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在众多导师面前听闻佛法,实修只能严格遵照一位导师的教言
弟子:可否接受同传承的两位上师的指导?
普巴扎西仁波切:
从我的感觉来说,这也有个不好的层面,因为每位导师在摄受弟子之时各有各的密意,我平常最烦恼的地方就在此上。
很多佛弟子来到我身边求法。你若是从佛法的总体上来提出一些问题,我可以很好地做出回答,甚至我能做到完全符合你的一切条件。这就相当于今天在座之人,哪怕你是修南传佛教、汉传佛教或藏传佛教,甚至你是修各种各样的传承,我的回答都可以做到完全符合佛教的教义,不会有一个人觉得今天我所讲的教法与他以前所了解或修学的某个教法有矛盾和冲突之处。
但是,若是有些弟子把在另一位导师面前所修的某个传承拿到我面前的时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说了!即便是同一个传承,但是某位导师的讲法是有其特点及密意的。有时我可能觉得它在我面前高了一点、低了一点,甚至可能还需要加一点等等。但是我又不能直接在上面说什么,其原因是什么呢?就怕这样一来会完全打破他在另一位导师面前所修之法。
所以我平常告诫每个人,首先自己要选择好自己的导师,选择好导师以后就不要再有什么杂念,不要再有什么分别心了,就应该好好去依止这位导师。哪怕这位导师今天叫你去跳河,你也去跳河。若你不敢跳的话,也应该去河边走一圈回来(众笑)。不要再对导师起太多的分别心,这边也看一下,说点什么;那边又说点什么,过些天决定会把你自己的修行打破。因为你现在还没有那么高的智慧,能把两位导师所有的教义都融入到一个密意当中,你并不具备这个条件。
所以此时还是应该依止一位导师为好,这位导师怎么讲解,你就怎么修行。我刚刚说过,当然前提条件是:首先这位导师决定是具德的;第二,这位导师也决定是具缘的。只要你依止的导师具备这两个条件后,就不应该再起太多的分别心,而应完全依止这位导师。哪怕这位导师今天只讲了一个法,一辈子再不讲法了,你也应遵照这位导师的教言行事。
我相信,一位真正的导师在摄受弟子之时都是负责任的。如今每位导师都说:“我来自于某个清净刹土,我是某位活佛的化身。”如果真是佛的化身,那佛的化身跑到人间来干嘛呢?就是来度化一切众生的,这就是他的使命和责任。否则他跑到人间来干嘛呢?没必要!好好地待在天堂多好(众笑)!但是他若跑到人间来,就说明度化有缘众生就是其使命和责任,所以导师绝不会欺骗弟子。但是前提是导师为具德上师啊!
但是,我们平常也会见到很多所谓的“导师”,他们在某个学院沉溺了两、三年后,出来就是法师了;或者自带着一个不大不小的见解说:“我是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化身。”等等。对于这样的导师,我们还是应该多去观察一下、辨别一下方为最好,这也是为自己负责任。
因为我们一直都在说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今天我们有这么好的运气,可不能丢失于我们的手中。若是丢失了这个机会,那可真是万劫不复啊!所以我们应该为自己负责,应该去好好观察这位导师。经过真正的理性观察,而不是出于感性,认为这位导师是一位真正的导师,你若对这位导师心生敬信后,那从此以后就不要再去胡思乱想了。汉地有一句话就叫作:“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头”。这样的事情就别做了!你就好好吃你的饭,我相信这顿饭决定会是一顿好饭。
因此,平常在我的面前最难搞的也就是这一点。所以我每次都告诫很多人:单纯问一下见解可以,但是在实修方面你就不要再问我了,方式方法也不要问我,因为我可能会打破你的整个修法。毕竟每个传承的方式方法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此时行不行都是这位导师怎么说,你就怎么做。我刚才说过,哪怕导师让你去跳河,你也要去河边转一圈回来,总之应该完全听从这位导师的教言,再也不能把所学之法全都整乱,这没什么意思。
但是,依止导师前面的这一系列过程都要搞清楚,因为我们平常看见很多弟子依止导师真的全凭感性、很不理性!若是导师对你好点,啊!这位导师太慈悲了!我必须把他当成我的根本上师!根本当中还有没有更根本的呢?(众笑)没有!那就当我的根本上师吧!反正恨不得还要把他当成根本之中更细致、更精华的导师。但是由于你的依止太出于感性了,感性的东西是很容易变化的。
这位导师今天以这样的方式出现,你觉得对他很有信心。但是,若这位导师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在你面前之时,你可能就对他没信心了。所以还是理性一点的好,从理性中去观察导师,最终得到的结论才会相对不变。就这样,最好不要一次性地在两位导师身边求法,这样一来会可能会打破你的修法,因为每位导师的密意都不尽相同。但是,我相信导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令弟子趋向解脱,这方面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有时也有很多弟子说:“我的导师在讲这个修法,但是直至今天我都没有求到,所以我想在您面前求得这个修法。”但是,你还是应该先选择好自己的导师,不要把依止导师当儿戏,这样可是一点意义都没有的!
