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日常思政生态体验式道德价值观教育实践研究

张世琴 贵州高校思政 2022-07-01

摘  要:进入新时代,大学生道德建设迎来新机遇新挑战,针对学校日常思政中道德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从生态体验的视界出发,通过构建“三维一体”课程体系,形塑“三式三精”教学模式,再造“四大平台”途径优势来探索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路径,破解道德价值观教育实效难题,推动高职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提质量、上水平,为学生德性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生态体验式  道德价值观教育  日常思政

道德价值观是个体对事物是否具有道德价值的判断时所持有的内在尺度,是人们处理社会、家庭、职业与自身深层利益关系的价值准则。人们追求何种道德行为、崇尚何种道德信条、接受何种道德情感体验,无不受到道德价值观的支配、调节和控制。大学生只有持有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才能认识人生应该在哪里用力,对谁用情,做什么样的人。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也为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环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加强大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是新时代高校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形成良好道德价值观的主阵地,与主渠道课堂思政相辅相协,同向同行,合力推进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已有调查显示日常思政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较之课堂思政作用更大,它具有熏陶、浸润、儒化、知行合一的功能。本研究从生态体验视界出发,开展日常思政主阵地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实践研究,旨在实现道德教育课堂主渠道与日常思政主阵地双线并进、协力同行,不断提高大学生道德判断、道德约束和道德实践能力,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一、日常思政道德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都很重视在日常思政中开展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但在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一)尚未形成更有体系的道德价值观教育内容

在日常思政中,道德价值观教育是融入到各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的,没像专业教育那样有一个严谨的教育计划、完整的内容体系,各渠道思政教育中所蕴含的道德价值观教育内容是随机的、零散的、碎片化的、模糊的,针对性不强,系统性差,这样学生难于依靠教育建立起完整的道德价值观念,当他们在面对道德问题和困境时,已有的碎片化的道德价值观念就不能为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选择提供明确的尺度,大学生道德动机、手段、评价和标准的失序也就不可避免。

(二)尚未形成更有实效的道德价值观教育模式

日常思政的道德教育主要是一种外施性道德教育,要求受教育者接受、遵守和服从既定的、明确的和统一的道德规范,并以外部纪律约束来保证其效力,这是一种单向灌输的封闭式的约束性的教育方式,是教育者根据社会规范教授给受教育者的,并不一定是受教育者需要的。使知识与情感脱节,缺少受教育者的内心认同、感悟剥夺了学生在道德教育中参与、践履、体验的机会。因而无法使学生对道德知识发生切己的理解和领悟并体现在行动上,也很难让学生把有关的知识与一定的实际道德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产生行动自觉力,知行分离,教育方法低效

(三)尚未更好统合各平台道德价值观教育功能

日常思政道德价值观教育在各渠道中主要以活动的形式开展,但许多活动只注重了形式的新颖和手段的创新,却没有将重点放到破解和有效引导价值观的情感、态度上,淡化了活动的意识形态色彩,活动开展轰轰烈烈,有心动有感动,却没有凝炼和理性的提升。简单娱乐化和浅层化的活动,减弱了道德价值观的教育功能,学生难于在活动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在面对价值冲突时,难于选择哪种道德标准来指导自身的生活,从而易引发道德价值“虚无”现象。

有感于日常思政道德价值观教育存在的不足,要想从根本上改观道德价值观教育,破解日常思政中道德教育内容碎片化、方法低效化和效果浅层化问题,就必须从思维方式和实践样式上进行突破,重新建构,破除藩篱,即从生态体验的视界上开展道德价值观教育,建构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模式。

二、生态体验式道德价值观教育的理论要旨

明晰生态体验式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内涵意蕴和价值特征,是建构生态体验式道德价值观教育模式的学理起点。

(一)生态体验式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内涵意蕴

1.生态体验式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生态体验式道德价值观教育是将生态体验理论作为教育意识、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渗透于学校的道德教育之中,通过体验式干预设计,创设富有价值引领、意义生成和经验开悟、智慧洞开的道德情境,诱发或唤醒学生的道德体验,理解和感悟道德知识,产生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形成良好的道德图式,从而让学生在面对真实的道德难题时能自主地作出道德选择,自主承担道德责任。

