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女人也有一个精神的“阳具”

付丽娟 十月妈妈心理 2019-04-04



亲爱的妈妈

如果你不方便阅读

可以收听唯美的内容音频

主播 | 杏儿  来源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我们很容易想象一个女孩的画像,却不太容易想象一个女人的画像。


很重要的原因是,女人的画像里包含了母亲和妻子两大重要角色,当然也有其他的社会角色。


这两大角色的样貌,会先于女人的样貌出现。


这会让我们对“女人”这个性别所含有的内容感到有些模糊。


不论是母亲,还是妻子,当我们去想象的时候,都感到真切,有实体感。


这意味着,性别本身的意义,可能不如性别的功能的意义来得重要(母亲和妻子的功能性)。



有一个问题,也许我们可以思考一下:


如果一个女人,她既不是一个少女,又不是一个妻子,也不是一个母亲,她是谁?


这样的女人在多大程度上被社会所接受?


通过催婚、催生,对大龄剩女的“奇视”等社会现象,可以看到一些迹象,社会好像不知道如何容纳女人本身。


通过“女汉子”、“男人婆”、“女强人”等词语的使用,也可以看到,社会对于女人表现出来的阳性特质,深感不安。


我们也要问:


阳性特质是否是男性专有的?


如果不是,今天,女人的阳性特质越来越多地呈现,在这个时代意味着什么?


在以父权家长制的长久的文化和社会结构中(一夫多妻),男性掌控了在婚姻和家庭中的主导地位,女性在家中不仅成为男性的私有财产,连家务中的劳务力也是由丈夫支配的。



中国传统女性的天职在于养儿育女。


女人不仅被视为卑微的,身体自主权也被剥夺,包括母职的实践过程也充满了意识形态之争。


女性作为承载繁衍功能的个体,其实是被消费,但又缺乏经济价值的。


因为女性的养育者身份,又很容易在职场上被看作为是一个失能者。


同时,也因为照顾者的母职和角色,女性在情感上及家庭上被要求必须是无限量的供应者。


即使在今天,虽然女性的地位提高太多,但日子还是不那么好过。



  • 过去,在社会要求极高甚至苛责的境遇中,女性只能被迫在父权制的文化中,压缩自我。


  • 今天,女人所面临的困难是,如何能够正常地释放和彰显自我,让自己从过去的“自我对抗”中获得解放。


而这个困难,不仅是女人内在的困难,也是社会和家庭面临的挑战。


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和允许,女人能够以母亲和妻子的角色以外的本身,同样获得容纳和欢迎。


我认为这一点很难。


因为性别的权力不平等,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对此的认同已经无比深入。


你几乎在日常生活中意识不到,因为性别的不同,有太多的不均等的权力。


每一个人都睡过去,想要醒来,清醒地觉知到这些,一点也不容易。


大而粗地讲,每当我们习惯性地说“男人应该是这样”、“女人应该是这样”时,就是我们在说梦话的时候。


我们忽略了,把性别属性摘掉,还原成一个人,人和人的同类项是什么。



如果我们问,身为一个女人,你感觉如何?我猜测大多数女人的回答可能是不太好。


很大的原因是,整个社会对女人的要求太高,主要是对母亲和妻子的功能性要求太高。


对比一下男性,整个社会的要求,其实很单一:成功。


这种对待男女性别的单一要求中,本质是权力。


当一个男性的自我期许和社会期许是一致的:成功。意味着,成功所带来的权力,对男性是最重要的。


这是保持男性性别权力的重要手段。


当一个女性的自我期许和社会期许也是一致的:家庭。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你做为一个女性,和所有人一样,包括和男人一样,对权力的渴望是需要自我压缩的。


这也是为什么,当一个男人表现出对权力的渴望时,没有人对此有任何异议,甚至欣赏这个男人胸有大志。


但是当一个女人表现出对权力的渴望时,所有人都惊呆了,问:一个女人怎么可以这样?



