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馋游记丨理遵新雅,道法自然 —— 访上海福和慧素食馆
无论对福和慧,还是卢怿明师傅,我都神往已久。
沪上中餐,卢师傅必有地位。其主理的福和慧,以及福系列餐厅,闻名遐迩。就连顾问的雍颐庭,都是米其林一星食府。长三角不少名厨,也多少受卢师傅指点,可谓宗师在在了。
而福和慧连续多年得米其林一星,号称沪上最佳素食馆,自然让人动心。我周日作为评委,出席东方卫视“东方食刻”的颁奖典礼,旁座是 Best 50 中国区和韩国区的主席。她也向我力荐,福和慧相当出色,值得一试。
如此看来,必须成行了。
愚园路是上海颇风情的街区,洋房餐厅也多。福和慧的门面不算起眼,内里却别有乾坤。
我们用餐安排在二楼,一楼是颇大的宴会空间,长桌可坐二十余人。内里摆有不少店东的私藏,其中还有一副于右任的字。我是看不太懂他的草书,发给家母,她倒很快认出内容来。书法一事,果是积年之功。
“澄潭一轮月,老鹤万里心”
福和慧的套餐有三种,每位580、780或880,不设散点。580算基础赏味,780是常规菜品,保留了不少经典菜式,根据时令微调。而880则是季节餐单,如今这份在月底便会完结。
当晚我们用了880的套餐,另有配茶(tea pairing),标价280/位。在米其林等西方中心的评价体系下,围餐制与配酒制,是中餐两大格格不入之处。若能以茶代酒,怕也是一个独特创新,自当一窥究竟。
很快,精彩的旅程开始了。
棉花糖,树莓与蓝莓
前菜三味,首先是浆果类的棉花糖。
棉花糖绝非寻常市面售品,入口不须嚼动,慢慢化开。冷感恰到好处,带些许浆果的独特酸香。两样配果选的也好,树莓不太酸,蓝莓不太甜。取的都是爆浆清口的路子,相当得体。
西兰花蓉,奶油与西兰花薄片
第二道,是西兰花主题的创作。
西兰花营养价值虽高,但因有臭青味,引人不喜。福和慧以淡口奶油拌之,压制臭青,还把西兰花蓉聚合一处。为使口感更丰富,用薄脆片托底。一入口,只有西兰花的清新爽利,与棉花糖的水果香气形成鲜明对比。
不过,前一道的浆果可食,这里的白花菜便只能看了。
甜菜根丁,玉米面脆筒
到了第三道,颜色上更鲜艳,而风味上也更浓郁了。
甜菜根带强烈的鲜甜气息,许多餐厅都爱用来做汤或酱。福和慧以玉米脆筒承之,收油极好,毫不腥腻。玉米的淡雅包裹甜菜根丁,口感上也因循了前一道香脆与糊蓉结合的思路。由浅入深,至此收官。
两款玫瑰的起泡冷茶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道配茶也相当出色。
品尝前菜时,这杯佐餐酒似的冷茶便上了。还微微起泡,愈发像餐前香槟。然而,此茶无任何甜腻,与市面常见的玫瑰制品大相径庭。
两款玫瑰,一款主色,一款主香。使整款茶白嘴无甘,但香味细密悠长。吃一道前菜,喝一口茶。先是微微起泡,带来舌尖刺激。随后把上一道菜的记忆恭敬封存,再迎来下一道。
若是喝水,只会冲刷味蕾,并无清涤之效。这款玫瑰茶的妙处,就在可让人每一次都以全新姿态迎接菜品。若不配餐,单品时也层次多样,可供赏玩,使人赞不绝口。首道配茶,便留下深刻印象。
前菜结束后,才算迎来第一道菜单上的料理。
此季正是食笋时节,香甜脆口,不带苦涩。福和慧以笋开篇,本是题中之义。
但卢师傅不甘只做一样功夫,还配上冰草、海葡萄、冰珊瑚和旱金莲叶,上桌时淋上和风的昆布酱油。冰草与海葡萄皆清爽,近几年许多食肆也爱用,但此处能与笋形成对比。皆因笋的体积较大,酱油蘸上也只能覆盖表面。由外及内,可见证笋的不同风采。冰草和海葡萄,要么与酱油充分融合,要么稍带,并不及笋的变化万千。
更不用说,食材都有山野水泽之趣,酱油更显其鲜。笋为山珍,昆布为海泽,可谓交相辉映。
随后的汤羹,菜单上只写了“冬瓜”二字,但意蕴却远不限于冬瓜。
福和慧的菜单相当简朴,往往只列明主要食材与配料,如“笋”、“冬瓜”等。要一直到上菜,才知道如何演绎。此处说是冬瓜,但汤内有冬瓜球、霸王花和杏仁,炖煮三小时以上。细细品之,才发现都是配角。
真正的主角,是这道清汤的底蕴 —— 菌菇。
以菌菇吊汤,则香味浓烈。若有大肉还能压制,纯素则菌香如脱缰野马,驰骋恣肆。因此,冬瓜以其清丽,干霸王花以其稳重,杏仁以其坚果香气,共同制住菌菇的野性。使之香味驯服,又不失本来面目。出场的是三位佐使,汤底望之则清淡如水,谁知正主在内。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实乃妙趣横生。
但是冬瓜呢,不是以它为主角么?