2.生态体验式道德价值观教育的意蕴

一是要持有“生态”全景观的视角开展道德价值观教育。既要从三重生态(元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圆融互摄的视角建立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德关系,也要从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和自然之境中,向生活世界、自然之境和体验者的心灵世界全面开放,诱发道德体验;二是指以“体验”为样式开展道德价值观教育。让体验者置于一定的生态关系之中,诱发、唤醒和领悟道德知识,生成道德智慧、道德觉悟和道德能力。让学生由存在的对道德知识的冷静观察者、分析者、被动接收者变为存在的关心者、参与者和体验者,使道德教育在实践样式上由既定的道德规范知识传授转变为开放、互动中不断涌流人生体验的生态化育过程;三是以实现“臻于美善和谐的道德境界”为目标开展道德价值观教育。生态体验中,个体在深刻领悟自己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个体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文化精神保持多样性的内在之“道”,产生道德意识,培养道德情感,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养成新的道德行为,在不断平衡化的过程中把个体道德价值观结构推向更高水平,形成臻于美善和谐的道德境界。

(二)生态体验式道德价值观教育的价值特征

1.活动性体验是学习的标牌。

道德是一种践履之知,是靠人的身体力行来实现的。因此,聚焦学生成长中的真问题,将道德学习设计成可以体验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活动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在一个个虚拟或真实道德情境中洞开生命感觉之门,融通内外关系,摄能穿行,对道德规范产生认同、敬畏、信任的情感或产生拒绝、厌恶、羞愧的情感,使学生在面对真实的道德难题时能自主地作出道德选择,自主承担道德责任,这就是体验的“活动性”,朱小蔓先生将这一特征概括为“践履性”。活动体验顺应个体道德感知的节律,体验在先,领悟、反思提升在后,使道德教育真正达至个体,逐步建构起个人的道德价值观。

2.互惠性共生是师生生态位

在体验活动中,师生的角色被重新定位,教师是导引者,学生是体验者。学生在导引者营造或设计的活动情景中去体验感悟,去诉说表达,诱发和唤醒自己的道德体验,领悟道德之道,获得成长;教师是活动的策划者、氛围的营造者和维护者,学生反思性表达的澄清者、引领者,其职责是恰当、艺术的组织、导引并创造机会和条件,诱发和唤醒体验者的道德体验,同时也诱发和唤醒自己的道德体验。因此,教师既是导引者,也是体验者。在体验情境中导引者与体验者共同参与、全息沉浸、开放对话,在共同学习理解道德规范知识的过程中,相互激励、协作创新,不断陶养道德价值观,形成师生互惠共生的“学习共同体”。

3.享用性融通是学习的资源

体验是一种图景思维活动,是体验者的大脑发生着生活阅历、生活场景和未来希冀蓝图的关系与结构的自组织转换活动,它使有限的感性个体把自己身心的当下存在、过去的生活阅历和未来的人生梦想融通起来,人生意义在“瞬间生存”。活动中体验者与导引者共同“享用”着其生活阅历、生活经验、生命感悟和对未来生命希冀的学习资源,这使道德价值观教育从知识走向见识,从存在当下到融通过去未来,从逻辑分析式教授转向学生感官学习,这是道德教育的实践创生。

总之,生态体验式道德价值观教育不是简单地将活动嵌入到道德价值观教育中,而是从思维方式到实践样式上的转换与创新,是对传统知性论道德价值观教育的提质与升跃。

三、建构日常思政生态体验式道德价值观教育实践路径

在生态体验视界下以“教育引导+思想观念+养成道德行为”为逻辑路向,从道德价值观教育内容、方法和途径三方面入手,构建“课程+活动+平台”的生态体验式教育实践操作模式,为学生提供道德价值观判断与选择的能力,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一)构建“三维一体”圆融的课程体系