为什么不可以?


人都有对权力的需求,这个需求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需求本身在无意识里不分性别。


既然人人都有,为什么社会能容纳男人对权力的需求,不能容纳女人对权力的需求?


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不平等的结构中。


之所以不平等,只因为我们具有女性这个性别。


这会让多少女性在无意识中,反对自己的性别?


因为这个性别没有给自己带来什么实质的好处,相反是抑制、排斥、忽视。



我们有什么理由,爱着自己的性别呢?


我们的母亲、外婆等等女性祖辈也是活在这种性别权力极大不均等的境遇中。


问问她们:


身为一个女人,你感觉如何?


即使在今天,我们身为女人,对作为一个女人的体验,至少百分五十来自于我们的母亲、外婆等祖辈女性,她们身为女人的体验。


如果祖辈的女性,没有因为身为一个女人(并非生了男孩的母亲)感到骄傲、美妙、荣耀,我们作为女性,在出生时,有没有因为是个女婴,而被母亲、外婆、奶奶们祝福:哇!太棒了,是个女孩! 


她们没有因为女性的性别得到过祝福,我们也不会被她们所祝福。


她们身为女性的压抑、自我厌恶、愤怒、绝望都会传递给我们,也许是潜意识中憎恨,也许是潜意识中的担忧。


我们是否为身为女人而感到有价值、有尊严,是否为女性的身体,自我祝福和自我欢庆着?


还是更多时候,我们更容易像一个受害者一样的在世间行走着。



想要成为一个女人不容易。


因为“女人”是被文化驱逐的,“妻子”和“母亲”在社会结构中,比较有位置,或者是“烈女”、“贞女”也比较有位置。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女人,你先要在社会结构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是很难。


我们看到,很多人是通过妻子和母亲的位置,才能悄悄安放自己身为女人的位子。


这也是为什么整个心理学圈都说,母亲太控制,妻子太强势。


被压缩的,只要有机会,都会成倍的膨胀。


所以,我们如果有点智商,并不能只讲母亲控制、妻子强势。要学习理解这些现象是怎么来的。



在心理咨询中,遇到这样的女性来访者,大谈对孩子的控制还不自知,极容易引起咨询师的愤怒。


这是普通人的自然反应,咨询师的不同在于,你的愤怒提醒你,这正是这位母亲在被迫压缩自我后,她的内在体验。


通常这样的时候,更需要与她探讨身为一个女人的全部体验。


我们知道,如果一个女人因为自己的性别,不仅不被祝福和接受,反而遭受忽视、剥夺、虐待,她会因此憎恨和反对她的女性身份,甚至会不允许自己有切实的“存在感”。


这可能会导致一种情况,那就是这个女人会将男性视为对手,进入男人的世界,与男性一争高下。


这种固着的竞争,从现实上来讲,也没有什么严重的问题。


只是需要观察内隐的运作。


在这个女性心里,她因为反对自己的女性身份,转而认同了男性身份。


并在竞争中,将男性身份视为自己的身份。


这是一种自我异化。


这种异化导致的结果是,这位女性,无法真正地发展她的第二性。


这是某种流浪,也是自我驱逐。



在过去很长的历史中,社会中的规则性和创造性的工作,都是由男人参与的。


很多社会的变革、改朝换代、制度的推进等等,也是由男性参与的。


今天,很多行业快速发展的推动者也是男性。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男性在象征意义上,是真正的造物主。


女性在小范围里生育“造物主”。


男性创造世界,女性生了个娃娃。


对于一个正常发展的人来讲,都有参与世界的需求和愿望,都渴望能够为创造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以此来确认自己身上的创造性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能够把它实践为一个现实的景象。


然而,女性在这个部分基本上是被抑制的。



有人会问,女人生孩子算不算创造性?


