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年《中国土地科学》高被引论文TOP10

根据中国知网数据,截至2022年12月28日,《中国土地科学》期刊2021年发表论文被引量排名前10位的论文如下:




NO.1 自然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一个机制复合体的分析框架

作者:丘水林,庞洁,靳乐山

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生态补偿政策研究中心


摘要:研究目的:探索自然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复合体的分析框架。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研究结果:(1)自然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交易主体、支付标准测度和价值实现方式选择为核心要件,并面临生物物理界限、制度界限、伦理界限和权利界限的权衡;(2)科层化实现、市场化实现和NGO实现三个基本机制各有其适用空间和局限性,且逐渐显现机制嵌构趋向,但组织网络仍呈碎片化样态;(3)机制复合体理论以制度性嵌入、规范性嵌入和关系性嵌入为关键性功能要素,将其引入自然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分析形成的机制复合体,基本框架表征为价值实现主体的多元化、支付责任分担的公平性和价值实现方式的网络化。研究结论:以政府主导型公—私—社合作伙伴实现机制为核心、多种价值实现机制并存的机制复合体,是中国自然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演进的方向。 


文章浏览地址:

https://www.chinalandscience.com.cn/zgtdkx/article/abstract/20200901?st=article_issue



NO.2 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和体系建设思考

作者:谭荣

单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


摘要:研究目的:梳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实践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理论辨析为改革提供思路和抓手。研究方法:从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系统观建立了"价值—体制—产权—利用"的递进式分析框架,对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产权改革面临6类主要问题,包括产权不完整的持续性、委托代理问题、整体性治理不足、行政管理的路径依赖、市场机制不健全、可持续发展观未普及;同时,从价值目标、体制机制影响、绩效评价闭环三个维度为产权制度改革理念提供了理论阐释。研究结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可以从5个方面着手推进,包括建构二维产权制度体系、建立新型委托代理关系、推动管制赋权、优化市场与政府关系,以及促进自然资源利用可持续转型等。 


文章浏览地址:

https://www.chinalandscience.com.cn/zgtdkx/article/abstract/20210018?st=article_issue



NO.3 宅基地资格权:内涵重塑、功能演绎与内容阐述

作者:李谦

单位:南京大学法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明确宅基地资格权在三权分置中的地位,澄清宅基地资格权的内涵、功能及具体内容。研究方法:原理论证、逻辑演绎、比较法等方法。研究结果: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通过引入宅基地资格权,意在使之承接宅基地所有权在私法中的逻辑起点,实现住房保障从实物分配到兼具实物分配与资金补贴双重保障形式的转变。研究结论:宅基地资格权应兼具财产权能和身份权能双重属性,囊括身份属性的宅基地身份权以及财产属性的宅基地使用权。确保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流转宅基地使用权之后,仍可以凭借身份权能,行使宅基地利益分享权、宅基地取回权、宅基地退出权等身份权利。 


文章浏览地址:

https://www.chinalandscience.com.cn/zgtdkx/article/abstract/20200856?st=article_issue



NO.4 国土空间规划视域下土地发展权配置的理论思考

作者:岳文泽,钟鹏宇,王田雨,夏皓轩

单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在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梳理土地发展权的概念内涵与实践演进,探讨国土空间规划对土地发展权配置的需求与响应路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土地发展权是改变土地用途及开发利用强度的权利,是空间规划的核心对象。(2)土地发展权配置内涵可以解构为对象空间性、手段二重性、收益分配平衡性。(3)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对发展权配置提出全新的需求:统筹全域、全要素、全流程;建立政府与市场互补的工具体系;优化部门协调、传导通畅的治理结构。(4)研究提出要构建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核心的"规模指标+空间分区+属性管控"初始配置体系;设计以"存量提效指标"与"增量流转指标"双轨制的跨区域、城乡统一土地发展权市场交易体系。研究结论:发展权配置是国土空间规划的"灵魂",只有深化对土地发展权的理论认知,优化配置路径,才能有效保障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 


文章浏览地址:

https://www.chinalandscience.com.cn/zgtdkx/article/abstract/20210108?st=article_issue



NO.5 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格局与演变趋势

作者:刘蒙罢,张安录,文高辉

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生态与环境经济研究所;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明确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演变特征,为实现各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SBM-Undesirable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及马尔可夫链模型。研究结果:(1)2007—2018年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各年份平均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值在中低效率区间波动,整体呈现小幅波动下降趋势且存在空间不均衡特征;(2)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呈现正空间自相关性,在空间邻近溢出效应的驱动下生态效率高—高集聚区域及低—低集聚区域分别由"双核集聚"逐步转变为"单核集聚"、"多核集聚"逐步转变为"双核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3)各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类型转移具有稳定性,且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空间溢出效应在其演变过程中发挥着显著影响作用。研究结论:应从建立各邻近市(州)间完备生态农业合作机制、政策联动机制及建立以生态价值为取向的支农政策等方面出发,提升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整体耕地利用生态效率。


文章浏览地址:

https://www.chinalandscience.com.cn/zgtdkx/article/abstract/20200898?st=article_issue



NO.6 京津冀城市群县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

作者:宋洋,YEUNG Godfrey,朱道林,徐阳,赵江萌

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地理系;中国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系


