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物遗址传承保护,文化自觉自信提升』Part4 汉阳陵博物馆

用心实践的 陕西师大历史文化学院 2020-09-05



习总书记对新时期的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文物是我们触摸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引导大学生立足陕西,自觉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明,发扬好陕西师范大学文科特色与历史优势,通过学科交叉提升全校学生对历史故事、文物知识、文化传承的自觉与自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联合派出文物遗址传承保护实践队,前往各博物馆进行参观考察,提升自我,同时进行宣传,激发公众对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



汉阳陵博物馆位于西安市北郊的渭河之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阳陵始建于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竣工,陵园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修建时间长达28年。它的主人为西汉第四位皇帝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141年),他与其父汉文帝刘恒共同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早期治国安邦的黄金时代,被后世赞誉为“文景之治”,为其子汉武帝刘彻开疆拓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经过三十多年的考古勘探发掘,现已探明,汉阳陵主要由帝陵陵园、后陵陵园、南区从葬坑、北区从葬坑、礼制建筑、陪葬墓园、刑徒墓地以及阳陵邑等部分组成。


可以说汉阳陵是中国封建帝王“事死如事生”丧葬观念空前盛行的真实体现,也是迄今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汉代帝陵陵园,因而成为科学工作者研究汉代帝王陵寝制度和丧葬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博大精深的汉文化、美轮美奂的出土文物、独一无二的地下遗址博物馆、秀丽宜人的园林风光,使汉阳陵博物馆日益发展成为国内外独具魅力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


 汉阳陵之“最”



(一)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它依托西汉景帝与王皇后同茔异穴合葬的阳陵陵园而建,东西长近6千米,南北宽1—3千米,面积约12平方千米,是一座巧妙融合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历史文化与园林景观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二)最具特色的无臂“陶俑”

与秦俑严肃的风格相比,汉阳陵的陶俑显得充满生活气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陶俑便是无臂陶俑,堪称“东方维纳斯”。此类陶俑俑体除胳膊、手臂、脚为木头所制,其他部分均为泥土烧造而成,本为“着衣俑”,但时移世易,衣服已经腐朽不堪,但附着其身体上的残留物为最好的见证。


(三)世界上最古老的茶叶

汉阳陵出土世界上最古老的茶叶并于2016年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茶叶,为中国古代皇室好饮茶的习惯增添了实证。


(四)中国阙门之最——南阙门

汉阳陵南阙门,它是目前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建筑,并出土了迄今为止最早的砖质围棋盘、陶质脊兽与最大的板瓦。


参观经历



历史文化学院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本次暑期考察的第四站——汉阳陵博物馆。当天骄阳似火,但师生们热情高涨。历史文化学院实践者此行目的在于了解馆藏文物及博物馆最新动态,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践者则侧重对文物保护的关注,二者虽关注点有所差异,但却殊途同归——文化遗址传承保护,文化自觉自信提升。



由于博物馆讲解员人手不足,历史文化学院王励行同学主动请缨担任本次讲解,他以丰富的知识积累与幽默风趣的讲解风格,深受各位师生的好评。



首先参观的是考古陈列馆,它是一座建筑风格独特、陈列手段新颖的综合展馆,由上下两层组成,陈列着1700余件文物精品,却无过多华丽的文物,反而以泥土为主要材料烧制而成的佣为主,有我们所熟知的伎乐俑、骑马俑以及全国特有的着衣俑。这一点可能与其墓主西汉的第四位皇帝刘启推行黄老之术,休养生息的政策有关,因此出土之物大多为陶制品,正是如此,才能与文帝共同开创“文景之治”,为后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参观的是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外藏坑是帝陵陵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帝陵封土四周共有81座。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是在帝陵封土东北10条外藏坑上构建而成的全地下建筑,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最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建成的全地下遗址博物馆。全地下遗址博物馆可以使我们全方位地了解千年之前下葬时的情景,而通过下葬时的情景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更值得我们注意,现已发掘的外藏坑,均代表了汉景帝时期不同的衙署机构,将现实中的场景通过外藏坑的形式得以再现。这是汉景帝对死后生活的安排,也是对以往帝王追求权力永伴的延续。虽然建造陵墓时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但若无这样的外藏坑,便会使我们少一条窥探历史的道路。



最后参观的南阙门,它是目前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阙门。从外观来看,它是经过复原的阙门,但进入内部却是当时营建阙门时的夯土堆,夯土堆中伴随着瓦片、鹅卵石以及其他建筑材料。此外还并采用AR技术将部分瓦当复原。以上做法既保护了原始建筑,又使人们可以对阙门的原本面貌有基本的了解。


