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土地科学》2023年第1期目次及摘要

中国土地科学 中国土地科学 2023-10-24




空间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支撑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与路径
戈大专,孙    攀,汤礼莎,等

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国土空间规划政策评估:PMC指数模型及其应用
韩    璐,吴   昊,鲍海君

中国农业生产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和适宜性演化及其耦合机制
潘瑜鑫,杨    忍,林元城




土地法



公共役权视角下耕地管制的法权基础与制度完善
吴昭军,孟    鹏,王    玉

“准征收”视域下耕地开发权管制的法律表达——基于耕地保护立法背景下的深思
张先贵




土地经济



企业特征、行业特征对工业企均用地规模的影响——以江苏省为例
刘丽华,赵小风,黄贤金,等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
邹秀清,谢美辉,于少康,等





土地管理



宅基地退出政策对农户迁入社区韧性的影响——以四川省邛崃市宅基地异地置换模式为例
刘新仪,徐颖欣,高    原,等

基于元分析的农户认知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研究
俞振宁,邱纪东,夏楚瑜




土地利用



多情景模拟休耕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陈    浮,曾思燕,马    静,等

碳中和目标下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及其时空格局——以黄河流域72个地级市为例
冯    薇,赵荣钦,谢志祥,等




案例研究



地方政府参与耕地流转“非粮化”的逻辑及其治理——基于耕地种树绿化的案例研究
黄建伟,张兆亮




综  述



国内保护地役权研究评述:内涵阐释、作用机理与实践初探
罗    姮,李林林,叶艳妹 


文章摘要国土空间规划支撑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与路径

作者:戈大专1,孙  攀1,汤礼莎2,孙东琪2,汤爽爽1

单位:1.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摘要:研究目的:国土空间规划落实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是高质量空间治理体系的核心目标之一,解析国土空间规划支撑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现实困境及其内在机理,进而提出可行的破解路径,为国土空间规划支撑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破题思路。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和逻辑推演法。研究结果:多尺度交互的空间网络不畅通和城乡空间多元价值难交换成为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国土空间规划与城乡融合发展在措施手段和目标体系的关联性搭建了二者的衔接逻辑,空间一致性和互动性决定了二者衔接的现实可行性;优化城乡空间网络体系、创新空间用途管制体系、统筹城乡空间治理体系成为国土空间规划支撑城乡融合发展的可行路径。研究结论:统筹协调国土空间规划“发展、公平与生态”三维目标与城乡“要素、结构与功能”融合的内在关系,落实城乡要素有序流通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将有利于完善国土空间规划支撑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机制。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城乡空间治理;城乡融合发展;乡村空间治理;乡村振兴


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国土空间规划政策评估:PMC指数模型及其应用

作者:韩   璐1,吴   昊2,鲍海君1

单位:1.浙大城市学院国土空间规划学院

2.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在生态文明建设、“多规合一”及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过渡期的背景下,对国土空间规划政策进行评估,为政策的改进和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研究方法:多源流理论、文本挖掘法和政策一致性(PMC)指数模型。研究结果:(1)从总体评估看,17个省份政策的PMC指数均在合理范围内,但总体评分不高且存在差异性,原因在于政策源流中政策功能和政策领域尚存短板,政治源流中激励措施有待加强;政策领域、激励措施和政策受体变量是导致差异性的主要变量,而激励措施变化起伏最大,说明政治源流是评估关键影响因素。(2)从曲面评估看,政策领域和激励措施变量成凹陷,说明规划内容仍不完善、各规划职能划分尚不清晰。研究结论:从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三个方面,提出了瞄准“制度、体制与机制”问题根源、权衡规划共同体利益、推动社会参与规划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政策评估;多源流理论;PMC指数模型;文本挖掘


