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思成林徽因之子,为国“扫地”十几年,去世后“树葬”

每当我们谈起林徽因先生,都想到她独有的女性光芒,出众的气质美貌、建筑领域学术上还有文学上的奠基性的造诣,是那颠沛年代最为耀眼的东方明珠。

林先生与青梅竹马的梁思成结婚后,育有一子,便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梁从诫。
梁从诫先生血液里仿佛天生流淌着母亲林徽因现代女性的坚韧不拔、父亲梁思成对于古建筑领域的高度社会责任心与使命感、祖父梁启超的唤醒国人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祖孙三代,一脉相承。这血脉便是,为国奋力奔走鞠躬尽瘁,努力唤醒公众意识。

个人命运

1937年日寇侵华、战争一触即发,那时梁从诫先生才五岁,梁从诫先生就随着母亲林徽因开始战时的流亡生活,来到了四川宜宾的一个小山村—李庄。

幼年时过得很苦,山河破碎的年代能有一个藏身之处,能有书读,能有饭吃尚算是恩赐。或许是幼年时的苦楚磨难太多促使他成年后更懂得珍惜与坚持。
梁从诫曾问过母亲:“妈妈,如果日本鬼子打到这里来了怎么办?”母亲林徽因毫不迟疑地回答道:“投江。”此刻母亲林徽因的大无畏精神和爱国信念感已经潜移默化到了梁从诫心里。
唯一幸运的是母亲林徽因会给他讲述屠格涅夫、米开朗基罗的故事,给他读各项外语刊物、给他念泰戈尔的《飞鸟集》,父亲梁思成会给他制作房屋模型、培养他各项动手能力。那时候,虽然贫穷但是很快乐。所以一直陪伴他的童年的是文化交融,与别的孩子不同就是从小耳濡目染的教育。也就是在这种文化滋养下,梁从诫注定开始了不平凡的一生。
新中国成立时,梁从诫先生正处于抉择人生方向的重要时刻,作为中国著名建筑学家的儿子、头顶世家光环的先生,理应选择建筑学系,可命运阴差阳错的使他选择了文科。
1950年,梁从诫先生凭借优秀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历史学系,师从陈翰笙先生攻读世界史研究生。学成毕业后时远赴云南,任云南大学历史系教师。在象牙塔里教书育人,当一位历史学家。学以致仕,无灾无难到公卿的道路走得很平顺。
1969年,梁从诫被下放到江西劳动改造,8年的时间,他在江西农校学会了开拖拉机、除草、耕田,闲时制作父亲幼年时教会自己的建筑模型和竹制家具。
梁从诫人生的这三四十年都在求学、教书和研究中度过,与那些年少成名的科学家不同,他找到真正的人生理想时才是从年过半百开始。

环保之路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凭借政府优惠政策,廉价的劳动力,发达国家的资本进入中国,将许多本国的污染企业转嫁至中国生产。
大力发展经济时完全没人会意识到污染的后果,意识不到空气、河流、森林循环生态关系,无节制的大生产跃进运动,过度开垦荒地、疯狂的砍伐乱采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世界的各地正上演着可怕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乌克兰基辅市郊附近切尔诺贝利站核电站由于管理不善,操作失误,致使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从那以后的至少50年内,三万人可能因此患上癌症,10公里范围不能耕作放牧,100公里范围不能生产牛奶。
瑞士巴塞尔市化工厂仓库失火,近三十吨剧毒的硫化物、磷化物和含有水银的化工产品流入莱茵河。下游150公里内的60万条鱼被毒死,500公里的河流附近水源不能饮用,有毒物质将沉底,莱茵河将因此“死亡”20年。
日本富山县的铅锌矿在采矿和冶炼中的废水不断积累于河流中成为了重金属“镉”。富山县民众在饮用了含重金属的河水后不断出现了骨骼严重畸形、剧痛、骨脆易折的怪病,被称为“骨痛病”......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梁从诫先生在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期间,曾接到多封反映自然环境因经济开发而遭破坏的读者来信。梁先生发现中国的环境问题更加触目惊心,环境保护已迫在眉睫。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驱使下,他毅然辞去“铁饭碗”,没有任何费用支持下开始了饱经风霜的环保艰难之路。

