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会在水底呼吸——犹太传统灾难观一览

张平 平行逻辑 2021-05-20

独角兽导读

《圣地二十五年手记》是张平教授的散文作品集。最初是《圣地八年手记》,后来是十年,十五年,二十年,二十五年。


结合在以色列长年生活经历和学术研究,《圣地手记》(简称)贡献了了解以色列及犹太人世界的既有理性深度又有文化趣味的不二选择。


作品集分七个部分:人物记风土记政情记战火记问学记智慧记顿悟记。未来,将在“平行逻辑”公众号,陆续发表。集子还未出版,能抢先阅读者,不可谓不是一种福利。

学会在水底呼吸

——犹太传统灾难观一览



本文献给2020年新冠肺炎疫灾中的所有受难者



有个犹太笑话用三句话概括了所有的犹太节日:“开始他们想杀死我们,后来我们杀死了他们,现在咱们吃饭吧。”如果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的话,那么犹太节日的第一层积淀便是对灭顶之灾的恐惧;第二层则是遇难成祥,逃出生天的希望;而第三层就是享受生命,守护生命的执着。


整部《希伯来圣经》就是一部灾难史,但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却并非那些对大洪水类的世界末日式的“《圣经》级”灾难的描述,而是有关一个凡人小家族遭灾的《约伯记》。与其他把灾难归因于“天怒惩恶”的《圣经》故事不同,《约伯记》讲述的是一个家财丰厚、品行端方、信仰虔敬的好人约伯一家,仅仅因为上帝跟魔鬼撒旦打了一个赌,结果就凡人遭殃,被弄得家破人亡、恶疾缠身的故事。由这个故事引发的犹太灾难观有三个基本内涵:一、灾难随时可能发生。二、灾难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三、不存在根绝灾难的可能性,即使到了上帝那里,灾难也是一个无解的话题。


Ilya Repin:约伯和他的朋友们。

图片来源:网络。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犹太教拉比哈罗德·库什内尔(Harold Kushner)写了一本《好人遭难》(When Bad Things Happen to Good People)。这部卖出四百万册的著作集中表达了他的一个神学思考:上帝不可能既是仁慈的又是全能的!当我们面临如此多的好人遭难的现实时,我们不可能再相信上帝是全能的,而只能相信他是仁慈的。那么对于灾难而言,上帝的仁慈意义何在呢?在这里,上帝的仁慈并非意味着上帝有能力直接把每个人都从灾难中解救出来,而是上帝给了人预防灾难的智慧,抵抗灾难的意志,救死扶伤的仁爱和重建家园的决心。仁慈是上帝的仁慈,解民倒悬却只能依靠人的禀赋。虽然库什内尔的书遭到不少犹太教保守派学者的批评,但他所领悟的的确是犹太传统对灾难的理解。



那么人能做些什么呢?


《巴比伦塔木德》里,拉比阿奇瓦讲了一个寓言:狐狸看见一群鱼在水里乱窜,就问他们为什么。鱼说:“我们要躲开渔网。”狐狸说:“上岸来。岸上没渔网。”鱼回答说:“我们在水里不过是可能死,上了岸就死定了。”这是人在灾难的阴影下所能做的第一件事情:明辨安危,趋吉避凶。


犹太传统律法中有大量与避免灾难相关的内容。犹太“洁净”与“不洁”的首要概念是“死尸不洁”。死尸被看作是“不洁之父”,是一切危险的根源。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的尸体,不要说触碰了尸体,只要是跟尸体在同一屋顶下呆过一段时间,均被视为不洁之人,其所触碰的任何物品均被视为不洁,需要通过长时间的浸礼才能解脱。在某些重要时刻,比如吃饭前,则无论是否接触过死尸,手都被认为是不洁的,必须洗过手才能吃饭。为了确保每个人都能认真洗手,律法专门规定了洗手的最少用水量。


