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上市 | 乌纳穆诺:一个人的灵魂抵得上整个宇宙

点击上方蓝字“密涅瓦Minerva”轻松关注。“密涅瓦”品牌书系着重于对人的本质及人生存世界的反思,提倡一种激情与理性交融,哲学与人文并重的阅读旨趣。联系邮箱:minerva2019@sina.com


1

“对宇宙而言,我是微不足道;对我个人而言,我却是一切。西班牙著名作家、哲学家乌纳穆诺曾借用《欧伯曼》中的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在他的经典哲学名作《生命的悲剧意识》中,他借用诗化的语言和激情的文笔,书写了关于生命、关于人的永恒意识的深刻思考。

近期,上海人民出版社重新再版了这部不朽的经典之作,不妨跟着小编的步伐来了解一下本书吧~

点击图片 了解更多


分类:外国哲学

作者:【西班牙】乌纳穆诺

译者:段继承

定价:56.00元

出版时间:2019.6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书号:9787208157433

页数:330页

装帧:平装


乌纳穆诺

西班牙著名的哲学家、散文家、剧作家、小说家和诗人,被公认为西班牙文坛“九八一代”的领军人物。其代表作有《迷雾》《流亡的谣曲》《生命的悲剧意识》等。


内容介绍

在本书中,作者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反复呼喊:生命的悲剧意识来自对永恒的渴望。他在书中充满感情地指出,人不是通过幸福来感知自身,因为幸福常常使我们忘了自己。相反,苦难才使得我们回归到自身,获得了属于我们的深刻意识,重新成为自己的中心。

在乌纳穆诺笔下,“人”不是一个被用来抽象思考的哲学概念,一个属于共性的词汇,而是具体的存在,是心灵与肉体的结合;是你,是我,是我们的兄弟,是所有人。这是乌纳穆诺哲学中非常动人的闪光点,由此出发,他重新肯定了个体生命的价值:对宇宙而言,我是微不足道;对我个人而言,我却是一切。

作为一个作家,乌纳穆诺的哲学著作也承袭了他的文学语言,简洁有力,充满诗性。他的语言充满激情,思维却很是缜密。乌纳穆诺的语言似乎有种魔力:他激情澎湃,却又非常克制,两者的结合使阅读过程极为享受,既震撼于其激烈的情感,又为其深邃的哲理所折服。

1

金句选摘

  • 谈到哲学,首先我们必须说明,哲学更贴近于诗歌,而与科学则同床异梦。

  • “你是谁呀!”你问我。我借欧伯曼的话回答你:“对于宇宙而言,我是微不足道;对我个人而言,我却是一切。”

  • 一个人的灵魂抵得上整个宇宙。有一个人(不详其姓字名谁)如此堂而皇之地说过。请留意!他说的是人的灵魂,不是说的生命,生命抵不上整个宇宙。一个人越是较少地相信灵魂,较少地相信人格的、具体的意识的不朽,他就会越加夸张那可怜的匆匆而过的生命的价值。

  • 闪亮在遥远的夜空里的某一颗星辰,终有一天会熄灭而沦为尘土,不再闪亮,不再存在。同样,即使布满星辰的苍穹,也有消逝的一天。苍穹同样需要怜悯!

  • 我就是我的宇宙中心,也是整个宇宙的中心。同时,在我极度的痛苦中,我与米歇尔同声呐喊:“我的我啊!他们抢走了我的我!”

精彩书摘

我在这篇文章里所要讲的“人”,既不是“人性”,也不是“人类”;既不是简单形容词“人性、人道的”,也不是名词化的形容词“人文的”“人性的”,而是具体的名词,就是人。有血有肉的人,就是由出生到受难,最后要死亡的人,尤其要强调的是,一个终究要“死亡”的人。如果要把这个人说得更具体、更直白,就是:要吃饭,要喝水,要玩耍,要睡觉,要思想,要爱欲的人;是看得见的人,听得着的人, 就是我们身边的兄弟, 真实存在的兄弟。

因为有另外一种东西,人们也称之为人,它在不少的情况下,被作为含糊其辞的主体,所说的含糊其辞多多少少还有些科学性,它就是古代神话故事中所说的没长羽毛的二足动物。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政治生物,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说的社会的立约人,曼彻斯特学派所说的经济人,林奈斯所说的智慧人,或者也称之为能够直立的哺乳类动物。这样的人既不是这个世界的人,也不是其他世界的人;既不属于这个时代,也不属于其他时代,是一个无性别无祖国的人,简单说来,就是一个理念的人。也就是说,那是一个不是人的人。我们所说的人,是另外的人,是有血有骨肉的人,不是别的人;是你,是我,是我的读者。其实,还应该包括那些已经生活在阴间的人。我们这么多的人,在这个小小地球上的分量要有多重啊!

