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蛇象头使用指南

小乌尔姆 乌尔姆之夜 2020-03-28
本文是乌尔姆第三夜演讲者文稿及现场讨论的文字回顾,文末有第四次活动“艺术和虚构在现实世界能以何为?”预告


文:Jacque,诡谲子,乌尔姆动物园
编辑:不不,迷糊
图片:莫莫,Revin
文稿录音整理:蒋不




写在前面:本文出厂🐭实艰难,尽管标题使用抽象文字“🈳️制🐍会与数字🐔圈”仍无法发出。因此乌尔姆动物园决定只在微信公众号发布选段,完整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到matters查看。欢迎来matters调戏我们。

 上半夜 
 技术哲学批判 
 Jacque 


大家好,我们今晚的主题是“🈳️🈯️🐍会与🌲字🐔🐩”。这个问题虽然是最近才被广泛地谈论,但是它并不是一个凭空出现的问题。如果我们要为它找寻一个思想史的根源,那么就有必要引入一个批判的视域——技术哲学批判。有关技术与社会/技术与权力之间关系的问题是一个崭新的问题,但是并不缺乏能供我们参考的思想资源。

首先要注意的是,虽然技术哲学从属于科学哲学,但是技术哲学却全然不同于科学哲学这样一门探索科学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哲学(科学何以可能),技术哲学从一开始就是以批判技术的形式出现的(scientific philosophy,an-ti technological philosophy)。由于古希腊哲学为技术定下的存在论位置,技术从来没有进入传统哲学思考的核心。(亚里士多德的体系:第一哲学/形而上学——自然哲学——实践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技术/手工; “制造”(makeing/poiesis)与“从事”(doing/praxis)的区别,制造是面向一个对象,而从事的目标是行动本身)在古典哲学中,自然物的本质是自主的内在蕴含的,而技术产物的本质是他律的外在的,受创造者支配的。因此技术难以作为一种主体性的东西成为思考对象,所以技术的哲学也一直处在一种搁置的状态。

科学革命之后,自然物与人工物的界限渐渐被消除,现代人的生活就是制造,于是相应发展出一种认识和制造统一的认识论。自然之物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统统成为了可被操作的“制造之物”(科技改造自然/改造现实),而技术的原则也在隐蔽地替换自然的科学(环保问题的解决办法:新能源?利用效率?)。这种“可操作性”的技术逻辑延伸进入了社会领域之后,可想而知将会产生的思想后果——同样用技术原则支配社会。

技术迅猛的飞跃和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让人意识到,技术也不仅仅是一种中性的知识,而是一种具有统治意志的存在。技术的定义不只是一种客体存在,一种操作过程或是一种知识,它同样可以是一种意志。关于技术最老生常谈的一种说法是:技术是没有善恶的,它的价值完全被使用者的道德决定。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技术中蕴涵着改变世界的意志(外在限定),道德的意志却倾向于改变意志本身(内在限定)。技术的意志是 “i will” 而道德的意志是 “i should”。所有实在之物必要时都必须听从技术意志的控制和调遣,换言之,现代技术塑造的世界时刻准备着供人操作和消费,一切实在物都在这样的意志下或多或少的变成了“持存之物”,一切实在之物都处在技术意志的笼罩之下。海德格尔把这种状态称为“座架”,它是一种对待世界的技术态度,这种态度决定了现代社会的“技术性”性质。

从这步论证开始,技术的使用就已经不是最初的简单伦理问题或政治问题,它被赋予了本体论的意义。雅克·艾吕尔在《技术社会》将技术定义为:人类必须生存于其间的一种新的环境,它已经替代了旧的,自然的环境。这一环境的特征是它不仅是人工的,它在涉及价值和观念时,它是自主的。技术不是作为影响政治的一个因素出现,而是政治通过技术得以确定它自身。因此艾吕尔认为应当向技术社会提出两个真正的问题:第一,在工具的世界中,人还能保持它主人的地位吗?(开发了工具的人是工具的主人,但是人类个体本身上在更大程度是技术和工序的对象,在摄像头技术之下人类大多数被当作一个客体的集合。)我们如何对发展中的技术进行控制?(技术员/科学家和政治家是否能控制技术?)第二,一种包含了技术的新文明是否能出现?

