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甩不掉“封号”的锅
我一直以为,在所有社交平台中,微信是最不坏的一个。
凭它能给“自家人”腾讯官微开罚单;凭它能让很多批评腾讯的文章活下来,包括本篇文章顺利发出。
直到这一天,8月15日星期六,21岁的深圳小伙小唐,从腾讯公司所在园区的嘉达研发大楼一跃而下。
原因:封号。
警方告诉小唐哥哥,封号的原因,是其在网络聊天中涉及色情骚扰之类。
腾讯的解释是:
封禁三日后会自动解封。
究竟聊了什么,是否真涉及色情骚扰之类,他是否知道号可以“自动解封”,小唐已无法为自己辩护了。
他曾告诉哥哥:
就想找腾讯问一个理由,问清什么原因封号。
显然,他对腾讯的处理并不认同。
而他之所以着急,还因为账号被封,影响做生意收款。
一个做生意的青年,在深圳,最终被十分低效的用户服务击垮。
多次申诉,无果。
最大痛苦是:
找不到人工客服。
只好前往腾讯总部。
腾讯说,这一天是周六,非工作日,租用该大楼的腾讯用户接待中心当天未对外服务,腾讯员工未与其有过交流接触。
绝望的青年,接二连三碰壁,在他的号即将解封的当天,最终选择了最不应该有的方式。
事发后,海量批评冲着腾讯呼啸而来。一条点赞最高的评论是:
腾讯有难,八方点赞。
这条看起来十分冷漠的留言,透视出很多人对腾讯的巨大愤怒。
天下苦封号久矣。
一些网友站出来,描述自己被封号、误杀,无处维权的经历。其中,有不少属于“莫名其妙”。
秦鉴君有个不常登陆的小号,某天登上去,也被提示因发布了不当言论被限制功能。而实际上,这个号已有半年没有推送文章了。
分明看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审查逻辑?宁可错杀3000,不可放过1个。
最新数据,微信用户已达10.8亿,而截至2019年8月,微信公众号注册也多达2000万个,这意味着,要确保如此庞大的舆论场,悠悠众口不出“问题”,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成为大概率事件。
连人民日报旗下公号“侠客岛”的文章,都曾因权健投诉被处理,你还能说它不够“粗暴无脑”么?
作为一家商业公司,应该知道用户是上帝。腾讯和微信是否知道这里面有许多“误判”“错判”么?我想从常识出发不难判断,但它宁愿得罪和伤害这一部分用户,这只能说明,追求“不出事”的重要性,要远高于这一部分无辜用户的权重。
只要“对上”不出事,就继续高枕无忧地做生意了。
放眼看去,不止是腾讯,包括微博、知乎、虎扑、B站等平台,动辄“你号没了”也是一个放之各平台而皆准的梗。如果说单个平台的愚蠢是个案,但这些平台也都“简单粗暴”,就不是偶然了。
甚至,不止社交平台和互联网企业,一些职能部门,也遍见这样的蜜汁操作:
有人投诉动画片里的人物染了头发,湖南广电就勒令停播,是因为他们脑子缺根弦吗?
有人说社区“洋名字”太多,于是就有地方推进“小区改名”,崇洋媚外、封建迷信一个都不要有,怎么划分,也由管理部门说了算,是这些基层部门没事找事吗?
为了推进环保工作,有的地方拆了老百姓的旱厕,有的地方不让人收割麦子,不让养鸡、养猪等等,难道他们不知道会和老百姓发生激烈的冲突?
地方发现了问题建筑,往往也简单粗暴一拆了之,而不顾忌是否造成更大浪费,是因为纠错者不如小学生会算账吗?
再来看最近的“禁止浪费”行动:“n-1””n-2”,按体重供餐——某些地方的怪现状还少吗?
这是一种宁愿有过之,而不敢“不及”,甚至为了迎合而故意“扩大化”“极端化”的执行、纠错、监管。这种病毒传染性极强,难以根治,可能还在继续传播。
它不是面向用户的,面向公众的。做过了、做错了,最多是方式方法有问题,而做的不到位、力有未逮就涉嫌“不作为”,可能引发上级震怒,危及自己的屁股。
如今,我们正目见许多“一封了之”“一关了之”带来的负面效应。
新媒体来看,平台内容质量有肉眼可见的下滑。我们不知不觉适应了某种“表达规范”,在平台规则和杠精设置的高压线之间,左支右绌,如履薄冰。我们的舆论圈和社会时事,也涌现此起彼伏的愚蠢。其他,我也不便多说。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市场只有自由竞争,才有良币淘汰劣币。企业竞争如此,思想碰撞亦如此,如果只有简单粗暴的管理,唯上不唯下,就必然会让僵化的权力,冻结越来越多鲜活的头脑。
我注意到,今天早上看到的批评腾讯“封号”的文章还活着。
希望腾讯明白,但愿它已明白:这样的批评越多,越有助于一个理性文明的社会的建成,也将越有助于它在那里,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