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游北太湖·闻声寻史知望亭 | 驿站



第三期:驿站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作过一首题为《望亭驿酬别周判官》的诗,诗云:何事出长洲,连宵饮不休。醒应难作别,欢渐少于愁。灯火穿村市,笙歌上驿楼。何言五十里,已不属苏州。

诗文虽然写的是白居易为好友深夜践行,但从诗的题目,即可知望亭当时是一处驿站。借酒消愁的诗人受驿站喧嚣热闹氛围的感染,渐渐地忘记了离愁,可见当时望亭驿的繁华。



唐朝以来,这座驿亭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诗人们在此记录了盛世繁华,也记录了乡愁之苦和离别之痛。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望亭驿站的历史。


望亭运河公园的望亭驿内景


所谓驿站,就是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或往来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实际这驿与站是有不同功能的:负责一般公文传输的称为驿,而专为传送军情奏报的称为站,只有集两种功能于一体的,才可称为驿站。


那么,望亭是什么时候开始设立驿站的呢?


望亭运河公园的望亭驿内展陈


据明洪武《苏州府志》记载“有望亭驿于运河西岸南面”,自古是水陆驿,建在吴门口,自此进入江南东道。望亭驿原名御亭驿,《太平寰宇记》云:“御亭驿在州(常州)东南一百三十八里,与地御亭在吴县西六十里,隋开皇九年置为驿,十八年改为御亭驿,唐李袭誉改为望亭驿。”可见这里的驿站确实是隋文帝初年所设立的。



历史上的驿站,属官办机构,承担着一定的政府职能。驿站派有提领,也就是总管,称为“驿丞”。官秩虽未入流,但他执掌驿站的一切事务。手下有“驿卒”与“驿夫”。驿站所有开销费用,均纳入赋税进行征收。另外,驿站还有自己的房产、马场,有些驿站拥有自养土地,甚至设有花园,如胥门附近“姑苏馆驿”的百花洲。这主要供往来官员休息与住宿,其功能很像后世的 “招待所”。

驿站大都建有“驿亭”,往往建在高处或比较显眼的地方,这既是过往人员的游憩之所,更是“驿站”最明显的标志,兼带有计问里程的作用。故杜甫诗中就有:“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之句。



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自京口至余杭的江南大运河开通后,“御亭”驿的地位尤显重要。因为运河与太湖之间形成了狭窄的陆路通道,“御亭”成为常州抵达苏州的必经之地,同时它又紧依水运动脉大运河,重要性不言而喻。

到了唐代,望亭已是烟稠密的聚居地,所以白居易诗中才会有“灯火穿村市”之句。但它夙为往来通衢,又位于苏锡通道的隘口,所以又是兵家必争之地。晋咸和三年(328年),苏竣之乱时,王舒假顾飏监晋陵军于此。明代倭寇入侵,也曾数次到望亭掳掠。

清代末年,太平天国进攻,和清军收复苏州过程中,望亭亦多受骚扰。可见望亭作为“古驿”,在和平年代对邮传与通讯,是何等的重要;而在战争发生时,它的被掠与被毁,也是首当其冲的。

几经战火焚毁和迁移之后,驿站于 1913年裁撤,共历时1315年。


望亭运河公园——望亭驿


如今,在望亭镇的运河公园内,打造了千年望亭、望运阁、望亭驿这三座文化主题展馆。



望亭驿不仅以多媒体的展陈重现了古时驿站的情景,科普了驿站的历史,而且又给驿站附上了新的功能——将驿站与党建相结合,成为广大党员服务群众,学习党建知识的舒适场所,成就新时代的“运河红色驿站”。



云游北太湖—闻声寻史知望亭往期回顾


>>>第一期:御亭<<<

>>>第二期:变迁<<<


下期预告: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到过望亭,接见了望亭驿官,参观了皇亭碑。望亭是个小地方,本来乾隆帝是不会在这里停留的。可是,望亭居然留住了乾隆帝,而且乾隆帝还见了望亭驿官,赏了个从六品官。这是怎么回事呢?下一期,我们讲述皇亭碑的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