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历史】蚊声阵阵酷暑来——古人夏日生存指南
消暑篇
QUESTION 1: 提到三伏天,你会想到什么必备之物?
司马君的答案是空调、冷饮。
QUESTION 2: 如果是三十年前呢?
司马君的答案是夜晚在院子中乘凉、西瓜、凉水澡。
QUESTION 3: 那如果是一千年前呢?
俗话说得好,“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一旦入了伏,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就到了。每到这个时候,很多人都沉浸于空调屋的凉爽而拒绝出门。在古代,虽然没有空调,但聪明的古人也有很多低碳环保的避暑方法。
下面就跟随司马君一起看一看,古人是怎么度过炎炎夏日的吧!
初级解暑方式:夏木阴阴正可人
古代没有我们如今常用的降温设备,炎炎夏日,“纳凉高树下”成为了古人最常见的降温方式。人们或在幽谷溪边,或在苍翠林间,寻找夏日的清凉与悠闲。
宋 佚名 《槐荫消夏图》
清 石涛 《江村消夏图》
进阶解暑方式:雪到口边消
没有冰箱,也能喝冷饮。在古代,虽无冰箱,但是聪明的古人在冬天利用冰窖储藏冰块,待到夏天拿出来享用。到了唐代,更是出现了专门贩卖冰块的冰商,以及唐代“冰淇淋”——酥山。
唐章怀太子墓中的壁画
壁画中,右边侍女身着男装,并用双手捧着一只圆盘,盘中摆着山石造型的物品,山石上还插着花。根据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专家介绍,侍女手里捧着的物品其实就是插了花朵的酥山。
到了宋代,冰饮的种类更加丰富。《东京梦华录》记载:“(六月)冰雪凉水……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此时的冰已经不再是奢侈品,冰饮的种类也更加多样。有“冰雪甘草汤”“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凉水荔枝膏”等。
相比于如今大街小巷中贩卖的冷饮,古人的消夏饮料更加原生态、纯天然。
喝着健康解暑的饮品,即使是没有空调的夏天也没有那么难熬了。
终极解暑方式:心静自然凉
古人应对酷暑最高明的方法莫过于通过修身达到“心静自然凉”的境界。正如白居易的《苦热题恒寂师禅室》:“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修炼到这么高的境界实属不易,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但是如果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沉浸其中,分散对炎热的注意力,也能做到“心静自然凉”,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份夏趣。
驱蚊篇
“三伏凉夜好,清风吹满怀。时方爱露生,鸣镝一声来。”诗人叶城一首《谯蚊诗》,不知让多少人读后感同身受。散去闷热的夏夜是纳凉的好时候,正值清风满怀心情畅意舒爽,谁知一只恶蚊如同响箭射来一般突然袭击,心中烦躁愤恨却又无可奈何,无处发泄。晋代傅选甚至为此作了一首讨蚊檄文《蚊赋》历数蚊子的罪恶祸害:“众繁炽而无数,动聚众而成雷。肆惨毒于有生,及餐肤以逆疗肌。妨农工于南田,废女工于杼机。”从古至今,人类与蚊子的斗争从来不曾间断过,即使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古代,人们也毫不懈怠地用各种方法来守卫夏日里的一份清净。
01
烟熏驱蚊法
为了得到便携的驱蚊工具,古人又将具有驱蚊效果的草药装进香囊:“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香囊系在肘臂之下、藏于袖中,通过衣袖摆动,使香气缓缓散发,实现驱蚊的目的。香囊中比较常见的药材包括藿香、薄荷、八角、茴香等等,这一类香料味道浓烈,足以驱赶蚊虫而不会对人造成刺激。
02
蚊帐避蚊法
当然,在封建社会,蚊帐作为生活用具的一种,与穿衣戴帽一样,也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宋元之前,纺织品的主要原料来自蚕丝、麻、葛等纤维。蚕丝制作的蚊帐一般为宫廷所独用,而一部分平民百姓,则使用麻、葛等植物制作蚊帐。
03
生物驱蚊法
古今夏日,无论是驱蚊还是避暑都是人们头痛的问题。但也正是这些人人平等的问题激发了我们的智慧,发明了纳凉的冰饮,调制出驱蚊的棒香,更为后世留下了“夏蚊成雷”的童趣,“接天莲叶无穷碧”的风光,使夏趣穿越时空,将今人与古人联系在一起。《兰亭集序》言:“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人们慨叹酷暑与毒虫,贪觅阴凉与清净,何尝不是历史的一种共鸣?
推荐阅读
策划/孙诗颖、严展华
图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贾书杰
审核/李霄倩
指导老师/鲁旭萌
看到这里,你一定是司马君的忠实粉丝
点个赞和在看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