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们有钱吗?”面对孩子这样的问题,你该这样回答
☝
亲爱的妈妈
如果你不方便阅读
可以收听唯美的内容音频
我从小就是在父母的哭穷中长大的。
不过,也怨不得他们。
家里确实穷,他们即使不说,我也能感觉到那种贫瘠与辛酸。
物质的极度匮乏导致我长大之后,在花钱这件事上,出现了三种规律:
1,热衷于便宜货。
2,热衷于购买物质,而非购买体验。
3,不敢进行风险投资。
经济能力逐渐好转+心智逐渐成熟后,这种症状已经有很大好转。但依然会感觉到贫穷是最大的恐惧。
这也是许多在贫穷中长大的企业家的一个通病。
钱,他们有。
但是,他们依然穷。
那种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会让他们把赚钱当成头等大事,其他的一概置后,甚至忽略与无视。
只有金钱的丰盛,才能让他们忘记灵魂的缺失,避免看到自己的黑洞。
这种葛朗台式的贪婪,并非源于创造的快乐,而是来自匮乏的恐惧。一切都是被动的。被控制的。缺乏自由根基的。
这就不太好了。
戴着黄金枷锁的人生,虽然金光闪闪,但归根结底,也是被奴役的人生。
比贫穷更可怕的,是贫穷感。
贫穷可以改变,贫穷感却会一生跟随。
今天的你我,已经走过了赤贫时代,本该令孩子免于匮乏感。但神奇的是,许多父母会人为制造匮乏的假象,让孩子也呆在恐惧之中。
比如,在商场里,一个孩子想要一个玩具,妈妈说:“我们家那么穷,都快交不起房贷了,你还要天天要玩具,你懂点事好吗?”
在饭店,姥姥对孩子说:“我们只能吃一碗面,我们没钱,吃不起好的……”
孩子想要一双旱冰鞋,爸爸说:“成天要要要,我又不是世界首富,哪有钱给你买……”
“没钱没钱没钱!”
“穷死了穷死了穷死了!”
是真的没钱吗?不是。是大人心里没钱。他们把这种担忧、焦虑、不快乐投射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也重复相似的命运。
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
孩子长时间获取这种信息,会从骨子里觉得:我家太惨了,太缺钱了,太卑贱了,太灰暗了,我真的低人一等,没人会尊重我、爱我……
他执着于此,便无法体验更高级的需求。
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只有在满足了低层需求后,才能向更高层进阶。
物质求不得,便一直求物质。
钱求不得,便一直追求钱。
如此一来,就会导致一个现象:身穷穷一时,心穷穷三代。
说到这里,肯定有读者会认为:哦,不能哭穷,所以一定要给给给。
错。
注意(敲黑板,划重点啦):穷怕了的家长,会有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拼命哭穷,一种是拼命炫富。
哭穷,会让孩子毁于恐惧;
炫富,则会让孩子毁于懒惰。
许多穷人在有了一定储蓄之后,自己大肆挥霍,也希望儿子能像只寄生虫一样生活。
“儿砸,爸爸有的是钱!”
“乖女儿,我们家住大别墅,开保时捷,我们是有钱人,你什么也不用努力,好好玩就是了……”
“宝贝,爸爸妈妈赚了很多钱,你只要快快乐乐地生活就行了……”
这种状态,满足了孩子的丰盛感,但是,却没有激发孩子的成长动力。
他学不会为自己人生负责。
也学不会如何努力。
他的创造欲与奋斗欲,被父母的“我们有钱,你不用努力”给堵死了。
于是,他的人生,只剩下钱。
钱,就成了唯一的价值证明。
既然是唯一的,那就要拼命地展览。
网上曾经流行过一个视频,一个00后的小学生在镜头前展览自己的包包:
“你们这些穷逼,看到没?我这个包包,是我妈在韩国买的,9万,你们买得起吗?穷逼,用钱砸死你们……这就是姐的豪气……”
看得人哭笑不得。
但现实中少吗?不,非常多。你我身边就有不少。谁造成的?父母当然责无旁贷。
但问起来,这类孩子的父母想法也简单:爱。
“我赚钱,就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
“我生了他,我就要给他最好的一切!”
可惜,真正“最好的一切”,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理念上的。
川普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好。
当选总统以前,他是美国著名的地产大亨,资产几百亿美元,哪怕马上退休,自己也是富可敌国,孩子们一辈子锦衣玉食,什么都不用愁。
但是,川普有像中国部分家长一样,不断地“给给给”吗?
没有。
他怎么做的呢?
在很早的时候,他就对孩子们说:你是我孩子,我会抚养你长大。但你要明白,我的钱是我的钱。你要钱,自己挣。
也就是说,他只提供学费和基本生活费,其他费用,孩子都要自食其力。
比如,伊万卡想要一个iphone7,想要一个LV,想要跟朋友圈去酒吧玩,都必须自己想办法去赚。
这不是因为川普抠门,而是因为他想要孩子明白:
1,爸爸很有钱。
2,但爸爸的钱是爸爸的;
3,爸爸的钱是通过智慧、资源和勤奋赚得来的;
4,你如果想有钱,也得通过努力去获得。
获得了这些信息,孩子就会明白:
父亲是强大的,家庭是富有丰盛的,我是安全的,不用担心贫穷和匮乏。
但如果我要有很多财富的话,不能靠爸爸,我要自己负责起自己的人生,要自己去努力奋斗。
如果一来,这种他就会产生动力,积极地面对生活,和他自己的未来。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不渔”。
即,给孩子物质,不如给孩子财商;给孩子金钱,不如教孩子赚钱。
精神上的财富,才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也因为这种教育,川普的几个孩子都很出色。
回到我们自己。
家长不应该对孩子哭穷,也不应对孩子炫富。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财商呢?
