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马青年

其他

如果你也常常在爱情中患得患失,惴惴不安......

为什么明明互相喜欢,却又怀疑对方不够真心?为什么想说我爱你,脱口而出的却是不在乎?为什么既渴望爱情,却又有点自我矛盾和害怕爱情?缺安全感的人,谈起恋爱来总是别扭和曲折。虽然我们常常很难说清楚安全感是什么,它太虚无缥缈,可是常常被人需要,又被人提起。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越是底层的需求,需求感就越强烈,所以,人们对安全的需求程度,仅次于对食物、水、性这些生理需要。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安全需求,对我们如此重要。那么在恋爱中,我们为什么会缺失这种安全感呢?真的是对方不够爱你吗?有学者研究表明,在亲密关系中,安全感主要取决于两个关键的因素:你自己本身是否缺乏安全感?这种安全感的缺失原因有很多,可能来自原生家庭,可能是经历过某些令人不安的事情,或者仅仅是对未来的担忧。你在这段关系中,是否有被爱的感觉?你是否被在乎、被接纳、被信赖、被尊重等等,或者说,他表达爱方式,能否被你感知。其实要想彻底消除这种不安全感,并非易事,重要的是,掌握好这个度,不要让这种不安全感危及到两个人的感情。这个过程往往需要两个人的相互配合,更重要的前提是,了解自己的安全感状态
2022年8月30日
其他

如何快速找到一份好工作 → 你的就业指南针

我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吗?我有怎样的就业能力?我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这些问题可能早已萦绕在心头了。其实不光是应届毕业生,关于自身就业能力这样的提问也几乎困扰着职场中大部分的人们,尤其是在反反复复疫情的影响下,很多行业都受到重创,哪怕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失去工作可能只是一瞬间的事情。那么,什么是就业能力呢?它分为基本就业能力和核心就业能力,前者包含了工作搜寻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而后者包括自我洞察能力、市场洞察能力和学习成长能力。今天我们讨论的就业能力,排除了专业领域知识和技能的差异,仅是探讨对就业者所具备的一般就业能力的筛查。一个可雇佣性越高的人,就业能力也就越强。野马青年联合DiggMind特别献上《就业综合指导评估》。本测试参考了大量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构建了以自我洞察能力,市场洞察能力,自我展示能力,机会搜索能力,学习成长能力为指标的就业综合指导测评体系,通过这五个方面对你的就业能力做出综合评价,并在最后给出对应的装备升级就业指导建议。您将获得▼01
2022年8月25日
其他

女性为什么经常要在空调房内披毯子?

本文摘自卡罗琳的著作《看不见的女性》,已获得出版社授权,请勿转载。最近炎热的天气,办公室里总有女性披着外套或毯子。这是因为女性“体质差”吗?不。英国作家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原来,办公场所的空调标准是上个世纪60年代根据中等身材的男性设定,这温度将女性的代谢率高估了35%,计算出来的温度对女性而言平均低了5度。除了空调,停车场的设置、厚重的玻璃门、办公椅的尺寸与高度,都忽略了女性的生理特征与需求。脸书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第一次怀孕时正在谷歌工作。她在畅销书《向前一步》中谈道:“我的孕期着实不轻松。”整整九个月她都有晨吐。她不仅肚子大了,整个身体还水肿。她的脚大了两码,“变成了奇怪的一团,只有把它们翘到茶几上我才能看到”。那是2014年,谷歌已经是一家巨型公司,而且有一个巨型停车场——桑德伯格发现,带着臃肿的身孕,要走过这个停车场越来越困难。挣扎了几个月后,她终于决定去找谷歌的创始人之一谢尔盖·布林:“我宣布我们需要(在公司写字楼正前方)专门为孕妇建个停车场,而且要尽快建好。”布林立即表示同意,“并补充说他以前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桑德伯格自己也感到很“尴尬”,因为她从没意识到“孕妇需要预留停车位,直到我亲身体验到脚疼的滋味”。在桑德伯格怀孕之前,谷歌所遭遇的正是数据缺口:别说是谷歌的男性创始人,就连桑德伯格自己也没有怀过孕。然而一旦他们俩中的一个怀了孕,这个数据缺口就补上了。而公司里所有怀孕的女性都能从中受益。谷歌并不是非得通过一位女性高级主管怀孕才能填补这个数据缺口:一直有孕妇在这家公司工作。谷歌可以——也应该——主动搜集这些数据。但事实是,这类问题通常需要一位女性高级主管才能解决。因此,由于商业领导层仍然由男性主导,现代职场充满了这种数据缺口,从普通身材的女性要费很大劲才能推开的沉重大门,到楼下所有人都能仰视你裙底的玻璃楼梯和大厅地板,再到大小刚好能卡住你鞋跟的地砖缝。这些细微、琐碎的问题虽然或许不是世界末日,但也会让人恼火。然后是办公室的标准温度。确定办公室标准温度的公式是在20世纪60年代制定的,其根据是平均年龄40岁、平均体重70公斤的男性静息代谢率。但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在办公室从事轻体力劳动的年轻成年女性的代谢率,相比于从事同类型活动的男性标准值要低得多。事实上,该公式可能把女性代谢率高估了35%,意味着现在的办公室温度对女性来说,平均低了5度。这就导致了一种奇怪的现象:纽约的盛夏里,女职员身披厚毯子,而她们的男同事穿着夏装走来走去。这些数据缺口都是不公平的,更不用说在商业意识方面做得多糟糕——员工在不舒服的情况下有何生产力可言?但是,工作场所的数据缺口所导致的后果远比身体不适和随之而来的低效率严重得多。有时这会导致慢性疾病。有时,这意味着会有女性付出生命的代价。在过去的100年里,总体而言,工作场所变得安全多了。在20世纪初,英国每年约有4400人因工伤而死亡。到2016年,这一数字已经下降到了137。在美国,1913年时约有2.3万人(总计3800万劳动力)死于工伤。在2016年,在总计1.63亿的劳动力人口中,工伤死亡人数为5190人。致命事故的显著减少主要是工会向雇主和政府施压以提高安全标准的结果;自1974年《工作场所卫生与安全法案》问世以来,英国的工作场所死亡人数下降了85%。但这个好消息中暗藏伏笔:尽管男性在工作中受到的严重伤害在减少,但有证据表明女性遭到的伤害在增加。女性工人受严重工伤的个案数上升与性别数据缺口有关:由于职业研究传统上集中在男性主导的行业,我们对如何预防女性受职业伤害的了解至少可以说是不完整的。我们都知道在施工中对搬抬重物的各种要求——重量上限是多少,如何安全操作。但是,一旦提到在护理工作中搬运重物,嗯,那就只是女人的工作,做这些事情犯得着专门培训吗?贝亚特丽斯·布朗热就没有接受过任何训练。作为老年人的家务助理,她“在工作中学到了一切”。但她的职责包括大量搬抬运动,而且往往需要搬动超重的人。一天,她在帮一个女人洗澡的时候肩膀突然不行了。她告诉职业卫生杂志《危害》:“关节周围的一切都松动了。医生不得不截掉我的肱骨头。”布朗热最终要做全肩关节置换。她无法再从事原来那份工作了。布朗热不是个例。做护工和清洁工的妇女工作一个班次,比建筑工和矿工举的东西还重。法国一家文化中心的清洁工告诉《平等时报》:“我们是在3年前才在楼上新装了一个水槽。在那之前,我们得提着一桶桶的水上楼,水脏了就得再下来换清水。没人看到这一点。”而且与建筑工人和矿工不同的是,这些女工回到家以后通常也没法休息,而是要进行无偿的第二轮班,在家里,她们还要继续搬抬、拖拽、蹲伏和擦洗。蒙特利尔大学遗传学家、生物科学教授卡伦·梅辛在2018年回顾了她关于女性职业健康的毕业研究,写道:“乳房尺寸对导致背部疼痛的搬举作业技术有什么影响,目前还没有生物力学方面的相关研究。”然而早在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纪念大学的工程师安吉拉·泰特事实上就曾提醒过科学家注意生物力学研究中的男性偏见。梅辛还指出,尽管越来越多的报告显示,疼痛机制在女性和男性之间的作用不同,但对于女性在工作中承受肌肉骨骼疼痛的案例,外界仍然持怀疑态度。与此同时,我们在近期才注意到,几乎所有的疼痛研究都只在雄性老鼠身上进行。职业健康方面的性别数据缺口有时被认为是因为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死于工伤。然而,尽管最令人惊叹的事故仍然主要发生在男性工人身上,这一点是事实,但并不是故事的全部,因为工作中的事故绝不是工作杀死你的唯一方式。事实上,这甚至不是最常见的方式——绝对不是。每年有8000人死于与工作相关的癌症。虽然这一领域的大多数研究都是针对男性的,但男性是否受到最严重的影响,我们对此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在过去的50年里,工业化国家的乳腺癌发病率显著增长,但由于并未对女性身体、职业和环境的关系加以研究,增长背后的确切原因缺乏相关数据支撑。斯特林大学职业与环境政策研究学教授罗里·奥尼尔告诉我:“我们对矿工的粉尘相关疾病了如指掌,但关于女性在工作中的物理暴露或化学暴露,我们就没那么了解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历史问题。奥尼尔解释说:“对于许多长期潜伏的疾病,比如癌症,可能需要几十年时间才有足够多的死亡案例供我们得出结论。”我们一直在计算传统男性职业——比如采矿和建筑业——中的死亡案例,而且持续了好几代。确切来说,我们一直在计算男性的死亡案例,当女性从事这些行业,或面临类似的暴露,“她们经常被作为‘混杂因素’排除在研究之外”。与此同时,在大多数女性主导的行业,研究根本就没有进行。因此,奥尼尔说,即使我们现在开始研究,也需要一代人的时间才能获得有用的数据。但我们还没有开始研究。相反,我们继续依赖对男性的研究数据,就好像它们能同样适用于女性。具体来说,是年龄在25岁到30岁之间,体重70公斤的白人男性。这就是所谓的“参考人”(Reference
2022年8月25日
其他

女权主义,追求一个让弱者得到尊重的社会

丨多元婚育丨荡妇羞辱丨同志
2022年8月23日
其他

妈妈或许不想成为一个妈妈

文/西西前两天因为一些琐事跟老公起了些争执,委屈的找妈妈诉苦,本想收到一些“娘家人”的安慰,她却只抛给我一句“赶快要个孩子吧,孩子能绑住你俩”,心情瞬间从委屈变成无奈,想反驳些什么,却也没有说出口。我对妈妈这种催生话术已经由激动的回应慢慢变为冷静的沉默对待,作为一个已婚未育的育龄女性,这种质疑或规劝几乎是见缝插针的在攻击你,“你为什么还不要孩子”、“不要孩子对不起父母”、“可不能学那种丁克,以后老了后悔一辈子”、“女生还是要早点生孩子,不然不好恢复的”、“你现在不要孩子,以后老公就去找年轻姑娘生了”…或者是父母长辈的教诲,或者是同龄朋友的劝告,甚者还有职场同事的无聊闲谈,总能找到合适的角度带起生娃话题。
2022年8月16日
其他

