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历史】已知天地共行客,不为别离愁路难
壹
槐序至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骊歌再度响起的时刻,是如约而至的夏季,亦是又一年的毕业季。
教学楼外再度多了一批穿着学士服的青年,三三两两并肩走在路上,笑容被灿阳点亮。有的答辩完后手捧灿烂花束,与导师同学交谈合影。有的选择缓步将校园走遍,用双眼摄下校园每一寸的风景。有的于长安校区广阔的绿荫地前席地而坐,或朝着镜头微笑,或奔走着肆意将学士帽向天际抛起,有的最后一次与同学紧紧相拥,眼中闪动着水光。
一幕幕鲜活的画面背后,隐藏着的有笑、有泪,有飞扬而真实的青春,也有毕业前无数艰难而紧张的准备——是查阅无数文献后的双眼干涩,是一遍遍反复打磨修改,字句斟酌的毕业论文……而无论你经历多少由选题到逻辑论述的推翻重来,无论你多少次在延毕的打趣自嘲与鞭策下俯首桌案,无论你多少次为毕设将脑中每一分灵感榨取殆尽,那些痛苦、疲倦与竭尽全力......最终都在你走完这段路途后成为一份宝贵的记忆。而那些等待论文查重的焦灼与答辩前夕的忐忑紧张,都在毕业的一瞬消散化为泡沫,变得轻盈开来。
接下来,司马君就在毕业的帷幕降下后,带你穿梭古今,探寻一下毕业礼的前世今生吧。
毕业礼——前世
贰
#1
正礼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礼仪,是一种庄重而正式的象征。
而若要探究中国本土文化中的可供类比的毕业礼源流,则大致可以追溯到科举制诞生后。古代进士的“正礼”,就近似于今天的毕业典礼。唐代,在会试放榜后,新科进士需拜谢会试主考官以感谢其拔擢之恩。五代人王定保编纂的《唐摭言》记载了初始的唐代学子们谢恩的情形,是一个颇为复杂的拜谢流程:首先,由新科状元带领及第的进士们前往礼部列队而立,报上姓名,等待谢恩。接着,状元在主事的引导下与主考官互相行礼并致谢辞,随后学子们依次向主司行拜谢礼。三日后,再行一次拜谢礼,这次主司可以和进士们交谈,并一一指出他对进士们的引荐之处,进士们则对其提携表达感谢之情。新科进士们等到皇帝的敕命下来,就前往中书省,完成拜见宰相的仪式——过堂。面见宰相的流程与拜谢主考官类似,仍由状元致辞感谢宰相的栽培,随后状元以下的进士们一一报上姓名并致谢意。
宋代,殿试正式成为科举建制。学子们在会试之后还要经过殿试才能正式成为进士。为了防止结党营私,宋代明令禁止新科进士向主考官和宰相谢恩,所有进士及第者均为“天子门生”,此前流行的“谢恩”“过堂”等礼仪也都变为由新科状元率领及第进士上谢恩表,朝谢皇帝。明清两代又在进士中选取优良者点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学习。清代,新科进士们先行朝谢,之后前往国子监拜谒祭酒和司业,国子监祭酒和司业则在“彝伦堂”为这些新科进士们举行“簪花”仪式,可视为清代学子的毕业典礼。这与今天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授予学位时的“拨穗”仪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
盛宴
盛宴为种类繁多的宴会礼。在正式、严肃、繁琐的正礼之外,新登科的学子们还会参加同年进士之间的名目繁多的各种“毕业”宴集。这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曲江宴。唐代有相当多的宴会均在曲江岸边举办,各地均有曲江亭,进士们就在亭中举行宴会。
倘若今人想要重游曲江宴,则可借由灿如明珠的唐诗进入当时的历史情境。唐诗人刘沧就给我们留下了一枚开启曲江宴的钥匙,刘沧于唐宣宗大中八年考中进士,挥笔写就一首《及第后宴曲江》——“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霁景露光明远岸,晚空山翠坠芳洲。归时不省花间醉,绮陌香车似水流。”
长安繁华,杨柳分烟,近处曲江浩渺,远处望锦绣前程,正是人间第一得意事。
#3
畅游
畅游大致便是远足与踏青。除去宴会,新科进士们结伴游览京城名胜也是毕业礼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唐代,进士放榜多在春季,因此及第的进士们多选择在长安附近踏青。他们多通过当时专门办理这类事务的民间组织——“进士团”安排出游活动。最常见的去处就是长安周边的曲江。此外,唐代的进士还偏爱游览长安郊外的慈恩寺大雁塔,进行“雁塔题名”。即在雁塔之下,同年的新科进士们推举擅长题字者进行题名。而唐代的进士们在曲江宴后,又会“移饮于杏园,行探花之举。”所谓探花,就是在同科进士中选择年纪较轻者作为“两街探花使”,骑马采摘曲江附近或长安各大园林的名花。宋代一度延续了“探花”活动,但神宗熙宁年间还是以“以厚风俗”的理由废止了宴席“探花”的传统。
