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奖风采|杨艳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个人名片
学习科研情况
1.《瓜州榆林窟第4窟文殊与弥勒对坐图像考》,《西夏研究》,2021年第1期;
2.《对坐图像在藏传佛教美术中的演变》,《陇右文博》,2021年第1期。
获奖、参加会议情况
(1)参加全国大学生传染病预防知识竞赛,获得陕西师范大学分赛区一等奖;
(2)参加第三届中国虚拟现实技术及应用创新大赛高校创新组优秀创新奖;
(3)参加2020年第一届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生论坛,获得“博望青年风采奖”;
(4)参加2020年第三届全国创新英语挑战综合能力赛获优秀奖;
(5)参加第七届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暨西夏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20周年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并发言;
(6)参加榆林窟文物保护研究所主办的“敦煌西夏石窟研究青年工作坊”,提交论文并发言;
(7)参加西北大学主办第一届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生论坛,提交论文并发言。
感想总结
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对我而言,是一种激励。我会继续努力,追求更好的自己。回想起研究生最开始的阶段,有迷茫过,有怀疑过,但那都是暂时的。我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扎扎实实地学习,认真地学好每一件事,那种坚定的感觉会让你对未来不再患得患失,也会让你与幸运不期而遇,并收获更好的自己。
第一次来到214时,就被师兄师姐们桌前摞得高高的画册所吸引,我只能词穷地感叹其精美,但彼时对于壁画内容还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老师告诉我们要时常翻画册,要锻炼自己识图的能力和感觉,现在想起来觉得确实如此。沙老师研究的方向是形象史学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强调以图像证史,研究图像背后的“人”的历史。因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最开始的时候的确有些无所适从。从本科的通史学习到现在的专题研究,对自身而言需要一些时间适应。但是,幸运的是,我的师兄师姐对当时研一的我们非常热心,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困惑都可以及时向师兄师姐请教,而且大家所研究的具体问题可以相互得到补充。
论文的写作过程
就是一个打磨的过程
首先,要对当前的学术新动态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广泛阅读。于我们专业来说就是勤翻画册,身边有很多同学在这一步做得比我扎实很多,但是在阅读过程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点并进行针对性阅读才是关键,沙老师也经常对我们说,写论文一定要有问题意识,切忌写成“综述”。
在形成自己初步观点的时候,就可以尝试性从写小札记开始,逐渐展开。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不动笔,那么你的观点就永远只是你脑海里的一个想法而已。另外,这也是整理思路、不断修改的过程。我之前有一次想写个小文章,有个新的想法,然后动笔写的过程中,才发现这一观点其实没办法坐实,是不成立的。
最后,主动向他人请教也很重要。沙门有个很好的传统,就是组织师门一起讨论论文。将自己新完成的论文交给大家一起进行研究讨论,从细节上的格式问题到整体的观点,都对你提出修改意见,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在师兄师姐们的建议中学习很多之前没有了解过的一些领域的知识以及没有关注到的问题。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我们曾多次跟随沙武田老师一起赴敦煌石窟群、河西石窟群进行考察,每次考察都历时10天左右。敦煌的冬天寒风刺骨,沙老师坚持为我们亲自讲解每一个洞窟,现场告诉我们要注意的问题,一整天下来小笔记本上知识点满满。至今仍然记得第一次进洞窟时的情景,深深被其精美壁画和雕塑所震撼,在立体的空间里,那些画册上的图像逐渐变得生动,从线条艺术到图像粉本均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我觉得考察以来最大的收获就是对石窟逐渐有了亲切感,这种亲切感会促使我希望能够读懂它,诠释它。这种冲动也是我之后学习与写作最大的动力,所以,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和电脑上,要走出去,或许在博物馆里,在古迹遗址中,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材料呢。
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不要忽视其他层面的锻炼,研究生三年在看书写论文的同时,我也志愿参与学院学术讲座的申办与筹备,负责讲座审批、设计海报、新闻稿撰写等工作,一方面的确在一开始对自己的时间管理有很大冲击,但是在讲座结束之后回想起来,其实也很充实,这过程中也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在导师的组织下和师兄师姐们一起负责学术会议的会务工作,这些都从不同层面拓展了自我,开阔了眼界。
三年的时光是短暂而充实的,不知不觉已逐渐接近尾声,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我将铭记于心。“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同学们的研究生时光方才开始,坚定信念,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恣意遨游吧!
推荐阅读
国奖风采|司晶晶:努力,总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国奖风采|周宇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图文来源/杨艳丽
责任编辑/郭瑜美
校对/江炜炜
指导老师/马瑶
审核/孙懿文
看到这里,你一定是司马君的忠实粉丝
点个赞和在看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