这个具体的、有骨头有血肉的人,他是整个哲学的主体,同时也是整个哲学的最高级主体,且不管那些自封为哲学家的人喜欢或者不喜欢这个主体。

据说,人是一种理性动物。我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把人定义为一种情感动物,或是感情动物。我认为,能够区分人和其他动物的或许是感情,而不是理性。我多次看见有人想调教一只不会笑或者也不会哭的猫。也许从内心里,猫也会哭或笑。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一只螃蟹说不定能从内心里解析二元方程式。如是,在一位哲学家身上,他本人让我们感到最重要的东西应该是一个人。

人,这个事物,难道他真是一件事物吗?这好像是一个最荒谬的问题。但是,总有人坚持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不久前,曾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实证主义的学说大行其道,该学说既有不少好的成效,但也导致了许多坏的结果。在它所制造的不幸之中,有一种便是分析方法(亦称分析哲学)的介入,其所到之处,事实被彻底粉碎,而支离成为一堆事实的粉末。实证主义列举最多的事实,无非是事实的片断而已。当我说到“我”的时候,我的意思是指实在具体的与个体的“我”,不是指费希特的“我”,而是指费希特自己,费希特他这个人。能界定一个人的,能造就“一个”人的东西,是这一个而不是另一个,是那个是,而不是那个不是,是缘于统一性的原则和连续性的原则。借助肉体,统一性原则首先体现在空间里,然后依次体现在行动和目的之中。只要我们的身体是健全的,走路的时候,就不会一条腿向前而另外一条腿向后;看东西的时候,也不会是一只眼睛向北看而另一只眼睛向南看。在生命的每一时刻,我们总有某种目的,并为达到这一目的,而引动我们机体行动的协调作用。纵然在下一个时刻,我们可能改变我们的目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一个更具特色的人,他的行动更单一。有的人终其一生,只追求一个单一的目的,也不管是什么目的。一种连续性的原则体现在时间里。至于说现在的“我”是否是20年前的“我”,我认为这个问题不值得讨论,因为没有任何意义。今天的“我”,凭借意识的一系列连续作用,而得益于20年前我身体里的那个“我”,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记忆是个体人格的基础,如同传统是一个民族集体性格的基础一样。我们生活在回忆之中,同时也为回忆而生活。从深层的意义讲,我们的精神生活,基本上只是记忆坚持的努力,并使之转化为期望,但这也只是将过去转化为未来的一种努力而已。

我知道这一切都是喋喋不休的大实话。但是,满世界走一圈,你会碰到许多对自己好像没有感觉的人。我的一个好朋友,多年来我天天和他一起散步。每当我和他谈起自身人格的感觉时,他就对我说:“其实,我对我自己真的没有什么感觉,我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有一次,我前面提到的朋友对我说:“我真想我是某某人。”我对他说:“一个人想成为一个随便什么人,对此我永远也不能理解。成为另外一个人,就意味着放弃现在的‘我’。一个人可以期望另外一个人所拥有的东西,如财富和知识,对此我能理解。但是,要成为另外一个人,我不能理解。

