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追司马”五周年|吴小龙:邂逅·美好 遇见·成长(文末有惊喜)
邂逅·美好 遇见·成长
——写在“风追司马”五周年之际
我运营风追司马时,正值他的三、四岁,应该是还很年轻,在不断打基础、努力成长之中。他的五岁生日,我很早就挂在心里,心心念念,总觉得这将是他的成年,迎来他的成熟期,一定要好好给他度过。
接到即将庆祝“风追司马”五周年的消息时,我很开心。所以在五周年之际,我想提笔为他写点什么,是祝生日快乐?还是感恩相遇?亦或都有吧!
风追司马,追忆先贤
在新媒体宣传日趋流行的当下,将庞杂的信息动态进行快速筛选,并以最简洁有效的方式适时传播,是媒体人应尽的职责。微信公众号作为网络新媒体,已成为推广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
不期而遇,命中注定
加入风追司马团队,是源于自己的兴趣。最初,只是被他的名字所吸引,觉得他高端大气、思维活跃、掌握“核心科技”,当我用心靠近他时,才开始慢慢读懂他的深层含义。从那时起,便义无反顾,决定伴他成长。2017年11月末,为规范公众号和扩大影响力,提供更官方的资讯、更及时的信息和更优质的服务,“風追司馬”微信公众号正式升级为“陕西师大历史文化学院”官方微信平台,很庆幸作为工作室的负责人之一,我参与其中。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变了又变,初心不变
开始的开始,我还只是一名远方的读者,只能远远遥望,却不能与他近距离接触。2017年9月,我有幸跟从自己的内心,加入到自己所喜欢的新媒体行列。直到2019年9月,在风追司马团队两年,730多个日日夜夜,共策划、编辑、审核推文300余篇。至今还记得加入风追司马编辑的第一条推文,花尽心思添加的各种分割线和小格式,被潇潇学姐删的一个不剩。其实,当时还是很受打击的,在此之前对于编辑,我有两三年经验,结果第一次就被“否定”,彻底大改,当时是有“格格不入”的感觉。
慢慢地,我开始领悟了风追司马的内涵,编辑风格也逐渐稳定下来,直至现在,风追司马能够“定型”,拥有自己独有的风格,仍然要感激当年的“毫不留情”……“风追司马是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代表的是学院,而不是自己,不能随心所欲,要简洁大方地展现给读者……”这个警告也一直提醒着我,提醒着一届又一届“司马人”。
两年来,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情怀,它似乎像一束光亮一直指引者我前行,策划、摄影、书写、编辑、审核,让我与媒体行业越来越“零距离”。这很可能是一种热情,发自内心的喜欢。
心心念念,念念不忘
不知从何时起,把“风追司马”挂在嘴边成了一种习惯。习惯和身边的人叨唠上一两句,便滔滔不绝,一发不可收拾;习惯时不时地打开微信,不自觉地翻上一翻,看看往期的推文;习惯了不定期地登录微信后台,或更新菜单,或与读者互动……我喜欢这个名字,喜欢这个团队,更喜欢他传递出的情怀与力量,带给我们的尽是新体验、新进步、新成长。
星辰大海,未来可期
在风追司马团队,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团队之间的协作,一环扣一环,犹如生产线一样,紧密地将各个部门成员连在一起,我很庆幸曾经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存在,有一种归属感的喜悦与满足。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即使以后,不得远行风追司马一直都会是内心的一块栖息之地一个可以值得一生回忆的寄托
作者简介
下面插播一则预告:
号外 号外
12月10日
风追司马五周年
用户突破六千
累计阅读量突破六十五万
一九年末 粉丝回馈
神秘礼品等你来拿
【杏园读史】吴小龙:近代英国视角下的中国形象——以《伦敦新闻画报》为例
【史院资讯】讲述祖国历史,传承民族精神——历史文化学院2019年本科生讲课比赛圆满举行
图文来源/吴小龙
部分图片源于往期推文
责任编辑/赵文静
审核/何秉炽
看到这里,你一定是司马君的忠实粉丝
点个好看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