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传媒观察》2023年第12期目录




《传媒观察》是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管、主办的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创刊于1984年。欢迎您的关注!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

https://cmgc.cbpt.cnki.net






目录


卷首语

“斯人独憔悴”:反思主体主义传播观

/芮必峰


本刊特稿

推进改革的舆论先导:思想解放运动中党报的共识构建——基于对《新华日报》改革开放以来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新闻文本的考察(1978—1998)

/双传学


政治传播研究

毛泽东舆论思想的内涵、特色及启示

/丁柏铨


从传统智慧到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中国式“言-行”双轨传播观

/张唐彪


深观察

过程性思维:构建技术发展与技术伦理之间的良性互动——负责任创新视角下生成式 AI 传播生态治理的思考

/喻国明  滕文强  叶靖怡


中国互联网 30 年

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 30 年——以创新为基准重估通信运营商发展之路及未来启示

/方兴东  林宇阳  何  可


网红的历史长歌:网络名声的累积、流通与变现

/吴世文  杨小雅  冯铭钰


华夏传播研究

“青鸟为媒”:中国古代青鸟的信使职能及传承

/潘祥辉  王明睿


传播史上的玉器时代:“媒介域”与华夏精神形塑

/董向慧


媒介文化研究

“去精英化”的知识再生产及其价值反思——以 B 站“知识人出圈”为例

/黎  藜  陈佳思


多方共构:城乡观念区隔下“小镇”概念的社交媒体意象 

/张  铮  刘晨旭  邓  旸


新闻史鉴

“壁上新闻”: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基层壁报宣传与空间生产

/刘晓伟  高  雁


广播前夜:晚清无线电的引入及信息传播观念接受

/王  君  张晓锋





卷首语


“斯人独憔悴”:

反思主体主义传播观

芮必峰


"This Person Alone Looks Haggard" :A Reflection of the Subjective View on Communication

Rui Bifeng 


【摘要】

西方主体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传播学置原初的广泛关系于不顾,而将目光聚焦于传播主体和传播效果(一种围绕主体需要和目的的效果)之上。这样一来,原本的交流、交往、沟通、协商之学(传播学)就变成了独白、唯我、驾驭、统治之术。研究越是充分、深入、细致,人类就越是狂妄、独裁,人生就越是痛苦、孤独,世界就越是无序、危险。于是,反思主体主义哲学,重新审视人本主义和人文主义,成了近年来国内一些传播学者的自觉追求。


【关键词】

人类学;主体主义;反思



本刊特稿


推进改革的舆论先导:

思想解放运动中党报的共识构建

——基于对《新华日报》改革开放以来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新闻文本的考察(1978—1998)

双传学


Promoting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of Reform :Consensus Building for Party Newspapers

in Ideological Liberation Movement

Shuang Chuanxue


【摘要】

 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两个结合”的概念。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宣传的主力军,党报忠实见证、积极参与了每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以其生动鲜活的报道冲破思想束缚、凝聚广泛共识、促进社会变革,为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构建强大舆论场。本文基于政治传播的理论视角,总结提炼三次主要思想解放运动中《新华日报》(1978―1998)的新闻实践与经验启示,为新时代更好发挥党报作用,助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改革开放;思想解放;《新华日报》;共识构建



政治传播研究


毛泽东舆论思想的内涵、特色及启示 

丁柏铨


Connotation,Feature and Inspiration of Mao Zedong Thoughts on Public Opinion

Ding Boquan


【摘要】

毛泽东舆论思想,既涉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为推翻三座大山压迫、夺取政权所进行的长期斗争中的舆论工作,又涉及新中国成立后维护人民政权、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舆论工作,内涵极其丰富。毛泽东舆论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所继承,在此基础上,在中国的国情条件下,结合所处时代的特点,又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并彰显了其鲜明特色。今天,我国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毛泽东舆论思想形成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毛泽东舆论思想仍然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其中包含的根本性的宗旨、支撑性的思想理论,必须坚守的相应重要原则、方针、主张,必须具备的优良文风和必须实行的工作方法等依然适用,和其他相关内容一起,对现实的舆论工作有着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

毛泽东;舆论思想;内涵;特色;启示



从传统智慧到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

中国式“言-行”双轨传播观

张唐彪


From Traditional Wisdom to the CPC Century-old Communication Practices :the Dialectical

Chinese Style Communication Combining "Speech and Action"

