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西南交大董大勇: 为什么你总觉得学金融这么难?

2017-12-05 Leon FDT金融创新工场

“开启财商启蒙大门”

优秀教师采访第2期丨西南交大董大勇



小T相信,每个向往金融行业的学生心中,都揣着一个金融梦。


有的是作为派:成为投资大师,称号“股神”,驰骋金融界;有的是务实派:让赚钱速度赶上印钞速度,享受财富增值;有的是精英派:进入世界名企做CF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那为什么到了真正学理论的时候,我们总是一会儿摸摸手机、一会儿听听音乐,半天才翻一页呢?原因其实很简单:金融教材太难学了


但是具体难在哪里?我们似乎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的确,相比数学,金融没有复杂的演算与理论抽象;相比法律,金融又没有那么缜密的逻辑要求和记忆难度。

 

那么,它到底难在哪儿?本周,我们邀请到西南交通大学董大勇老师为我们讲述背后的原因!



董大勇

西南交大经管学院

金融与财务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金融学习难,很可能是培养模式“惹的锅”


一对矛盾:金融实训特点与偿付能力


在交流现今金融学习情况的过程中,董教授很敏锐地指出了目前高校金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一对重要矛盾。


“金融是实务性非常强的学科,如果完全不让学生去做实务,只是听老师谈书本理论,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可能面临很大风险。”


自金融成为一门专业学科以来,我国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就过于宽泛,并且大同小异。不少大学都颇有默契地打出类似“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坚实广阔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高级金融人才”这样的目标。


这种目标看似全面,本质上却很难体现培养不同层次优秀人才的特点。原因就在于,它过于强调宏观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微观实务技能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较差,很可能无法适应现代金融企业对金融专业人才日新月异的需求,更很难满足高速变化的社会经济需要。


所以,在我们学习书本时,就很难把理论与真实的市场联系到一起,很难去灵活理解一个要点,甚至连什么时候是一个投资风险点都无法判断,又怎么可能觉得学习“容易”呢?


金融实务训练是这种培养模式的解药吗?

 

要培养出“高财商”金融人才,金融实务肯定少不了。但这是不是意味着,只要多去做做相关的金融实务训练就万事大吉了?


董老师认为,除了必要的实务训练外,同学们绝对不能忽略另外一个关键点:有限的偿付能力。这是阻挠大学生做实务的最大障碍


对身份还是“学生”的我们来讲,大学是一个最特殊的阶段。一方面,我们开始脱离父母的照顾独立生活,另一方面,我们却还没有开始独立工作。这意味着我们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当小,也缺乏实际偿还能力



如果在这个阶段做金融实务,还款能力基本就来源于家庭信用。从个人独立角度来看,我们自己没有任何偿付能力,所以,我们特别缺乏放开手做实务的底气。


董教授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就目前全球金融发展速度而言,大多数高校教学内容都完全滞后于市场发展。理论内容落后,金融实务又难以落地,高校金融培养就陷入了非常尴尬的两难境地


模拟实训也许会成为今后的重点发展模式


“虽然两者权衡非常困难,但我们还是必须选择加强实训。”回顾刚刚谈及的这些严峻背景,董教授向我们提出了模拟实训的方式。


现阶段,互联网大数据金融已是发展大趋势,企业通过互联网把金融产品变成客户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工具,为客户提供投顾咨询、交易等一站式服务。由此,模拟实训就更容易落地了。


从这一角度讲,FDT操盘手完全契合董教授的想法。我们投资上千万打造了这款“金融实践练兵场”,就是为了提供一个专业的模拟实盘平台。


但是,这一模式同样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比如缺少权威性与客观性。“也许一个学生在老师看来各方面能力不错,但是线上模拟实训表现不好,这2者就产生了矛盾冲突,我们到底是信任自己的判断,还是这个平台的评价体系?”


