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应辉 | 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服务强国战略八大功能与实现路径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23-08-28


       吴应辉,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华文教育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基地主任。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国家民委领军人才。担任第三届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理事,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汉语国际传播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国际汉语教学研究》《世界华文教学》《世界华文教育年鉴》《国际汉语教育》《海外华文教育》《民族教育研究》和Sinologia Hispanica (《西班牙新汉学》)编委。出版《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理论与方法》《汉语教学名家文选·吴应辉卷》《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资源发展报告(2021)》《东南亚汉语传播研究》等著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一般课题各一项,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重大委托课题一项,国家语委、语合中心等课题10余项。在《教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国际传播与管理;国际中文教育教师、教学资源和教学法。



1

引  言


国际中文教育具有学科和事业二重性。作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新中国建立以来在服务国家外交战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一个学科,“国际中文教育是在理论与实践中最能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之一。”这项事业和这个学科对国家发展究竟能发挥哪些作用却往往不为人所知,或知之甚少,止于感性。因此,国际中文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强国建设战略体系中的功能定位是一个前人尚未涉足而又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正确认识其功能,有助于争取国家政策和资源投入,推动该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并反哺国家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2020年到2035年“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到21世纪中叶,“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实现上述强国战略,需要各行各业为之努力奋斗。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重要支撑,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也是推动上述强国战略的重要力量。中文国际传播与报告中“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直接相关。中文国际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将直接形成支撑“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自信的软实力。作为中文国际传播重要途径之一的国际中文教育可以在许多方面服务我国强国战略。以往国际中文教育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其内部问题的研究,如围绕国际中文教育的“三教”问题;着眼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方面,探讨学科性质、学科规划、学科理论体系等;还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因素如何影响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研究;也有少量成果探讨国际中文教育如何服务国家某一领域的研究,但尚未见到探讨国际中文教育如何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战略的文献。国家战略统领各行各业,各行各业应该服务国家战略。本文以“整体系统分析法”为方法论,首次探讨国际中文教育如何服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这一重要命题,提出国际中文教育服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的八大功能及实现路径。


2

国际中文教育服务强国战略的八大功能


(一)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即“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就需要世界各国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5个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文化方面,我们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合作的前提是彼此信任,而信任的基础是相互了解,要相互了解则需要有共同的交际工具。语言恰好就是这样一个交际工具,它是人们彼此之间交流最简便有效的工具。”“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和工具。文明冲突通常由文化误读导致,而文化误读往往由语言隔阂引起。因此,从文明冲突转变为和谐世界,需要借助于语言作为载体和工具的作用,不同民族才能正确解读彼此的文化,减少误会,避免冲突,和谐共融。”总之,语言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方面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通过国际中文教育,可以培养千千万万能够使用中文沟通交流,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各国各界人士,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国际经济合作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2015年3月,中国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为指引,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重点,已经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从倡议转化为全球广受欢迎的公共产品。”


国际中文教育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共享共建原则与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高度契合,可以在互学互鉴,促进“五通”,尤其是民心相通、政策沟通和贸易畅通中发挥积极作用。试想,如果有一天中国的国际合作伙伴都能使用中文与我国合作机构进行直接交流,不仅交流效率可以大为提高,更重要的是交流的心理距离会大为缩短,交流信息的保真度会大为提升,合作机会也将大为增多。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量将随之同步增长,通过国际中文教育培养大批能使用中文与中国开展经济贸易的世界各国本土人才,将极大地促进中外经济贸易的便利化,从而大大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大批中资企业陆续走出去,而绝大多数国家都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本国劳工就业保护法律,规定了必须雇佣本国劳工的比例,有的国家规定外资企业在本国雇佣本国劳工的比例甚至高达90%以上。如非洲的肯尼亚法律规定,“中国企业应雇佣超过91%的当地劳工。”又如:中国某路桥公司在非洲的一个项目的本地雇员达85%;某保安公司400名员工中,除6名管理人员、培训师为中国员工外,其余均为本地雇员。由于我国部分“走出去”企业的外派管理和技术人员使用当地语言的沟通能力不足,而当地雇佣劳工也往往缺乏中文交流能力,这就需要通过中文教育培养当地雇员的中文交流能力。因此,国际中文教育在服务“一带一路”国家与我国的经济合作交流中,可以发挥独特的本土中文人才培养作用。


此外,国际中文教育作为来华留学教育的先导性和基础性教育,还直接影响来华留学事业发展。国际学生教育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早已成为人所共知的教育产业,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科技教育水平的快速提高,来华留学教育将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产业,国际中文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将直接影响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并最终影响来华留学教育的效益。按照国际惯例,外国留学生到一个国家留学通常作为教育出口,列入国际贸易中的服务贸易。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际中文教育也具有推动国际贸易的重要功能。


