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师节特辑|周凯宇:感念师恩 师情永存——学术论文初体验

周凯宇 陕西师大历史文化学院 2022-03-20

作者信息

姓名:周凯宇

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

初入研究生学习生涯的第一学期很快步入了尾声,作为跨专业考生的我一直在努力弥补与专业同学之间知识基础上的差距,我尽力使自己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以至于人生第一次感觉课堂时间是过得如此之快。可是,论文写作课的老师下发的作业令我慌了神——写一篇小论文,尽管我知道这可以被视为是一种随堂练习,但是老师口中骄傲的那句“大部分同学的第一篇学术论文都来自于这堂课的课程作业”又让我意识到“第一篇学术论文”的重量是不容小觑的。

正当我打算开始仔细思考选题时,没想到一周之内几乎所有课程都下发了期末论文的作业,我顿时感到焦头烂额;彼时在研究生会的工作也持续推进着,更让我原本就倍感无助的糟糕情况雪上加霜。除了本科毕业论文以外我再写过与学术沾边的东西大概就只有读书笔记了,一连串的课程论文大多是以半命题的形式要求的,本应该被视为自由选择度的那一部分在我的眼前却统统转化成了压榨创新能力的部分,我乱了方寸,几乎毫无目的地广泛搜罗文献进行迅速浏览,妄图从中找出一些可供参考的蛛丝马迹。

可惜,每当我以为找到了一片未曾有人踏足过的学术圈净土,深入寻找下去往往都是些早已被前人踩成了沼泽地的研究方向。看着身边的同学们都对自己的研究生生活有着明确的规划和清晰的目标,我越来越感到迷惑和惶恐——其一,跨专业的我相比本专业的同学,知识缺乏系统性,基础又不够牢固,实在无法对自己的观点产生自信;其二,相比同样是跨专业的同学,我在研究方向的选择上又总觉得自己不够坚定,也对该方向的大背景了解不足;其三,长时间地停留在选题阶段难以向前推进,让我开始怀疑自己究竟适不适合做研究生。

就在我身处困顿不堪的泥淖之中无法自拔时,之后的一周论文写作课上,老师就我们各自的论文写作进度表示了关心,并鼓励说:“选题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同学们千万不要怕在选题阶段花时间,老师一开始写论文时也是很难找出有新意的题目。既然这次只是作为一种学术训练,那么为什么不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呢?”这番话让我很受启发,谁说研究生就必须框定在自己的研究方向里呢?如果不跳脱出本学科的既定框架,去探索其他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并且开发新型运用方式的话,学科就很难取得重大突破,更何况博物馆学本身就是一门边缘性的学科,多学科交叉正是良好学术生态的体现!我们的视野应当放到考古文博这一层面,进而打通不同学科分支之间的隔阂,我这时才开始领悟文化遗产学的意义。

通过与导师的沟通和自身的努力,我终于把论文写作课的课程论文题目确定下来,并很快顺水推舟地完成了基本框架。不过这时,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算上其他课程作业的各种deadline以及研究生会相关工作安排,留给我完成各课作业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算得上是“时间紧,任务重”。同时间,寝室中世界史专业的室友也面临着同样的境况,我们俩不是上课就是回寝室在电脑桌面前呆着,往往一呆就是一下午,暖气片看着都替我俩的腰椎捏一把汗;到了晚饭时间,我们就派一位代表抵着萧瑟的寒风出门买饭,带回寝室来一块打开当时在b站热播的《守护解放西》边看边吃,算是一种苦中作乐。一集纪录片很快结束,我们再度投入到与期末论文的“搏杀”之中,间歇我发了一条朋友圈感叹研究生期末课程论文成堆的现状,收获了同学们不少点赞以表赞同,没想到快到半夜论文写作课的老师还在底下评论了一句“好钢都是炼出来的”,在感受到老师的激励之情同时,我也产生了一点疑惑:都这么晚了,老师怎么还没有睡呢?

再后来,有一次下了写作课,已经将近晚上9点半了,我在教室整理东西耽搁了一会儿,当我走出教学楼时看到了老师的背影。当时距离有些远了,我也不好意思再刻意跟他打招呼,便默默地“尾随”在他身后走着。只见他的身影快速地闪进文渊楼中央的过道,又拐进了历史院楼,没想到这么晚了他还要回办公室!莫非是忘了取什么东西?通过与他的学生聊天,我才知道原来这位老师常年保持着不到晚上十点不离开办公室的习惯,也正是凭着这份耐心与毅力才年纪轻轻便有了令人惊叹的学术成就。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从选择了考古学专业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应该已经做好了耐得住性子、捏得住铲子、坐得住凳子的思想准备,忍受寂寞、学会独处大概是从事学术研究的一项基本功,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是尊重学术的学者应有的态度。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经历苦苦摸索与反复挣扎之后,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终于在论文写作课上交付了,令我惊喜的是台下的同学对我分享的内容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并且对我的选题及意义表示了肯定。当我把这篇文章交给我的导师过目之后,她不吝溢美之词,夸奖我对文献和语言的把握能力值得肯定,还要求我把题目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深化下去,直到三月中旬我们还在就某些分歧点交换意见。这一次转折式的“学术初体验”或许暂时不能为学术界作多大的贡献,但是对我的科研之路启发甚大,将来我一定会发挥不怕苦、不怕累的学术精神,继续在学科创新探索上不懈努力。在短短一年的研究生生涯中,我有幸遇到了许多极好的老师,从他们身上我不仅看到了身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的严谨认真,更看到了为人师表的责任与担当;在此,对我“研”途生涯中遇到的每位老师致敬,您辛苦了!



推荐阅读

迎新现场|千山万水,为你而来——历史文化学院迎2020级新生纪实

战疫故事|疫情表彰大会精神学习

教师节特辑〡李亚平:我与学生

教师节特辑〡吴小龙:心念吾师,感怀师恩

教师节特辑|青丝之间添华发,三尺讲台荡笑声




文字来源/周凯宇

责任编辑/杨欢

审核/李霄倩

看到这里,你一定是司马君的忠实粉丝

点个赞和在看再走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