中国农业生产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和适宜性演化及其耦合机制

作者:潘瑜鑫,杨  忍,林元城

单位:1.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2.中山大学土地研究中心


摘要:研究目的:揭示中国农业生产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和适宜性的时空间格局演化过程,探究两者间的耦合机制。研究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集成方法、农业生产空间适宜性评价模型、层次分析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中国农业生产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农业生产空间适宜性呈现出沿“胡焕庸线”两侧“两极化”的空间格局,东南部高,西北部低。(2)2000—2018年,中国农业生产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和适宜性呈现出了逐步增强的趋势。(3)资源环境承载力和适宜性间存在要素耦合、结构耦合、路径耦合和逻辑耦合4种耦合机制,两者共同重塑了中国农业生产空间格局。研究结论:中国农业生产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和适宜性具有较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呈现出逐渐强化的态势,并受到气候变化、资源环境、城镇化和其他相关因素的交互作用。


关键词:农业生产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适宜性;耦合机制;中国


公共役权视角下耕地管制的法权基础与制度完善

作者:吴昭军1,2,孟  鹏3,王  玉1

单位:1.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2.中国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

3.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


摘要:研究目的:探究耕地保护中公权力对土地权利进行限制的法权基础与耕地保护立法中完善公权管制的路径。研究方法:演绎推理。研究结果:公共役权构成耕地管制的权力依据,亦为土地权利人因受此种限制而获得相应补偿提供支撑。耕地上负担由土地物权和公共役权组成的公私二元权利(力)结构。当前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存在管制目的的片面性、管制方式的单一性和管制链条的残缺性等问题,急需在耕地保护相关立法中予以完善。研究结论:耕地保护立法应遵循公共役权的法权逻辑,平衡公权与私权的关系,将管制对象由耕地用途扩及质量,明确管制的边界,由单一管制转向激励性管制,建立公平合理的耕地保护补偿原则和灵活多元的补偿方式,完善管制链条。


关键词:土地法学;耕地保护;用途管制;公共役权


“准征收”视域下耕地开发权管制的法律表达

——基于耕地保护立法背景下的深思

作者:张先贵

单位: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探求我国耕地开发权管制的本质,为我国耕地保护立法提供妥适的制度设计方案。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改革我国现行耕地开发权管制法律制度,是我国耕地保护立法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法理上,严格限制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土地用途管制,其实质是对耕地开发权的管制。从财产权“准征收”角度审视,着眼于“对象识别基准”“结果识别基准”和“综合识别基准”,考量平等、比例等原则,积极回应当下城乡关系发展态势,应承认我国现行的耕地开发权管制构成对耕地开发权的“准征收”。研究结论:我国耕地开发权管制法律制度的建设,应在构建耕地开发权“准征收”法律制度的基础上系统性展开,这是提升其规范性、体系性,实现我国土地法学从传统政策性研究范式向现代规范性研究范式转型的内在要求。我国耕地保护立法应以此为导向展开相应的制度设计和规范表达,如此方可实现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平衡,进而助推粮食安全目标的有效实现。


关键词:准征收;土地法学;耕地开发权管制;耕地保护立法


企业特征、行业特征对工业企均用地规模的影响

——以江苏省为例

作者:刘丽华1,赵小风1,2,黄贤金3,张云鹏4,钟太洋3

单位:1.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国土资源部海岸带保护与开发重点实验室

3.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4.南京工业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以江苏省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分析工业企均用地规模的企业特征、行业特征及空间差异,并探讨企业特征、行业特征对工业企均用地规模的影响。研究方法:空间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江苏省工业企均用地规模为1.08 hm2/家,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总体上呈现由北向南递减的态势。(2)工业企均用地规模在土地权属和企业规模上存在较大差异。国有土地上的工业企均用地规模为1.37 hm2/家,远高于集体土地上的工业企均用地规模0.66 hm2/家;企业规模越大,工业企均用地规模越大。(3)江苏省各行业工业企均用地规模存在明显差异。高新技术企业和非高新技术企业的工业企均用地规模分别为3.57 hm2/家和0.98 hm2/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业企均用地规模分别为4.28和1.02 hm2/家。(4)土地权属、企业规模和行业特征与工业企均用地规模正相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政策强度对工业企均用地规模起显著的控制作用。研究结论:工业用地供应需考虑区域差异,针对不同企业特征和行业特征实施差别化的供地方式与标准,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标准约束,控制国有土地、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用地供应的宗地规模。