我在囊肿和生育之间看见的女性挣扎

文/麻辣汤△今天文章的配图来自《偶然与想象》开姐比我大七岁,是我的病友,我的学姐,也是我的姐妹。我们曾同住一间妇科病房,病房一共六张床六个病友,四个姐姐因为子宫肌瘤需要切除子宫,两位囊肿——我和开姐。手术微创,伤口很小,我们两人在手术后第二天都可以下床活动。但开姐得的是巧囊。巧囊全称巧克力囊肿,也叫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不待在子宫壁上,游离到卵巢,跟着内膜组织每月出血,淤血出不去,形成囊肿,内部液体像加热过的巧克力一样,因此称为巧克力囊肿。复发可能性非常大,频繁手术可能对卵巢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医生的建议是,手术之后,尽快结婚生孩子。开姐刚好有一个每天都来陪她的恩爱男朋友,这个男朋友是我们整间病房里唯一一个常驻的男性角色,每个人对他赞不绝口。病房里其他的姐姐早已为人母,有各自的家庭,但他们的丈夫从不现身。她们知道两人工作稳定,经济不错,觉得这桩亲事板上钉钉,都用看一对新人的眼光看待他们,以过来人的身份半安慰半劝说:“那生呗,男朋友这么好,生得越早恢复得越快。”手术前一天,开姐的妈妈来了,一边责怪女儿不懂事,瞒着自己,一边从医生那里听到了病情,非常伤心,拉着两人的手,让两人赶紧结婚生孩子。隔壁房病友,曾经做过巧克力囊肿手术,后来复发又住院,在串病房门唠嗑时,说起了自己的计划——手术后马上备孕:“再不生更麻烦,我得抓住这次机会。”走之前,也像医生建议开姐那样:“你也赶紧要一个吧,人嘛,总得要一个孩子。”还有一位病友说:“生个孩子就能救自己一命,十月停经还能抑制巧囊复发,要我我就生了,多好啊,一举两得。”我下意识觉得,开姐是不想生的,因为比起周遭带着善意的催生,作为当事人的她,从没有明确表态短期内要不要生孩子,病房里有小朋友跟着妈妈来探病,她没有表现出过多的热情,也没有因为手术,而表现出丝毫的忧心。手臂上扎着套管针的时候,还乐呵呵叫男朋友给自己拍照留念。我当时是个戏精,自动给她按了一个赶鸭子上架的人设,非常心疼,动手术就够惨了,竟然还要因为手术生孩子。直到最近的一次见面我才知道她当时内心的真实想法。契机开始于,开姐给了我内推名额,同时我们好久没有见面,便约好面对面一起吃顿饭。“孩子呢?”一见面我便打趣道。“哪来的孩子,你可别催我,催我的人够多了。”我们相隔一天先后出院,半年后,我高考结束,考进开姐曾经就读的大学,成为她的学妹。也就是这一年,她在朋友圈晒了婚纱照,男朋友变丈夫。我参加他们婚礼的时候,就在想,按照这个节奏,明年我就应该能喝到他们孩子的满月酒。三年过去,还是没有。聊天过程中,得知对方按时妇检,囊肿没有复发,为她开心的同时,也得知,真正困扰开姐的,是不知道自己想不想要孩子。她说:“当时比起知道自己要手术,知道自己得了巧囊,更令我难以接受的是,怎么做个手术,还要生孩子?我那时候才25岁,从没想过生孩子这件事,巧囊一下把我推到生孩子这件事面前,让我不得不去面对它,大家觉得水到渠成的事,我并不这么想。”仔细想来,当时,整个病房都弥漫着催生的氛围,虽然大家都出于善意,但她们言论显然都给予一个预设:女性生孩子是一件理所当然甚至不需要考虑和权衡的事情,巧克力囊肿无非是把这件事提前。大家默认,在生孩子面前,开姐本人的意愿似乎不重要,没有人真的关心开姐本人的想法。最奇怪的是,病房里除了我和开姐之外,都是生过孩子的妈妈,甚至包括开姐本人的妈妈,她们全部的注意力都在鼓励开姐生孩子这件事上,没有一个人说起自己生育的经历,以过来人的身份分享生育,总结分娩心得。大家选择忽视它,自动将生孩子需要遭的罪“正常化”、“无视化”,默认女性命运里就要承受这么一遭。那间病房仿佛是整个社会的缩影,但这样的默认成立吗?在她们的年代,生育知识匮乏,生育对他们来说更多是一种任务而不是选择,诚然,每个人的出生、整个社会发展都依赖母亲的付出,然而孕育后代的责任是否每一个女性必须承担呢?身体不舒服,生个孩子就好了,如果这个人将生育当成一种选择呢?做选择之前,知道生育带来的影响,不也是她的权利吗?身体的负面影响、注意事项、应知应会,是不是也该告诉她呢?“当我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健康、兴趣爱好、事业发展、生活节奏、人生规划,一切都要在胎儿面前让一让,我确实要好好想一想,就想到现在。”开姐说。“结不结,生不生,生几个,什么时候生。应该由女性自己来决定。”我说。“是的,我还没有想明白,但我一直都想。”因为这次聊天,我明显感觉到我们两个人的关系更靠近更亲密了,女性之间的体己话题把我们一下拉得很近,女性之间互相理解鼓励,进行精神层面的交流,姐妹之间互帮互助,是认可对方和自己女性身份的开始,是一种girls
2022年8月10日
其他

我有一个30岁的女儿,我从来不催她结婚

回忆起这些我就跟女儿说,要是再来一次,我可能真的不会结婚,也不会生她了,虽然我现在很爱她。但我希望如果再来一次,自己能活得勇敢一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无视身边人那些有意无意的打击,那些都是陷阱。
2022年8月4日
其他

女性的一生,都在被迫不断妥协

文/打工人小王以前总觉得,也许因为自己不足够强大,所以需要不断妥协。可是,我现在发现,不管你多么强大,在生活中,只要你还是女性就得不断妥协。刚休完产假回公司上班那会,公司没有给我安排任何工作,以前的客户早就有同事接手了,人事也没找我,公司就是冷处理,想让我自己离职,待了三年多的公司因为我是女性,因为生了娃,之前做的成绩全都前功尽弃。在打了三个月上班卡,电视剧都被刷完了之后,我不得不面对现实,公司耗的起,养个闲人无所谓,但我的时间耗不起,再这样下去,我就毁了。没办法,我只能自己给自己做心理建设,去寻找新出路。但是找工作并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差不多面试了十几家公司,大部分面试官都会问我同一个问题,你出来上班你宝宝谁带呀?可以接受加班吗?会要二胎吗?甚至还有一个面试官建议我等孩子大一点再出来找工作。但如果这些问题抛给同年龄的男性,却不成问题,不会因为有了孩子而质疑他们的工作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特性,反而会被认为是有事业心的表现,这就是区别。和身边的闺蜜聊天,话题也变得无奈又心酸:“女生好难啊!同时入职的男生都升职了,我能力并不差,为什么却没有机会?”“女性30岁想要换工作/升职会被问"会不会生孩子”,生了孩子会被问“生不生二胎”生了二胎就会被担心会以家庭为中心,难道我就是为了生孩子而存在吗?”“30岁是生育的黄金期,也是事业的黄金期啊,我是不是一定要放弃一个???”这些问题困扰着很多同龄的女性朋友,一到了30岁,事业仿佛自动到了瓶颈期,一直徘徊在基础岗,不能升职;或者生了娃之后,干脆辞职做微商、卖保险,做“时间更灵活、可以照顾家庭”的工作。男性从小被教育要成为家里的经济顶梁柱,只能在外拼搏。而女性总会被教育应该在家相夫教子,做家务带小孩这种稳稳当当的生活才适合她们。现在很多男性觉得他们在恋爱和婚姻里要承担比女性多的开销,要承担房子车子,要给彩礼等等这些,甚至分化出很多“拜金女”、“绿茶婊”、“捞女”、“娇妻文学”这样的网络词汇。他们认为女性太物质,太现实。但是最开始的时候就是男性一直在强调女性身上的女性气质,认为女人就应该温柔优雅、做一个贤妻良母,这些都是由男性定义的,由处境决定的名词。男性占据了更多的经济与社会资源,更容易获得成功。所以造成今天这样的局面也许是因为在过去长达千年的时间里男性不承认女性除了身材外貌和生育价值以外的其他价值,所要付出的代价。在职场中,尽管我在不断的提升个人的工作能力和技能,但我现在的老板总是把手里最重要的项目交给男性,而业务能力同样优秀的我,却只能被安排做一些杂事,还美其名曰:“别让女同志太辛苦”。
2022年7月27日
其他

《隐入尘烟》导演「票房千万女制片裸奔」不妥在哪?

文/小毛最近上映的电影《隐入尘烟》获得了很多好评,无论是关注农村和边缘人的题材选择,还是海清毫不违和的演技,都让人感受到了一丝「还好有电影」的希望。在电影正式上映前,我也去看了提前点映,虽然用性别视角去看,这部片子从叙事和角色上都有诸多不足,但我当时看完确实有感到被片中的很多表达击中。不过,离谱的事情在昨天出现了,导演李睿珺为了给自己的片子引流,在朋友圈和微博公然开起了「票房千万女制片要裸奔」的玩笑,让我瞬间下头下到了地狱。△导演朋友圈和微博截图,图源:网络这个"玩笑"的问题在哪?看到导演发言的时候是半夜,我的第一反应是无语,然后发了条朋友圈吐槽说"什么玩意儿"打算睡觉。但我发现我睡不着,闭眼了还是觉得憋闷。于是我认真思考了一下我到底不适在哪。第一,看到这条微博的当时我就会想,如果女制片真的讲过要裸奔,那她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这样说的?因为是男导演"替"她们说了这点,所以我不确定,也会担心女制片们是否是迫于社交压力才这样讲。因为我了解到的中文剧组的氛围是有很多不自觉的性别歧视的,比如「不让女生坐在器材箱上,因为会失(湿)焦」。第二,我不喜欢李睿珺"替"女性说话的姿态,并且是在公开场合(朋友圈,微博)“替”女性说要裸奔。第三,他的表达内容明显利用了“女性裸奔”这个噱头,这让我联想到网上流传的「看批」笑话:而且在导演的这条微博下,确实出现了「什么时候脱」的恶臭言论,很难不说这条微博为男性凝视和网络性骚扰制造了免费机会。想问导演发之前有考虑过这些吗?还是说对这些毫无敏感度且不自知?最后,导演把裸奔和票房相结合,无意间就把凝视责任推给了观众,并鼓励观众贡献的票房来促成一场观望女性裸奔的狂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玩笑",这就是一个没有性别意识的男性在用不自知的厌女笑话占用公共空间。请不要为男性的厌女行为辩护!今早起床,朋友说李睿珺把这条微博删了,同时几位女制片人纷纷站出来解释。甚至其中一位还跑到我朋友吐槽导演这一行为让人无语的微博下留言说"你看啥都无语,继续膈应吧"。我很生气,于是和这位女制片互相阴阳怪气了几个来回。我说"请不要给男的擦屁股",她说"关你什么事",我说"那祝您擦屁愉快,尊重祝福",她说"祝您舔屁愉快,祝福",遂把我拉黑,并删除整层评论区。整个过程都让我觉得非常迷惑。我朋友并不是大V,TA的这条吐槽微博甚至没有转评赞,女制片真的不是被戳中了吗?而且,明明这件事的起因是男性开了一个不妥的玩笑,为什么他删掉微博了就可以隐身,女性却要为他赛博出击呢?再来看看另一位女制片的说法:"我们没被冒犯···敏是李导的爱人···李导和我们三个都是挚友,李导尊重女性热爱和平···"为什么"是爱人"也能成为厌女玩笑没关系的理由之一,异性恋就比较高贵吗?是"挚友",所以有权力代替女网友说话,有权力消解女网友的不适和愤怒?与其在这里让网友闭嘴,导演和几位制片不如借此机会重新反思彼此感情的边界。作为爱人、挚友,难道不可以承认自己的爹自己的男友自己的男性同行就是存在很多不自知的性别偏见吗?去指出他们的某些行为是厌女并厌女,这很难吗?或至少,不为他们辩护,这很难吗?旁观了全程的我的一位朋友是这样说的:她们把这次的事情当成一个私事,指责网友大题小作。还去别人的微博下回复评论,入侵领地。让人觉得她们对公共空间的尊重和认知度都非常低。所以,无论你是谁,请停止为男性的厌女行为辩护!我是内容受众,我就要说!其实女制片们在这次事件中的行为都是极为典型的「下意识为男性辩护」,而这种「下意识辩护」有什么问题,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可以作为回答《他厌女都实锤了,为什么还有人在辩护?》。此处我重申:内容受众和消费者对文艺作品的理解,会受到与作品相关的一切信息的影响。其中,创作者本人相关的信息是影响力巨大的一部分。我们不但有权利了解某个作品的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也只有了解足够多的信息,我们才能更好地行使另外的权利:要不要为某件作品付费?要不要推荐某个创作者?到底把我们的注意力分给谁?我今天写下这篇文章,也是想要告诉李睿珺:不是只有拿着相机和话筒的人才有凝视的权利,我就是讨厌你的厌女表达。至于你改不改,怎么改,那是你自己的功课了。相关阅读亲身体会了“长姐如母”这句话后,我再也不想做妈妈了回复以下关键词获取更多信息不婚丨丁克丨
2022年7月23日
其他