根据统计,在受教育越高的女性群体中,生孩子的愿望越低的结果上看,女性对于“生孩子就是伟大的创造”的观点并不买账。


在计划生育和开放二胎的几十年进程中,什么都变了,唯独生育的权力没有改变。


女性深深地感受到,自己不是造物主,而是生育道具。


雪上加霜的是,在被“成功”猛打鸡血的当今,男人们都想成功,女人们日渐沦为“独立抚养者”。


人类发展史上,男人出去打猎,女人在家分配食物。


今天,因为打猎的人太多了,一人打猎哪里够吃,男人和女人都得出去打猎,女人还得扛着娃负重打猎。


大家想一想,扛着娃打猎是不是很矛盾尴尬的景象?


但是今天,大多数女人就是这样的生活状态。



当然也有幸运一些的女性,或者说强大一些的女性,她们的视角不同。


她们主动积极地参与着创造这个世界。


她们并不认同,所进入的世界就是男人的世界,这就是人类大家庭啊。


她们并不惧怕被驱逐,也不接受驱逐。


虽然在意识形态上,一定有男人的世界和女人的世界的分别。


但这种划分并没有真正地限定着这些强大的女性。


在创造社会价值、推进社会发展的职责里,这些女性争取参与的权力,并且让自己富有显著的能力。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女人,毫无疑问,你需要向这些女性学习。


  • 学习她们的勇敢和无畏。


  • 学习她们敢于闯入所谓的男人的世界,学习她们善于教导男人如何合作而不仅仅是竞争。


  • 学习她们如何令一些男人欢迎她们的加入,也学习当她们被一些男人鄙夷与不屑时,她们是如何教训他们的。


很好的景象是,今天,有很多女性都在积极地做各种事情,而且做得很漂亮。


女人正在从过去的笼子里出来,进入到一个更大的世界。


当她们有着参与这个世界的很棒的体验的时候,她们会确认,自己的性别所拥有的权力并不比另外的性别低微。


这时候,她们就会感到:我是一个女人,是一个有能量的女人,能够创造价值的女人。


她们就会为女性的身份感觉良好。


有了这种基础的体验后,她们才会认为女性的身份,并不是什么问题,一切都OK,才会安心地享用女性自我。



这个过程中,可能你会被认为,你怎么变成了个男人?


有时候你自己可能也会质疑,我是不是像个男人一样了?


也许也包括你身边的男性,或者你的丈夫,认为你不像个女人。


你的婚姻和亲密关系都有可能受到冲击。


你需要了解,很大可能性,是他们定义的女人是身处在笼中的女人。


当他们看到你从笼子中出来了,他们就不认得你了。


关键不是你是不是女人,而是你怎么从笼子里面跑出来了?


这个会吓到他们。


我之前说了,在没有意识觉醒以前,人们都在昏睡。


这个时候,你可能是听到一个人在说梦话。他说的并不是真的。



我们要知道,这个关住女人的笼子是什么。


恰恰就是集体对于女人的出厂设置。


当你有一些觉知和觉醒的时候,你会更新出厂设置。如果你身边的人没有更新,你就会遇到很大的挑战。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有的时候觉醒很痛苦。


当你醒来,发现你身边的人都还在睡,你醒来干嘛?没有人可交流,没有人理解你,没有人看见你。


你做的一切毫无意义,因为没有过去的关联。于是,你就选择睡过去吧。


也有好的情况,也许你能看到一些支持。


现在女性有很好的受教育的机会,其实这对女性是一个非常大的支持。


过去有些工作是不允许女性进入的。


比如说一些高层的权力层,是不会让女性进入的。


现在在各个社会组织中,包括企业,如果女性有匹配的实力,就可以进入高层管理组织。


在家庭中,男性的意识也在改变,有些男性会支持妻子去工作,接受妻子在工作中获得的价值、成就、乐趣,而且能欣赏妻子获得的这些。


还有些男性进化得很好,他们是发自内心地欢迎女性加入到人类大世界。


这对女人来讲,是巨大的支持。


支持的不仅是女性的参与和创造,更是对女性性别和个体存在的欢迎。



人都有阴阳两部分。


女人身上的阳性特质,用精神分析的话讲,一个女人身上有个阳具。


一个男性的性别发展得很好的话,他不会恐惧:哇,你有一个阳具是不是在跟我的阳具竞争?