艾吕尔提出了技术与文明的三重矛盾,而这三重矛盾在由技术手段实现的摄像头社会中尤为尖锐:
1. 当技术实现自身的发展时它首先会将人转化为物质的对象,所以技术在确保人的物质幸福时只会把物质而非人放在首位,所以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人本主义的社会,它只有通过量化人才能发展自身的完善性。
2. 技术手段比以往的任何东西都更加地有效,而权力在某种意义上只以自身作为唯一的对象。技术发展导致权力增加使得行动的可能性没有了限制并且变得绝对。gouvernement的各种技术,它们合并了组织/心理/surveillance/治安的技术倾向于使政府具有绝对pouvoir。pouvoir一旦变得绝对就意味着价值的消失。如果人的根本上能实现所有事情,那么就不在不再有什么价值能够赋予他;如果行动的方法变得绝对,那么行动的目标就不再具有想象力。善与恶/正义与不义的界限就会被取消。
3. 所以最后一个矛盾是:技术绝不可能产生自由,技术将人类从旧的物质限制之中解放出来同时又为人类赋予新的限制。技术是理性实践与效率的整合体,技术将社会表达为一种必然的秩序和确定的过程,它不可能让自由的异端的以及无根据自发的领域渗透其中。

最后,我想用艾吕尔对技术的观点总结,艾吕尔把人对技术的利用看作一场“时代的赌注”(l’enjeu du siècle),技术是人与他尚未理解的力量之间的一场赌博。

讨论(省略,请点击阅读原文)






 下半夜 

 从规训社会到控制社会 

 诡谲子 


在目前学术界当中,对于监控社会的广泛关注,引发了一个叫做监控研究(surveillance studies)学科领域的兴起。从监控研究的角度来看,有几个奠基性的文本是不得不谈论的,那就是福柯的《规训与惩罚》与德勒兹的《控制社会后记》。我今天就想要简要地来对这两个文本进行一次梳理,主要想从范式转移的角度来看看从规训社会(disciplinary society)到控制社会(society of control)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变化。


福柯,规训社会,全景敞视主义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第三部分的最后一章专门来谈论了规训社会当中的权力运行机制是如何通过全景敞视这样一种隐喻模型来进行运行的。实际上,福柯是提出了一种新的权力形式,即微观权力。这样的微观权力弥散在整个规训社会当中,主要通过对于主体(subject)持续不断的凝视从而达到使主体将规训内化,换言之,自我审查。这样,主体就可以在规训社会当中被重构(reconstruct),成为这个社会所希望生产(produce)的人。


如要理解规训社会当中的权力机制的运行有何独到之处,那我们就不得对比一下古典社会和现代社会当中的权力表征,从而一窥其貌。


在古典社会当中,也可称之为主权社会(sovereign society),权力是统治的目的;而在规训社会当中,权力是统治的手段。在主权社会里,主权者对于权力的关注体现在国家的领土,人口,健康,和被统治者的忠诚。相反,在规训社会里,权力更多地是作用于个人,主体,这种最基本,最微观的层面。例如,我们依然能够在《白鹿原》当中看到些许主权社会的影子,即权力的触手最多可以触及到的是县乡一级行政单位。而整个社会最民间的层面依然还是需要靠民间自组织形式(如宗族)来进行维持。换言之,在主权社会当中,主体依然留有抵抗权力的空间。而在规训社会当中,所有人无一例外必须经过各种封闭机构来进行规训,从学校到兵营,从兵营到工厂,从工厂到监狱,从监狱到医院。曾经在主权社会当中所留有稀薄的喘息空间,也被权力所侵蚀。这就是规训社会当中的可怖之处。


那么,在规训社会当中,权力是通过何种形式/手段来达到其目的呢?


首先,顾名思义,权力以福柯从边沁那里所借用的“全景监狱”这一建筑学模型来展开它的触手,将所有都囊括与持续不断地凝视之中。除此之外,权力用一种叫做“树立典型”(normation)的方式来对个体进行改造。“树立典型”是建立一种规范/常态(norms),通过这样的规范就可以将人划分为正常的/符合规范的(normal)和不正常的/不符合规范的(abnormal)。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为权力的运作提供了借口,它们借以通过对“正常”的赞扬从而对“不正常”进行“正常化”。也就是说,这里的二元对立假定了“正常”的核心地位,从而给予“不正常”一种次要的,有缺陷的内涵。权力的话语不仅仅作用于处于次要地位的“不正常”,同时也施加在“正常”的身上。我们可以从福柯早期的研究著作就能看出,权力是如何压迫“不正常的”(《古典时代疯癫史》,《性史》)。


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手段出现在各种封闭机构当中,那就是考试。考试以科学的面貌进行伪装,实则是权力的持续不断地规训而已。换言之,每个主体在考试当中所作出的正确答案都是一种通过知识话语包装的权力而已。这种情况在我们国家是非常熟悉不过的,不是语文考试当中令人发指的语文,就是政治考试里当中的各种意识形态再生产。想必,大家对这种东西都感到十分亲切。