不止一次地有人说,所有深受苦难的人,虽然身受苦难,他们还是宁愿是他们自己,而不愿成为没有经受苦难的其他人。因为不幸的人,当他们在不幸时,他们仍然能够保持他们的正常状态。当他们努力坚持他们的存在的时候,他们宁可选择不幸,也不愿意选择不存在。以我为例,当我还是小伙子时,我就没有被地狱般的凄苦色调的油画所感动。从那时起,呈现在我面前的东西,没有任何东西比什么都不是本体的东西更可怕。这原是为生存而有的疯狂饥饿。是最美好的欲望,如同我们的禁欲主义者说的那样。如果给一个人提出建议让他成为一个其他的人,就如同让其放弃成为他自己一样。每一个人都在守护着他自身的人格,只是在以下的情况下,他才愿意接受思想模式和感觉模式的改变:所谓的改变应该能够进入他精神的整体性而且应该包含在他生命的连续性之内,或者当这一改变能够与他固有的存在、思考与感觉模式取得协调一致并获其整体性,同时能够与其记忆编织在一起。对一个个体也好,对一个民族也好——某种意义上,民族也是一个个体——你都不可能要求他发生与其统一性和连续性决裂的变化。可以使一个人发生很多的巨大改变,甚至完全的改变,但这一改变必须发生在连续性之内。

1

目 录


 

第一章 骨肉之人 

骨肉之人—人是理性动物—康德哲学思想的飞跃—黑格尔的名言—斯宾诺莎—关于“我”—疾病的意义—悲剧性抗争—哲学家首先是人—统治者的行为—人生的悲剧意识

 

第二章 起点  

疾病与健康—原罪—人类的起源—知识的起源—关于理性—知觉的世界—寄生虫与社会寄生虫—哲学的思考—形而上学—我何处来到何处去—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不朽的渴望

 

第三章 不朽的渴望 

柏拉图关于灵魂不朽—人生如梦—崇拜祖先—农夫的故事—无果的牺牲—个体与整体—物质不灭—唯物论—虚无主义—名声—生存的挣扎—忧伤走向欣慰

 

第四章 天主教的本质 

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来源—上帝之国—耶稣复活—耶和华何许人也—死亡的发现—渴望不朽—神人合一的上帝—圣餐与圣体—宗教与道德—上帝的宽恕—“逻各斯”—宗教与理性—宗教与科学—宗教的实质

 

第五章 理性的溶解(毁灭) 

灵魂必朽—无神论—死亡与意识—“二元论”—物质性与神性—生命的理由—理性与怀疑主义—逻辑的俘虏—理性主义—享乐主义—理性的溶解

 

第六章 深渊底层 

理性与生命永存—怀疑主义与不确定性—智慧的起源—抽象不朽—十字架的疯狂—信仰与生命—意志与智慧—哲学与宗教—神学—“命运注定论”—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绝望的深渊

 

第七章 爱、痛苦、悲悯与人格 

爱—性欲—爱的本质—人的动物种性—柏拉图的精神之爱—女性的爱—宽恕与怜悯—所谓“人类思想的三个时代”—叔本华的“意志论”—上帝人格化—宇宙的终极意义

 

第八章从上帝到上帝 

宗教意识—上帝的神性—主观与反映—宗教的起源—一神教—感觉上帝—逻辑上帝—理性上帝—矛盾的上帝—上帝仍是未知数X—上帝概念—上帝存在的验证—仁爱的上帝—人性的上帝—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上帝的定义

 

第九章 信仰、希望与仁慈 

何谓信仰—信仰与信赖—信仰与创造上帝—何谓存在与真理—道德与真理—希望的实体—信仰的形式—何谓真善美—善行的苦涩与甜蜜—生命的实质—人格的根本—爱是慈悲与同情—罪恶的起源—社会与人

 

第十章 宗教、阴间的神秘学和灵魂归复 

宗教的建立—信仰、希望和慈悲—女人宗教—骑士作风—极乐世界—耶稣和复活—上帝存在理由—灵魂与肉体—美德即幸福—科学的哲学—上帝是万物之上—地狱、炼狱、天堂

 

第十一章 实际问题 

信仰的肯定与否定—实践检验理论—反理性的真理—基督的神圣—现代社会—工人行业协会—劳动的意义—战争与和平—宗教的伦理—永恒的上帝—僧侣与无政府主义—人生之悲剧意识—西班牙人的灵魂

 

第十二章 唐·吉诃德与近代欧洲的悲喜剧

西班牙与欧洲—浮士德的呐喊—海伦的吻—欧洲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法国大革命—伽利略的地动说—民族精神—西班牙与科学—纯净的西班牙哲学—何谓哲学—唐·吉诃德的遗产—吉诃德主义—唐·吉诃德的呐喊

 



扫一扫先睹为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