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稿丨孝女难为作信女
昨日豆瓣仿佛发生了一场“大屠杀”,许多极具影响力的女权或女性主义小组,都被以所谓违反法规为由解散。用户惊恐莫名,不知是网站“抽风”,还是风向有变。毕竟所谓“逢百之年”,为了一片歌舞升平,发生什么都不奇怪。
不过有意思的是,以亲近当局,即所谓比较“粉红”为主的一些小组,也试图探讨这些无法理解的举措。他们纷纷引用马列、开国领导,甚至当前领导的发言,试图归咎于部分网站管理员乱来,或是又一次的“境外势力”教唆挑拨。毕竟他们可能也想不明白到底为何一边说要平权平等,保护妇女权益,另一边却是让人惊悸的“大屠杀”。
此类所谓“粉红女权”当然算不得什么真正的女权,围观他们的思觉失调仿佛也成了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一如围观“粉红基”。但调侃之外,探究他们为何如此“思觉失调”,或曰为何如此努力调和立场、自我宽解,则更有意思。
首先,固然是因为他们真切地在议题中,无法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对许多问题还能解释为“我不听我不听”或“就没有就没有”,但面对“真的有一头牛”者,则集体失语了。要真是连这一点都突破的话,那便不愧是利维坦的好燃料,所幸他们还能知痛知觉。
其次,他们无法得出诉求有损于社会的观察,或曰此类有损并无不妥。譬如,女性地位的提升当然会冲击传统的男权格局,但这恰恰是非常应当的事。在他们看来,恐怕也是具备道义正当性和历史必然性,自然无法理解妨碍此举的行为。毕竟妨碍的群体,那就是反动派了。
最后,自然是他们无法放弃国家主义立场。既然国家发展是好的,所谓“冲击颠覆”都是要不得的,那当局就获得了天然的护身符。遇到个别行为,还能用“都是下面念歪了经”解释,表现出一种“反贪官不反皇帝”的面貌。一旦上升到国家意志,譬如出台不利于平权,乃至堪称倒退的法规,则容易陷入崩溃。为使崩溃不发生,自然只能努力调和自身了。
嘲笑他们很容易,分析他们为何值得嘲笑也不难。不过更重要的是,这些光怪陆离的现象背后,反映的社会现实。
其实很简单:言论自由、结社自由与坚持先锋党本位,三者皆无。
言论自由可有基本的舆论监督与公众探讨,使社会变革以各方能接受的速度与代价产生。结社自由则允许在宪政框架下,各方利益的代言人共商大事,推动建制层面的改革。而坚持先锋党本位,意味着虽采取大包大揽的家长制管治,但能切实关注需求,甚至能超越一般民众的关注力度。使在没有言论和结社自由的情况下,也能回应社会变革的需求,同时维系统治,所谓“前三十年”大体如此。联合国于1995年在北京召开世界妇女大会,所基于的东道国成果绝大多数也是这么来的。
只有结社自由而无言论自由是不可能的,而结社自由又必然诉诸落实宪政与公平竞争,必然存在动摇既有群体长期统治的可能。因而所谓三个选项,实则只有两个,即有先锋党而无言论自由,有受限的言论自由而失去先锋党色彩。前者是“前三十年”,后者大体是该三十年后的“后三十年”。不删那几个小组,还能维持点后者的模样,也可让部分人继续自我欺骗。一旦删了,他们只能继续引用还带有先锋党色彩的官方话语,却不得不面对苦涩的现实。如果这是所谓的觉醒,其来之也晚,更别说有的人还在努力调和了。
我其实不太喜欢用“孝”来比喻一些意识形态取向,但一叶障目的顺从,也确实如同愚孝。然而许多人实则并没有那么“反骨”,他们的诉求也不一定到了对利维坦抽筋扒皮的地步。反而是这步步紧逼,让他们愈发倒向对立面。既然无法调和,正常人的选择自然是不调和。所谓“信女愿一生吃素”的调侃与期许,便油然而生了。说白了,许多人只想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女人”,但一定要在“孝女”与“信女”中选,那就不要怪人民群众了。所谓“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然也。
想要升平之世,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则是维持一定的宽松空间。不但在舆论,甚至在非政府组织等方面,也要更有自信和善意。而治本之策,大可回顾前总理在最后一次人大答记者问上的话。两个改革并行不悖,只有其一没有其二,则现有成果也会得而复失,甚至人亡政息。其鸣也哀,确哉斯言。
不过也不必灰心,我看到关于昨日“大屠杀”最好的一句评论是,“他们这么干不正说明我们做的是正确的么”。确实,毕竟我们也要有自己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嘛。
拓展阅读:
想列的都被删了,请后台回复
「道路」「丢出」「荣光」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