德勒兹,控制社会,企业


德勒兹跟随福柯的脚步,看到了一种与规训社会不同但是更加激进的权力模式,他把这种社会称之为控制社会。而整个监控研究的元理论大多也都是从德勒兹这里出发的。我们姑且可将其称之为一种“后福柯主义”的监控观。


与福柯不同,德勒兹发现在更加晚近的时代里,由于消费主义和电子技术的兴起,权力也从规训社会那种作用于主体的权力,发展到了在控制社会当中超越主体的权力,从而更多的是作用于主体的表征(the representation of subjects)。换言之,在规训社会当中,主体依然存在,即便他被权力所规训,但不会像在控制社会当中,权力可以直接穿越主体,将其忽视,从而把主体分解开来。主体也就这样从个体(individual)变成了分体(dividual)。


如果要理解德勒兹的洞见,我们就不得不继续比较一下规训社会和控制社会之间有着怎样的不同。在规训社会里,权力的实践场所是机构;而在控制社会当中,机构都成为了企业,从而消失了。我们可以从很多赛博朋克作品当中看到这样的情景,最终掌握整个国家权力的中枢并非是政府而是企业(《银翼杀手2049》,《战斗天使阿利塔》,《大侦探皮卡丘》)。


在规训社会当中,尽管权力是作用于微观层面,但是其背后依然是以国家的角度来进行着一种长远的规划,这样的考虑会更加全面,完整;而在控制社会当中,由于是各种企业来进行思考和规划,他们的目的永远只会关注一种短期的利益,而且也都是非常片面性的思考。在这个过程当中,每个人,不论是员工还是消费者,都会被企业持续不断地进行考核(assessment)。因此,德勒兹用modulation一词来描述主体在控制社会当中的情形,由于modulation的中文翻译调制解调器在这里起不到任何帮助理解的作用,我姑且就拿英文做指称。Modulation意味着个人处在一个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流变更改的系统当中的处境。也就是说,如若个体想要适应这个系统,那么他自身也需要随着这个系统不断地进行改变。例如,五六年前,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那里的石油专业非常热门,因为当时油价很高,也聚集了非常多采油公司和矿场,我有朋友就去那里学了石油工程专业。然而,没过两年,由于美国打压伊朗,国际油价暴跌,同时也因为美国那里的采油成本更低廉,很多人就离开了阿尔伯塔,使得整个省份就业率大跌。而我那位学石油的朋友也不知所措。这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modulation的例子。


更进一步,当我们来注意权力运行场域的差别时,我们能够发现,在规训社会里,我们能够清晰可见地看到权力运行于机构当中,这是可见地;而在控制社会里,机构消失了,我们从一出生就被控制着,调制着,权力的运行场域成为了不可见的,同时其作用于更加抽象的层面,即主体的表征,例如消费者的购物习惯,生活习惯,健康指数,睡眠程度,饮食偏好等等数据都可以被用来编织起这张控制的无形之网。


而且权力也并不会像在规训社会当中会关系主体的死活,它只关注如何控制个人进入社会/系统的access(访问途径)。因为,在控制社会当中,权力对于开启或关闭个人进入社会的访问途径是一如反掌,比如社会信用体系可以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讨论(省略,请点击阅读原文)






 乌尔姆第四夜:2019-12-13
 主题:“艺术和虚构在现实世界能以何为?” 
 上半场:主题演讲 
 演讲人:谭香山,Lensmaker 
 下半场:自由讨论 

往期回顾

乌尔姆第一夜:暴力与正义
乌尔姆第二夜:从“全面内战”到“例外状态”




我们的智性生活正遭受着威胁。
空洞的意识形态话语占据了道德高地,
边缘人的存在本身岌岌可危。
风暴的轨迹难以预测,但气压的异常足以让我们紧张起来。
在世界秩序变化的关键时刻,
掩耳盗铃或是隔靴搔痒,将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我们需要严肃鲜活且诚实的讨论,
在漫游途中搭建营帐,守卫议事自由。

乌尔姆之夜是一场偶然的相遇,它没有任何终极目的,
因为任何神话在当下都会即刻变成一场喜剧。
这是一场理论、反思和跨学科的歌命性联动,
意在打碎一切神话的前提下,无限拓展公共言论空间。
这是一场根植于当下、聚集在案厅、活跃于街巷的解放性实践,
其中没有一个成员,也拥有一切成员。

 未来讨论,主题开放,不限学科,由参与者共同讨论决定。
 活动目前在巴黎,想要参与讨论或加入团队请联系小乌尔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