冬瓜风味看似丝毫不显,但想想,若没了冬瓜,则菌菇的风采难以发挥。其余食材,都能想到替代之物,唯冬瓜舍我其谁。这么看来,冬瓜的真意不在显,而在藏。守拙抱朴,万法皆空,也对得起福和慧的宗旨了。
两道过后,迎来第二道配茶。还摆了一排杯子让我选,既然喝乌龙,我还是选了最素的。
这一道是台湾的“东方美人”,得名自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实则是白毫乌龙。说是乌龙,但其发酵极重,接近红茶。因此苦涩很淡,带些许熟果香气。
这道配茶主管其下三道菜,配得也颇得体。宴后茶叙,我选的也是这款茶。
第三道的主角是芋艿,却又不仅仅是芋艿。
芋艿蓉泥作球,里面是赋味略淡的咸蛋黄。外层裹了藜麦炸过,乍一看像稍稍放干的荔枝。其上是莴笋丝,其下是菌菇汤与番薯叶。夹起滚蘸了汤汁,咬开吃。
芋艿细润绵滑,但香味不强,也不似山药泥般发孱。若是直接糊了一团,或搓成丸子,便失之简单。卢师傅精心炮制,使其成了点睛之笔。
外层藜麦咬开后,芋艿便溜了出来,而咸蛋黄也争着出场。藜麦与之味,芋艿与之形,故咸蛋黄绵滑而带咸鲜,仿如两者孕育的结晶。而与莴笋丝、番薯叶同食,都靠芋艿在其间沟通牵连。它像一位得体的女主人,把待客之家收拾停当,让每一位都兴尽而归。
接连两道,都是以成人之美显其身的料理。我想除了食材秉性,也有卢师傅的个人思考在内。能以烹饪见机,是入化境了。
第四道银耳,据说褒贬不一。
无他,就是有人不喜欢其下的荠菜蓉,认为草腥太重。不过荠菜有时就是吃这种秉直率真的清新之味,去了太可惜。不喜欢的话,换掉便是。
就我而言,非常欣赏。
银耳并不只一味爽口,而以炖煮带些许软糯,但也不到银耳羹的地步。荠菜蓉细密得体,更突显了清丽到乃至有些锋锐的草木气息。把银耳和荠菜蓉拌开,银耳内心还很滚烫,正可一边吃一边放凉。等到嘴边,则温度恰好,不至于影响口味,实在是妥当极了。
银耳片片分明,却入口迤逦,是刚中见柔。荠菜每每醇厚,却通鼻清雅,是柔中带刚。两者相间,调和阴阳。
至此算上半场结束,下一道菜是过渡用的。以银耳荠菜作结,无可匹也。
若说前几道都如名士风流,开阖天地的话,那第五道豌豆则小清新得多。
豌豆到断生脆嫩,一口咬爆,汁水四溢。这样的豌豆好是好,但前期的臭青须去除。卢师傅选用莲子泥和葛仙米,拌开同食,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莲子味道不彰,但恰恰压住豌豆的臭青。这是卢师傅这几道菜一直延续的风格,使食材风味颉颃上下,互为表里。而我第一次这样吃葛仙米,以往多是炖煮。葛仙米的味道不强,但保留软糯口感。使豌豆的爽利与莲子泥的糊烂之间,不至于有太强冲突,有搭桥之意。配上梨花木小勺,尽可大快朵颐。
至此,配茶也尽。接下来,便是几样更华丽的出品。
第六道牛肝菌,用的是熏烤。
上菜时,先有一个半透明的小瓮。其内是红柳木串起、葡萄藤熏烧的牛肝菌。另有一黑碟,为白芝麻酱、小红葱和七味粉。揭开小瓮,烟熏火燎的气息散尽,则可取出牛肝菌串。白嘴吃、蘸酱料吃、与串烤的番薯叶同吃,悉听尊便。
福和慧的牛肝菌肥硕异常,尤其是柳串顶头最大的切片,最宜直接入口。带些许油脂香气的牛肝菌,略赋海盐,在齿间澎湃炸裂。山林呼啸,疏条艳日,藤蔓垂摇,碧苔波卷。一瞬间,仿佛置身密野,把人带回原始时代。