Zhang Tangbiao


【摘要】

西方主流传播学基于专业原则,将传播认知逐渐固化为一种“专业传播观”:传播专指传播主体通过诉诸媒介、符号来分享或交流信息的专门性活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言-行”传受智慧,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传播实践,滋养、印证了一种发源于中国智慧、根植于中国经验的“双轨传播观”:在“言-行”双轨框架下,一方面基于专业原则坚决通过诉诸媒介和符号“以言语说话”,另一方面基于崇实精神通过诉诸行为和事实“以事实说话”。从“专业传播观”到“双轨传播观”的转向,具有一定程度的“重构传播学想象力”意义。


【关键词】

传播;专业传播观;“言-行”传受智慧;中国共产党百年传播实践



深观察


过程性思维:构建技术发展与技术伦理之间的良性互动

——负责任创新视角下生成式 AI 传播生态治理的思考

喻国明  滕文强  叶靖怡


Procedural Thinking :Harmonizing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with Ethical Imperatives

Yu Guoming,Teng Wenqiang,Ye Jingyi 


【摘要】

面对生成式AI所带来的复杂系统,无限扩容的内容主体和自发涌现的内容网络都使得传统的“应对型”治理模式逐渐失效。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与之匹配的治理路径也要满足过程性思维的特点。本文站在负责任创新视角下,厘清生成式AI对媒介生态系统的演化,提出以规范性锚点、情境治理的思维促使治理模式从适应性治理策略向前瞻性治理策略演变,构建负责任的生成式AI传播创新协同机制。


【关键词】

生成式AI;负责任创新;复杂性范式;过程性思维



中国互联网 30 年


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 30 年

——以创新为基准重估通信运营商发展之路及未来启示

方兴东  林宇阳  何  可


30-Year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ternet Infrastructure 

Fang Xingdong,Lin Yuyang,He Ke 


【摘要】

从基础设施视角重新书写中国互联网30年的故事,重新思考运营商的定位与使命,有着特别的意义。互联网发源于通信网络,运行在通信基础设施之上,在互联网的发展中,通信运营商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无论在全球还是中国互联网的叙事中,通信运营商经常处于视野之外,甚至常常处于互联网的对立面,两者关系特殊而微妙。在电报和电话时代,运营商是时代创新的主要驱动力,而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在技术创新进程中动力不足,甚至成为创新的阻碍者。随着5G时代全面到来,ICT全面融合,运营商越来越置身于整个互联网和网络治理的中心位置,在进军6G的进程中,其角色定位将更关键。成为创新的引领者还是阻碍者,是运营商历史故事的主线。创新既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未来的通行证。其新的历史使命是:适度超前部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走出垄断,走向开放竞争和业务融合,重塑创新价值观,为中国未来的数字化与全球化进程提供创新的驱动力。


【关键词】

通信运营商;基础设施;互联网;创新



网红的历史长歌:

网络名声的累积、流通与变现  

吴世文  杨小雅  冯铭钰


Epic of Internet Celebrities :The Accumulation,Circulation,and Monetization of Online

Reputation

Wu Shiwen,Yang Xiaoya,Feng Mingyu


【摘要】

本文以名人理论为视角,借助微观史研究的方法,聚焦普通人的网络成名之路及其历史演变,阐释网络名声的累积、流通与变现。研究发现,在1998―2010年,网红多依靠“个人式”奋斗成名,个人的文学才能或视觉呈现是他们获得网络名声的来源。2010年至今,商业互联网时期的网红依靠“手工作坊式”或“机构式”“流水线式”的方式累积名声。两个阶段中网红与名声、利益的关系,以及网络名声的变现有所差异。网络名声的变现可以帮助普通网民实现阶层流动,但网络名声的生产与流通受到技术、资本和意识形态等结构性力量的影响。网络成名是普通人试图创造可见性和捕获注意力的过程。从互联网历史视角观之,网络名声生产、流通与变现的演变过程,反映了数字社会注意力制造与流通的变迁,网红的历史折射着互联网的商业史、平台史、文化史。


【关键词】

网红;名人;名声;注意力;互联网历史



       华夏传播研究

(特约主持:潘祥辉)


“青鸟为媒”:中国古代青鸟的信使职能及传承  

潘祥辉  王明睿


"Blue Bird as Media" :Messenger Function of the Blue Bird in Ancient China and its Inheritance

