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导”曹雪涛其人其事

秦鉴君 秦鉴 2019-12-03


发明“南阳烧水神车”的优秀企业家庞青年破产,倒掉了。


同一天,南开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也被“打假”。


《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曾供职于斯坦福大学的伊丽莎白博士表示,早在2014年, 她发现曹雪涛作为通讯作者的三篇论文,有可疑之处。


于是,开始了“跟踪调查”。


这一查不要紧,有超出40篇论文有PS痕迹了。


挑其中几个截图如下:


同颜色的框,实验图居然是一样的。



下面这张图,2.8%和3.1%两个数据,图也一模一样。



再多的图就不贴了,以免大家眼晕。说这是ps,是对ps的侮辱。这样简单的复制粘贴,小学生都能搞。一句话,懒出天际了。


有网友感叹:大概率是手下博士生搞的,而曹雪涛又没注意看。


不管有没有注意,如今山雨已来。国际学术界对这点很敏感,何况出现了这么多,诚信如果破产,以后重建就很难了。


对此,曹雪涛也作了回应。


他说,已将此事列为“最高优先事项”,立即着手调查。如果调查中发现问题,将立即与论文相关期刊编辑部沟通。


同时,他也致歉:“作为导师、主管和实验室的领导者,我的角色和责任有多重要,以及我可能已经出现了哪些不足。因此,我感到心情非常沉重,对我现在和以前的学生、工作人员和同事、同行和学术共同体感到极其抱歉。对于我的任何失察及由此带来的不便,我深表歉意。”



说起曹雪涛,他在我国免疫学领域可谓泰山级别。


其个人成长也可谓“天才级”。1964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的曹雪涛,17岁就读于第二军医大学,22岁在第二军医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26岁被授予博士,28岁破格晋升为我国最年轻医学教授,41岁则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值得注意的是,除屡屡突破“最年轻”的记录,求学过程中,其在攻读硕士学位时,就几乎将博士学位收入囊中。


这源于他的《白细胞介素II激活的肿瘤侵润性淋巴细胞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硕士毕业论文。当时评委会一致认为,论文在四个方面独到创新的见解,达到了博士生的毕业水平。


因此建议,只要曹雪涛参加完博士生入学考试,能够补修完博士生第二外语等课程,就可以直接授予博士学位了。


结果,当然是提前拿到了。


而同样值得注意的是,1989年时,气功热席卷全国。在钱学森带动下,很多研究者用现代科学方法为气功“正名”。


当时正在第二军医大学读硕士的曹雪涛,与其导师叶天星、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的高也陶,在上海大学主办的《自然杂志》上,发表了《气功外气的抗肿瘤作用及增强免疫功能机理的实验研究(一、二)》两篇文章。


其研究方法是:让气功师对接种了肿瘤细胞的小鼠发放“外气”,每次30分钟,一共4次。实验证明了:气功外气对体内抗肿瘤转移、阻止肿瘤生长、延长肿瘤宿主存活期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这么好的发现,后来没有持续推进,并应用在临床上,着实可惜。



博士毕业后,曹雪涛原本计划到国外深造。


当时年近80的恩师叶天星找到他,说,“生平有两大遗憾,一是没能把二医大免疫学科建成博士点;二是没把教研室建成全军重点实验室。你年轻,有才华,希望你留下,完成我的夙愿。”


当时一篇宣传文章这样写:


曹雪涛决心做一位本土科学家,首先第一步是建全军重点实验室。但资金,人才,重视程度,技术支持……种种困难挡在曹雪涛面前,如一座座大山压在他的胸口。但是“愚公”曹雪涛从不怕什么!有困难干就完了!


终于,经过不懈努力,几年下来,曹雪涛“披荆斩棘”,相继摘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3种基因药物通过国家药审,申报国家专利16项……


宣传文章写:他永远忘不了导师的那句话:“中国的科技上不去,永远被人看不起”。


曹雪涛为人称道的另一点,是他被称为“最牛博士研究生导师”。在于他从2001到2011连续11年入选全国优博指导教师,遥遥领先其他博士生导师。


统计下来,截至2013年,共指导过12位博士。



此外,其论文频频在国际期刊现身,频频参加国际学术活动,也让他在国外暴得大名。


他被聘为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德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等等等等。


2015年12月,《中国科学报》专访曹雪涛,文中用了曹雪涛自己的话,来体现培养学生的态度,“导师自己不好好钻研学问,学生的榜样在哪里”?