亲身体会了“长姐如母”这句话后,我再也不想做妈妈了

文/臻一八岁的时候我有了一个弟弟。他出生的时候是年底,零八年的冬天特别寒冷,爸爸给他取了一个小名叫寒寒。第一次见到我弟的时候,我觉得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可爱的小婴儿,白白净净的,看得人心都化了。以至于很长时间里我都以为新生儿都是这么干净漂亮的,后来才知道大部分宝宝生下来都是皱巴巴又黄唧唧的。我弟婴儿时期长得非常漂亮,并且很爱笑。每天放学回到家做完作业,我就会趴在他旁边跟他玩,逗他笑,给他取了昵称“小寒宝贝”,乐此不疲地教他说话叫“姐姐”。在我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我弟说出的第一个单词就是“姐姐”。因为多了一个孩子,负担变重,等弟弟幼儿园读了两年之后,我妈出去找了个工作。于是周末常常只有我和弟弟两个人在家,还在读小学的我开始了看家照顾弟弟的生活,上午把家里的衣服洗好,煮好饭等妈妈中午回来炒菜一起吃饭,下午再一边带弟弟一边写作业。不夸张地说我弟上幼儿园以后,陪他最多的人除了幼儿园老师同学,就是我这个姐姐。都说长姐如母,在陪伴弟弟长大的过程里,我提前体验了一把妈妈的角色。不得不说陪一个小孩长大是很奇妙的事,看他躺在床上晃动手脚,到学会爬,奶声奶气地叫“姐姐”,摇摇晃晃地走路,上幼儿园有了自己的新朋友,会在无数个瞬间从心底发出“他也太可爱了!”的感叹。我每天叫他起床,教他刷牙洗脸,给他穿衣服喂饭擦屁股,在家里跑来跑去,偶尔拌嘴打架,我们俩成为了彼此最亲密的人。时至今日我还经常会以小时候给他擦过屁股为由“道德绑架”他为我干活。但是故事都有反面。转折在我上高中之后,我去了离家四十分钟车程的县城寄宿高中,我弟也到了上小学的年纪。我读的私立高中学风严谨,半个月才放假一天,平时在校只能课间刷卡用学校的电话打给爸妈,我逐渐和家人的生活脱轨。直到有一天我放学回到家,妈妈和弟弟因为不写作业的事情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妈妈歇斯底里的咆哮和弟弟厌恶的表情都暴露在我面前,我才意识到我们家里出了一些问题。我从小就是成绩好的优等生。在那个很排外的温州小镇,因为我的成绩和开朗大方的性格,我妈经常收到街坊邻居和学校老师的赞美。但是我弟和我似乎完全相反。从上小学起,他的成绩一直不好,和老师同学矛盾不断,有严重的厌学情绪,经常和父母争吵。由于从小上网浏览了过多怪力乱神内容,他小时候有很严重的恐惧症,害怕一个人待在家里,时常一惊一乍地喊叫,因此他必须时刻待在我爸妈身边。而且他性格孤僻,不敢与人交流,日常只敢和我、我爸妈交流,所以他身边的人只能是我、我爸或我妈。我亲身体验了一回“生孩子就像是开盲盒”一般的体验,我和我弟,同父同母,同样被父母带在身边长大,没有家里亲戚的干涉,但是我们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性格、成绩。我们就像月亮的两面,有着完全独立的人格。我弟并不笨,他懂得许多课外知识,对于他感兴趣的历史和时事,他懂得比很多大人都多;他也并不坏,虽然会厌学、会和爸妈吵架,但是他其实心地善良,也很爱家人,会在爸爸有事晚归的时候一直等在门口,急得想要报警。只是他脾气暴躁控制不住自己,在争吵时常口不择言中伤父母。在我很少回家的高中三年里,我弟从一个可爱的小婴儿成为一个成绩差、脾气暴躁且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叛逆初中男孩。我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是因为刚上小学时没有学明白拼音字母,爸妈又无力辅导所以后来语文英语成绩都一塌糊涂、愈发厌学吗?是因为接触了太多互联网的暴力鬼怪内容所以变得疑神疑鬼又社恐吗?是因为妈妈工作疲惫之余对他没有耐心,经常大声吼骂所以他也脾气暴躁吗?那之后我开始讨厌小孩,我知道世界上最可爱的小婴儿,也会变成小恶魔。我和我弟的感情依然很好,他并不是十恶不赦的坏孩子,我知道他很爱我,我们是彼此生命里不可或缺的存在。在他最叛逆的那段时间里,他和父母几乎无法交流。只能由我和他沟通,我经常给他打电话,问他的近况,劝他体谅父母,劝他读书。他会听我说话,并且会做出改变,只是不久我又会在下一通妈妈的电话里听到“他就好了那一下,又变回去了,你再跟他多说说”。我很爱他,我希望他能变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即使不读书,也应该有别的追求。但是我厌烦听到爸爸妈妈说的“你弟最听你的话了,你多跟他说说”“你做姐姐的人,要多教教弟弟”“外婆家隔壁那个思思姐姐,她弟弟读书不好,她假期就给她弟补课,今年她弟弟考上武汉理工大学了,你也学学她,救救你弟弟”。每次听到这种话,我都很想逃,我好想说“孩子是你们生的,为什么要把教育他的重任寄托给我呢,我做不到啊”,我没有那个能力把迷途的孩子拉回正道,我甚至对自己的人生都很迷茫。我有很多话想问他们。因为要抚养两个小孩所以必须辛苦工作,因为辛苦工作所以没有精力照养孩子。没有精力教育哭闹的孩子所以把手机丢给他让他安静,又因为他沉迷网络而劳心劳力。所以为什么一开始为什么要生两个孩子呢?为什么要活得那么辛苦,然后收获一个叛逆乖张不听话的孩子呢?我开始反思我爸妈的教育。他们对我弟并没有溺爱,只是总在弟弟吵闹不堪的时候选择妥协,因为他们工作太累,没有心力和一个小孩拉扯。他们是很伟大的父母,为了两个孩子奉献了一切,但是他们又不是合格的父母,他们没有能力做好孩子的教育。我很爱他们,感恩他们为我和弟弟的付出,但也因这付出而变得恐育。我自觉我不可能做到我爸妈这样的程度,我没办法为除了父母之外的第三个人付出我全部的生命,即使是我的孩子,我也做不到。我也不敢保证我能教育好一个孩子,不敢保证我会有足够的物质条件和脑力心力去培养一个孩子。仅仅是作为一个姐姐,参与了弟弟的成长之后,我就已经对生养一个孩子望而却步了。我不敢去想自己真的作为妈妈,要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成人负责会是怎样的情形。生养一个孩子有它的幸福,只是我在体会了“长姐如母”之后,再也不想成为妈妈了。相关阅读如果妈妈也有自己的闺蜜,可能我们所有人都会更幸福回复以下关键词获取更多信息不婚丨丁克丨
2022年7月22日
其他

如果妈妈也有自己的闺蜜,可能我们所有人都会更幸福

文/nicetoMbti16人格刚火的那一阵,我仔细研究了一圈身边人的性格表征,并且马上认出了我妈的特质:ISFP,敏感的麋鹿,富有审美天分的艺术家,但是胆小、孤僻,脾气还很大,很倔。按理来说,一个女人到了四五十岁,身边也该沉淀下三五个知心的老姊妹了,但她居然,一个都没有。从我记事起,妈妈就没有“正规工作”,家里从前做过小型的服装生意,有一批尾货,妈妈就经营网店,当客服,隔几天发个货。家里基本上是靠爸爸在给养着,他们婚姻的日渐破裂,和经济地位的不平等肯定有很大关系。每次他俩吵架了,我妈都是回娘家。吵得最凶的那次,在姥姥家待了半个月,所有人都劝她回来,我那时也不懂事,只知道哭着让妈妈回家,好说歹说劝回来了,但他们的斗争一年年升级,后来我也学会了躲,一看到事情有苗头就往外面跑。但我躲不过妈妈常年向我倾诉的痛苦。我妈有多能诉苦,我爸就有多能憋、能忍,他俩真的太冤家路窄了。但这也导致,在那年我们全家终于集体面见心理咨询师的时候,通过他俩的对话,我才意识到,母亲那一方的观点长久以来就变成了我的观点,我对爸爸的痛恨,是比对妈妈的怨要深得多的。女儿似乎注定要继承母亲的所有偏见。如果说父亲总是以粗暴、蛮横的方式显化伤害,其实来自母亲的那种“我是为你好、你也要为我好”的缠磨,更为棘手。其实无非是一体两面:一个成年人,在心理尚未成年时就有了自己的孩子,Ta就有了一个靶子,能无限地投射自己的自大、软弱和未实现的人生价值。这些都是我在成年后,痛定思痛学习了一堆原生家庭理论知识之后,才给自己反洗脑整理出来的。我性格里那些阴暗、拧巴的地方,也许需要我去终生梳理和消化,这些我都已经看到了,而现在,我甚至能用一种人类学的视角来思考我的家庭悲剧。我觉得,问题很大就出现在生活的接触面。即便一个人再幼稚、再情绪化、再处理不好问题,只要TA能获得多方的支持和排解的渠道,情绪就能得到缓释,事情也更容易出现转机。我爸在外面做生意,再不济还能认识些酒肉朋友,但我妈自从当了全职家庭妇女,几乎就和这个社会脱离了。她微信里的置顶,就是我们县城那个小小的家族群,她平时联系最多的同龄人,是我的二姨,但我认为“亲戚”和“朋友”有着本质的不同。获得这个新视角,我回头审视一路的成长史。我妈如此沉默内向的一个人,最大的爱好就是看恐怖电影和编一些中国结、丝网花——这简直不像个中年女性,反倒像个没长大的小女孩。她从不主动交朋友,我上学的时候,她还会因为接我上放学、我和小伙伴一起玩,而和别的阿姨凑在一起聊聊天,但自从我上了高中、大学,我们又搬了几次家,妈妈的工作都是断断续续的零工,和这个社会之间,已经有了一条很深的沟壑。去年,妈妈正式地找到了一份长期工作,这还是我从招聘网站上帮她联系上的。她甚至会打电话来问我和同事的纠纷怎么相处,几度让我觉得荒诞又揪心。我实习刚不久,但比起这个不幸的,被莫名搁置了十几年时光的女人,我才是更有阅历的那个。这可以说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另一种版本:因为早就看出家里不能给我多少情感关爱和财务支持,我自立得很早。而且我能明显地感觉到,其实我妈就是个小姑娘,被命运推推搡搡赶到了这一步,我小时候,她经常对我不耐烦,但至少我们能不停地对话,磕磕绊绊总算也过来了,这和我对我爸的强硬肯定不一样。现在我长大了,我时常感觉妈妈更喜欢我,或者说更依赖我了。不知道她有没有这个遗憾,只是我想起来时,会替她、也为自己难过:我父亲的罪过自不必说,但从另一个方面想,女性之间的情谊是多么坚韧,女性社群的社会支持也往往更可靠,但我妈因为性格和经历的原因,并没有结交一个能说体己话、帮着决策的好朋友,多年来,我都是那个唯一指定情绪垃圾桶。我性格中有很大遗传自她、受她影响的部分,也是一个内敛的人,喜欢自己呆着,但我会有意识地显得“合群”,二十几年,浪里淘沙,还算有几个谈得来的闺蜜。我特别注重“朋友”的身份,也坚信友谊才是最浪漫也最可靠的关系:没有实质性的利益冲突,在细小的生活里发现问题和互相磨合,以及,带来家庭所很少能给我的纯粹快乐。由于我的成长经历,我对结婚生子的态度是相当悬置的,我不认为自己经历过不被充足爱过的痛苦,就能知道该怎么爱孩子了,恰恰相反,很可能我在亲密关系里的表现尤其不可控。我有丁克的考虑、和女伴一起同居养老的打算,这些都是我对生命的慎重负责。相关阅读我拒绝婚姻,是因为无法忍受农村婚姻的风俗回复以下关键词获取更多信息不婚丨丁克丨
2022年7月20日
其他