Pan Xianghui,Wang Mingrui 


【摘要】

青鸟是中华传统媒介文化中的重要意象和标识,它总以一种“信使”的角色出现在中国文化中。青鸟不仅是传信使者,同时也有报春使者、传情使者、仙化使者及自由使者等传播职能。青鸟的信使职能建立在多重文化编码的基础之上。上古巫文化传统中以鸟为通神媒介的信仰是青鸟信使职能的文化来源和原型编码;先秦典籍《山海经》中西王母以青鸟为使者,《左传》中少皞氏将青鸟作为司启官,这些都是青鸟信使形象的文献来源和二级编码。秦汉以后,青鸟传递的信息不断丰富,从“仙之使者”“天之使者”演变为“人间信使”和“传书者”。青鸟形象及其信使含义的再现与强化,是一个经多种媒介“层层编码”的过程。汉以后的志怪小说、道教以及诗词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青鸟为媒”呈现了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青鸟形象仍在经历新的文化编码和演绎,传统“青鸟为媒”的意象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再创造和再传承。


【关键词】

青鸟;信使;动物媒介;华夏传播;传播考古学



传播史上的玉器时代:

“媒介域”与华夏精神形塑  

董向慧


The Jade Age in the History of Communication :"Media Domain" and the Shaping of the

Chinese Spirit

Dong Xianghui


【摘要】

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至夏王朝建立之前,中国存在着一个传播史上的玉器时代。玉器是史前天文观测和传播天文知识的主要媒介,后发展为神器、法器、礼器、饰器和葬器。围绕着史前玉器,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媒介域”。玉器“媒介域”发挥着记忆工具、权力装置和社会组织核心的功能,建构特定的时空组合。围绕着玉器这一“媒介域”,形成了中国文明特有的宇宙观、伦理观与传播观。史前玉器对华夏传播至少有三个方面深远影响:一是以“器以藏礼”的方式承载和传播礼乐文明;二是传播仪式观的思维取向成为理解华夏传播的重要线索;三是史前玉器“媒介域”使得传播权力高度集中,对于理解传播权力变迁与圣王崇拜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

史前玉器;媒介域;华夏传播



媒介文化研究


“去精英化”的知识再生产及其价值反思

——以 B 站“知识人出圈”为例

黎  藜  陈佳思


The Knowledge Reproduction of "De-elitization" and Its Value Reflection

Li Li,Chen Jiasi


【摘要】

智能媒体的迅速发展打破了物理空间的局限。近年来,许多原处“象牙塔”的高校教授把课堂搬到了线上虚拟空间。随着这些知识类短视频大量涌现,再加上社交媒体“病毒式”传播,许多高校教授破圈成为网红。本文以“媒介空间”为研究主导范式,力求阐明“知识人出圈”的多重意涵: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圈层突破的实质、知识人出圈后媒介空间中的新知识生产景观以及媒介大众化下新知识生产实践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

媒介空间;知识人;知识传播



多方共构:城乡观念区隔下

“小镇”概念的社交媒体意象

张  铮  刘晨旭  邓  旸


Joint Efforts of Multiple Parties :Social and Media Image of "Township" in Urban-Rural

Binary Segregation

Zhang Zheng,Liu Chenxu,Deng Yang


【摘要】

“小镇”是一个近年来活跃在社交媒体上的复杂概念。它并不只是一个封闭的地理指称,还是一种充满活力和多样性的社会文化现象,更是一种多主体共构、多社会背景、多话语基础、居于城乡之间的文化概念。在以城市为中心的二元区隔观和去中心化的双向流动观这两种城乡观念之下,不同主体在社交媒体中对“小镇”的话语建构也存在着差异。个体话语创造了想象空间并影响着“小镇”的社会现实建构,同时促进了乡村资源在城市中的再生产;新闻媒体受社交平台上个体和群体的影响,更关注“小镇”个体、群体的需求和声音,促进“小镇”成为百姓的“小镇”;政府和商业机构通常将“小镇”建构为以田园景观、民族风情等文化意象为突出特征的场域,以吸引投资者和游客。本研究为借助媒介建构中国特色“小镇”形象、深刻理解“小镇”的内涵及其在城乡发展中的作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

小镇;城乡观念;社交媒体;新型城镇化



新闻史鉴


“壁上新闻”: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

基层壁报宣传与空间生产

刘晓伟  高  雁


"News on the Wall" :Grassroots Wall Newspaper Publicity and Space Produc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during Democratic Revolution

Liu Xiaowei,Gao Yan


【摘要】

民主革命时期,壁报是中国共产党突破基层工农群众宣传屏障的有效手段,并贯穿于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宣传工作始终。党的基层壁报宣传实践,是改造基层政治空间的重要手段,是党的政治权力深入社会细微之处的重要方式。同时,党的基层壁报宣传实践重构民主革命时期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空间,促进了基层空间正义的生产。党的基层壁报昭示了一种全新的政治信息,改造了基层群众原有的空间场域,并产生巨大政治功效。