单打独斗不是办法,也没有多大的影响力,于是他决定创办一家环境民间保护组织,由于中国此前没有申请非盈利性的非政府组织,他骑着老旧的自行车,向亲戚借了300元注册费用,跑了北京一个又一个部门,碰了不少壁。
1993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梁从诫创办的中国第一家完全民办的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终于诞生。“自然之友”创办之初,工作开会场地便是梁从诫的家中,工作人员加上他就两个人,经费也寥寥全靠会员捐赠。

梁从诫先生以忧国忧民忧天下的胸怀,奔走社会,唤醒民心宣告环保之切。可国人环保意识尚未觉醒,一心想解决填饱肚子,过富足日子的老百姓,梁从诫先生走在历史潮流的前端,倔强地迎着风暴。可在那时提倡环保的阻力有多大,肯定是不言而喻的困难。他怀有真诚地说:“这个国家是我们的,总得有人扫吧。
他去了长江中上游地区,看到树木被砍伐,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雨季来临,中下游地区苦不堪言。他在北京为环境保护开办教师训练班,从教育入手改善国民意识,而培训场地是一片荒地。
他站在4000多米高巍峨的昆仑山口,亲手焚烧收缴的近400张藏羚羊皮。他不惜为疯狂可怕的可可西里盗猎者为敌,在人人向往的可可西里无人区,存在着肮脏的交易,无数美丽的藏羚羊被猎杀,皮毛被卖往欧洲。他在英国首相布莱尔访华时以个人名义致信要求英国禁止藏羚羊绒贸易,首相随即回信表示支持。
他曾说:“谁都不是救世主,但是每一个人能先管住自己的手、嘴、心,就还有希望。”他始终身体力行,示范环保,用废纸做成自己的名片,上面笔画着自然之友的字样,骑着自己用了多年的自行车去全国政协开会,领取有着亚洲诺贝尔奖之称的“麦克塞塞”奖时,穿着20年的老旧皮鞋。这些行为在别人眼里他是倔强抠门的小老头,可始终保持着书香世家的儒雅与礼节,对于那些不理解他的人,跟他有分歧的人他经常持有耐心的与人交流沟通。

他不喜欢自己名字前的缀名,从不以父辈的荣耀居高骄傲。他经常自嘲道:“我们三代人一直都在失败,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在失败中不断崛起,是失败中的英雄。
梁从诫先生带领自然之友做到“最大的一个成绩,就是为我们社会上许多关注环保的人找到了一个共同发挥作用的可能性,提供了一个组织、一个家园”。自然之友距今已有28年,在这28年间自然之友为环保公益诉讼,争取公众环境权益付出了重要贡献。梁从诫先生作为中国环保界的先驱领袖,国民环保意识的唤醒人。推动环境保护立法,竭力发挥自己的光热,可以说不亚于当代任何一位科学巨匠为中国所做的贡献。

梁从诫先生不止在环境保护领域有卓越的成就,在文物保护方面也有建设性的作用,也许是父亲梁思成的影响,带着北京老城墙被拆除痛哭流涕却无法阻止的遗憾,梁从诫先生秉承父亲梁思成的遗志,多年以来参与了中国文物保护活动,曾被推选为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他在文物保护界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我跟梁先生是北大的老同学,当时他参加的社会活动很多,功课好,口才也极好。在学校的时候我就知道他。他也很热心文保,给我的印象是分析问题思路清晰,特别敢说话。太可惜,太可惜了。不然,我们还可以一起工作。”考古学家徐萍芳如是说。

在徐老的描述下我们仿佛看到了六十年前那位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少年,如同祖父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从诫先生一位真正的奋斗者,当他还是一名历史研究员时,已经具有保护环境权益的意识;当他投身环保时,却不求波澜壮阔只求水滴石穿。

树葬

2010年10月28日,这一天空下着绵绵细雨仿佛在轻声啜泣。葬礼上数以千计的人民自发来送行,他们手拿菊花,排着长队,有的掩面哭泣。也许,这就是梁从诫先生的人格魅力,他的身体力行,他的品格,感染了大众。身后事一切从简,他选择了独特的树葬,亲人在树底洒下骨灰,祭奠的人铺洒红白玫瑰花,浪漫而唯美。

我相信国人环保的意识便如春天的此刻树枝发芽,带来希望,在梁从诫先生精心呵护下长大。我们不做极端的环保主义者,不能反对经济社会的自然发展,我们要做好的就是管好自己的行为,理性消费,珍惜资源,关爱生命,敬畏自然,保护我们子孙后代的绿水青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