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辞话】王双怀:我的求学经历
回顾自己所走过的路,有些地方记忆模糊,但求学的事却历历在目。因此,我想在这里谈一谈自己求学的历程,与大家一起分享。
我的求学经历,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那时我住在陕西省铜川市红土公社的一个小山村里,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父母都是农民,吃了没有文化的苦头,想让我学点知识。在父母的劝说下,我背起破旧的小书包,开始了自己的求学生涯。
我的小学时代正值“文化大革命”,农村的办学条件异常简陋,几个年级挤在一个教室里上课。含辛茹苦的父母希望用知识来改变我们的命运,我也想在学校学到更多的东西。所以我每天清晨翻山越岭去上学,放学后砍柴放羊干家务,晚上就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写作业。过年的时候,别人买年画装饰屋子,我们买不起年画,就把奖状贴在窑洞里,增添一点喜庆的气氛。
后来,我到离家七八里远的红土中学上学。当时学校推广“朝农经验”,每周要到农场劳动二三天,还要参加一些政治运动,课堂教学时间少得可怜。好在学校领导对教学还算重视,让我们学了一些比较实用的知识。那几年,社会上流行浮夸风,农村生活很艰苦。
我在学校穿着破衣烂衫,只能吃窝窝头、咸菜和稀饭,但这并没有影响我的学习热情,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班主任张兴杰老师经常鼓励我,让我在课余时间刻蜡版、办板报、写学习材料。天长日久,字越写越好,文章也写得出了名。校长王伯强老师对我说:“好好写,将来可以当个书法家。”我听这话,我心里很高兴,但不知道眼前的路到底该怎么走。
1977年,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那一年我16岁,作为高一年级的特优生参加了高考,结果差1分未能如愿。1978年,我发愤读书,信心满满地参加高考,不料依旧名落孙山。正当我准备回家务农时,被红土中学聘为公办语文代理教师。第一次站上讲台的时候,我还不到17岁。面对比我小几岁的学生,我感到很自豪,也感到很大的压力。为了报答学校领导的知遇之恩,我努力学习讲课的艺术,从此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
1979年,当高考再次来临的时候,我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是继续工作还是去考大学?权衡利弊,强烈的求学欲望左右了我,使我毅然辞掉工作,再次走进了考场。这次我填报的是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希望将来继续从事语文教学,没想到却被历史系录取,从而改变了我的求学方向。
1979年9月,我从铜川老家来到古城西安,从此与陕西师大结下了不解之缘。对我来说,上大学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我非常珍惜大学的时光。每天早早起床,在校园里读书,或到教室上课,有空就去图书馆看书。生活基本上是“三点一线”,虽然有些单调,但感到很充实。我喜欢听课,不管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也不管老师讲得如何,总是认真预习,虚心听讲,努力掌握相关知识。
时至今日,我还记得孙达人、何清谷、赵文润、杨德泉、任凤阁、何汝璧、郑庆云、杨存堂等老师上课时的情景。上课之余,我也喜欢读书,尤其是文学、哲学和历史方面的名著。起初泛泛而读,不得要领,后来博览深思,渐入佳境。有时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废寝忘食;有时被书中的问题所困扰,夜不能寐。心有所得,随笔写之。不经意间,竟养成了问题意识和探究的习惯。听报告,喜欢提问。看论文,喜欢质疑。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查阅资料或向老师同学请教。发现了重要问题就去研究,把研究结果写成文章。到大学毕业时,我在《江汉论坛》等刊物上发表了五篇史学论文,受到老师同学的称赞。
1983年6月,我拿到学士学位,赴陕西省榆林中学工作。榆中的办学条件相当艰苦,但校风、教风和学风都很好。学校分配给我的任务是当班主任、带两个年级的历史课,并负责团委的工作。尽管我以前曾当过教师,但这对我仍是很大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我本着“少说多干”的原则继续学习,学习带班经验,学习讲课艺术,学习管理方法,两年间工作能力明显提高,很快被评为“优秀教师”,并奉命主持团委工作。
当时,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开始起步,我又面临着一次新的选择:是继续在中学教书还是到大学进行深造?经过再三考量,我又选择了继续求学的道路。1985年,我考上陕西师大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生,便依依不舍地离开榆中,返回阔别两年的母校。
(考察香港古玩街)
返回母校是为了求学,为了深造。所以在攻读硕士学位的三年间,我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学习和研究方面。在牛致功、赵文润老师的指导下,我不仅系统地学习了本专业的学位课、必修课和选修课,阅读了大量的今人论著和历史文献,而且对隋唐史方向的若干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撰写了将近四十万字的《武则天评传》初稿,完成了近八万字的毕业论文,并发表了六篇史学文章。
1988年6月,我获硕士学位,留在陕西师大历史系任教。1994年又考上陕西师大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师从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研习中国历史地理。在史先生的精心指导下,我的学术视野不断扩大,研究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博士毕业后,我曾于1998年秋赴香港浸会大学访问学十个月。2001年至2003年师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波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至2012年度,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访学一年。这些求学经历同样也有一定的收获。
我在大阶段学的是历史教育,硕士阶段学的是中国古代史,博士阶段学的是中国历史地理,博士后阶段学的是生态学,每个阶段都面临着新困难和新的学习任务。我的求学之路也是由此一步步展开,虽然很苦,但乐在其中。如今我已出版学术著作17余部,参写著作20部,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0篇,多部论著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奖励,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
我所主持的中国古代史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我主持的灿烂的唐代文明课程,亦被评为国家级视频公开课。此外,我主讲的《大唐贵妃》也已在央视套“百家讲坛”播出。现在回想一下,过去艰苦的求学经历,实际上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一句好话,师大“抱道不曲 拥书自雄”的学风更蕴含着极大的精神力量,在此激励下,我的求学经历还没有结束,还要继续学下去。
注:文章曾发布于陕西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号
【考察纪实】风追司马,千年对话——2017级古典文献班赴韩城开展专业考察
燃烧你的卡路里丨2019年“忆七秩峥嵘岁月,展时代健儿风采”春季运动会成功举办
文字来源/王双怀
责任编辑/吴小龙
看到这里,你一定是司马君的忠实粉丝
点个好看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