摘要:研究目的:探索京津冀城市群县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与驱动因素机理。研究方法:DEA模型、变异系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与Tobit模型。研究结果:研究期内,京津冀城市群县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均值为0.709,年均效率显著提升,整体效率差异程度有所收敛。不同省市、不同层级区县效率均值存在显著的时空分化,空间集聚态势显著增强,"核心—外围"现象持续凸显。受区县行政级别和社会经济发展基础的双重梯度差距影响,不同因素的作用机理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研究结论: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亟需严控县域城市用地低效蔓延,促进产业形态和资源配置转型升级。打破行政级别壁垒,完善产业和功能的县际传导,深化城市群核心区域对于外围区县的辐射带动作用。 


文章浏览地址:

https://www.chinalandscience.com.cn/zgtdkx/article/abstract/20200976?st=article_issue



NO.7 中国耕地空间格局演化对耕地适宜性的影响及政策启示

作者:黄海潮,温良友,孔祥斌,陈文广,孙晓兵

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自然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


摘要:研究目标:分析近20年中国耕地空间格局演化及其对耕地适宜性的影响,并据此提出耕地保护政策优化策略。研究方法:生态位模型和重心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耕地重心持续向西北迁移,2005年后迁移加速。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东北平原区耕地加速增加,其他农业区耕地持续减少。耕地扩张热点区主要分布于新疆、东北平原,收缩热点主要分布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黄土高原;(2)中国耕地适宜性下降2.6%,降水和积温适宜性下降最明显。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耕地适宜性下降10.0%,其他农业区降幅较小或呈现波动趋势;(3)中国自然条件强限制耕地增加19.9%,降水和积温强限制耕地大幅增加,而侵蚀强限制耕地面积明显减少,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东北平原区强限制耕地大幅增加,其他农业区均减少。研究结论:应通过国土空间规划优化耕地空间格局,加强国家对耕地"占补平衡"的引导控制,差异化实施耕地保护政策,有效提升耕地适宜性。 


文章浏览地址:

https://www.chinalandscience.com.cn/zgtdkx/article/abstract/20200753?st=article_issue



NO.8 中国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分异及驱动机制

作者:陈浮,刘俊娜,常媛媛,张琦,于昊辰,张绍良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摸清耕地非粮化的总体态势,揭示非粮化空间分异及驱动机制,为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多重共线性诊断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2018年耕地非粮化面积约为54.47×10~6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2.29%;(2)非粮化面积主要集中于中南部和北部,但高非粮化率主要集中于新疆、贵州和东南沿海。非粮化面积与非粮化率呈现显著不同的空间集聚特征;(3)农业实际利用外资额、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农业机械总动力、乡村劳动力、土地流转面积与非粮化面积对数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共同驱动了全国非粮化的空间格局。但不同尺度、不同区域耕地非粮化驱动因子的空间异质性显著。研究结论:受经济、社会、政策和资源配置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不同尺度下非粮化时空格局差异悬殊、驱动因子空间异质性显著。今后应科学设定非粮化底线、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推进农业差别化补贴,严控非粮化无序增长、稳固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 


文章浏览地址:

https://www.chinalandscience.com.cn/zgtdkx/article/abstract/20210485?st=article_issue



NO.9 基于村庄类型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研究

作者:刘恬,胡伟艳,杜晓华,张安录,李高胜,储晨风

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摘要:研究目的:从功能视角揭示村庄类型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形成"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下村庄分类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内在逻辑建构框架,提出基于村庄类型的差异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践路径,为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研究方法:文献法、归纳演绎法、空间叠加分析法、案例法。研究结果:(1)中国乡村可分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生态保护类5种类型,不同类型村庄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内在逻辑有很大差异,需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与效果导向相结合,考虑村庄的自然本底供给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开展差异化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2)分析整治潜力与整治需求空间匹配,生成基于村庄类型的差异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践路径,包括土地整治+融合发展、土地整治+现代农业、土地整治+乡村旅游等。研究结论:不同类型乡村实施差异化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践有利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文章浏览地址:

https://www.chinalandscience.com.cn/zgtdkx/article/abstract/20210167?st=article_issue



NO.10 基于地域和村域区位的宅基地价值测算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研究——以浙江省典型县市为例

作者:苑韶峰,张晓蕾,李胜男,朱从谋,申屠楚宁

单位: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构建宅基地多功能测算模型,基于地域和村域区位两个维度探讨宅基地综合价值及其空间分异,为宅基地的定价补偿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方法: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文献研究法,定量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结果:(1)宏观地域尺度上,单位宅基地价值呈现浙北平原(嘉兴市)>浙中盆地(义乌市)>浙南山区(泰顺县)的分异特征,城中村单位宅基地价值地域差异相对较小,近郊至边远地区逐渐增大;(2)微观村域区位上,浙北平原(嘉兴市)和浙中盆地(义乌市)宅基地价值均呈现出城中村>近郊型>远郊型>边远型的分异特征,浙南山区(泰顺县)宅基地呈现出城中村>边远型>近郊型>远郊型的分异规律;(3)宅基地价值构成因地域和村域区位不同呈现明显差异。研究结论:宅基地功能价值具有显著的地域和村域区位分异特征,应考虑宏观地域和微观区位因素差异化定价,以平衡不同尺度区位农户宅基地的退出补偿收益。 


文章浏览地址:

https://www.chinalandscience.com.cn/zgtdkx/article/abstract/20200927?st=article_issue


(以上文章浏览地址需复制到浏览器中阅读)

扫码关注我们
最前沿的土地科学知识最新土地科学研究成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