我拒绝婚姻,是因为无法忍受农村婚姻的风俗

文/小秋△今天文章的配图来自《摇摇晃晃的人间》第一次真正的正视婚姻,是高一的时候给表哥和亲哥主持婚礼。准备婚礼主持词的时候,我看了无数场的婚礼视频,嘴角总是忍不住上扬。婚礼作为婚姻开始的仪式,充斥着无数人浪漫的想象,新人永恒的承诺和家和万事兴的美好愿景。那可是见证爱情的时刻,我心驰神往。因为表嫂要读书,表哥等了她四年,他们的恋情长达十年才走入婚姻。而亲哥和嫂子谈了三年结了婚。起点不同,但在2017年,他们都在我的见证下,走向相似的婚姻。洁白的纱裙,美丽的新娘子,音乐声里永恒的乐章,众人目视下的热吻,觥筹交错,狂欢盛宴,我感到眩晕和渴望,多美好啊!但后来慢慢发觉都是暂时的表象,不是真正的婚姻生活。藏在表象下的才是婚姻的本质和真实。嫂子的父母没有参加他们女儿的婚礼,因为他们该参与的仪式已经在早上完成——做好饭菜,目送女儿离开;每一个来宾都估摸着交上合适的份子钱;新娘提着袋子,后面跟着几位眼红的亲戚询问收了多少份子钱……结婚后,嫂子辞去了指甲店的工作,去我哥的餐饮店做前台,表嫂拿了大专毕业证书,放弃了做空姐的理想,也去我表哥的店帮忙;过年只有大年三十是回娘家的日子;住在家里的是婆婆,不是妈妈……我不可否认,婚姻可以是另外一个样子。但对于父母辈的人来说就是如此,“嫁出去的女孩就像泼出去的水”。我记得嫂子结婚没多久,老家的房子重新装修。因为房间空间不足,他们的新婚柜子放在我房间里。妈妈说:“没事,以后小妹嫁出去了,你们再搬过来住。”我听不出来是无意还是玩笑话,但确实很刺人。我嫂子嫁给我哥后,我一直觉得她就是那么的勤奋懂事。后来有一次深夜畅谈,她说:“在自己家和在这个家不一样,什么事都要做好,不能有什么坏习惯。”对于嫂子而言,家有两种家。对于我哥而言,却只不过多了一个他深爱的人,照顾他,为他分忧解难。他们常常一同从店里忙完回家,哥哥在沙发上玩手机,嫂子还要帮着做点家务。有一次,我和哥哥嫂子,还有小侄女一起出去玩。小侄女任性起来,硬是要趴在地板上不起来。折腾了很久,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哥哥居然发起了脾气,责怪我嫂子不教好孩子,摔门离开了。我一脸惊愕。我想,家里的这个婚姻,也混杂着性别平等的问题,来源于深厚的传统。正如从小我妈只叫我和姐姐洗碗,哥哥可以不用洗碗,后来嫂子也加入了这样的传统。也正如在我嫂子儿女双全后,我妈还催着生第三个孩子,即便我妈觉得辛苦,也渴望着自由。只是我妈遵循着老家传统生三个孩子才算圆满的惯性。对于我妈而言,女性在婚姻中的牺牲跨代呈现着。我妈生育了自己的三个孩子,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把我、我哥和我姐抚养成人。如今又循环着继续抚养下一代。我妈爱美,喜欢玩抖音,也渴望着有自己的自由。但帮我哥抚养孩子,也已经是她作为家庭角色需要承担的责任,她不得不做出牺牲的抉择。那么结婚对一个女性意味着什么?我若是选择一种新式平等的婚姻,我面对的是两边父母的难以理解,他们需要忍受的风言风语。我若是按照传统的习俗,我要面对的是自我成为附庸,婆婆催孩子,父母不再把我当自家人看待,即便只是习俗上。每次回外婆家时,外婆对我妈拿着的一袋袋东西客套的说着不用,传统意义上的回娘家像是女儿回母亲家做客,违背了母女间最亲密的情分。我心里想:我以后不要成为我妈的客人。所以我为何要多此一举结婚,不结婚无非是被催婚。而结了婚就像一个陷阱,一个圈套,把我强扯进我不想进入的亲戚朋友圈,让我履行各种不平等的“义务”。所谓的彩礼像是卖女儿,意味着今后注定要给别人结婚生子,意味着注定过年要回别人家,意味着我孝顺的主要对象是别人的父母,而承担较少的责任孝敬自己的父母。《第二性》中说到“结婚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被注定的命运。”我不想被注定,而且我生来怕麻烦,既然那样的婚姻对我没有任何意义,婚姻风俗远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平等。我又为何自找麻烦。只等着我这一辈长大,农村习俗更开明后再对婚姻有所憧憬吧。相关阅读逃出传统婚姻的女性,可以逃向何方?回复以下关键词获取更多信息不婚丨丁克丨
2022年7月12日
其他

逃出传统婚姻的女性,可以逃向何方?

本文转载自豆瓣账号@青子,原文链接为: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317567/
2022年7月5日
其他

其实,男性更需要性教育

绿叶△今天文章的配图来自《性爱自修室》
2022年6月24日
其他

三十多岁的我,竟然认真地考虑着如何离开这个世界

文/星火我想是有点抑郁了。我在十几岁的时候,从来不曾为我的以后担忧过,我对未来满怀憧憬,也幻想着未来的日子会多么的精彩,并对此深信不疑。少年的我怎么也不会想到,三十岁的自己会是现在这种状态。做着自己不喜欢工作,挣着永远不够花的钱,承受着年龄带来的压力,过着看不到希望的日子。生活像一个不停运转的巨轮,我置身其中随之艰难行走,被碰得鼻青脸肿。显然,年少的时候,对自己能力的判断是不准确的。如今我深感自己不是那些能力出众的人,他们能轻松驾驭生活,能毫不费力的使自己活的神采飞扬。而我总是要拼尽全力,才能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活现状,维持并不高的生活标准。每遇一些小小的变故,我几乎都是涉险过关,狼狈不堪。目前的我对自己,对生活,从满满的无力感到彻底失望,现在已经演变成深深地厌恶。我厌恶我的工作,正如有的短视频平台的博主经常调侃自己的话:我要早知道我长大以后干这工作,我上那九年义务的学是没事干了!世界上怎么会有销售这样的工种,这几乎是对人性的摧残。当你面对客户的时候,根本没有平等可言,至少是有一点下贱的。你看甲方那高高在上的姿态,还有那不屑一顾的嘴脸,每次在我耐心又认真的介绍我所销售的产品的时候,他们总是连嘴巴都懒的张,用鼻腔发出“嗯”“嗯”“啊”“啊”的官方回答,那样子活像个中风患者。我更厌恶面对他们时那个虚伪谄媚的自己,每次拜访客户时,我总能职业的把自己的脸挤成一朵花一样,露出一个标准完美的假笑,那假笑澎湃的输出着宛如见到亲人的热情和面对领导的拼命示好,有时候我感觉销售不是在卖产品,而是在卖笑。卖笑还不能解决问题,还得搭配着阿谀奉承的鬼话,那些鬼都不信的话,从我的嘴里说出来实在是可笑。对了,我无比厌恶我的老板,那个肥头大耳油光满面的中年男人!他看起来是那么的土那么的蠢,却又那么的自我感觉良好。他特别善于讲述自己那饱受苦难的发家史,并能把这段艰辛岁月演变出七十二种变化和一百零八个故事,而且还能从中总结出成功的奥秘以用来鞭策和激励我们。他总是亲热和你称兄道弟,然后把你使唤的像他的奴隶,他用无比真诚的态度给你画饼充饥,用最严苛的绩效考核来约束你,再想尽法子尽可能的给你少发工资。那张资本家的脸简直令我作呕。最让我厌恶的是我经常背的那个双肩包,那是我跑业务时的“道具”,也是每个做销售的必备“道具”,我越来越感觉到,我一旦背上那个破包,我整个人就变得难看起来了。总有一天,我一定要把它剪得粉碎,然后从马桶冲下去。我几乎每天都能碰到和我一样的“背包人”,我对在人群中甄别出他们有着职业的敏锐。他们多见于中午的公园的长椅上,中午所有单位都到了吃饭时间,客户休息了,公园便成了他们最好的去处。他们和我一样身着正装,衬衣洗得洁白,脸却晒得满脸通红。每当看这些“背包人”,我都会对他们产生不由自主的怜悯,这是一种出于本能的同理心。还有这城市里的早高峰,每天早上我都要足够用力才能挤上能按时到达的公交或地铁,到站后再像王八产卵一样奋力挤下车,我怀疑我强有力的核心力量就是这样锻炼出来的。我想那些和我一起挤早高峰的人,也和我一样厌恶早高峰。我过够了每天早上六点起床,跨过像去西天取经一样的车程,晚上六点下班,又跨过像取经一样的车程回来的生活。这种日子让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工具。如果可以的话,我一定要一整天都躺在床上。我厌恶我那严厉的父亲,他有一颗绝对的望子成龙的心,在他的思想里,他的儿子一定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而能支持他多年来孜孜不倦的持续他这种心态的动力是,他深信他的儿子天资聪颖,也深信他的教育高人一等,当这种愿望得以实现时,他便能脸上有光,他的这种想法让我觉得莫名其妙和不切实际。近几年来,眼看着他望子成龙的愿望已然成为泡影,他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翻转,他开始担心我给他丢人,他开始关心我的工作,关心我的收入,眼见我的事业也毫无起色,他又把重点放在我的婚姻问题上来了,他开始对我实施猛烈的催婚,他的态度从“教唆”变成了“指责”又变成了“谩骂”,后来干脆拒绝和我见面。他认为我这种大龄未婚青年是家庭的耻辱,这让他羞于面对乡邻。其实我并不是排斥结婚,更不是所谓的不婚主义者,我只是目前对婚姻没有什么向往,也可能是没有碰到让我想结婚的人。我的这种状态在他看来简直是大逆不道。“你事业不成功就算了,婚也不结,简直是不知羞耻嘛!”但又恰恰是他的这种过激反应让我起了逆反心理,更加不想结婚了。还有我那些不远不近的亲戚们,平时不甚往来,见面时专挑你的软肋问,明知你学习不好却偏要问你的成绩,明知你没结婚偏要问你的对象。他们架着关心你的名,实则是想看你的笑话,假使你什么都很好,他们是绝对不会问候你的。我厌恶那些鼓吹着让你成功的人,他们都是欺世盗名的骗子。我厌恶那些贩卖焦虑的人,他们总让你惶恐不安。我厌恶那些自己过得好一点,就认为这个世界没有苦难的人。只有过得好的人才会觉得生活美好,身处艰难的人只会痛骂生活无情。我厌恶别人的理解,也厌恶别人的指责。我厌恶正能量,也厌恶负能量。我厌恶这个三十岁还一事无成的自己。我在这座城市奔波了近十年,已记不清搬了多少次家,从最初的城中村也住进了高层,如今城中村都快拆完了,我还是无法在这座城市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每日都是匆匆忙忙却还是碌碌无为,已工作多年收入还是少的可怜,我用尽浑身解数也只能与自己的“衣食住行”打个平手。生活像是有无数个窟窿,而我像极了个英勇的瓦匠,挥舞着瓦刀上蹿下跳拼得个筋疲力尽灰头土脸,也补不上这个又一个的窟窿。我对自己有太多的不满,我恨我的无能,在面对生活和工作时经常束手无策。我嫌弃我自己心态不好,遇到点困难便犯了头痛,我讨厌自己承受能力太差,一点压力就让我愁眉不展,我厌恶自己没有魄力,连破罐子破摔的勇气都没有。我无法接受也无法改变目前的生活,这种接受不了又无法改变的现状产生的无力感,让我陷入了深深地自我怀疑当中。我羡慕那些优秀的人,他们有能力把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经营的风生水起,他们能轻松的干成任何事情,看似复杂的问题他们解决起来显得异常简单,你要用尽全力才能完成的事情让他们做起来是那样的毫不费力,这种人生活在生活之上,他们驾驭着自己的生活。我甚至羡慕那些人们口中的“二流子”,他们整日无所事事却夜夜笙歌,哪怕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也还是一样潇洒,遇到再大的事情只会淡淡说上一句“多大个事”,不论白天经历了什么样的难事,晚上依然能呼呼大睡。我佩服他们的乐观,他们是生活在生活之外的人,生活奈何不了他们。我也曾是个朝气蓬勃、怀揣梦想的阳光少年,可如今面对生活,连露出一个笑脸都变得十分困难。有时候我实在想结束我这无为平庸又看不到希望的人生。离开这个与我无关的繁华世界,告别这个破败不堪的自己。我甚至认真考虑过如何离开这个世界。我想选择一种相对体面的方式离开,至少是让画面看起来干净安详一些,我可不想因为自己的离开给别人留下阴影,那样的话我会无比愧疚的。最好是悄无声息的消失,尽量不打扰到任何人,我最害怕麻烦别人了。但这显然是个技术活,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想来也觉得有些可笑,活着没有什么尊严可言,却想有尊严的死去。唉,想归想,生活还是要继续的。人在生活面前是没有退路可言的。自寻短见比继续活着需要更大的勇气,我自认是缺乏这种勇气。活着不容易,死又有什么意义呢?生活虽有诸多不如意,但给人带来安慰的总是小事。就比如这城市夜晚的景色,天上明月皎洁,地上高楼林立,万家灯火辉煌,不得不说,这一片繁华景象实在是让人着迷。尤其是在现在这个季节,微风吹起来了,夜晚安静,单是趴在窗户上看着这一切就是一种享受了。想到电影《心灵奇旅》也是如此,也许,能够将我们留在这个并不完美世界的,不是伟大的梦想,就是一片落叶、一缕阳光这样的微不足道吧。相关阅读一个疯女人的故事:你现在不吃肉,这世界上的人们就会吃掉你回复以下关键词获取更多信息不婚丨丁克丨
2022年6月22日
其他