关键词:企业特征;行业特征;制造业;工业企均用地规模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

作者:邹秀清1,2,谢美辉2,于少康3,李致远4

单位:1.上海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3.江西省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研究院

4.江西财经大学 生态文明研究院


摘要:研究目的: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不同区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机理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方法:非期望超效率EBM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研究结果:(1)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率和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2)全国层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呈“U型”变化,并在劳动力转移至一定程度后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3)区域层面,中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本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正相关,对其他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呈“U”型关系;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本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但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东北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率大于23.32%时,其对本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影响显著,并产生负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激励农地流转,促进耕地集约利用,提升农民技能,推进耕地利用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同步增长。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耕地利用生态效率;非期望超效率EBM模型;空间杜宾模型;空间溢出效应


宅基地退出政策对农户迁入社区韧性的影响——以四川省邛崃市宅基地异地置换模式为例

作者:刘新仪,徐颖欣,高  原,赵  凯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基于实地调研的农户微观数据,以四川省邛崃市宅基地异地置换模式为例,明确宅基地退出政策对社区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提高社区治理水平。研究方法:PSM-DID模型。研究结果:(1)宅基地退出政策对社区韧性存在正向政策影响。其中,宅基地退出政策对社区倡导力和社区能动力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社区包容力有显著抑制作用;(2)社区生态环境水平、多元主体治理参与水平和社区基础设施水平在宅基地退出政策与社区韧性之间起正向推动的中介作用;(3)社区韧性水平的高低受社区倡导力影响最大,其次是社区包容力,最后是社区能动力。研究结论:实施宅基地退出政策有助于农户迁入社区恢复稳定,这对于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关键词:社区韧性;宅基地异地置换模式;PSM-DID模型;社区倡导力;社区能动力;社区包容力


基于元分析的农户认知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研究

作者:俞振宁1,邱纪东1,夏楚瑜2

单位:1.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2.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


摘要:研究目的:梳理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实证研究,基于农户认知角度对影响因素进行综合性检验,促进宅基地退出政策完善和研究发展。研究方法:元分析(Meta-analysis)。研究结果:基于38篇文献、115个效应值、21559个农户样本,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主要受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控制行为、政策可信度、服务评价、市民化感知和所有权认知的正向影响,同时受到风险预期和祖业观的负向影响;在影响程度方面,行为态度、知觉控制行为、政策可信度相对较强,市民化感知较弱;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欠发达地区的知觉控制行为、政策可信度和所有权认知的影响比发达地区强,而服务评价影响相对较弱。研究结论:建立宅基地退出政策设计、执行、评估、宣传及配套保障的完善流程和分类治理体系。探索多种方式促进宅基地改革与农户祖业观等非正式制度的融合。欠发达地区需更重视农户的资源禀赋状况和宅基地认知水平,发达地区要更注重提升政策执行水平。更多视角的影响因素和异质性来源探索是未来研究重点方向。


关键词:农户认知;宅基地退出;退出意愿;元分析


多情景模拟休耕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作者:陈  浮1,曾思燕2,马  静1,刘俊娜3,于昊辰3,孙  燕1

单位:1.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西湖大学工学院

3.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探究多情景休耕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为耕地保护、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因子评价、意愿调查和情景模拟分析。研究结果:(1)休耕迫切性、规模和空间分布受耕地资源环境本底硬约束控制,重度污染、中度污染、一级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地下水重度超采和质量劣等耕地分别占1.23%、2.31%、3.57%、0.68%和3.69%,应全部纳入休耕;(2) 当前农户休耕意愿偏低,全国仅2.17%农户参与意愿高,84.92%的农户休耕意愿低或不愿意。不同情景下休耕需求差异显著,表现为生态安全优先情景(PES,20.58%)>农户意愿优先情景(PFW,18.98%)>食品安全优先情景(PFS,15.30%);(3)不同情景下休耕导致的产能损失显著差异,全面执行休耕潜在的粮食产能损失率为PES(17.32%)>PFW(14.36%)>PFS(13.66%),对粮食安全有负面影响。遵循农户意愿合理安排时序,可确保近期、中期、远期休耕造成的粮食产能损失完全不影响中国2025年、2030年和2035年实现粮食高度自给。研究结论:实施休耕既要考虑耕地资源环境本底状况和农户意愿,也要减轻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从而缓解耕地污染、保护生态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关键词:耕地休耕;土壤污染;农户意愿;情景模拟;粮食安全


