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菲的仙气,来自她的“不努力”

付丽娟 十月妈妈心理 2019-04-04




亲爱的妈妈

如果你不方便阅读

可以收听唯美的内容音频

主播 | 杏儿 来源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湖南卫视曾有一档原创综艺节目,叫《幻乐之城》。


何炅主持,王菲担任节目嘉宾,首位出场的是演员黄晓明与导演许宏宇创作的8分钟现场音乐短剧《独木桥》。


短剧结束后,王菲说:能跟自己对话的人,只能是自己。


黄晓明也对着全场观众说:四十岁的自己,最想知道的是,自己究竟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应该是他发出的非常真实的自我质疑。


这样的质疑会在很多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的人的身上发生。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阿德勒、温尼科特、科胡特等等,他们都经历过这样的自我质疑。


他们最初是弗洛伊德的追随者,然后叛变而去,自立学派。


表面上看是学术不同的发展,本质是他们在心里自问过“我究竟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后追随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荣格把这叫做自性化。


在人的一生中,如果没有这样的疑问,没有对自我生命状态的检视,没有几个哲学式的自我发问,那会是一个没有开光的生命状态。



音乐短剧《独木桥》是黄晓明与自己内心对话的呈现。


虽然是表演,但非常真实、有代表性。


短剧的开场,黄晓明衣冠楚楚地坐在绅士和淑女中,杯光交错、绚丽堂皇的环境,一位人生导师在台上问:各位知道什么是成功吗?


就在导师慷慨陈词时,黄晓明被某个声音吸引,转身离开,进入诡异的黑暗。


这是一个暗黑的洞,洞的尽头是一面镜子,他看到镜中的一个男人,男人没有面容。



黄晓明问:你是谁?


镜子回:除了你没有人知道我是谁。


黄:你为什么把我带到这个地方来?


镜子:是你自己来的。


黄:我为什么看不清楚你的脸?


镜子:因为我不想让人看得太清楚。你不也一样吗?


黄:你跟我怎么可能一样呢?大家都知道,我每天都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一个更好的儿子,一个更好的丈夫。现在,也会是一个更好的爸爸。我挺成功的。


镜子:这就是你所谓的成功吗?

你真的了解你自己吗?

你每天都在做一个老好人,

你每天都在强装坚强,

你每天都活在别人的感受里,

你不累吗?


黄:累。


镜子:那你为什么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呢?你为什么不敢承认你的懦弱你的不自信你的失败?你知道你把我丢掉,我有多疼。


黄:对不起。我知道了。

你就是我,

懦弱是我,

坚强是我,

不自信也是我。

这些好的坏的加起来,

就是这个世界上,

独一无二的我。


在这段对话中,有眼泪、有叹息、有傲慢、有沉默、有悲伤。


最后,黄晓明走出暗黑的洞,坐在独木桥上淋着雨,拿着一张黑色的面具说:世界上的每一个我,辛苦了,接下的路我们一起继续往前走。


8分钟的短剧,完成了一次跟自己的对话。



而在现实中,开启一次与自己的对话,并不容易。


王菲说,能与自己对话的,只有自己。


她也许很早就跨过了生命的“鬼门关”。


她在别人眼里的洒脱、独立、自在,不是凭空而出。


两次离婚,并没有对她的人生有任何负面影响。


这是一个对婚姻、对亲密、对人性有着独立理解和认知的女人,这让她单薄的身体里透着一股“硬气”。


这种“硬气”,不会被“小鬼”缠身。


来自他人、文化、社会在婚姻上对女性的负面催眠,没有侵蚀到她。


何炅问她为什么来这个节目,她说:轻松啊。


不用评判别人,也不用彩排。


在王菲身上,看不见她任何的努力。


她没有努力要做一个好歌手,没有努力要做一个好母亲,也没有努力要做一个好妻子。


她不费力地过到了今天,在嘉宾席上,遇到搞笑、尴尬的时候,一副小女孩的反应。


不大气、不沉着、不女神。



这种简单的反应,的确丝毫不费力。



也许在精神分析师的眼里,王菲不够社会化。


但是社会化足够的人,必然需要让渡一部分个体化。


而能够与自我对话,这必须在一个人身上被允许有足够的个体化的发展。


社会化,是适应和满足他人的能力。


个体化,是自我满足和独处的能力。


漫长的一生中,人都需要平衡这两者。


有时候,我们可以自洽,却搞不定现实。


有时候,我们又太习惯适应别人,遵循规则,背叛了自己。



黄晓明的老好人式微笑,也许意味着他就像在《独木桥》中表现的:我每天都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更好的儿子、丈夫、父亲。