一个疯女人的故事:你现在不吃肉,这世界上的人们就会吃掉你

文/苏哲△今天文章的配图来自《黑天鹅》最近,当我看到名为《素食者》的书时,还以为是一本关于素食主义的科普书,打开发现却是一本女性主义的作品。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女人不吃肉后”的故事,再从虚构回到现实生活,呈现出一个素食女性在父权社会下的生存困境。当她不再吃肉之后,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恨不得吃掉她。拒绝成为一个肉食动物,可以吗?这本书的主角叫英惠,是一个长相普通的女人。她的个子不高不矮,头发也不长不短。毫无亮点的她,在茫茫人海中,很容易就被淹没其中。但这种女人,却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到的身影——穿着朴素、少言寡语、习惯性顺从、待人无私,在家庭生活中默默承担着最多的任务,却又不是掌控着话语权的一家之主——“她轻松胜任了平凡妻子的角色”,丈夫A评价道。直到有一天,英惠做了一个噩梦,梦见自己变成一个嗜肉的怪物,困在一个鲜血淋漓的场景中。更令她恐慌的是,无论她如何克制自己的困意,这些嗜肉与杀人的场景却总是缠绕着她,在晚上入睡后定时出现。从血肉模糊的梦中醒来后,英惠做出了一个决定——从今往后不再吃肉。她开始翻箱倒柜,把家里所有的肉丢进了垃圾桶,希望以此摆脱痛苦的噩梦。但她不知道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噩梦才真正开始。吃素,看似只是个人在饮食习惯的改变,实际上却与家庭生活的相处模式息息相关。自从英惠不再吃肉之后,丈夫A对她的态度也越来越差。因为A当初选择英惠做老婆,就是考虑到她烤肉的娴熟技术。烤肉?这是一个多么简单、无趣的理由。但对于A而言,他不需要一个长相漂亮、有能力的老婆,而是一个极其平凡甚至是平庸的人——这样的女人,可以乖乖地为他准备好每一顿早中晚餐,也不会对他有任何的抱怨或提出任何要求。从恋爱到婚姻,A对英惠的每一步期待,都在慢慢实现。直到她做了一个梦,决定不再吃肉也不再做肉,他的梦也随之破碎了。但A对这件莫名其妙的事情没有耐性,他开始用语言羞辱英惠,希望快点重启这个免费的“家务工具人”。但噩梦却愈发频繁,英惠的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差了。由于长期吃素,她的脸色愈发苍白,身材更加瘦削,做家务也有气无力,自然也无法应对丈夫的性需要。为此,A更加不耐烦了,他没耐心倾听她的梦。他只想发泄,让英惠满足自己。还没等A想好怎么处理妻子的状况,上司的聚餐邀约就来了。那天,饭桌上摆满了各种肉,但看着英惠却一动不动的样子,A只觉得羞愧。当他想要在饭局拍上司马屁时,妻子却像一个怪物般静止时,那种厌恶感也更加强烈。然而,A并不愿带英惠去心理诊疗。他决定打起了妻子家庭的电话,告诉她的妈妈、妹妹,希望从岳母和小姨子口中听到惊讶、道歉和许诺,让其他的女人规劝自己的妻子,从而让她回到正常的状态。毫无疑问,原生家庭的劝告对英惠起不了任何作用。A变得更加恼火,只好让英惠的家人过来,面对面劝她。但那次见面,却是大型的家暴现场。所有人都用言语与行为,逼着英惠吃下一口肉。混乱之中,爸爸甚至动手打了英惠。在巴掌落下之后,瘦削的英惠也拿起了刀,决定自杀。她只是不想吃肉而已,却因此承受了众多痛苦——丈夫的言语羞辱,爸爸的肢体暴力,还有其他家人的异样眼光。没人愿意倾听她讲噩梦的来源,只有集体的暴力,涌向一个素食女性。不吃肉,更像是一个精妙的隐喻,呈现出一个不符合常态的女性形象。当一个传统女性不再吃肉,也不再经常做肉之后,她做的饭菜不再符合丈夫和婆家的口味,自然也不再是一个被夸赞的“下得厨房”的女性了。一个噩梦,就这样改变了温顺的英惠。但她的意志与行为,更像是一种反抗,去争取一种不吃肉的自由,一种女性可以怎么生活的可能性——我可以不再吃肉食吗?我可以当一个不同于寻常的妻子吗?丈夫们需要一个妻子,尽管他不爱她对男人而言,不吃肉的女人,不是一个好的女人。那,什么才是好的女人呢?在A的认知中,英惠的姐姐仁惠就是一个好的女人。她身材丰满,又做得一手好菜,讲话和蔼可亲,让他总是心动不已。不过,对于仁惠的丈夫B而言,他却钟情于英惠,觉得英惠的外貌不出众,却有着如同树木未经修剪的野生力量。你看,在这个家庭中,无论是A还是B,没有一个男人对妻子怀着百分之百的真心,反而都渴望自己无法亲近的、别人的老婆——哪怕别人的老婆也是自己老婆的家人,和自己在一张饭桌上吃饭,称呼自己为姐夫或者妹夫。丈夫们的欲望是相似的,就连泄欲方式也趋于一致。在欲望的驱使下,无论他们脑子想的是谁,想的是什么,都与妻子无关。这就意味着,他们不再请求妻子的同意,而只是向妻子发泄自己的需要,让身体得到满足。但这一切对妻子而言,却是恐怖的、厌恶的、无法逃离的“婚内强奸”。我无法从丈夫们身上看到温情,以及人性的美好——他们根本不爱这个与自己结婚的妻子,更不了解这个妻子。他们只是需要一个妻子而已。有了妻子之后,他们还需要有一个孩子。当然,他们也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在家庭生活中,因为妻子会解决好孩子遇到所有的问题。与普通社畜不同,丈夫们可以自由地选择下班时间,甚至会因不想在下班后看到妻子,宁愿继续工作。看到这里,或许你会跟我异样,感到毛骨悚然。这也是作者在写这本书的精妙之处,把丈夫定为第一人称,用“我”来呈现男性的理想生活。从择偶开始,他们就已经开始趋利避害,通过找普通的人,从而掩盖自己的缺陷。是的,他们并不是偶像剧中高大、英俊的男人。与之相反,他们从来不会打扮自己,不仅脸上有很多皱纹,而且肚子也有很多赘肉。他们不浪漫却很世俗,需要老婆和孩子热炕头,等到了饭点可以吃,吃完就可以撒手不管。在家庭生活中,他们也习惯用工作忙为由,逃避家务与育儿的责任。通过这个理由,他们也得以再多出来的空闲时间中,找到其他女性泄欲。A与B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爱自己的男性形象,那便是普信以及极度自私。从书中回到现实生活,我却不敢笃定这样的男性只是一个虚构角色。尽管我们常常被他人告知,婚姻是一地鸡毛,且爱情终究会转化为亲情。但新闻报道中时不时出现的性别暴力案,却在提醒着我们,女性在婚姻中过得并不幸福。后来,自杀未遂的英惠,被送进了医院进行治疗。至于那个从不吃肉开始就对她态度恶劣的A,也趁此提出了离婚,决定找下一个“好女人”。还有那个觉得仁惠太好却对英惠起色心的B,之后直接消失了,仿佛未曾存在过。两个自私的男人,如此幸运地摆脱了这一地鸡毛,留下仁惠与英惠这对姐妹相互疗伤。在疯女人的表象下,是痛苦的女性困境在看《素食者》这本书时,我常常从英惠的遭遇中,想到《82年生的金智英》。自噩梦出现之后,英惠被丈夫嫌弃、厌恶,被家人怒骂、暴力对待,人人都觉得她是一个疯子。至于智英,在生下孩子后,成为了和英惠一样的家庭主妇,每天困在繁重的家务劳动中,也开始慢慢产生臆想,被人认为是一个疯女人。她们的经历是如此相似,又极其悲哀。因为只有女人疯了之后,人们才开始真正地关注她们的需要,反思她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再为她们努力地寻求一切可及的帮助。但事实上,在疯女人的表象下,是痛苦的女性困境。早在噩梦到来之前,英惠就已经生活在一个噩梦中。她日复一日、任劳任怨地为丈夫做着每一顿饭,却依然会被丈夫埋怨做菜速度慢,耽误他上班。哪怕她不小心在切肉时误伤手指,丈夫也不会安慰她,仍然是骂骂咧咧。丈夫给不了英惠任何支持,原生家庭也一样。在英惠小的时候,热衷暴力的父亲常常对母亲拳脚相加。后来,有一只狗咬了英惠,父亲更是直接把狗绑在摩托车上,把狗活活转死了,还为此准备了装满狗肉的宴席,让她吃下去。从那之后,那些狗惨死的场景,那些被丈夫呵斥着做肉的场景,就像是一颗种子般开始生根发芽,慢慢成为了肉食噩梦。但真正让英惠感到恐惧的,从来都不是吃肉与做肉;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被语言暴力、肢体暴力等叠加的伤害。作为妻子与女儿,她没有别的选择,只好以不吃肉食为由,避开这些来自四面八方、密密麻麻的攻击。然而,在父权社会下,身为女性的她,与这些肉一样,都有可能被人任意宰割——“你现在不吃肉,这世界上的人们就会吃掉你。”更震撼的是,《素食者》还增加了姐姐仁惠的故事。她一直是好妈妈、好太太的姿态,事业蒸蒸日上,把家里也打理得井井有条。但她也过得不快乐,生病之后一个人去医院,一个人洗内裤。此时的丈夫,却在意淫着自己的妹妹英惠。在众人面前,她们常常拿来对比。但深入她们的生活轨迹,才会发现两姐妹的宿命是一样的:英惠已经疯了,仁惠也快要疯了。她们和金智英都像一只奄奄一息的鸟,困在笼子里,不知道从哪里可以找到自由的出口。这给我们敲醒了一个警钟:女性的精神失控不是突然形成,而是因为长期生活在一个充满暴力、性别不友好的环境中,再加上缺乏系统性的社会支持,才会被慢慢地消磨掉生存的积极性,最后变得彻底麻木。正如饮食选择中,除了吃肉,还可以吃菜。女性的人生,也不一定只有妻子与妈妈这些身份。当然,若她希望选择婚姻与育儿,丈夫一定要参与家庭生活,与她一起进行家务分工,并负担起育儿的责任。家庭生活要有支持,职场生活也要有可协调的空间,为妈妈提供灵活的工作时间和场所,让她们可以在育儿的压力下,通过工作调节身心健康。倘若精神压力真的太大,她们也应该得到专业、友好的咨询师的帮助,从而放松下来。她们也更需要有一个安全空间,一个不用被社会埋怨“妈虫”的出口。在韩国的厌女氛围下,崩溃、疯癫、压抑的女性很多,她们也把自己的能量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家庭与丈夫。但这次,是时候轮到她们,和其他姐妹们互相疗愈。不再吃肉之后,历经种种磨难,英惠开始幻想自己成为一颗树。她终于可以沐浴在阳光下,在大自然的滋养中,茁壮地成长。我也希望,在父权社会下生活的所有女性,都能拥有树一样的顽强生命力,可以从容地面对风吹雨打。最后,我们会形成一片生机勃勃、枝繁叶茂的森林。没有人敢吃掉我们。相关阅读别担心,没有男教师,影响真不大回复以下关键词获取更多信息不婚丨丁克丨
2022年6月10日
其他

