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馋游记丨城中村里的小小乡愁 —— 访广州“吴川好味来”餐厅
说起吴川,恐怕不少广东人只知道在粤西。至于归属湛江还是茂名,估计一时半会说不清,还有人以为在阳江。于我而言,对吴川的所有印象,除了小学时一位成绩优异皮肤黝黑的女同学,就是大名鼎鼎的“金九月饼”了。
真的,所有吐槽五仁不好吃的人,我都推荐试试金九。吃过还觉得不好吃,那就是口味差异,而不一定是吃了不靠谱的五仁从而得出错误印象。
因此,当听闻广州城中村里有一家著名的吴川菜,值得绕过各种成衣加工作坊深入拜访时,我便摩拳擦掌。“好味来”这个招牌也足够吸引,一方面彰显对出品的自信,有凤来仪;另一方面也表现对家乡的殷殷寄望、拳拳之心,颇让人动容。
“无鸡不成宴”,整个白话地区对鸡都有高度的执着。
粤西一带的白切鸡与珠三角一带的有别,具体表现在鸡种与呈现手法上,实则背后是审美差异。珠三角地区追求鸡种细嫩,不少追求用未婚育的“鸡项”,卤水调得也比较淡雅,蘸料只姜蓉与油,有的也下葱。但以湛江为代表的粤西一带,认为鸡肉最好紧致甚至爽弹,皮下脂香要突显,蘸料里也有豉油和沙姜。这本是不同风貌,没有可比处,如同潮汕肠粉与广府肠粉不可比一样。
于我而言,肯定是吃珠三角风格的较多,但偶尔改换粤西口味也好。无奈现代人饮食结构已变,要是太过肥腻的白切鸡,虽然很香,但吃不了太多,一如芋头扣肉。吴川的风格就比较好,相对折衷。虽地域归属湛江,但白切鸡的风格与茂名、阳江一带更近。鸡肉看似丝缕分明,但毫不柴老。油香而不腻,骨硬而皮黄。还附了几件鸡红,这种装碟方式,也非常老派了。
都说适口为珍,比起城中其他湛江鸡,这只吴川鸡确实更对我胃口一些。
吴川虽临海,但陆上珍馐也不少。实则从粤北到粤西,所谓“唐猪”、“花猪”、“土猪”者,也是著名的农产品。我不清楚斯店的货源猪种,但其白切粉肠与猪肚,却料理得很好。
猪肚爽弹,厚身。既有肉质的醇香,又有自身独特的嚼感。不少地方的猪肚都爱下太多卤水,有时是为了掩盖让人不喜的腥味。实则若猪种过关,以淡味调理就很棒,还自有一派清雅从容。
粉肠不但要干净,且肠管不能韧,附膏不能腻,粉脏不能苦,也见功夫。此处收拾干净,微微可见几丝网状血管。啖之初始无味,此后粉脏尽出,越嚼越香。略略蘸一点沙姜豉油,够了。
店面图我用了一张网上的,实则怎么拍都差不多。简陋归简陋,还是要看具体出品。干净爽利,那就是好餐厅。
天暑酷热,要了一款很有在地特色的汤 —— 薄荷沙螺汤。
斯店的水产也颇有名,有人认为索价偏高,但我觉得对得起价格。实在受不了,不点就是。沙螺他们用的都很硕大,故极肥美,鲜甜无匹。用薄荷一滚,顷刻可上桌。
薄荷的幽香沁人心脾,虽刺激,但在味道上并不喧宾夺主。沙螺虽是主角,但完全放任,容易产生金属涩感。只是下猪肉等,又破坏了淡雅的海洋气息。故用几小段粉肠镇住,提供了荤肉底味,又托起了沙螺的爽弹。
朋友食之,感慨怎么那么像东南亚。我笑称,环南海地区,庶几近之罢。
既然论及水产,不得不提此处的炒海蜇和马鲛鱼丸。
海蜇是许多人热爱的食物,但往往都用醋拌处理,而且多用片用边。海蜇爽脆,但不易入味,挂浆也难,故炒海蜇本质是稍稍赋味即可,主要求其爽脆。与大豆芽一起,两种爽脆各得其所,很妙。
马鲛鱼是南边的叫法,北方所谓鲅鱼,即“蓝点马鲛”。马鲛鱼肉质肥美,紧实而自带咸香,做成鱼丸也非常弹口。不施粉黛,只与丝瓜同炒,清甜之中逼出马鲛鱼丸的鲜美,简单而独到。
选料、运输、烹制,少一样功夫都不到家。虽然藏在城中村里,但店家态度非常认真,足以赢得赞赏。
主食方面,他们还提供独特的白鸽粥,可惜我一直无缘尝试。吴川一带也爱吃香油捞粉,虽然此物在外地以化州产最出名。斯店的香油、花生、芫荽、蒜头不但跳得好,且粉体也很对我胃口。
不少人以珠三角的河粉、陈村粉等标准看,以为粉一定要爽弹才好,实则不然。炒粉、蒸粉的温度较高,糊成一团当然不好。但捞粉重在米香,且若米香不够,则接不住几样香料的攻击。德不配位,是要出问题的。所以,稍显厚实的捞粉,反而不是坏事。
我去粤西的机会不多,吃过的捞粉各种风格都有,说不清哪种正宗。或者,可能根本就无所谓正宗。因此只以口味论的话,斯店的捞粉我挺欣赏。香,但不只是一味廉价的香,有层次感,这就有格调了。
广州是一个千万人口的大城市,数千年来也是岭南地区的中心。故五湖四海者都来此扎根发芽,并与本地文化相融。城中村内有寄托乡愁,又能为家乡长脸的餐厅,实在不是奇事。而为了一家蓬头垢面的餐厅,专程驱车、拜访、撰文,更不是怪事。这些,都不过是广州城市逻辑的一面。
只要能用心做事,始终会有人欣赏。我喜欢这样的定律,并愿意继续发扬。赞赏“吴川好味来”,正是基于这样的心态。何况这么优秀的出品,为何不跟大家分享呢。
希望“吴川好味来”有好未来,更希望吴川也有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