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学戒与持戒(一)
受戒、学戒与持戒(一)
作者:圣严法师
受 戒
《华严经》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因此,佛教的根本精神即在于戒律的尊严,即在于佛教弟子们对于戒律的尊重与遵守;所以凡为佛子,不论在家,或者出家,一进佛门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受戒。否则,即使自称信佛学佛,也是不为佛教之所承认的。换句话说,那是一个门外汉。
佛教的戒律,因为佛子身份的不同以及等级的差别,所以也分有如下的各种名称:
甲、在家戒,共有四种:
一、三归戒。
二、五戒。
三、八关斋戒。
四、菩萨戒。
乙、出家戒,共有五种:
一、沙弥及沙弥尼戒。
二、式叉摩尼戒。
三、比丘尼戒。
四、比丘戒。
五、菩萨戒。
这里有三点要说明的:
有人认为三归不是戒,五戒以上才是戒。其实,三归也是戒,因为戒是禁止的意思,三归之后,也有三种禁止:
第一、归依佛,尽形寿不归依天魔外道。
第二、归依法,尽形寿不归依外道邪说。
第三、归依僧,尽形寿不归依外道徒众。
所以,归依三宝的本身就含有一种戒的特质了。
其次,在家人的八关斋戒,即是出家沙弥及沙弥尼所受十戒的上来九戒。由此关口通向出家之道,关闭死生之门,所以称为八关。另加中午过后不食,称之为斋,合起来便是八关斋戒。
再说菩萨戒。在中国的近世通行梵网戒本,此一戒本,可以通于四圣六凡(地狱道不能受戒,但也有人认为或可受戒)的一切众生,所以也不分在家的或出家的。近年,台湾传受菩萨戒,僧俗分开,出家人受梵网戒,在家人受《优婆塞戒经》中的六重二十八轻戒。其实,这是尚有讨论余地的;因为,《优婆塞戒经》中明明告诉我们,六重二十八轻戒乃是菩萨戒的根本,并非即是菩萨戒。
照理说,菩萨戒不论在家或出家,都是平等的。
不过,佛法虽讲平等,乃是讲性体上的平等──立足点上的平等,不是讲事相上的平等──没有老少,没有尊卑,没有前后的平等;佛说人皆可以成佛,因为人皆本具佛性,众生不是诸佛,因其佛性未显。故在佛教的戒律上也是有等级和层次的,从三归、五戒,级级增加,层层上升,以三归为基础,菩萨比丘为具足;受了三归戒的人,自然不能达到菩萨比丘戒的戒行,却没有一个菩萨比丘是不受三归戒的。由此可知,三归仅是引导入门的方便,菩萨比丘才是进入佛门的最后身份。三世诸佛在人间成佛,也都现的比丘相。因此,凡是受了三归戒的人,应该继续发心,求受五戒;受了五戒的人,应该再进一步,求受菩萨戒;受了在家菩萨戒的人,如果发心出家,自是功德无量,倘若无法摆脱世缘、无法披剃出家者,也该受持八关斋戒,为生死的牢狱打开一条出离的道路,切不要以为信了佛,归依了三宝,就是佛子身份的“所作已办”了。
随喜转发 功德无量
千山天成弥勒道场
往期精彩阅读: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