碳中和目标下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及其时空格局

——以黄河流域72个地级市为例

作者:冯  薇1,赵荣钦1,谢志祥1,2,丁明磊1,肖连刚1,孙锦1,杨青林1,刘天昊1,尤增涛1

单位:1.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

2.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南大学)


摘要:研究目的:构建面向碳中和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测度评价指标体系,揭示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时空格局,为面向碳中和目标的土地利用管制和国土空间优化调控提供实践指导。研究方法:碳收支核算、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黄河流域碳收支时空差异明显,碳汇量相对稳定,净碳排放量呈明显上升态势,这表明区域碳排放压力不断增加;(2)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在空间上表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中游碳排放效率明显高于上游与下游;(3)碳排放效率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主要包括4种集聚类型,其中低—低集聚和高—低集聚区面积呈扩张态势。研究结论:黄河流域碳收支状况和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区域差异明显,未来应以“碳中和”目标为导向,因地制宜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加强土地利用管制,推动流域协同减排和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碳中和;黄河流域


地方政府参与耕地流转“非粮化”的逻辑及其治理

——基于耕地种树绿化的案例研究*

作者:黄建伟1,2,张兆亮1,2,3

单位:1.南京财经大学政府管理研究中心

2.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3.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以博弈论为基础建立双层博弈分析框架,选取耕地流转种树绿化典型案例,复盘地方政府参与耕地流转“非粮化”的博弈过程并揭示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动机和行为逻辑,为国家治理耕地流转“非粮化”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研究方法:质性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耕地流转“非粮化”问题能否得到有效抑制具有明显的情境依赖特征,即各参与主体间的利益博弈是耕地流转“趋粮化”和“非粮化”选择的本质。因此,无论对各级政府还是对种粮主体而言,在国家层面对耕地保护实施“辅之以义、辅之以利”又“辅之以法”的“三辅”并治机制才是防治耕地流转“非粮化”的良策。研究结论:为有效防治地方政府参与耕地流转“非粮化”,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治理能力,应在“三辅”并治的基础上以层层设防的策略来遏制耕地流转“非粮化”的不良趋势,即以 “中央政府的奖惩、地方政府的规制、社会媒体的监督和种粮主体的抵抗”这四道防线来筑牢粮食安全的“堤坝”。


关键词:耕地流转;耕地“非粮化”;粮食安全;双层博弈;政府;案例研究


国内保护地役权研究评述:内涵阐释、作用机理与实践初探

作者:罗 姮1,李林林1,2,叶艳妹1,2

单位:1.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 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


摘要:研究目的:从内涵阐释、作用机理与实践探索等方面系统梳理当前国内有关保护地役权的研究成果,探讨未来研究方向与趋势。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归纳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保护地役权在法权性质上兼有公私属性,其通过调节私法利益与外部性内部化实现公益与私益的有效平衡。当前国内有关保护地役权的研究以理论研究为主,且就其入法路径尚有争论,相应的实践应用则处于探索阶段,未形成规范的实证研究体系。研究结论: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现实背景下,引入保护地役权制度可推动实现人地关系平衡,未来在实践推广的基础上,需进一步开展保护地役权的参与互动研究与效果评估,进而探讨保护地役权的制度构建,研究法律调整的路径及其与相关制度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保护地役权;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综述;制度构建


扫码关注我们
最前沿的土地科学知识最新土地科学研究成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