因此,现如今模拟实训更需要在跨市场方面多寻求沟通协作,思考怎样的功能才能获得用户信任。只有各方诉求平衡了,共识才能逐渐形成。



供需信息不对称:高校社会人才交互最大难点


信息不对称这一问题早在70年代就受到了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的关注和研究,它为市场经济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在市场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一问题又强势回归到我们的视野中。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面临着非常严峻的人才竞争,人才是企业制胜的战略资源。但目前培养模式中,信息不对称成为高校与社会人才交互中最大难点。 



大部分毕业生在校招季,都会参加各种培训会,学会如何在简历中“取长补短”,尽力突出优势,掩盖缺点,希望3秒内告诉目标企业:“我各方面都很优秀,你不要我还能要谁?”。


然而,用人单位却知道自己无法完全掌握毕业生的详细信息,所以会通过“实习”“试用”来尽量减小“招错人”的成本。“你怎么连这个都不会!”或许就是企业老员工经常对实习生嘀咕的怨言。


正是这种先期信息沟通工作的缺失,最终导致了企业在长期人才需求阶段的空白


“学校可以提供的就只有成绩或者奖惩记录。”这样的模式直接导致用人单位只能看到学生的考试能力,而很难从整体素质和发展潜力全面评估。依据过于狭隘,评价自然不会客观。


那么,未来我们有可能从哪些方面去改善这一问题呢?董教授直接了当地提出了一种叫做“全生命周期”的培养模式。


“除了考试成绩,这种模式也会记录同学们在校期间参与平台模拟训练和实务类的表现,甚至毕业后的发展轨迹也可以成为长期档案的内容。”


这种模式能很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同学们也可以从更宏观全面的角度认知自我、改进不足,成为真正受金融机构欢迎的人才。



缺乏亲和力:不要让金融只成为小圈子游戏


很多外行人一听金融,就会想到“金领”“CBD”“经济中心”这种“高端”词汇。因为不了解,所以产生敬畏心,宁愿敬而远之。长期下来,金融似乎变成了一个“小圈子游戏”。


如何打破这种僵局?董教授认为,我们可以尝试从同学们最喜闻乐见、最喜欢参与的方式着手,把金融变为“大圈子活动”。


以游戏直播为例,《2016年-2021年游戏直播行业市场供需前景预测深度研究报告》显示,近两年游戏直播行业成为互联网领域的现象级风口。


网络游戏大V们从狭小空间走上大雅之堂,成为风云人物,同时还带动了整个行业往更加健康的大方向发展。不少名校直接开办“电子竞技”专业,连中国传媒大学这种著名211高校也加入了潮流。


网络直播风起云涌,金融为什么不可以参与其中?董教授提出,“金融+竞赛+直播”也许正会成为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



我们以前已经听过很多数学建模、营销商战比赛,它们都借助了标准案例和现实情景,打造了吸引力极大、挑战性极高、观赏度俱佳的比赛场景。而金融市场风险操作比这两者更加刺激。


“事实上,金融培养也可以引入游戏竞赛模式,类似游戏对战直播,参赛者在观众公开观赏的环境下做决策,这样比赛观赏性和亲和力都将变得非常强!”


想象一下,在未来的金融竞赛中,你可以直接在直播窗口看到某一个选手完整演绎了“一夜暴富”或者疯狂破产的情景。大家感知到了风险的刺激,开始在校园里广泛传播,风云人物随之诞生,金融就活


它开始变得有故事、可报道,参与性非常强。它就活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可以观赏甚至成为主角,校园金融文化也就随之打造起来了


这个时候,金融也就不那么“难”了



金融是一门有较强应用性的综合学科,需要我们发挥各方面能力。它不可能很简单,但也绝非想象中那么艰难。


对市场时刻保持感知,积累自己的理论与实操经验,我们就已经迈出了一大步。


金融人才培养道路很长,而我们的路正在脚下,我们就是自己的出口




■ 东财马富春: 优秀金融社团必须抓住这3个重点丨为什么我的社团总是没起色?

■ 北科大潘永泉: 大数据时代,高校同学的金融职场路该怎么走?

■ "相约科大,遇见未来"丨大学金融科技教育论坛盛大开讲!


 ▲关注我,更多高校优秀老师思维火花陆续放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