(三)助力我国国际传播本土队伍建设,推动当代中国本土化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面对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这一重要任务,国际中文教育可以在世界各国高水平本土传播领域的中文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国际传播的主要对象是世界各国各阶层民众。由于中文国际传播的广度和深度都还十分有限,除极少数通晓中文的高端本土中文人才之外,对于各国民众来说,最佳传播媒介还是本国的语言文字。这就需要我们考虑一个问题,谁来将我们需要向世界传播的内容以各国人民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介绍给各国民众?不言而喻,最理想的传播者应该是各国有关领域通晓中文的本土学者,因为他们往往具有双语双文化优势,能把所理解的中国有关领域的知识和有关行业的动态,按照本国民众的文化和思维习惯转化成为地道的本国语言文字,使本国受众容易理解和接受。而这类高水平本土中文人才则有赖于国际中文教育的长期培养。通过国际中文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大批知华友华、愿意参与我国国际传播工作的世界各国高层次本土人才,推动我国际传播的本土队伍建设。如每年“两会”期间,我们都能看到许多能够熟练使用中文进行采访的外国记者,他们用中文采访,但用本国语言文字通过本国媒体宣传介绍“两会”及中国最新发展状况,展现出本土中文人才在国际传播方面的独特优势。


高水平本土中文专家往往具有通晓中国语言文化和本国语言文化的特点,面向本国民众使用本国语言阐释当代中国时优势明显。如从中央民族大学留学归国的乌兹别克斯坦青年学者吉莉博士独立或参与翻译了《习近平讲中国故事(乌兹别克文版)》《中国文化通论(乌兹别克文版)》《基础教育发展的中国之路(乌兹别克文版)》《孔子古微(乌兹别克文版)》《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乌兹别克文版)》《跟我学汉语学生用书(乌兹别克文版)》(第3册)等著作和中文教材。吉莉还与其丈夫,同样从中央民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阿兹斯博士一起开办了一个乌兹别克中国新闻网站,专门介绍中国发展最新信息,在面向乌兹别克斯坦民众介绍中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样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的缅甸籍龙威博士参与翻译缅文版《习近平喜欢的典故》《平“语”近人——习近平用典》《朱子治家格言》《中国百科》(第一卷)等著作;翻译了《金太郎的幸福生活》《婚姻保卫战》《门第》《三国演义》《大唐玄奘》等影视作品;为我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翻译过《探访古都西安》《踏足史迪威公路》《我们的邻居——共赢的边贸》等15部纪录片。此外,龙威还在缅甸重要电视台和其他媒体担任专栏主持人,经常介绍中国的经济、文化等发展状况;他还多次担任缅甸国家领导人的中文翻译。龙威在中国求学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已经成长为中缅合作交流的知名青年学者。以上两个案例充分说明,通过中文教育培养高端本土人才,对促进中国在不同国家的本土传播队伍建设,推动当代中国的本土化阐释和宣介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为提高来华留学生面向本国宣传介绍中国的能力,我们应该将“当代中国理解与阐释”作为课程列入培养方案,着力培养来华留学生对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各个行业的认知、理解和阐释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引导高层次来华留学生了解并对本国民众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我们应该以多种方式鼓励高层次外国留学生在学期间或学成之后投入到面向本国民众的当代中国阐释工作中来。通过持续努力,使我国国际传播的本土队伍不断壮大,从而大大提高我国国际传播的效能和可持续性。


高水平本土中文人才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不可能在亟需用人之际从头培养,而是应该采取相对标准,在各国中文人才中挑选水平相对较高的人才进行高起点、高标准培养。我们应统筹做好此类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针对全球国家众多、中文人才水平差异较大等情况,进行差异化分类培养。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应优选中国高水平院校和高水平指导教师,分类因材施教,实施国别化、语别化、专业化精准培养,注重使用本国语言文字阐释介绍当代中国相关能力的培养,如翻译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创造性阐释能力、使用新兴融媒体技术等能力。