他在另外一个真人秀节目《中餐厅》中,也是一副知心大哥的样子,为餐厅经营不仅操碎心,还操了不少闲心,让餐厅老板赵薇经常“挤兑”他。


去超市采购食材时,他是最节俭的一个明星,节俭的程度超过了现在的普通90后。


当年他和妻子的婚礼,耗资2亿,邀请了半个娱乐圈,堪比某某颁奖典礼。


这与在超市买条鱼都娴熟地抖抖水再过称的黄晓明,反差太大。


我们只能理解,在一掷千金的奢华婚礼中的黄晓明,是他努力想要成为的更好的自己的样子。


而这个样子,是基于他所认为的,别人对他的期待,也许包括了他所认为的妻子对他的期待。


在超市中不经意流露的节俭,某种程度上,是他本来的样子。


多少人花费极大的努力,藏住自己本来的面目,活成了别人期待的样子。


这也是为什么黄晓明作为首秀,跟导演沟通的时候,说他在四十岁的时候发现,年轻时敢想敢做的事情,在这个年纪变得很小心,慢慢地缩小到了一个“独木桥”。


他希望通过这个作品,让每一个观众能够学会接受真实的自己。



我相信在这部作品诞生前,黄晓明就已经自问过很多次:我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是一个非常难以深入的疑问。


可能会有很多回答:我想成为一个真实的人、我想成为一个从容的人、我想成为一个无欲无求的人、我想成为一个不被痛苦打败的人……


重要的是,你怎么知道,你想要成为的样子,不是你认为的别人期待你成为的样子呢?


当你终于走上了自己的路,某天,突然你发现,妈呀,这条路怎么还是别人要我走的路,不是我想要的,你会怎样?


那句被各个平台都说过的话——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


把这句话用正确语句表达是:活成了我认为的别人期待我成为的样子。


这个句子的重点是:我认为的。


我们把自己想要的,装在了别人的脑袋中,再告诉自己说,喏,这是别人对我的期待,我不得不满足。


这种想法下面,本质是我认为所有人都正在热切地关注我。


这是通过想象别人正在关注自己,来满足自己被关注的需要。


现实情况当然不是这样的,人人都想被关注,谁有空去时刻关注别人?



王菲简单很多,她不会想,妈呀,这些粉丝是不是对我有什么期待。


去年她在上海的演唱会,被众多人评论说,王菲老了,唱不动了,气都没了。


如果有人采访问她怎么看,可能她会说:是啊,是有些唱不动了。


当一个人越能接受自己,就越不会对自己有期待,也不会把期待投射出去,认为是别人对自己的期待。


镜子里的人问黄晓明:你总是活在别人的感受里,你不累吗?


这可能正是生活中的黄晓明的疲惫之处。


如果一个人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反应,就会实时需要做些事情控制别人的反应。


如果一个人害怕不被喜欢,他就会不自觉地讨好,习惯性地照顾所有人的感受,他就不会有空间自我关注和自我照顾。


一个害怕不被喜欢的人,是不接受自己的自我态度的向外投射。


也就是说不管别人是否喜欢他,他都会害怕不被喜欢,因为他并不真的喜欢自己,尤其是他并不喜欢真实的自己。



我究竟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并不是一个最重要的自我发问。


因为它容易绕开此时的自己,将自己导向未来。


你可以想出很多种想要成为的样子,但那可能也不是你。


我是谁?


这才是一个没有回避自我的问题。


多数人都想要去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叫做“更好的自己”。


“我是谁”,能引领一个人回到和进入自我,就像回家。


回到独一无二的自己的所在。


面对无法面对的自己,承认和接受它们是自己的一部分。允许它们以本来的面目展现它们。


它们可能是被我们认为自己身上非常不好的东西。


显而易见的自私、强烈的傲慢、不问由来的鄙夷、眦睚必报的小家子气、某些恶俗的乐趣……它们是我们曾经努力要藏起来的,害怕被人看见的。


就像想放个屁,旁边有人又夹回去。


有人问,那是要怎样?把恶狗放出来咬人吗?


不必藏起你的狗。


就像牵着狗散步一样,让它能相对自由走路,但是也要盯好它,当它想咬人时,制止它。


那些被你藏了很久的部分,就像被肢解掩埋的尸体,可能已经发臭了。


你需要挖出来领认,就像认领你的左膀右臂一样。


这是认识自己最重要的方式。


当你认识自己越深,就会越来越知道自己是谁。


你会逐渐自然地成为你自己。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少点内心的冲突,多点精神的自由。


推荐你看几篇更精彩的文章:

孩子情商高不高,就看家长这4点

熊孩子的“坏”,是他的求助信号,你听见了吗?

每个妈妈都是怨妇?不,其实每个抱怨的妈妈,心里都藏着一句话。

两个人的关系问题,可以一个人来解决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