曹雪涛总结,“做事先做人,做人的境界有多高,做的事业就有多大。



曹雪涛事件曝光后,有网友这样评价:


高校目前的状态是:一个老实人做一篇文章需要2年,一个聪明人做一篇文章只要20天。一篇好文章至少奖励2万,文章又好又多的话,还能有各种帽子戴。随着经济发展,慢慢地老实人买房都异常艰难。于是乎,聪明人越来越多,老实人越来越少。真正该改变的,难道不是那些让老实人变聪明的各种“激励”政策?


与之相关的是,去年另一起典型案例:南京大学女教授梁莹。



其同样是同龄人里的佼佼者。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计划等多个人才支持计划的入选者,曾在北京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用她一位同事的话说,“几乎拿到了所有她那个年龄文科教授能够拿到的头衔”。


然后,媒体发现,对比其论文,其中至少15篇存在抄袭,以及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问题。


事件曝光后,她主动联系期刊,撤掉百篇论文,连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都删了。


当时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梁莹向记者抱怨“不知道她有多难”,强调学术规范是2005年开始的,她说,“你这样查,全中国所有的人,很多教授、博导都有问题。”“如果你这样追究下去,所有中国的学者,那么多,人人都有问题了。


当时只觉得梁莹故意曝雷人之语博同情,如今曹雪涛这样的学者也被曝论文PS,不能不令人推想:中国学术界的成色,究竟如何?



不仅仅是如此。


豆瓣匿名网友的一篇文章曾写过,其为某“著名学者”打黑工的故事:


发票造假,项目经费中饱私囊,克扣学生劳务费,让学生写文章自己署名,让学生做杂事——这里的杂事还不是简单跑腿,而是让学生满北京城跑去给她买红肚兜、纤裤脚这种事,对学生肆意谩骂、人身攻击,上课从来不备课,口碑不好,就不断骚扰自己的学生让她们拉拢学生来上她的课。


“在我为其打黑工的三年里,我见到的是一个从不读书,从不学习,依靠学生的免费劳动和压榨学生写文章而生存的‘学者’‘’。


无独有偶,2017年12月26日,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杨宝德被发现在灞河溺亡。其女友发文怒斥,“名校博士不堪导师奴役自杀身亡”。



2018年3月26日,一位研三学生在他母亲面前跳楼自杀。原来这位学生在读研期间一直被导师强迫做各种事,甚至迫使他叫导师爸爸。


他曾和同学交流过,想要摆脱老师,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跳楼前他的最后一句话是,“妈妈,我受不了,我真不知道该如何摆脱老师”。


而在前述网友看来,这些学者的污化,远非“论文造假”可以发现的。


第一,“学术不端”只是被当做遮羞布,它只是冰山一角,而深层原因是因为整个学术、研究的评价体制都在挤压教学的重要性。


第二,“学术不端”虽然可以对过错方一票否决,但是这个筛选机制效率非常低——它只能拿那些被各个利益方遗弃的棋子开刀,而真正的蠹虫,却可以安然无恙继续作威作福。


第三,论文质量如何评价?这个问题不回答清楚,那么将来的评审机制向“质量”倾斜的时候,又是另一番杂乱无章:占山为王垄断话语权的,知名高校的牌子晃瞎眼的,“舶来品”海归满足大众崇洋媚外心理的……情况未必见得有多好。


从这几层意义上说,“学术不端”只是底线。


需要追问的是:仅仅一条线就够了么?


这条线之上,还有多少污秽,在大量发酵和疯狂生长?


作者:酌月
编辑:Tomoto  审核:Linn
图片来源于网络


秦鉴微信矩阵的另一个号,西安新鲜事儿
欢迎朋友们关注,以防不测……

PS:很多人跟秦鉴君说找不到秦鉴,其实只需要把秦鉴君加入星标就可以了,只需要三秒钟,现在就教你如何置顶秦鉴。

往期回顾


国足拉稀,追打里皮?
7岁女童眼睛被塞纸:惊悚、隐忍和老赖
北京已经行动,各地还会远吗?


秦鉴法律咨询合作机构北京市炜衡(西安)律师事务所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