一,和孩子诚实地讨论钱。
当孩子问起:“妈妈,我们家有钱吗?”
你可以告诉他:
“亲爱的宝贝,我们暂时不是大富翁,但是也有一定的钱,这些钱足够满足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也足够送你上学。你不用担心。
我相信,在爸爸妈妈和你的努力下,我们家会越来越富有。
对了,如果我们学会管理钱,会拥有更多的财富……”
二,让孩子自己理财。
给孩子立一个小账户,每个星期(或每天、每月,视家庭收入和孩子的花销情况而定)给他定量的钱,让他自己安排花销。
他要买零食、买玩具、打游戏……都让他从自己的小金库中支出。
如果花完了,家长不用管,等到固定日期再发放零花钱。如此反复,他慢慢地就会学会理财。
只有通过亲手管理自己的现金,孩子们才能学会制定预算、明智地花钱并懂得延迟满足的意义。
如果孩子更小,只有三四岁,可以教他认识货币,一起玩赚钱游戏,在游戏中,体验钱从哪儿来?钱有什么用?我们该如何赚到钱?
三,鼓励他们投资。
视孩子的能力,给他们设置难度不同的赚钱挑战。
比如,四五岁的时候,他想要一盒糖。一盒糖10块钱。你可以给他9块,另外1块让他想办法赚。
当然,这时候的孩子没有赚钱的概念,你应该提供N种方法,陪他一起去尝试。
再长大一些时,他想要一个辆新自行车,你可以给他一半钱,另一半也让他自己想办法。同样地,家长不要置身事外,要引领他发现商机,陪他一起去赚。
等到了他能力渐强,能自我负责时,让他自己去发现投资机会,并自己去投资和运营,你这时候要学会退场,冷静旁观,只在他需要时,提供前期资金支持(资金需要归还),同时告诉他:“爸爸妈妈就在你身后,如果遇到困难,马上告诉我们,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
四,讲述靠谱的经济学故事。
这世间有许多的发财故事。
但是,太多的故事,都是飞来横财,天上掉馅饼,白日做大梦。
比如,孩子掉了把破斧头到河里,什么才智与时间都没有付出,结果老爷爷一冲动,给了他一把金斧头。
阿拉丁无意中走到一个洞里,获得了神灯,于是有了富可敌国的财富。
这些故事不仅无用,而且有害。
它会让孩子沉迷于幻觉,将希望寄托在奇迹上,总盼着有什么意外发生,让自己忽然暴富,从此心安理得地懒惰下去。
你要给孩子讲述的,是通过自己一步一步的努力,慢慢获得财富的故事。这些故事,才会让他们真正懂得努力的重要,赚钱的智慧,劳动的满足感。
五,在讲述获取财富时,不要夸大财富带给人的虚荣,而要着重于讲述创造价值的快乐和成就感。
赚钱确实是为了养家。
但更重要的一点,从事喜欢的工作,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之一。
当我们在挚爱之事中全身心地投入,它带给你的创造性快乐,其意义远大于赚钱。
比如,Facebook创办人马克·扎克伯格是全球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但在,他在结婚以前,还住着租来的一套一室一厅的小公寓,地板上放一个床垫、两张椅子、一张桌子,就是全部家具。
他的早餐通常都是一碗麦片。
每天,他走路或骑自行车上班。
扎克伯格并不在乎物质的奢华,因为,创造带给他的成就感,远大于金钱。
六,用体验和分享,代替物质奖励。
许多中国家长喜欢用物质来奖励孩子,比如:
“你如果考试考了一百分,我就送你一大盒巧克力!”
“来,把地拖干净,我给你10块钱。”
“帮妈妈炒菜,我给你买条新裙子……”
财商教育很重要。
但是,父母在家庭中通过物质奖励,来肯定孩子在学业、家务上的付出,会适得其反。
当学习、帮助父母成了一种盈利方式,学习的快乐,劳动的满足感,他就体会不到了。
长此以往,反而会导致一种坏习惯。
“我为什么要考100分,你又不给我钱了!”
“我可以帮你去拿快递,但你要给我10块钱……”
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在学习与劳动中,得到自然的快乐。
你可以告诉孩子:“我们一起来打扫卫生好吗?”
你做主要工作,他做力所能及的部分,只要参与就好。当两人一起打扫完房间,与孩子一起感受劳动带来的洁净、温馨、舒适,再把腾出来的时间,陪伴他一起玩耍,或去户外参加活动。
学习也是一样,让他感受到获得新知的满足,成长的欣喜。
如果他确实做得出色,最好不要奖励昂贵的物质,而要奖励他有意思的体验。比如,与孩子一起去旅游,一起去看他偶像的演唱会,一起去帮助贫困儿童或孤寡老人,一起举办家庭聚会,邀请他的朋友们来参与……
✩
推荐你看几篇更精彩的文章:
好内容
需要你的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