因为男人在同性别群体中,他身边的同性都是有阳具的,他不会感到这么强烈的焦虑。


为什么他意识到一个女人身上有阳具的话,就会很焦虑,这个可能在潜意识中把女人置换成了能够阉割自己的父母。


  • 前面我说过,母亲控制和妻子强势的现象,是女人对于“被驱逐的女性”所带来的失控和弱势体验的逆转运作。


  • 而在男性这里,如果一个男孩与母亲分化得不好,在进入婚姻后,引发的问题是,他很熟悉如何使用一个母亲,或者如何使用妻子身上照顾者的特质。


但是他无法知悉一个女人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他会无意识驱逐妻子的女性主体性。


当一个男人感到妻子太强势无法忍受时,通常也是因为妻子对于被驱逐的“自我”,以在关系中强势的方式来应对丧失感。


我们再说女人身上有个阳具,意味着什么。


对于很多女人来讲,会害怕进入到所谓的男人的世界。


  • 首先这个世界很陌生,在想象中,很不安全,很复杂,有很多跟攻击有关的内容。


在很多影视剧中,可以看到,一个女人要混到男人堆里,先要打扮成一个男人样,还要避免被认出是个女人。


为什么?


人的潜意识都很智慧。


因为你如果是女人样进入,男人会把规则打破,对你特殊对待。


可能是瞧不上你,把你赶出来,可能是把你当成性欲的道具。


即使你跟他们有一样的见识、智力、洞察甚至体力,他们也不愿意把你当成可以合作的同类。


当一个女性表现得有一个阳具的时候,她其实是想正视或者接受她身上的阳性能量。


所以,那并不是一个真的阳具,她不是要跟一个男人去竞争。


当她能够发展自己身上的阳性特质,她会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是一个更完整、更独立的存在,而不是只是作为一个性别的存在。


刚才也说到女人其实很恐惧进入到男人的世界,好像就变成了一个男人。


我们要问:


如果你真的就像个男人,又会发生什么?


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那就不像一个女人呀!


为什么当我们是一个女人的时候,这么担心自己不像个女人?


因为社会对女人的期许的声音太多太大了。


当一个社会过度强调女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时候,女人就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我们会听到一些声音,诸如,如果你是一个女人,你就证明给我看。


你就应该穿高跟鞋,穿束胸的内衣,你就应该很性感,你就应该很有女人味,你就应该很柔美……


女人很容易就朝这条路走。


尤其20、30岁的年轻女性。


她们是潮流品的主力消费者。很多女性走着走着,才意识到,这不是我要走的路。后来才从这条社会期许的道路上停下来,寻找自己的路。


当女人停下来,不再追随社会对女人的期许,而是自问,我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时候,就开启了与自己的对话。


允许自己进入到更开阔的世界,不是一个划分性别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既能展现阴性的能量,又能展现阳性的能量。


把分裂的聚合,把被驱逐的领回来,把他人强加的扯下来甩向天空。


最后,当你想到“我是这样的女人”,而不是“我应该是这样的女人”,你就成为了一个女人。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少点内心的冲突,多点精神的自由。


推荐你看几篇更精彩的文章:

孩子情商高不高,就看家长这4点

熊孩子的“坏”,是他的求助信号,你听见了吗?

每个妈妈都是怨妇?不,其实每个抱怨的妈妈,心里都藏着一句话。

两个人的关系问题,可以一个人来解决吗?


PS

大家在阅读十月妈妈时

是不是偶尔会有艰难感?

其实,

这是我们跨越舒适区的正常反应。


但是,当我们一次又一次跨越之后,

我们的认知就会飞快成长,

慢慢成为新的人。




亲爱的

如果你有所获得

记得点一下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