此次参观汉阳陵的经历,我们在实物资料面前全面了解了汉景帝时期的建筑、官僚体制、手工业水平等,大大丰富了知识,拓宽了眼界。


文保小知识


 汉阳陵帝陵南阙门遗址本体保护工程 


丨工程概况


汉阳陵帝陵南阙门遗址是目前已发现的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汉代三出阙,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不仅首次从考古学上证实了汉代的用阙制度,还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和陵园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遗址在展示过程中出现了坍塌、开裂、局部裂缝、酥粉、表面风化、块状剥落、生物破坏、表面污染及水滴侵蚀等诸多对遗址保护展示不利的因素。汉阳陵博物馆与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于2010年1月完成了汉阳陵帝陵南阙门遗址本体保护工程设计方案。2012年12月,西安文物保护修复工程有限公司确定为该项目施工单位。


该工程于2013年3月29日开工,2014年8月27日竣工,采用目前国内诸多成熟的土遗址保护技术,进行了土遗址本体锚杆加固、开裂土体复位、裂缝化学灌浆加固、剥落和酥粉的填补修复和化学灌浆加固、坍塌土坯补砌等,解决了土遗址常见的坍塌、开裂、脱落等病害问题。其中大体量坍塌土体的复位技术,是国内首次在大型开裂土遗址保护上的成功应用。


该工程施工中做到了对文物历史信息完整性,真实性的保护,获得了省内外专家和民众的一致好评,并被评为2015年中国文物保护示范工程。


丨主要病害处理


(一)危险土体复位

危险土体松散而且裂缝周围有很多隐形裂缝,因此不能盲目使其受力,经计算和模拟试验后,最终采用钢带+丝杠同时作用的方法使得危险土体安全复位。


(二)对穿不锈钢锚杆施工

工艺流程:施工准备→测量放线→钻机成孔→锚杆安装→注浆→封护锚


为了避免对穿锚杆孔位偏差过大,采用罗盘放点,在墙体两面预先放好点位时了解孔位成孔偏差情况,以便及时调整。


处理时会出现表面后补土体与锚头垫板不能很好的连接,经过试验在锚头垫板上包裹钢丝网使其与锚头垫板很好的连接在一起。


实践心得


@刘盼盼(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超震撼的汉阳陵博物馆,现代科技与古代文化之间的碰撞。走入地宫中,看到玻璃防护那边的陪葬坑,汉人的智慧,汉人的技艺,汉代的礼制……静谧的氛围中,领略千年文化的精彩,思考我们的人生!


@刘妍钧(历史文化学院)

巫鸿先生曾在《黄泉下的美术》一书中这样写到:“黄泉,代指墓葬,即众生的最终归宿,唤起一种别样暧昧,这里是人们和自己的爱侣及仇敌的重逢之地。” 这是我到达汉阳陵的那一刻,头脑中出现的第一句话,也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

一代圣明君主在此长眠啊!

记忆最深刻的当属汉阳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展示厅中有幻影成像厅,幻影成像会播出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共分四幕,讲述了汉景帝、王皇后的历史故事以及汉阳陵遗址的挖掘和保护情况。总体来说,汉阳陵外藏坑展示厅代表了国内最先进的博物馆科技和建筑理念,对世界文物保护都有着深远的启发和影响。


@唐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走过千年沧桑,有道盛世文景,尽在汉家陵阙。”


@王励行(历史文化学院)

这所博物馆最让人惊喜的就是地下展厅了,游客可以亲眼看见考古发掘最初的样子,深入墓室与古人交流,将自己融入文景之治的时光,也为我们此行大遗址保护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马荣(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各种雕像的精美制作体现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行走在地宫里仿佛回到了那个美丽的朝代,古与今相互交流与融合!






推荐阅读

『文物遗址传承保护,文化自觉自信提升』Part1 咸阳博物馆

文物遗址传承保护,文化自觉自信提升』Part2 茂陵博物馆

『文物遗址传承保护,文化自觉自信提升』Part3 昭陵博物馆

【新教师之初体验】杨超:云南景谷,点亮心中的红烛

第十三届“西部大讲堂·历史学论坛”顺利闭幕



图文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文物遗址传承保护实践队

责任编辑/何秉炽

指导老师/孙懿文、杨茜

看到这里,你一定是司马君的忠实粉丝

点个好看再走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