若蘸白芝麻酱或七味粉,也有不同滋味。白芝麻酱醇厚却不粘滞,配牛肝菌的肥厚也好。七味粉则添了些许野性,刺激气味恰到分毫。或是用番薯叶裹之,有些许生菜包的风情。
一串食尽,恍惚莫名。鲜肥滋味之享,原来素菜也可得啊。
享用牛肝菌之际,上了第三道配茶,但我却不甚满意。
这道配茶主管颇多,一直到甜品前都是它。选用贡品普洱,但为了去陈气,加了新疆枣干。平心而论,若单独品茗,我还挺喜欢。但枣干把普洱的香气取代了,没了悠远的茶香后调,反变成枣香。虽不甜腻,但却不搭菜肴。
若为了避免陈气,实则选更好的普洱即可。福和慧的配茶收费不匪,理应有所要求。我恰好前一天拜访一位朋友的创业空间,他请我喝七十年代云南邦威出口台湾的普洱。清流雅逸,远迈俗伦。与之一比,高下立见。
经理介绍,福和慧的配茶做了约一年,实则还在摸索。我也不苛责,毕竟他们菜品和配茶,两条链条上都做得很好,但问题是匹配有待提升。我深知这种匹配,绝非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而是几何级数的难度增长。他们敢做配茶,是拓荒牛,我们也应多包容鼓励才是。
配茶的器皿倒有趣,以八仙酒壶为公道杯,我还是第一次见。
第七道,是我期待已久的沪上名馔 —— 扣三丝。
此处是素三丝,即莴笋丝、茭白丝和豆干丝。外层是两样蔬菜,里面是干丝,上面铺着杏鲍菇片。扣三丝脱胎自淮扬菜,自然刀功了得。三样主料切丝,粗细均匀,然后陈列于碗,扣住蒸透。上桌时,丝缕飘摇,文雅清逸。福和慧版注入酸辣清汤,应以胡椒根、白醋等烹煮调制。在如墨的黑碗中,更添神采。
茭白与莴笋皆当造,前者鲜嫩,后者清爽。干丝虽有嚼劲,但与二者一比,反而温婉起来。酸辣清汤与蔬菜清香,都入了豆腐里,也把豆腐的风味激发出来。无味使之入,有味使之出,这是厨中明理。而豆腐恰在有味无味之间,素版三丝更显其妙,而非只管收味承味。酸辣清汤若白嘴喝,显得太刺激。但配上三丝,则有举重若轻之义。如飞燕作掌中舞,不选丽人左右,而配胡麻大汉一般,饶有意趣。一道素三丝,让人食之生出筝鼓齐鸣的感受,当真了得。
福和慧的菜,很难说得上有多么中式,虽然技法上还是中菜底子。但这道扣三丝是实打实的出品,没有任何马虎。我虽未拜访其余福系列餐厅,但以此足见卢师傅功力的炉火纯青。
第八道菜,是主食松露饭。此时侍应问我们是否要加几款点心,本就来试味,当然要加。孰料,这道松露饭让我不甚满意,反而点心救了我们。
陶煲一上,我们便笑了,这是煲仔饭嘛,两广人最熟悉了。不过正是这个煲仔饭没把握好,毁了这道料理。
岭南爱吃籼米,煲仔饭用的也是籼米。无论起不起焦底,基本的干身与焦灼感还是要有的。福和慧为了匹配松露,选用粳米,水份更多,也不起焦底,这非常正确。然而,酱油却出了问题。
煲仔饭豉油普遍偏甜,店家一般自调,普通人买李锦记的出品也够了。我有一位朋友,用威士忌还是白兰地自调,那是私家赏玩了。福和慧的豉油更甜,毕竟要照顾上海人口味,无可非议。但其用量太多,完全盖过了松露香气。
煲仔饭用豉油,除了赋味,还为了起焦底。大火滚开,转文火炆煮,水下去后,就顺着煲边淋豉油,中间淋不淋另说。尔后再炆,视情况下料与收火。煲仔饭的配料一般较重,都是赋味或腌制的肉类。但此处配松露,还按这个量下豉油,就喧宾夺主了。
我尝试只取未被沾染的米饭,配一片松露,能隐隐感受其精彩。然而整煲饭变成酱油拌饭,松露如金箔一样成了摆设,太可惜。饭是好的,酱油是好的,松露也是好的。但失之毫厘,谬之千里,让人扼腕。
