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担心,没有男教师,影响真不大

野马君 野马青年 2022-10-18

文/丛林



近日,一个关于#中小学教师性别严重失衡#上了热搜。我点进去一看,越来越疑惑。


起因是这样的:一张厦门教师招聘资格复审名单截图被传到网上,引发了网友关注。这份名单里,小学语文教师(男)是岗位第六名,以20.13分的笔试成绩进入资格复审,低于其他正常笔试成绩2-3倍。


虽然教育局回应称过了复试也不代表录取,但是还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事情开始发展:微博热搜第一名挂上了#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衡#以及#教师培养必须综合平衡考虑性别#等话题。很多长文开始认真科普:教师队伍里男教师过少,这是个很大的问题,会影响孩子的性别角色认知;更有专家认为,应该在师范院校招生时就平衡性别问题乃至改进培养机制。


看到这里我就想笑了,航空、矿井、科技、物理这些专业也总是男女比例失衡(男多女少),每次招生招人的时候,怎么没见这些人出来呼吁呢?男性只要稍稍在一个行业没有足够的比例,就像是天要塌了一样,但孩子的性别角色认知是由男女教师人数多少决定的吗?如果我们的性别教育有告诉孩子多元性别,尊重每一个人的性别表达,不要求男性就一定阳刚,女性就一定阴柔,男女教师的人数比例又怎么会影响到孩子的性别角色认知呢?


恰恰就在于,我们的教育崇尚有毒的男子气概,女教师人数少了就引起恐慌,其实说白了就是怕男孩不像“男孩”,变成“娘炮”,这样一种厌女的文化,无论对男孩还是女孩来说,都是一种束缚。这样的文化才会影响到孩子的性别认知。


再看看公布的数据:根据可查到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报告中的数据,全国高中、初中和小学阶段的女性教师占比分别为54.37%、57.8%、70.02%,学前比例达98%。也就是说,初高中阶段的男女教师比例根本算不上失衡,只有相对待遇更低的小学以及学前阶段教师队伍中,男女教师比例失衡而已。


所以,明明是一件因为性别歧视造成的职场不公事件,最终演变成了呼吁保护教师行业中某特定性别的倡议。多么离谱!


大家都知道教师招聘行业竞争激烈,那为什么教师行业女性多?有没有想过可能并非女性自愿?


我相信不少女孩子都听过长辈们的教诲:女孩子最适合当老师了,铁饭碗,安稳,还有寒暑假,最适合在家相夫教子了;只要你是教师,在婚恋市场上都值钱不少哦!这是关于女性刻板印象决定的教育引导,让很多女性从小就收起本可以翱翔的双翼。


其次,正如其他网友所指出的一样,其他薪资高、待遇好、发展空间大的行业,根本容不下女性。王炳成等(2016年)实证研究表明,社会对女性的弱势地位多形成的职业刻板印象对毕业生存有显著性负向影响,男性被认为更适合飞行员、建筑设计师、律师等行业,女性可选择的职业空间无形中缩小。


而面试时,女性简历里好像总埋伏着潜在的危机:是否未婚?是否生育?甚至是否二胎?一些职位只收未婚者,甚至要求女性作出“x年内不结婚”的保证,提高了女性求职者的录用标准,这是现实环境对女性的恶意。


二者夹击下,女性只能一退再退,退回到大众认为的最安稳、最适合的领域,只能在无比激烈的教师行业里与同性竞争,想不到还得让出几个名给男性。


女性与同性残酷竞争,男性只需性别为男。


就这件事情专家的发声而言,所谓的“从师范学校招生开始考虑性别比例”,隐含意义大家都清楚,大概率就是熟悉的降分录取,这几乎已经是身边的潜规则了。


无论是高校升学、深造还是就业,这样的操作无处不在。


我记得很清楚,身边的男性很清楚自己享有何种优势。A在一家公立幼儿园当体育老师,入了编制,这是真正的闲职,福利薪资高,生活琐事等一切事物则由女性班主任管理。但是当我开玩笑说也要去竞聘时,他斩钉截铁告诉我:体育老师只招男的哦!我觉得不解:“幼儿园的体育老师还分男性女性吗?”即便女性自愿竞聘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至少要给女性主动权,而不是处于被动地位。


而B是某985的研究生,笔试成绩过得去,面试第一。他坦言:“导师更喜欢男孩子,其实男孩子一般录取率更高。”隐含意思很明显,男性被默认为不会有生育、就业等成本投入,而看到女性,就想到那隐含的一连串问题,想到背后的潜伏危机。


需要生育成本,女性就被动处于劣势,然而教师行业中,某特定性别的性侵案屡禁不止,依然有降分录取的优待。注意力在哪里,资源分配就在哪里,从过去的“暖被窝工程”,到如今的降分录取,正如波伏娃所说的:“女性,是排除在男性之外的第二性。”从文化书写到社会规则的建立,都是建立在男性视角之上。



除此之外,这件事情令人寒心之处,在于令人啼笑皆非的重点解读。这件事情进入公共事业,本意是说明女性就业生态恶劣,然而受歧视的女性群体被动消失,被优待者反而得到关注和保护。


而女性何时被如此关注过?那些高薪福利好、发展空间大的工科行业,为什么从来不因为女性少而优待女性?为什么没有降分录取来帮助处于就业劣势的女性?为什么没有更好的基础设施来帮助女性缓解工作与生育压力呢?


所以,真的不必担心男教师人数太少影响孩子性别认知,反而,我们对阳刚气的崇尚、在招生职场上的性别倾向带来的不公平才会影响到我们的孩子如何理解自己的性别与其他性别的关系,以及,如何去认识这个世界的运作。



相关阅读


若女性想要独活,她们有什么选择?


回复以下关键词获取更多信息

不婚丨丁克丨 多元成家 丨多元婚育丨荡妇羞辱丨同志 | 30岁去留学丨义工丨职野 丨代孕丨冻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