别担心,没有男教师,影响真不大

文/丛林近日,一个关于#中小学教师性别严重失衡#上了热搜。我点进去一看,越来越疑惑。起因是这样的:一张厦门教师招聘资格复审名单截图被传到网上,引发了网友关注。这份名单里,小学语文教师(男)是岗位第六名,以20.13分的笔试成绩进入资格复审,低于其他正常笔试成绩2-3倍。虽然教育局回应称过了复试也不代表录取,但是还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事情开始发展:微博热搜第一名挂上了#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衡#以及#教师培养必须综合平衡考虑性别#等话题。很多长文开始认真科普:教师队伍里男教师过少,这是个很大的问题,会影响孩子的性别角色认知;更有专家认为,应该在师范院校招生时就平衡性别问题乃至改进培养机制。看到这里我就想笑了,航空、矿井、科技、物理这些专业也总是男女比例失衡(男多女少),每次招生招人的时候,怎么没见这些人出来呼吁呢?男性只要稍稍在一个行业没有足够的比例,就像是天要塌了一样,但孩子的性别角色认知是由男女教师人数多少决定的吗?如果我们的性别教育有告诉孩子多元性别,尊重每一个人的性别表达,不要求男性就一定阳刚,女性就一定阴柔,男女教师的人数比例又怎么会影响到孩子的性别角色认知呢?恰恰就在于,我们的教育崇尚有毒的男子气概,女教师人数少了就引起恐慌,其实说白了就是怕男孩不像“男孩”,变成“娘炮”,这样一种厌女的文化,无论对男孩还是女孩来说,都是一种束缚。这样的文化才会影响到孩子的性别认知。再看看公布的数据:根据可查到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报告中的数据,全国高中、初中和小学阶段的女性教师占比分别为54.37%、57.8%、70.02%,学前比例达98%。也就是说,初高中阶段的男女教师比例根本算不上失衡,只有相对待遇更低的小学以及学前阶段教师队伍中,男女教师比例失衡而已。所以,明明是一件因为性别歧视造成的职场不公事件,最终演变成了呼吁保护教师行业中某特定性别的倡议。多么离谱!大家都知道教师招聘行业竞争激烈,那为什么教师行业女性多?有没有想过可能并非女性自愿?我相信不少女孩子都听过长辈们的教诲:女孩子最适合当老师了,铁饭碗,安稳,还有寒暑假,最适合在家相夫教子了;只要你是教师,在婚恋市场上都值钱不少哦!这是关于女性刻板印象决定的教育引导,让很多女性从小就收起本可以翱翔的双翼。其次,正如其他网友所指出的一样,其他薪资高、待遇好、发展空间大的行业,根本容不下女性。王炳成等(2016年)实证研究表明,社会对女性的弱势地位多形成的职业刻板印象对毕业生存有显著性负向影响,男性被认为更适合飞行员、建筑设计师、律师等行业,女性可选择的职业空间无形中缩小。而面试时,女性简历里好像总埋伏着潜在的危机:是否未婚?是否生育?甚至是否二胎?一些职位只收未婚者,甚至要求女性作出“x年内不结婚”的保证,提高了女性求职者的录用标准,这是现实环境对女性的恶意。二者夹击下,女性只能一退再退,退回到大众认为的最安稳、最适合的领域,只能在无比激烈的教师行业里与同性竞争,想不到还得让出几个名给男性。女性与同性残酷竞争,男性只需性别为男。就这件事情专家的发声而言,所谓的“从师范学校招生开始考虑性别比例”,隐含意义大家都清楚,大概率就是熟悉的降分录取,这几乎已经是身边的潜规则了。无论是高校升学、深造还是就业,这样的操作无处不在。我记得很清楚,身边的男性很清楚自己享有何种优势。A在一家公立幼儿园当体育老师,入了编制,这是真正的闲职,福利薪资高,生活琐事等一切事物则由女性班主任管理。但是当我开玩笑说也要去竞聘时,他斩钉截铁告诉我:体育老师只招男的哦!我觉得不解:“幼儿园的体育老师还分男性女性吗?”即便女性自愿竞聘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至少要给女性主动权,而不是处于被动地位。而B是某985的研究生,笔试成绩过得去,面试第一。他坦言:“导师更喜欢男孩子,其实男孩子一般录取率更高。”隐含意思很明显,男性被默认为不会有生育、就业等成本投入,而看到女性,就想到那隐含的一连串问题,想到背后的潜伏危机。需要生育成本,女性就被动处于劣势,然而教师行业中,某特定性别的性侵案屡禁不止,依然有降分录取的优待。注意力在哪里,资源分配就在哪里,从过去的“暖被窝工程”,到如今的降分录取,正如波伏娃所说的:“女性,是排除在男性之外的第二性。”从文化书写到社会规则的建立,都是建立在男性视角之上。除此之外,这件事情令人寒心之处,在于令人啼笑皆非的重点解读。这件事情进入公共事业,本意是说明女性就业生态恶劣,然而受歧视的女性群体被动消失,被优待者反而得到关注和保护。而女性何时被如此关注过?那些高薪福利好、发展空间大的工科行业,为什么从来不因为女性少而优待女性?为什么没有降分录取来帮助处于就业劣势的女性?为什么没有更好的基础设施来帮助女性缓解工作与生育压力呢?所以,真的不必担心男教师人数太少影响孩子性别认知,反而,我们对阳刚气的崇尚、在招生职场上的性别倾向带来的不公平才会影响到我们的孩子如何理解自己的性别与其他性别的关系,以及,如何去认识这个世界的运作。相关阅读若女性想要独活,她们有什么选择?回复以下关键词获取更多信息不婚丨丁克丨
2022年6月7日
其他

若女性想要独活,她们有什么选择?

现在,独活的接力棒也从前辈手上,传递给五月,让更年轻的女性可以独自一人享受生活,让身心都得到满足。但对于前辈而言,她最希望看到的,是未来可以变成一个无关性别、年龄,人人都可以平等享受独活的时代。
2022年5月31日
其他