所幸,两款点心都很出色。
煎饼外壳生脆,带米面香气。收油妥当,已是一流。配上周庄咸菜,更是妥贴。
因无肉糜,咸菜不能太干太咸,选湿嫩些的最好。周庄咸菜是沪上名产,白嘴吃都很棒,遑论配煎饼。外脆内软,本就是大多数人喜好的口味。
荠菜小笼包更是出色,让我赞不绝口。
小笼皮薄,夹起一提,又不散漫。荠菜剁碎混香油,比之荠菜馄饨,以油香代肉,更添清新。食之自然也不必蘸醋,稍稍吹凉,入口还有油水带荠菜香气,细细滋出。比之蟹粉小笼,也不遑多让。
我趁热吃了一个,又稍稍放凉吃了一个。感慨到怎么就不另作点心呢,这还是隐藏菜单,不时可备。否则为了这口荠菜小笼包,配碗粥,我也愿意花大价钱。
不过吃完点心,晚饭也近尾声了。
四款配茶,终于来到最后一款。龙井,配广西丹桂,以滴漏咖啡的灵感处理。
冷泡的中国茶,我喝过最出色的,是广州已结业的小店“NAGI”。福和慧用滴漏法,味道自然要寡淡一些。入口如水,尔后才有些许风味渗出。我倒没觉得不好,毕竟这与更能萃取风味的冷泡,是不同取向,或许福和慧认为这种雅淡最宜。只是对我而言,冷清了一些。加之甜品与四样小点都非热食,吃到最后,腹中多少有些纠结。
甜品,即第九道菜,是以蜜桃为主题的料理。
左侧是雪媚娘版的小笼包,里面是蜜桃与百香果的混合,但只取风味。内馅是处理过,没那么甜但分外爽口的蜜桃丁。味道是好的,但点心冷,配茶也冷,我只能慢慢品尝了。
右侧的出品倒很不错,得我激赏。主要是蜜桃雪葩,清新爽口,最妙的是下面的香茅冻。敢用香茅的师傅不多,毕竟国内除了粤桂琼滇一带,甚少接触这类香料。要用,也往往被东南亚影响,是热处理。此处的香茅冻,保留了香茅清甜,还有些许独特的香料气息,但不会浓烈到让人生厌。冻内混了草莓片与蜜桃片,蜜桃自然也是处理过,没那么甜的。使这道香茅冻不仅口感上有起伏,味道上也以香茅为中心,忽重忽淡,左右摇曳。如巨浪小舢,历险为夷。若是惊醒过来,吃一口雪葩,或喝一口冷茶,又能平复如初。
除了这道甜品,饭后小点也不错。
姑娘果,外面有一层薄薄的蜜渍。一口咬下,唇膏般的蜜渍散开,姑娘果的清爽鲜甜爆浆出来。一扫此前的生冷,又把味道拉回平和之中。
核桃酥也好,内馅用的是果仁。核桃香味并不浓郁,与姑娘果匹配,又能串起之后的巧克力。在设计上,很见心思。
黑松露巧克力,就是标准的好。这道小点不少地方都有,但许多总舍不得下黑松露,导致香气高不成低不就,只余下惹人生厌的“怪味”。福和慧里,松露与可可交相辉映,很棒。
枸杞桂花糕,回归了中式点心的样式。今晚的料理,自牛肝菌之后,在食材上或手法上,都有大张旗鼓之处。以枸杞桂花这种养生孖宝结束,也算回归福和慧凝神静气的格调上。
应该说,福和慧的菜式安排并不特别中式,但其审美则带东亚文明的虚极静笃。更重要的是,立足上海使之有极佳的国际表达能力。我相信,外国人也一定能欣赏福和慧的素食。
单独的审味,全餐的设计,这都彰显了福和慧不俗的功力,以及优良的团队管理能力。虽还有提升空间,但假以时日,必能使福和慧更臻完美。我相信卢师傅和他的团队,一定能给我们这样的惊喜。
功架牢靠,走得才稳。眼界开阔,走得才远。薪火相传,脚印才深。
做人做菜,修事修心,无外此理。
(注:本文图文原创,转载请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