道德知识是个体在道德抉择时对可选择途径的知识,经由体验式学习,可上升到态度信念,再上升到道德价值观念,从而相对稳定支配个人道德行为。在构建道德价值观教育课程内容时,我们从“元生态、类生态、内生态”三维度出发,以彰显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三重生态圆融和谐的道德价值观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为传承,遵循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需求,通过文献研究、调查问卷、专家访谈,遴选出了36项德目要素,归纳为十二大德纲,打造从新生入学到毕业就业的一体贯通、循序渐进的道德价值观教育套餐,持续不间断地为大学三年提供道德教育指导。

生态体验式“三维一体”道德价值观教育课程内容

(二)形塑“三式三精”特色的教学模式

在道德价值观教育课程教学中,按照体验在先、感悟在后、行为引领的实践路径,着力构建了“三式三精”体验式教学模式。

1.打造“三式”体验活动

主题体验式活动。根据36个德目设计教育主题,聚焦体验者道德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导引者主动利用或创造道德体验情景,在活动中有意识地诱发和唤醒体验者某种特定的生活阅历,把不定向的道德体验真转变成为定向的道德体验的活动。

角色体验式活动。让体验者在生活、游戏及模拟情境中承担或扮演一定的角色,从自己所承担或扮演的角色的角度去体验周围关系世界中发生的道德冲突,在情景中反思自己的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感悟该角色的实际承担者所能达到和实际达到的道德境界的活动。

情境体验式活动。让体验者置身于一定的自然之境或真实的人文情境中,直接感受大自然、人文情境的和谐与美好,或直接感受环境的损坏及其后果,在这些具有冲击性的直观场景中,诱发和唤醒其道德体验的活动。

2.创建“三精”教学方法

活动前精心营造“三景”体验场,唤醒道德体验。一是从自然界的类型特点、区位优势、与主题教育的吻合度上精心选择“自然景”,实现道德体验的开放性;二是从实体的场地环境选择,活动创设的关系、氛围、情境的营造等来精心设计“仿真景”,实现道德体验的享用性;三是挑选有各种生活事件类、社会热点类、文化宣传类等能带给体验者生命感悟或震撼的事件等,精心利用“生活景”,实现道德体验的多样性。

活动中精巧设计“三种”提问,诱发开放式对话。开放式对话是直接诱发道德体验的重要线索,需要导引者精巧设计起始问题,促进对话和互动,使对话聚焦主题,沿着有效的路线进行下去。一是“换框式”提问,它通常以“想要什么”替代“不想要什么”,使开放式对话着力于改变认知,为体验者提供动力;二是“漏斗式”提问,它将一个大问题层层下切分解,使体验者最终能找到一个具体的行动方案,引导行动。三是“强有力假设”提问,它以问“什么”开始,以目标为导向,关注现在和未来,扩展视野,从而引发行动。

活动后精准开展“三步”训练法,引领道德行为。体验活动后的行为引领是体验式道德价值观教育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设定、训练、坚持”三步训练法,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行为,从而形成稳定的道德价值观。第一步科学设定36个德目中蕴含的处人、处世、做事的道德行为,便于执行;第二步开展行为训练。在明确目标后,需有效执行,让行为重复21天,变成习惯;第三步是及时奖励和悦纳坚持。学会欣赏和奖励自己取得的成绩,正视自我,努力坚持,让道德行为在生活中反复履行,升跃成个体道德价值观。

(三)再造“四大平台”共育的途径优势

德洛布尼斯基在《道德的概念》一书中提出:不能限定道德的空间范围,道德渗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因此,道德教育需将个体处在足够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环境之中发生体验,进行道德判断、选择,进而产生道德行为。在日常思政中,再造制度建设、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空间四大平台之育人优势,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式实施道德价值观教育课程。