(四)培育知华友华力量,助力构筑国际统一战线


国际中文教育的人才培养可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中国人作为国际中文师资的人才培养;另一类是外国中文人才的培养,对象主要包括来华留学生和海外中文学习者。外国中文人才是外籍民众中最可能成为知华、友华人士的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为世界各国培养了大批来华留学生,他们回国后多在本国从事与中国合作交流相关的工作,许多人成为本国的著名学者、企业高级管理骨干或政府官员、有的成为部长级领导,少数中国留学归国人员还成为国家领导人。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该校已经为世界上184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近22万名懂汉语、熟悉中华文化的外国留学生。其中很多校友已经成为学界、政界、商界的知名人士。如现任哈萨克斯坦总统卡塞姆·托卡耶夫,原埃塞俄比亚总统穆拉图·特肖梅·沃图,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伊戈尔·莫尔古洛夫,德国汉学家顾彬,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埃里克·康奈尔等知名人士都曾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过。据《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0~2021)》蓝皮书报告,2018年来华留学生人数为492185人,中国继续保持全球第三大留学目的地国位置。“目前全球有75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4000多所国外大学开设中文课程,2500万人学习中文,4000万人次参加各类中文考试。”中国正快速发展,在未来几年内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国家硬实力是语言国际传播的决定性因素,届时中文将成为世界各国民众主动选择学习的重要语言。语言是开启文明宝库的钥匙,是心灵沟通的桥梁,我们相信世界越来越多的民众将通过中文的学习,感知中国、了解中国、认同中国,成为对华友好的重要力量。此外,我们还应树立阶段性培养与持续性关怀并重理念,不仅要注重外国中文学习者的阶段性培养,而且应该对一些高水平学习者持续关怀,为其提供来华短期进修、访学、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合作研究等多种方式的关怀和支持,为其了解中国最新发展动态创造条件,以增强其对华理解和认同,使其自觉为中外合作交流服务。因此,我们应加大对国际中文教育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力度,培养大批知华友华的各国人士,不断扩大我国的国际朋友圈,以构筑更加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


(五)赋能国际技术人才培养,助推科技与产业国际合作


国际中文教育是来华留学教育的基础。随着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我国在信息技术、航天、高铁、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水电开发、移动支付等许多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向中国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来华留学意愿日益强烈。来华留学生进入我国高校攻读理、工、医、农、教育等门类有关学科专业各层次学位的比例日益提高。在来华留学生学历教育中,我国高校普遍采取中外学生教育趋同政策,即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同班授课,同等评价。除部分学校的医学等少数专业使用英语授课之外,绝大部分学科专业的授课语言均为中文。这就要求攻读学位的国际学生需要具备足够的中文水平才能顺利完成学业。而要学好中文,接受系统的国际中文教育乃最佳途径之一。因此,国际中文教育在来华留学生攻读学位前的中文预科教育以及攻读学位期间的专业课程教育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学会中文后再学习某个专业的国际学生学成归国后,会把在中国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传播给本国的学习者或应用于相关行业的发展。许多毕业于中国高校的国际学生归国后,充分发挥自己同时具备的中文和专业技术优势,选择到当地中资企业就职,有的甚至担任高管或本国政府高级官员,积极参与并推动与中国的合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际中文教育也具有直接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及相关产业向世界的传播,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功能,从而提升我国对世界各国发展的影响力。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国际中文教育助推中外科技与产业合作的重要功能将日益凸显。


(六)改善国家形象海外认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中蕴含文化,文化通过语言载体进行传播,因此语言与文化不可分离。国际中文教育通过向世界各国学习者教授中文的方式推动中文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各国学习者学会中文后,还能向本国民众传授中文,介绍中华文化,从而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人文交流,推动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国际中文教师在中外人文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既包括外国本土中文教师,也包括我国的国际中文教育教师。我国每年培养上万名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数千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上百名汉语国际教育及密切相关专业博士生,其中相当一部分以汉语教师志愿者、公派汉语教师或国外机构聘用中文教师等身份直接或间接服务于中外人文交流相关行业。他们通过向外国中文学习者教授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教学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向各国民众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


实证研究表明,国际中文教育具有影响外国学习者对中国国家形象认知的显著功能。中国、泰国和缅甸的3位青年学者所做的国际中文教育对外国民众中国国家形象认知的实证研究充分证明了这一观点。中国青年学者王祖嫘2018年对东南亚的泰国、缅甸、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五国的实证研究证明,“东南亚五国汉语传播同民众的中国形象认知整体呈正相关关系,体现在有汉语学习经历的人群对中国形象的认知显著好于无汉语学习经历的人群,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时长及汉语水平与其中国形象认知呈正相关趋势。”泰国青年学者吴有进2018年研究发现,“泰国汉语传播可为在泰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发挥重要作用。”缅甸青年学者龙威2019年研究发现,“有过汉语学习经历的缅甸人对中国形象的认知普遍好于其他民众。”上述3位青年学者关于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国国家形象认知相关性的系列研究得出了相似结论,国际中文教育在提升海外中国形象方面能发挥显著的正面影响作用。