我真的不需要被介绍对象,谢谢

文/言宇△今天文章的配图来自《燃烧女子的肖像》乘坐公交车上班的途中,我遇到了一名正在说媒的乘客,她对着手机侃侃而谈。“我给你介绍的是正宗‘黄花女’,从来没跟别的男人上过床。”“我跟她是亲戚,看着她长大的,乖得很。”第一次在公众场合听到別人毫不避讳地将另一名女性没有性生活当作“卖点”大肆宣扬,我很惊讶同时也感到愤怒,如果真如这位乘客所言,她与她口中的女孩是亲戚,那这名女孩是万万不可能想到自己的亲人打算把自己当作物品卖给价高者的。虽说这门亲事不见得成真,但一想到给人说媒的人竟怀着这样龌龊的心思,我有些不寒而栗。有不少人跟我说过想给我介绍相亲对象,尤其是在我刚工作的时候,家里的长辈以及职场上的同事,总能找个由头,从一个话题生硬地转到想给我说媒的事上去。最初,我打着自己一边要上班一边要考法律职业资格证,没时间谈对象为借口,拒绝了别人要为我说媒的提议。我以为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思想,成年人应该明白委婉的借口其实本意是拒绝,但不知道为什么那些想为我介绍对象的人,反而更加热衷给我拉郎配。而在此之后,接连经历的两件事让我对想要给我说媒的人产生了强烈的戒备情绪。第一件发生在职场上,一名四十岁左右的中层男领导以“方便沟通工作”为由,让我在微信上通过他的一名下属的好友申请。而在我通过这位年轻男同事的好友申请后,他几乎没有在微信上跟我有过工作上的交流,时常发一些暧昧模糊不清的话语。像是“在吗?我想跟你聊聊天”,“我们私下聊聊吧”。一开始,我只是觉得奇怪,并不知道他确切想要做什么,所以我就把办公室的电话给他,让他有什么事可以直接打办公室的电话进行询问,不需要在微信上发消息给我。紧接着,他就回复说有的话不能在办公场合说。工作上的事有什么不能在办公场合说的呢?所以我就不再回复他的消息。过了一段时间后,我从同事姐姐的口中得知,这名中层男领导觉得我跟这名年轻男同事很般配,所以就跟这名男同事说,我只是抹不开面子,女孩子脸皮薄才会拒绝别人的说媒。他还暗示这名年轻男同事说我肯定是对他也有意思,男孩子要主动一点。知道真相的我满脑子都是疑惑。原来委婉的拒绝,在别人看来其实就是没有拒绝。他们可以自行解读我话语的含义,然后按照他们的解读给我安排他们认为好的对象。本来我因为担心自己不够了解想为我说媒的人的真心,直白的拒绝会伤害他人的好意,所以才找借口让他们有台阶下。没想到这在一些人眼中,我的善意等同于没有直接拒绝的魄力,我是可以随便拿捏的软柿子。这些主动提出要给我说媒的人,没有人问过我的喜好,只是自顾自地按照他们眼中塑造的我的形象,用他们交际圈里面合适的单身男性进行配对。而那一名年轻的男同事也从来没有问过我的想法,只是接受了他认为对他有利的一种解读,觉得我喜欢他,但是不好意思开口。而我是否想要找对象的意愿,想要找什么对象的意愿,全部被无视。他们不接受委婉的拒绝,那我就用行动表明我的拒绝是直接的,决绝的。如果他们不在乎我的意愿,那我也可以不给他们留任何颜面。当那名男同事再次发一些没有意义的话语过来时,我直接将他拉入黑名单。如果真的要进行工作上的沟通,打办公电话或发电子邮件都可以,没必要局限在微信这一个方式上。另外一件事的发生在我表哥的婚礼上。表哥表嫂从高中时就是男女朋友。虽然表哥不爱读书又很调皮,但在感情上是个专一的人。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双方父母都很高兴。我们作为亲属参加这种欢庆的场合,也自然由衷地祝福他们。正当我以为这天会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度过,一名表哥爸爸家的亲戚,在大家酒足饭饱四处走动社交的时候,坐到了我的身边。我对这位长辈没有任何印象。但她却自来熟的地叫我的名字,打开了话匣子:“没想到你都长这么大了,我听说你现在工作稳定。有没有对象啊?我才给你表哥的一个表妹介绍了一个对象,富二代,特别舍得对她花钱。女方父母满意极了。你现在正好是容易找对象的时候。长得漂亮身材又好,要趁着黄金时期找个好对象。我这有一个男孩子。他条件蛮好的。就是跟你比,个子有点矮。但女孩子找对象重要的不是外表,而是内在。你说对不对啊?”“阿姨,我现在不想找对象。”“我知道你们这种年轻小姑娘总是说自己不着急找对象,其实比谁都急,阿姨我是过来人,不用这么脸皮薄。你要相信我们过来人的眼光。”“阿姨,真的不用给我介绍对象。”第二次拒绝的时候,我还保持着礼貌的微笑。“你别以为现在你年轻,女孩子没有几年好找对象的。就算你长得漂亮,等你年纪大了,那些男的还是想找个年轻的,你就没有市场了,男人都是图新鲜的。就算你不着急,你不考虑一下你父母担不担心你啊?小孩子不能这么自私,尤其是女孩子。”“阿姨,我的事不用你操心。我父母都没催着我找对象,你一个外人说这么多就没意思了。”我收起了笑脸。“小姑娘怎么这么不懂事?”她摆出倚老卖老的架势。我拿出手机故意不理她,希望她知难而退,可没想到姜果然还是老的辣。“我说你长得漂亮都是客套话,比你好看的女孩多了去了。你以为读书多,男孩子就会高看你一眼吗?好多男孩子就不愿意找你这样的,不好控制。哪个婆家不想要懂事听话的媳妇。你一个女孩子长这么高,都不知道要给男的造成多大的压力。我跟你说这些是为你好。赶紧找个好人家嫁了,才是要紧事。你看你现在这个态度,都不知道以后嫁不嫁得出去。我看你就算嫁出去了也不见得好过。”为了不在这样欢庆的场合上引发冲突和争端,我只好起身离开自己的座位。“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有教养,大人话还没说完就走。”她一边说着,一边居然还想伸手拉住我。我故意恶狠狠地瞪了她一眼,然后尽可能地远离她。当时我被这位长辈毫无缘由的苛责气得头脑发晕。我们之间其实相当于是陌生人。我尽量以礼待人,但她却能随意地指责我,把她脑海中想象出我因为结不了婚,遭受的种种歧视;或者因为我眼高手低导致嫁得不好而产生的各式生活悲剧都归咎在我个人的原因上。仿佛一个婚姻的好坏全由女方承担责任,而男性在婚姻里面只是作为裁判。如果这个女性符合他的幻想,他就给这个婚姻做出好的评判。但凡女方有不合他意的地方,这个婚姻就是失败的,而他只是失败婚姻里的受害者。我因为这个长辈了好几天的闷气。因为我想不通为什么一个女性长辈会对自己的同性晚辈,说出如此伤人的话。现在回过头来,我觉得大概是因为社会觉得女性必须要结婚,这种传统观念有着根深蒂固的信仰。而一个女性的成功必然是拥有一段长久美满幸福的婚姻。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女性必须慎重挑选自己的结婚对象。为了让男方尽可能地留在自己的身边,所以得想尽一切办法迎合他,以他的喜好来改变自身。而保持婚姻所谓的秘诀,我猜想大概可以归纳为两个词:忍耐和顺从。然而,我从不认为一个人必须要结婚,也从不认为婚姻中夫妻的关系是讨好和被讨好的关系。我始终相信拥有健全人格的女性和男性,是在了解自身需求的基础上,寻找相互尊重相互扶持的爱人。而那些以经济视角,物质基础,作为解读婚恋关系的人,注定只会找到与他们一样寻求利益最大化的同类。他们会因为利益而结合,最终也会为了争取自身更大的权益而相互伤害。我现在对于如何拒绝他人想为我说媒的好意,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那就是坚定地说不。不管他们提多少次,或者把对方介绍得多么好,我都坚定地拒绝,因为我真的不想结婚。虽然每次他们听到这种理由都会说不结婚是会后悔的,但我觉得,一听到别人的想法与自己的认知不一致,就认为他人的想法会导致不幸的这些人,眼光难免有些狭隘,心胸也不见得宽广。可见这也是他们之所以可以对婚姻中的不幸,乃至灾难,视而不见,只说结婚好的原因。而我认为让想结婚的去结婚,不想结婚的就单身,各走各的路,各看各的风景。就像是结婚这条路,也不是天然就存在的,只是走的人多了,才有了婚姻这条路。相关阅读台湾为什么可以成为第一个同性婚姻合法化的亚洲地区?回复以下关键词获取更多信息不婚丨丁克丨
2022年5月26日
其他

台湾为什么可以成为第一个同性婚姻合法化的亚洲地区?

今天是世界不再恐同日,想来聊聊亚洲第一个通过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地区——台湾。2019年的时候去台湾拜访了几家致力于推进性别平等机构,非常感慨台湾在性别平等教育上领先我们太多。今天想写一写,台湾推进性别平等教育的过程。曾经充满性别刻板印象的课本台湾的性别平等教育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国小国中的教材中,还有很严重的性别刻板印象。比如国小的第一课《谁起得早》课文内容就是“爸爸早起看书报,妈妈早起忙打扫”,强化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国小第一课还有一篇课文讲到,“有的时候我爸爸没有出海打渔,又赶上我们的假日,他就带我和哥哥到海边去,教我们钓鱼的方法“;而另一篇课文则是:”昨天是星期日,我们三姊妹都在家,大姊看到家里有些乱,就要二姊和我跟她合作,把家里整理整理,我和二姊都答应了。“同样是假日,男孩子跟父亲外出钓鱼,女孩子就要待在家中整理家务。台湾的朋友跟我说,除了这些明显的课文内容外,那个时候的台湾课本还在很多方面强调了男女的分工与差异。比如家政课本中的主角几乎都是女性,而讲运动、实验的课本里,主角几乎都是男性。当时已经有倡导性别平等的团体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妇女新知基金会从1988年开始,对台湾的教材课本进行了检视,认为其中存在着大量性别刻板印象的内容,会影响到男孩和女孩关于未来的职业选择与人生规划。他们推出了《两性平等教育手册》,成为性别平等教育的先声。从彭婉如到叶永志1996年,台湾爆发了一件至今未解的悬案“彭婉如案“,这起事件大大推动了性别平等教育的进程。彭婉如是台湾知名的女权运动者,曾推动多项保障女性权益的法案,包括“妇女参­政四分之一保障条款”。△彭婉如1996年11月30日,在高雄为“妇女参政四分之一保障条款”彻夜奔走的彭婉如,夜间结束工作后,在路边搭乘出租车回到住处,却意外失踪。三天后,她的遗体在郊区被发现,当时她全身身中35刀,伤口深入胸腔,歹徒甚至还把右眼眼球挖掉,全裸弃尸。彭婉如的惨死触动了整个台湾社会,人们没有谴责受害者,相反,人们意识到,社会中针对女性的暴力一直存在,而这种肆无忌惮的暴力,与不平等的性别文化有着很大关系。彭婉如命案发生之后,社会各界力量很快行动起来,1997年年初,台湾通过并开始实施《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其中规定,中小学必须有“两性平等教育”,1997年3月,教育部成立“两性平等教育委员会“。(多说一句,今天在台湾的公交车、捷运上,都能够看到各种反性骚扰的标识,公交车设有专门的反性骚扰紧急铃,捷运站内的广播也一直在提醒乘客,如果遇到性骚扰,可以立刻通知站内的保安组。)而这时,不管是教育部还是民间团体使用的都是“两性平等”而非“性别平等”这样的话语,即认为性别只包含男人和女人,不存在其他的可能性。叶永志案的发生则改变了这一表述。△叶永志叶永志是台湾屏东县国中三年级的男生,他从小气质温柔,行为举动“很女性化”,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也因此,叶永志在学校经常受到霸凌,有同学曾强行脱下叶永志的裤子“验明正身”。△叶永志是一个非常温柔、体贴的孩子因为霸凌和嘲笑,叶永志在学校时不敢当着大家的面去厕所,只能提早几分钟下课偷偷去厕所,或者在上课铃响之后使用女厕所和教师厕所。△那时学校并没有在意同学对叶永志对霸凌2000年4月20日,叶永志在下课前五分钟举手向老师表示想上厕所,经老师同意后离开教室,但一直到下课都没有返回教室,之后被同学发现在厕所里,倒卧在血泊中,后经抢救无效而死亡。△叶永志妈妈从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不正常的”,他只是不同而已。叶永志生前的遭遇引发了人们对于多元性别议题的讨论:性别是否只有男和女两种?是不是一个男生一定要阳刚,女生一定要温柔?如果一个男生表现得阴柔、细腻,是否应该被纠正,甚至被霸凌?我们可以不认同自己的生理性别吗?我们可以与同性相爱吗?在叶永志案带来的思考的催化下,2004年,台湾终于通过了《性别平等教育法》,要求中小学每学期至少进行4小时的性别平等教育课程和相关活动,除了男女两性的性别平等保护之外,还涵盖了不同性别、性倾向、性别认同、性别气质的平等权利保护。《玫瑰少年》这首歌就是为了叶永志而写,在这里贴一个我特别喜欢的MV版本,还原了校园霸凌、同时又带着酷儿式的反抗的意味。台湾的性别教育课本长什么样?从《性别平等教育法》开始,台湾的性别平等教育开始了有法可依的时代,在教材编写中也需要符合性别平等的原则,“爸爸早起读书报,妈妈早起忙打扫”这类刻板印象已经被更为多元的内容取代。总的来说,台湾的性别平等教育包括性教育,情感教育和同志教育。性教育内容从国小到国中层层递进,从教小朋友保护自己的身体隐私,尊重别人的身体自主权,到认识男女生理差异,了解性器官,再到性行为。△台湾国小课本和性教育有关的内容(点击图片可放大)情感教育会教授学生如何处理亲密关系,包括该如何开始一段恋情,如何避免危险恋人,在恋爱中怎样与对方沟通,怎样走出失恋,遭遇分手暴力该怎么办等内容。同志教育即多元性别教育,旨在让学生们了解到不同性别、不同性倾向和不同性别气质,营造包容、多元、开放的校园环境,减少校园霸凌。△课本中同志教育的相关内容(点击图片可放大)然而,台湾在性别平等教育的路上高歌猛进的同时,近年来也受到不少保守团体的反对和攻击。比如台湾的朋友告诉我,尽管台湾没有没有“早恋”的说法,但也有不少家长仍然坚持认为,应该到了大学之后才能谈恋爱,所以反对在国中阶段就开始进行情感教育。还有一部分家长反对“过于露骨”的性教育,认为性教育应该偏向于守贞教育,而不要强调“身体自主权”等内容。台湾的朋友跟我们讲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保守团体的家长来到学校和学生们分享,她讲了一个苹果的故事。她把一个苹果交给学生,请全班同学在班级内传一遍,然后拿起这个苹果问大家,“这个被所有人都摸过的苹果,你还敢吃吗?”学生们回答“不敢,因为不干净”。那位家长这时说,“对了,这个苹果就像是一位女生,如果她不珍爱自己,和许多男生有交往,也会没有人敢要她。”△保守团体对性教育的误读、歪曲当然,争议最大的还是同志教育,在一些保守团体看来,同志教育就是让“孩子变成同志”的教育,因此极力抹黑这部分内容,甚至在2018年发起公投,要求教育部撤下关于同志教育部分的内容。台湾的性别平等教育之路还没有走到终点。但台湾的一位朋友告诉我,经过这些年各个团体的不懈努力,尊重不同性别、性倾向、性别气质的人已经成为了台湾社会的一个基本共识。“每个人都能比较自在地活着。”他这样告诉我。是啊,我想到在翻看台湾的课本时,里面不仅有引起保守团体不满的性别光谱的内容,往后翻,还有教学生如何与残障者相处的内容,甚至包括如何欣赏和烹饪不同国家的料理。和性别平等教育的其它内容一样,这些内容并不是在鼓励学生成为残障者、成为其他国家的人,而是让学生认识与自己不同的人,尊重与自己不同的人,学会和与自己不同的人相处。我想,不管是性别教育还是更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其实都是在教育人们平等地对待那些与我们不一样的人。而这,为什么要遭到反对呢?相关阅读跨越了性别之后,我可以光明正大地庆祝妇女节吗?回复以下关键词获取更多信息不婚丨丁克丨
2022年5月17日
其他