1.以制度建设为平台,在制度安排中保障道德取向

制度蕴藏着一定的伦理精神,是成文的道德,规范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它既要靠社会的持续倡导和个体的能动自觉,也要靠制度安排。因此,要将36项德目贯穿在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各项制度建设过程中,以协调学生与自我,生与生,生与师、生与学校,生与社会、生与自然环境的各种关系,体现善恶评价和对非道德行为的限制,突出价值观教育的一元主导性。同时也要强化制度的有效贯彻和严格执行,将制度转化为道德建设治理效能,充分发挥好制度对学生言行的规范、调节、评价作用,实现道德规范从“应然”到“必然”的转换,从“他律”到“自律”的升华,以期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理念和道德实践能力。

2.以社会实践为平台,在现实生活中强化道德践行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道德的根本途径,当实践使得对象产生正向变化时,对象本身就产生价值,也使得实践行为的主体产生价值,并提升能力与境界。各种实践平台具有促进道德行为养成、知行合一的作用。以36个德目为主题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道德教育走向社会和自然之境,回归生活,使道德教育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能迁移到日常生活中道德关系的理解和处理上,提高道德践行能力。一是搭建社会服务类平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二是搭建政校企育人基地。如实习实训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学生在岗位体验、就业实践、红色体验中实现职业精神与道德素养共同提升;三是搭建各类勤工助学类平台,强化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形成正确劳动观。

3.以校园文化为平台,在文化活动中陶养道德情感

校园文化能将思想深刻、逻辑清晰、立意高远的道德规范通过富有时代特征的话语体系以有形与无形的方式传递。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让学生在环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在文化的浸润与参与中实现价值认同,在师生互动中形成道德观念、锻炼德性能力。一是打造优美环境和标志性文化产品熏陶学生道德境界,让学生置身其中体验到事物的美好,感受学校道德价值追求的浸润,成风化人;二是选树榜样人物引领道德风尚。通过对革命先烈、国家功勋人物的宣传学习,让学生崇尚英雄、向上向善;通过身边最美道德人物、诚信之星等评选活动,让学生见贤思齐、行有示范;三是打造精品文化作品培育道德情操。开展文明礼仪训练,塑造雅行彬彬、情趣高雅来引领学生志存高远、胸襟开阔;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中国诗词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在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中,感受传统美德的深刻内涵、价值取向和巨大力量;规范举行升旗仪式、入党宣誓等,强化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政治观念,增加国家认同和制度认同。

4.以网络空间为平台,在虚拟世界中传播道德精神

加强网络道德价值观教育已成为新时代道德建设的新任务,通过“互联网+思政”开展36个德目的教育。一是充分利用校园思政专题网、订微信、微博、“易班”中心等平台,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活动”、“网络育人优秀作品推选展示”和“网络文明进校园”等,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制作网络微电影、网络摄影、网络短视频等活动,让优秀文化充盈网络空间,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二是加强校园网络监测,防止道德失范发生。建立和完善网络行为规范,建立预警预防和应急响应等机制,建设好网评员队伍,积极引导大学生文明互动、理性表达,自觉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提高网络道德素养。

实践证明,以生态体验为实践形态,通过优化学校日常思政道德价值观教育内容体系,调整教育策略,融通多平台教育功能,让教育钻进学生心灵,就能有效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能力,使他们的道德行为就会更加符合社会的规范。这样既有利于优化师生生命样态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去枯返魅,实现学校道德价值观教育工作质量的提跃与升华。

 

2020年9月

 

 参考文献:

1刘惊铎   《道德体验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杜坤林  《冲突与重建: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研究》西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知网

【3】池卫东    《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现状与教育对策》  教育探索  2008年第2期

【4】喻永红   《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构建》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年第5期

【5】李红  《道德价值观的教育模式研究》[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3年04期

【6】陈欣银  《道德价值结构研究的几个问题》[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987年02期

End



来      源  |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 | 王鹏                     执行主编  | 覃静黎  

审      稿  | 孟航宇                   编      审 | 项   蕾

实习编辑 | 孙洋 赵兴影

往 期 精 

思政头条 |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虚位以待 | 高教社公开招聘2021年应届高校毕业生

放弃高薪放弃读研,杭州小伙扎进贵州大山支教11年

学生浪费一粒米要求做一道选择题?官方“纠偏”提示来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