国际中文教育还可以通过教学资源帮助外国学习者构建起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客观认知。按照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要求,我们可以积极引领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努力编写出科学规范的高质量中文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将中国故事、中国声音教学资源化。通过教学资源内容潜移默化地向世界各国的中文学习者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以“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的基调,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我们将中国故事、中国声音转化为国际中文教学资源时,应尽量贴近学习者需求,进行区域化、国别化、语别化深度转化,不断吸收新兴科技成果,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开发,以便在信息化时代实现加速传播。


(七)促进人文交流,服务公共外交


目前,全球已有75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4000多所国外大学开设了中文课程,2500万人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学习;学习和使用中文的人数已接近2亿。这些数据告诉我们,世界上每天都有许多各国民众通过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因此国际中文教育的人文交流功能十分突出。


国际中文教育还培养大批通晓中文和中华文化的各国高层次本土人才,并通过他们将中国历史、哲学、艺术、宗教等中国文化翻译成自己的母语文字,在本国或其他使用相同语言的地区和国家传播。例如,历史上欧洲汉学家将大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翻译传播到欧洲并在西方产生广泛影响的案例,充分证明了中文本土高层次人才对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作用。又如我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与多国翻译家将其作品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并在许多国家广泛传播有关。这些翻译家多为通晓中文的本土人士,莫言的文学作品被美国著名学者葛浩文翻译成英文,被瑞典的翻译家陈安娜翻译成瑞典文,被法国的中国语言文学教授诺埃·杜特莱翻译成法文,被日本的井口晃、藤井省三、吉田富夫等译者翻译成日文,被俄罗斯的译者叶戈罗夫翻译成俄文。这些案例充分证明,国际中文教育通过高端本土中文人才的培养,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在推动中外人文交流方面可以发挥独特作用。此外,国际中文教育中重要的中外合作机构孔子学院(课堂)在从事中文教育主业的同时,还举办大量中国文化教学和体验活动,许多当地民众从活动中增进了对中国的了解,在促进民心相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国际中文教育在促进人文交流,服务我国公共外交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独特作用。


(八)促进华侨华人语言文化传承,增强海内外中华民族凝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一种语言在世界各国的使用往往能激发该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使用范围越广,程度越深,越能激发该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华文教育是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外华侨华人子弟中文和中华文化传承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通过华文教育,使博大精深的中文和中华文化得以在海外传承,使青少年华裔逐渐构建起中华民族认同感。此外,通过国际中文教育,可以推动世界各国的中文和中华文化传播,为世界各国培养大批服务于各行各业的中文人才,这也有利于海外华侨华人的中华语言文化能力得以发挥,在拓展世界各国华人圈的国际经济贸易渠道方面优势凸显,从而助力其事业发展,并加深中华民族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在重要历史时期往往能发挥重要作用,如在抗日战争期间,国难当头之际,东南亚华侨华人支持我国抗日战争捐款最多,回国参与抗日华侨最多。改革开放以来东南亚华侨华人企业到中国投资的也很多,如泰国华人企业正大集团、马来西亚华人企业郭氏集团等都成为投资中国大陆最积极的一批外国企业。又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海外华侨华人心系祖(籍)国,给国内捐赠防护服、口罩及其他医疗物资;再如新中国成立以来直到今天,钱学森、黄大年等许多各领域的海外华侨华人高端人才放弃发达国家的优厚待遇,毅然选择回国建设祖国,甚至放弃外国国籍而加入中国籍的许多案例,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关键时刻能转化成为服务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力量。而这种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与海外华侨华人的中华语言文化传承密切相关,此乃大力支持海外华文教育的重要意义所在。



3

国际中文教育服务强国战略功能的实现路径思考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已经开启,到21世纪中叶,我国要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际中文教育服务强国战略的独特功能应予高度重视。我们应该为国际中文教育发挥好以上功能积极创造条件。


(一)科学制定国际中文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


“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是助力国家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重要部分,……目前也存在着社会认知边缘化、研究定位细碎化、顶层设计薄弱、战略谋划稀缺的困境。面对当前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诸种困境和挑战,更需要洞见历史的战略定力和系统长远的事业谋划。”我们应该站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这一宏伟目标的高度,做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两个阶段相匹配的国际中文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从政策标准、体制机制、资源配置、全球体系、区域体系、国别体系、学科建设、师资培养、教学资源建设、新兴技术应用等方面做好规划,指导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和学科朝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二)加大力度推进中文课程纳入各国国民教育体系并启动标准体系支持项目