【关键词】

壁报;黑板报;政治空间;宣传工作



广播前夜:晚清无线电的

引入及信息传播观念接受  

王  君  张晓锋


The Eve of Broadcasting :The Introduction of Wireless and the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Concept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ang Jun,Zhang Xiaofeng


【摘要】

无线电是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其最早表现形式是无线电报。本文聚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国人对无线电技术引进的历史,试图探讨:无线电技术是在何种社会环境下传入中国?引入后国人是如何认知与接受无线电?研究发现,无线电最初是被国内报刊当作一门时下新兴的、具有多重功能的西学先进技术予以介绍。待至1905年,清政府为防西方列强“阑入”,主动引进无线电报设备,并小规模地应用在军事领域。无线电旋即从一种西学观念转变为传递军事信息的手段。辛亥革命之际,无线电技术在战争中发挥出重要的情报传递作用,并从军事信息向新闻信息领域扩散。至此,无线电成为报刊报道新闻消息的“中介”,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新闻传播的速度与广度。


【关键词】

晚清;无线电报;军事;新闻




墨色·纸本


空谷幽兰  |   吴思骏 绘 2015年

中国画讲求含蓄、中庸,注重意境、韵味,反对直接描绘,露骨表现。正如宗白华所说的“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擅长国画创作的吴思骏深谙此种道理。如果说“兔女郎”系列作品更多了“屈原的缠绵悱恻”,注重现实生活的鲜活切面,那么他的山水作品则更多了“庄子的超旷空灵”,更注重精神维度的超越。


进一步来看,如果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去对应吴思骏两类绘画,发现“色”与“空”在两类绘画中亦有交织。性感的“兔女郎”在自娱自乐中不免落寞,她们从不逼视画外,始终做着局中戏。对于吴思骏来讲,这可能也是他对物欲世界的态度。看似空旷的山水画,也被吴思骏赋予了浓烈的现实意味。《太行山写生》《凤凰写生》《查济写生》一类的写生作品用色典雅、布局奇谲,透出一股超脱之气 ;细看又生机盎然、生机勃勃,散发出积极的世俗意识。


如果“窥视”在吴思骏与“兔女郎”之间建立了视觉之上的体验关系,那么“远观近察”则在吴思骏和山水之间建立了感知之上的栖息关系。“窥视关系中的他与她”怎样在现实社会中啸傲泉石呢?又如何在山水之间事必躬亲呢?答案可能就是吴思骏的人生态度。


——刘礼宾(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文艺评论研究中心副主任)


附:本刊参考文献示例

(GB/T 7714-2015)


  • 著作

① 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会考[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288.

② 大卫·科泽.仪式、政治与权力[M].王海洲,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1.

③ Keane J. Democracy and media decadenc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6.


  • 学位论文

① 傅薇.政治仪式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视角[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6.

② CALMSRB. Infrared spectroscopicstudies on solid oxygen[D].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65.


  • 论文集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台湾光复六十五周年暨抗战史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2.


  • 期刊文献

① 杨保军.论“新闻观”[J].国际新闻界,2017,39(03):91-113.

② 潘忠党.序言:传媒的公共性与中国传媒改革的再起步[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06):1-16.

③ Steensen S,Ahva L. Theories of journalism in a digital age:An exploration and introduction [J]. Digital journalism,2015,3(01):1-18.

④ Domingo D,Quandt T,Heinonen A,et al. 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practices in the media and beyond: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of initiatives in online newspapers [J]. Journalism practice,2008,2(03):326-342.


  • 析出文献

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302.

② Gürsel Z D. US Newsworld:The rule of text and everyday practices of editing the world [M].//The anthropology of news and journalism.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9:35-53.


  • 报纸

① 丁文详.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N].中国青年报,2000-11-20(15).

② 刘裕国,杨柳,张洋,等.雾霾来袭,如何突围[N/OL].人民日报,2013-01-12[2013-11-06].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3-01/12/nw.D110000renmrb_20130112_204.htm.


  • 报告

① 20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防白皮书: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R/OL].(2013-04-16)[2014-06-11].http:/ www. mod. gov.cn/affair/2013-04/16/content4442839.htm.

②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Factors regulating the immune response: report of WHO Sci-entific Group[R]. Geneva: WHO, 1970.


  • 电子公告

① 萧钰.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2001-12-19)[2002-04-15].http:/www.creader com/news/20011219/200112190019.html.

② Dublin core metadata element set: version 1.1[EB/OL].(2012-06-14)[2014-06-11].http:// dublincore.org/documents/dces/.




编辑:颜云霞  江潞潞 

审核:赵允芳



传媒观察杂志

理解传媒,从观察开始

本刊投稿网址:https://cmgc.cbpt.cnki.net

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传媒观察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