跨越了性别之后,我可以光明正大地庆祝妇女节吗?

从那之后,我每一年都会习惯地过妇女节。从早上起床开始,我便转发与女性相关的文章,随后挑选一部性别议题的电影在晚上看,让自己记住这个节日,向那些为女性权益奋斗的前辈致敬,再勉励自己在新的一年继续发声。
2022年3月8日
其他

面对七年之痒,黄阿丽说她想找个小三,并建议女性不要再假装糕潮了

除了批判一夫一妻制和大众对男女出轨的双重标准之外,阿丽还谈到了女性在性上常常表演的“假糕潮”。为了不冒犯男人可怜的自尊,女性常常会如“无师自通”般假装享受,却不敢简单地讲出那句“我只想回家”。
2022年3月3日
其他

残障人士能做的工作多出我们想象,但他们没有被提供平等的机会

视障者使用电脑和手机都需要有读屏软件,当你的鼠标或手指触碰到一款app,读屏软件就会告诉你,这是什么app;当你打开app,滑到里面的内容,读屏软件也会帮你读出来,你现在触碰到的是什么功能。
2021年5月1日
其他

“女权主义”五问:为什么不叫平权?田园女权这个词有什么不合适?

女权主义还意味着不断反思自己,以开放的、包容的心态接纳不一样的、新的观点;意味着要求自己用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那些和自己不一样的人,不管是社会地位的不一样,还是种族身份、自我认同的不一样。
2021年3月4日
其他

李诞道歉背后:谁在决定女孩买内衣?

对于内衣,我坚信普通男性对此绝对没有共情。女孩一般从十几岁开始发育,这本该是件美好的事情。但是就我观察,很少女孩子对发育期有着绝对美好的回忆,因为她们会觉得羞耻,或者说,环境会让她们觉得羞耻。
2021年3月1日
其他

女性早已准备好在职场上大展身手,社会却不断把她们推回家庭

倡导平等、尊重、多元的价值观,相信每个青年都值得不规矩的人生。这里聚集了100万+个不想结婚生子的年轻人。
2021年2月25日
其他

“你一个农村女孩,这样做最好”

倡导平等、尊重、多元的价值观,相信每个青年都值得不规矩的人生。这里聚集了100万+个不想结婚生子的年轻人。
2021年2月23日
其他

我和伴侣达成协议:付3倍工资,再回对方家里过年

几年的年过下来,我发现他的家庭,是非常典型的以父亲为核心组建的家庭,他们不喜欢松散的子女关系,他们强调和子女和父母的联系,喜欢组建大家族,喜欢自己在家族中的存在感,而这种感觉,在过年的时候最为强烈。
2021年2月9日
其他

比起黑长直,我更想做一个寸头辣妹

当下,小小年纪的我,并不知道如何把这件事向家长或者老师求助,只能一边默默承受着校园霸凌,一边祈祷头发快点长出来。或许只有重新变回那两根麻花辫,同学才不会取笑我,可以友好地跟我对话与相处。
2021年2月2日
其他

我相信爱情,也不恐婚,但始终更喜欢一个人

而我爸后来的很多年都是一个人,在我漫长又短暂的野蛮生长过程里,年幼的时候,专治的他压迫我,后来长大点,我就开始反抗,我主意很正,总是跟他唱反调。在长大点,他就彻底管不了我了,我也成了一个大人。
2021年1月28日
其他

独立女性的代价

倡导平等、尊重、多元的价值观,相信每个青年都值得不规矩的人生。这里聚集了100万+个不想结婚生子的年轻人。
2021年1月26日
其他

代孕,真的是“刚需”吗?

我也不认为血缘可以带来更高的相似度。很多人希望能拥有一个像自己的孩子,但是,承认吧,即使与你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也很可能和你完全不一样。ta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成长、成长成什么样,不是你可以左右的。
2021年1月19日
其他

一个残障女孩,面对的是更紧迫的催婚

倡导平等、尊重、多元的价值观,相信每个青年都值得不规矩的人生。这里聚集了100万+个不想结婚生子的年轻人。
2020年12月10日
其他

“妈妈怎么是神呢?妈妈也是人啊。”

倡导平等、尊重、多元的价值观,相信每个青年都值得不规矩的人生。这里聚集了100万+个不想结婚生子的年轻人。
2020年12月8日
其他

为什么我不想去我爸的单位上班

决定不读博的我,前段时间躲在旺角窄小的榻榻米房里,焦虑地寻找着工作的机会。没有实习,没有经验和人脉,从学术场里退出来的我一无所有赤身裸体的进入了劳动力市场,然后在就业寒冬里冻的鼻涕横流。
2020年12月3日
其他

前任出轨后,我放弃了对单偶制的追求

我也不例外。在发现前任出轨后,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很难过,不知道如何从悲伤中走出来。直到进入一段开放关系后,我才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执念,其实是源于一对一、忠贞的价值观,却忽略了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本质。
2020年12月1日
其他

作为跨性别,我可以自由地选择厕所吗?

于是,我开始学着站着尿尿。但学了几次后,我都以失败告终;有两次还因为尿到了裤子上,被妈妈骂了很久,甚至被她怀疑我是否生病了,才出现不能控制自己排尿的状况。从那之后,我只能无奈地继续蹲着尿尿。
2020年10月13日
其他

从什么时候起,“母胎单身”变成了一件羞于启齿的事?

倡导平等、尊重、多元的价值观,相信每个青年都值得不规矩的人生。这里聚集了100万+个不想结婚生子的年轻人。
2020年9月24日
其他

“我恨我妈妈”——生活在专制型父母的教养下的自述

倡导平等、尊重、多元的价值观,相信每个青年都值得不规矩的人生。这里聚集了100万+个不想结婚生子的年轻人。
2020年9月22日
其他

“你以后要成为大男人,干嘛跟一个女人计较呢?”

倡导平等、尊重、多元的价值观,相信每个青年都值得不规矩的人生。这里聚集了100万+个不想结婚生子的年轻人。
2020年9月17日
其他

我是人类自愿灭绝运动的一员,但我并不反人类

第二个理由是我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仍未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经常为这个不完满世界的阴暗面:谎言、伤害、强权、不平等、压迫、暴力感到痛苦,既然如此,我又怎么能创造另一个生命让ta也来经受这一切呢?
2020年7月21日
其他

亲爱的女孩,你有厌男倾向吗?

直到我开始关注性别议题,并做了一些与反性骚扰、反家暴有关的采访后,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个男老师对我的行为,其实是一种性骚扰。但当时一无所知的我,却是不停地苛责自己,陷入了“完美受害者”的荒谬逻辑中。
2020年7月14日
其他

是的,女人也会大便,放过她们吧。

这位朋友有另一位女性朋友,在另一个地方工作,她反复强迫自己的身体快速地拉“那玩意儿”——从隔间跑到厕所,然后再跑回来,努力转移人们对她可能在那里做的事情的注意力——这导致了严重的痔疮问题。
2020年7月7日
其他

为什么人人都爱《真心半解》里面的那个男生?

而像Paul一样的男生,少之又少,他们温柔、善良、沉默,有极强的共情能力,察觉得到他人所经受的,能够并且愿意换位思考,他们不会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也不会学到了一点常识就觉得自己掌握了宇宙的真理。
2020年6月4日
其他

真的没人想吐槽一下《真爱至上》里的性别观念吗?

倡导平等、尊重、多元的价值观,相信每个青年都值得不规矩的人生。这里聚集了100万+个不想结婚生子的年轻人。
2019年12月26日
其他

成为母亲,只是一种人生选择

生活中,女人与孩子的关系,通常受着两种貌似政治正确实则一文不值的观点的左右。第一种看法认为,女人生了孩子,人生才是完整的。第二种看法认为,如果你年轻时为了轻松快乐不生孩子,年老时一定会后悔的。
2019年7月25日
其他

《小森林》式的日本乡下,为何吸引了那么多年轻人移居?

听上去好像很美好,让人向往,然而要做出这个决定并非易事,在乡下的生活条件和物质水平当然还是比不上城市,所以首先你就得放下一切物质需求,能够接受可能会让你觉得单一、枯燥、无聊的乡下生活。
2019年6月27日
其他

我真的不喜欢小孩,我终于说出来了这个秘密

那种和小孩子交流时候故意装出来的声音,以及一些为了贴近孩子用的词语(什么“小鞋鞋“,”睡觉觉“),我每次听到都觉得尴尬和好笑,原谅我是个有尊严的成年人,我真的不想那样讲话。
2019年6月18日
其他

男性感染HPV可致癌,但为什么排队打疫苗的都是女性?

这样的名称或许加强了女性的关注度,却让大家对疫苗的认知变得片面,不知道它还能降低男性感染生殖器疣、阴茎癌、肛门癌、口咽癌等疾病的风险,甚至会反过来影响政府的疫苗政策、专注于在女性中推广而忽略男性。
2019年6月6日
其他

台湾为什么可以成为第一个通过同性婚姻合法化的亚洲地区?

上周去了一趟台湾,顺道拜访了几家致力于推进性别平等机构,非常感慨台湾在性别平等教育上领先我们太多,正好赶上昨晚台湾地区“行政院”提出保障同性伴侣缔结婚姻关系的专法,又是一个关乎性别平等的里程碑事件。
2019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