外语政策是影响外语教育在本国发展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中文纳入海外各国国民教育体系是中文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文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重要步骤,对提高中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推动中文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事关中文教育在世界各国发展走向。在众多渠道中,通过外交渠道可能是效果最佳的渠道之一。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国家领导人互访、教育主管部门磋商等方式,在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框架下推动各国教育主管部门将中文课程纳入本国国民教育体系,为本国各类学校开设中文课程提供政策和资源保障。同时,鉴于许多国家中文教育专家缺乏的实际情况,对有需求的国家启动国别中文教育标准体系建设学术支持项目,由我国选派专家与对象国专家合作,研发构建有关国家中文教育标准体系,以引领国别中文教育科学发展。


(三)推动虚拟空间国际中文教育加快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新兴科技应用于中文教育,在新冠肺炎疫情下虚拟空间中文教育已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从现实空间教学向虚拟空间教学转变,逐步改变中文教学主要靠口耳相传的现实空间中的“人-人”教学,即自然人教师对学生的面对面教学,向虚拟空间多种新兴技术融合的“人-人”教学与“机-人”教学,即虚拟教师对学生的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并存的转变,可以解决时空障碍,并最大限度地释放优质教学资源带来的教学效率。借助虚拟空间等数字化教学手段可以使全球中文学习者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从而快速提高中文学习者人数总量,推动中文早日成为一门全球性语言。


(四)加强中文教学资源的精准化、数字化建设


“纵观全球中文教学资源状况可以发现,中国出版的纸质中文教材品种十分丰富,多为‘通用型’,国别化、语别化教材较少。……数字化中文教学资源是推动中文和中华文化超常规高速走向世界的希望所在。”因此我们应该根据世界各国中文教学资源的多元化需求,与有关机构一起合作研发能够精准对接世界各国外语教学政策和标准,服务不同语别、不同国别、不同学段、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年龄学习者学习需求的教学资源,尤其要积极研发数字化教学资源,以推动国际中文教育的超常规发展。


(五)加大学科建设力度,着力培养各国高层次本土中文人才


学科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应该进一步加大力度建设国际中文教育学科,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我们注意到,国际中文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即将设置,但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战略对国际中文教育的需求和国际中文教育所能发挥的重要功能,以及世界各国对国际中文人才的多元化需求3个方面来看,国际中文教育应该作为一级学科设置在交叉学科门类之下。在这样一个多学科交叉一级学科平台上培养出的高层次本土中文人才才能适应在本国中文教育和面向本国民众的中国阐释方面的多元化需要。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建设,以加强高层次本土中文人才培养。培养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中外联合培养是解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汉语师资问题的有效途径。鉴于广大发展中国家高层次本土中文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中文师资普遍匮乏的实际,应鼓励我国国内高校与发展中国家高校广泛开展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合作,开展本、硕、博高层次中文人才联合培养,为优秀学习者提供奖学金来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为海外高校中文教师提供来华访学奖学金,帮助其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和当代中国阐释能力。通过联合培养,既可为不同国家培养高端中文师资,还可培养一批面向本国民众宣介、阐释中国的本土传播人才。


(六)大力支持海外华文教育发展


华文教育是国际中文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国际中文教育包括中国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国外的中文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和海外华文教育三大组成部分。”“华侨华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华文教育是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侨华人社会传承中华语言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华侨华人社会的共同追求,是广泛团结联系华侨华人的重要平台,是华侨华人与祖(籍)国联系的重要纽带,是为侨服务的重要工作内容。”基于对华侨华人和华文教育重要性的上述认识,我们应进一步明确将海外华文教育纳入国际中文教育范畴,并根据世界各国华文教育的不同类型、特点和需求给予精准支持,提升海外华侨华人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和祖(籍)国认同感,同时也充分发挥广大海外华侨华人的双语双文化优势,为面向所在国宣介、阐释当代中国、促进中国与所在国经济文化交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4

结  语


祖国的强大是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坚强后盾,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又能为我国的强国建设做出独特贡献。国际中文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在服务我国的强国战略方面具有多样化、综合性等多种独特功能。本文梳理出的8种功能只是国际中文教育服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功能的一种探索性理论归纳,欢迎学界同仁进一步丰富完善。现实中这些功能往往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这一宏伟战略目标。理清国际中文教育这些独特的重要功能,有利于从国家顶层设计的高度正确认识国际中文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制定我国国际中文教育相关政策,有利于优化相关资源配置,以推动这项事业更加快速健康发展,最终更好地服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文章刊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不收取任何形式的审稿费、版面费;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唯一投稿途径为云南师范大学官网学报编辑部https://xbbjb.ynnu.edu.cn/zsb/CN/1000-5110/home.shtml。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