可持续发展事业部,邀请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Stella Christie教授团队一起参与方案设计,通过多平台、跨学科的合作模式,在景观空间设计实际中融入认知科学的理念。
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参与设计讨论
儿童活动区以“森林学乐场”为主题,旨在打破“学”与“玩”的边界,创造有益于儿童在玩耍中学习成长的空间,让儿童得到认知能力、社交能力和生理体能等多方面的锻炼。根据不同细分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生理以及行为模式特征,设计团队为不同年龄段儿童(和养育者)提供由简单到复杂的游玩设施,以及丰富的活动选择。此外,设计关注代际之间的共享,强调玩耍时养育者和儿童之间的互动,以促进良好的亲子关系。
森林学乐场共包含四处各具特色的游憩空间:
“撷趣攀爬坡”位于山坡上,结合地形设置了丛林攀爬网、攀岩墙、梅花桩等丰富的儿童游乐设施。孩子们在游玩的同时可以训练各项身体机能,并达到促进骨骼、肌肉发育的效果
“认知运动场”位于坡脚下较为平坦和开阔的场地。围绕着树干的图形,各种小动物手绘图案与分数、小数、弧度等基本数学概念结合。让孩子们进行跑步、立定跳远、跳绳、扔沙包等户外活动的同时,在空间中生动地学习和理解这些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
“自然探索小径”在生态旱溪和场地原生的油松林之间穿梭,层层叠叠的河卵石砌筑而成的生态旱溪沿着缓坡蜿蜒而下。这条模拟自然、充满野趣的卵石溪,既是收集地表径流、净化雨水的雨水花园,又是向都市儿童展现多样物种和生态系统的自然课堂
“森林阳台”正面对石景山路,曲折的木平台与现状树紧密结合,形成一个个突出的木平台。这里有家长休息等候的座椅、老少咸宜的健身设施,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森林的清新和城市的魅力
结语
在石景山路西五环旁打造一个全龄友好的文化公园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挖掘和重塑群众身边的小微空间,是实现人居环境改善、提升社会公共服务品质的有效途径。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石景山分局将继续按照市区两级部署,以责任规划师制度为抓手,组织责任规划师深入街区“问诊把脉”,努力提升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激发城市活力,以多模式、多路径、多角度,共同探索整体式、片区式城市更新路径和方法,推动城市更新落地实践,为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贡献专业力量。
本内容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石景山分局、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
你可能还喜欢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地名专业委员会成立
《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类 第一批)》完整版
《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类 第一批)》公布
北京出新规:进一步提升地名公共服务水平
微信
微博
今日头条
北京号
关注北京规划自然资源,解锁更多权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