我刚刚说过,你可以在众多导师面前听闻佛法,因为每个修法都在讲解自净其意,所以只要你是佛教徒就永远不会有冲突和矛盾的地方。但是,具体操作方式之上,在某一位导师身边听闻期间,就不要再窜来窜去了,就严格按导师的教言去实修。(本段文字内容对应录音时段为0秒-6分48秒)
关于多次受皈依
从多次皈依之现象谈平等敬信(本段文字内容对应录音时段为6分51秒-11分10秒)
普巴扎西仁波切:以前我初次到汉地之时,凡是谁想皈依,我当然二话不说,直接就开始给他们授皈依。从当时的心态来说,那样也没什么不对的,也非常好。因为受皈依的目的也是为了清净个人之业及烦恼,当然没什么不对之处。
但是后期看来,从我为他宣讲佛法的角度而言,应该没有什么过失;但是从受皈依弟子之心相续而言,那就不一定是最好的!原因是,比如他前面若是受过皈依,今天再受第二次皈依的时候,我相信他应该对这位皈依导师心生强大的信心。但是,在生起这个强大的信心同时,有可能会对前面的皈依导师有点轻视了,这是非常要不得之事!
所以,以前凡是想受皈依的,我会二话不说,直接开始给他授皈依,此时是站在把佛法赐予给他的角度而宣讲的。后期我在授皈依之时,必然会问:“你以前是否受过皈依?”据此来讲解授皈依之目的,就是为了让弟子的信心更加平等、更为普遍。因此,我是从这个角度才会有讲与不讲的时候,我觉得这也没什么错。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佛教所提倡的就是“平等”二字,所以有时不得不这样。
是的,若单纯从我的角度而言,因为很多弟子对我有信心,因此想在我面前受这个、求这个……这倒也没什么不好。但是最怕的是,因为一位合格的导师不能仅仅站在自己的立场来看问题,而是应该站在整个佛教和对弟子成办解脱的立场而思考问题。这样一来,即便你对当前的这位导师以及教法心生敬信,但是无意之中,却轻视前面依止过的以及得过戒的所有导师,你若是轻视受过戒的导师的话,那么在受这个戒的同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变成一种过失。
所以要记住,平常无论修学什么法门,要学会“平等”。我们刚刚已经说过,还是不要离开我们前面所说的这句话,“自净其意”,内心必须要修学一个平等的法。
我相信从第一次开始进入佛门之时,你对前面所依止的导师心生欢喜,这样的心态决定不会很小。但是后面若开始对其产生很多分别心的时候,就应该立刻打破此分别心。信心增上是一件好事,但是形成分别心之时,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我想,如今像我这样如是宣讲者非常稀少!皈依之前,决定不会有人再问你:“你以前是否受过皈依?”有些不懂之人可能会认为,这位导师是否太懒惰了,怕给弟子授一次皈依会很累,因此听见他说受过皈依后,就让他不要再受皈依了。当然不是这样!授皈依是一件非常简单之事,你若是不讲解太多的话,仅仅就按照授皈依的仪轨为弟子授戒,十分钟就完事了。十分钟对我们来说,还算是时间吗?
但是在十分钟的时间里,我们可能行善,也可能做恶,都有可能啊!因为我们的思想太复杂了、太糟糕了!
【更多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