叁
毕业礼——今生
随着西方大学制度的传入与推广,中国的高等教育也与世界逐步接轨而日渐完善。此时的毕业礼,也变得更富有现代化意义与中西交融的色彩。现在,司马君就带你探寻一下今天常见的毕业礼仪式吧。
1
抛帽礼
谈到抛帽礼,首先不得不提及的是学位帽的背景。学位帽源自修道院的学者或神职人员的无边帽(skullcap),此无边帽又源自犹太人的无边小圆帽(Kippah, Yarmulke)。在第二世纪塔木德时期(Talmudictimes)犹太人仿效古代祭司头戴帽子,提醒自己要谦卑、虔诚,要记得头顶上还有上帝的存在。因此,无论是Skullcap或是Kippah,都是在提醒人要谦逊。之后演变成方形帽(Pileusquadratus),四角代表世界的四极,象征全世界的知识。关于学位帽的来源还有另一种说法,说其源自古希腊的扇形帽(Pileus),象征脱离奴役而获得自由的自由人,因此又称为“自由帽”(Liberty Cap)。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此帽成为自由、解放的象征。美国大学毕业生一般佩戴四角帽,博士生佩戴方形帽。帽顶附有长流苏(Longtassel),象征成熟的稻穗。黑色流苏用于学士,硕士流苏搭配自身学术颜色,博士则是金色流苏。在中国,博士的流苏为红色,硕士的流苏为深蓝色,学士流苏为黑色,校长的流苏为黄色。
而毕业典礼上抛掷帽子的传统则起源于1912年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的毕业典礼,当时学校决定让毕业生戴着军官帽参加毕业典礼,该举动意味着学生们可以摘取候补军官帽,戴上象征军官身份的正式的海军军官帽,因此学生们将帽子扔上天,腾出脑袋戴上军官帽。该行为后来推广开来,成为许多大学学生毕业时必不可少的自发项目。或许也是因为在抛掷学位帽的那一瞬间,仿佛整个人也随帽短暂脱离地心引力,体会到一刹那的自由无拘。
2
拔穗礼
毕业典礼上把学士帽的流苏从右边换到左边的动作,称为拨穗礼,拨穗的意义,代表稻穗或麦穗成熟,象征毕业生已学有所成,可以展翅高飞。也有坊间说法认为从右到左的拨动顺序象征思想的右派到思想的左派,从青涩到成熟,从今而后具备左派、批判、改革的能力。在拨穗的那一刻,也有如也完成了某种传承与肯定的仪式。
桃源行
肆
从历史的隧道重新回到现实之中,“疫情”或许更赋予了这一届毕业季一层艰难而不同寻常的的意义,2022年的毕业生,时而也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大学生”,在疫情之下,许多往常自然的规划与安排都被不可控的力量打乱:被压缩的校园生活、几度回转的疫情、难捱的封校时光、大二到大四的网课、受到波及的实习与研学.......除此之外,而还要面临疫情大潮冲击后升学与就业的压力与挑战。或许,被毕业倏然划分带到另一个阶段的你,也面临着升学或就业选择的踟蹰与焦虑。
在沉陷于焦虑之前,请你闭眼回忆一下,你还记得你是怎样怀着期许,紧捏着通知书来到那扇校门前吗?青涩稚嫩的面庞刚刚经历高考的洗礼,身上尚怀一份对未知的好奇与惴惴不安,身着单调朴素,呆呆拖着行李,被迎新亭中热情的学长学姐一路领入宿舍......再在接下来的四年里,一点一滴如砂砾筑塔般成长为今天成熟模样的你。
在许多人的描绘里,大学是一座象牙塔,他们再在其上加上各式各样的前缀——高耸,封闭。然而,它或许更近似一个精神的桃源,提供一处庇护栖息之所。人生的道路呈现倒三角,越往后越为艰难,希望我们往后遭遇风暴的时候,悄然回忆起那些人与事,依旧能够在一场名为陕师大的桃源遗梦中抵达安宁与美好的时光。
毕业并不意味着散场,而是在更广阔天地的重逢。不管此时的你,手握多少可供称量的确定与不确定,不管过去的你,经历过多少跌跌撞撞与几阵生长疼。不管现在的你,还有多少尚未追回的遗憾。当你重新回忆起四年里的点滴,回到这一处桃源,也就拥有了一份温柔而强大的力量。当你迈出大学的门槛之时,也请别忘了当时迈进门槛所怀抱的初心与信念,进而再消解那份被裹挟着的焦虑。
所有的节点都是因为后来的转折才有意义,越过毕业,又将是新的往来与光景——“已知天地共行客,不为离别愁路难。”
在一场毕业后,是不停歇的人生道路在前方徐徐铺展开来。人生,远不止一场“毕业”。而司马君相信,我们都有着光明的未来。
推荐阅读
图片来源/网络、历史文化学院
文字来源/翟雨佳
责任编辑/王煜祯
校对/江炜炜
审核/孙懿文
看到这里,你一定是司马君的忠实粉丝
点个赞和在看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