另一个与避险相关的洁净观念是犹太“可食”观念,特别是肉类食品的可食观念——只有有限种类的肉食是可以吃的,其他肉类,特别是野生动物,不仅不可食,而且被视为不洁,日常生活中见了要躲开,不小心触碰了,要通过浸洗来消除不洁。这种对肉类食品的敏感性大约是游牧民族的一个重要特征。在非洲,像马赛人这样强悍的游牧民族也是不吃野生动物的,而只吃自己养的牛,吃野生动物的大多是农耕民族。农耕文明一方面动物蛋白来源不足,抓到什么就吃什么;另一方面对肉类食品的认知不及游牧民族深入,避险意识不足。这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犹太可食观念在阿拉伯人那里得到了保留,在欧洲人那里就遭到了废弃。在黑死病席卷欧洲大陆时,犹太社区鲜少被传染,欧洲人不明白这是犹太传统卫生观念的作用,而将其视为“犹太人投毒制造了黑死病”的证据,掀起了迫害犹太人的新浪潮。


人能做的第二件事情是笨鸟先飞,未雨绸缪。既然无法预知灾难何时发生,那就尽其所能,时刻准备好。


与其他宗教的崇拜场所不同,很多犹太教会堂都修建有秘密逃生通道。即使承平日久,百年无事,犹太会堂的责任仍然是为会众预备好退路,时刻准备遭遇大火或是反犹暴徒的攻击。与此相对应的是,很多犹太家庭都有储备食物的习惯。我的一个学生就曾经告诉我说,她母亲买可存放的食品时总是大量购买。比如意面,一买一定是至少二十包,“家里总是存放着够全家人吃两年的食品。”她母亲是一位埃及犹太人,当年被埃及政府一声令下,全体驱逐出境,对灾难的理解远非常人可及。她储存食品的行为在中国人看起来可能非常可笑,但是在以色列,像她这样的“时刻准备灾难来临”的犹太人并非少数。我有一次跟一个朋友谈买二套房投资的事情,他就说:“要去耶路撒冷买,买在高处。”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果地球变暖,海水升高,特拉维夫被淹了,我的孩子们至少还会有个安身之地。”当时我听着好笑,觉得这不是杞人忧天吗?今天想起来,却是另有一番滋味。


莫斯科Bolshaya Bronnaya犹太会堂的秘密逃生通道。

图片来源:网络。


有一个犹太笑话说某国核试验不小心,把两极冰盖弄融化了,海水高涨,三周内将淹没世界。大难将临,犹太人聚在会堂听拉比讲经。拉比照常讲完之后,对大家说:“从现在起,我们有三个星期的时间去学会在水底呼吸。”


这是人面对灾难要做的第三件事情:到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希望,到任何时候都要竭尽全力,守护生命。无论命运改变了什么,都要顽强地活下去。正如你无法预知灾难何时降临一样,你也同样无法预知柳暗花明的那一天何时到来。多活一天,就多出一份峰回路转的可能性!所以犹太传统认为死亡毫无价值,任何时候都不许自杀,即使是在大屠杀这样的旷世惨案面前,你也很少听到犹太人自杀的消息。


与期待权力机构救助的灾难观不同,犹太灾难观强调个体的意志,家庭的责任。犹太人不幸在一千多年前失去了国家,政府对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欺压和盘剥的集团。没了“父母官”的关爱,他们只能自己对自己负责,能救多少救多少,能坚持一天是一天,而不能有“覆巢之下无完卵”式的自暴自弃。虽然这种灾难观带着犹太历史的特有印记,但对于跨入商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仍有借鉴意义。农耕文明时代物资缺乏,大部分人的收入仅能糊口,一旦遇到灾难就是灭顶之灾,只能坐等当局来拯救。商业文明时代物资充足,收入水平和文明水平都普遍提高,无论避险还是抗灾,个人和家庭都有相当程度的行动力和承受力,为中华文明建立起相应的灾难意识应该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张平 2020年2月13日星期四 于特拉维夫



文内配图仅展现摄影艺术,与本文内容无关


和张平一起,探寻以色列文化

关注“平行逻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