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国际核态势视角看国际核秩序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获取完整文章。


从国际核态势视角看国际核秩序

本文转载自《国际政治科学》2018年第1期

   核武器是人类迄今所掌握的毁伤力最强的武器,自20世纪40年代诞生并用于实战,核武器就成为象征大国地位的重要工具。一方面,核武器可以是大国捍卫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为维护世界和平、打破强国垄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核武器作为所谓“终极武器”,有核国家围绕其也进行着一系列互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安全和国家间关系有关核武器抑或涉核问题的一系列状态和形势可以称为核态势。国际核态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规范、意识、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等,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国际核秩序的要素,研究分析国际核秩序离不开对国际核态势发展变化的分析和研判,当前国际核态势的状况也不可避免地会对国际核秩序及其未来的发展走势造成影响。

一、核态势的演变与核秩序的判断要素(略)

(一) 核态势朝着复杂化演变

   ......冷战后至今将近30年,国际核态势的发展也呈现出各具特点的多个阶段,结合近30年的情况和近些年国际核态势的发展,当前尤其是21世纪以来总体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更多的国家拥有核武器或处于核门槛。中国、英国和法国在20世纪50~60年代成为核武器国家,印度、巴基斯坦两国在20世纪末正式宣布拥有核武器,进入拥有核武器国家的行列,同时,以朝鲜为代表的“核门槛国家”出现。比起冷战时期核政治主要以美苏两个国家为主要行为体的情况,现如今分析研究国际核态势面对的行为体数量增加。此外,上述国家间关系较为复杂,有的存在较为严重的对抗竞争态势,有的给地区安全稳定局势带来了挑战和压力。


   其次,技术发展给核态势带来的影响已经远超冷战时期。冷战时期,以美苏为代表,战略对抗和竞争的主要武器装备由战略导弹、战略核潜艇和战略轰炸机这“三位一体”的核作战武器体系组成,美苏之间核军控的目标也多是针对彼此的上述三种武器。而冷战后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技术给核国家间的战略武器结构和彼此的互动博弈带来了新的影响。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导弹防御、卫星侦察、超高音速飞行载具等,扩展了战略攻防武器的范畴,给由传统战略武器所组成的核战略层面的互动增加了新的复杂因素;此外,比起冷战时期核技术基本被大国垄断的态势,现今民用核技术的发展与核门槛降低均使得防止核扩散的国际压力增加。上述复杂情况都是冷战时期的国际核态势所不具备的。


   最后,相比于冷战时期,国际社会对于涉核问题的观念态度有了较为积极的变化,一些积极的涉核观念如禁止核武器、构建无核武器世界、核武器的人道主义关切等呼声近年来频繁出现在国际场合,得到了国际社会更多的认可。一些涉核观念的普及为国际核态势的演变提供了较为积极的影响,但是,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如何作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积极观念是否能够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并落实为实质性的成果,仍有待观察。



(二) 核秩序的判断要素

   ......分析核领域的秩序与分析其他领域有着些许差异,即核国家的实力要素以及基于核实力的核国家行为和互动应当作为研判核秩序的主要研究素材。所以,研判国际核秩序应当有一个重要前提,即要以国际核态势为基础。这其中,以核国家之间的涉核行为和战略层面的互动为主要表现的国际核态势的演化发展对国际核秩序的影响较大。国际核态势的有序与否、国际核态势的发展演变、国家间的战略互动、国际上涉核规范是否被遵守以及涉核价值观的普及情况等,为作出国际核秩序有无抑或存在程度是否稳定的判断发挥重要作用。其具体的判断要素可以细化分析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大国间的战略态势是否能够维持国际核态势的稳定。这是核国家依靠核实力、技术等要素进行互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即判断大国间的核实力分布以及战略互动是否能够实现有效的危机稳定性,避免恶性军备竞赛;同时,有核国家间在发生或存在军事对抗时,是否会出现升级为核冲突的风险。战略态势越是呈现不稳定的趋势,核冲突的可能性较高,则越是对国际核态势起到负面的冲击作用,无序性增强。


   其二是核扩散是否会形成危机或给国家安全带来压力。例如,某些核扩散问题导致地区局势出现不稳定、技术的发展使得核扩散更加容易、军备竞赛出现不可控性等情况,都会导致国际社会的安全压力增大。上述因素带来的压力越大,核扩散的势头越强,则对国际核态势的消极影响越大,增加了无序性。


   其三是国际社会与核有关的若干条约、规范、制度和价值观是否得到普遍的认可和遵守。国际社会对涉核事宜存在一些条约、规范、制度和较为积极的价值观,如果核国家或若干“核门槛国家”能够普遍遵守条约,遵守已有的涉核规范制度,认可和贯彻积极正面的核价值观,则会对国际核态势朝着有序化发展提供助力;反之,若涉核条约、规范、制度和价值观不能得到有效的遵守,核国家和“核门槛国家”的行为违背了规范制度和价值观所倡导的初衷,则会对国际核态势带来冲击,对构建合理有序的国际核秩序带来负面的影响。


   相对于冷战时期传统的核两强对抗的国际核态势,冷战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近些年国际核态势朝着复杂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当前的国际核态势使得国家需要权衡考虑的要素更多,拥核国在进行国家利益相关的计算时,不再是较为简单地计算武器数量、考察部署模式等方式;一些对核态势产生影响的新技术领域如太空、网络等还没有相关的管控机制,这都会给当前国际核态势带来与冷战时期不同的复杂性。国际核态势对分析研究国际核秩序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核国家间的战略态势、核扩散的相关状况以及涉核规范观念的有效落实与否,是当前研究国际核态势的较为主要的三个组成部分,对核领域上述内容的分析,可以较为直观地展示出当前国际核态势的现状及可能的走势,为研究判断国际核秩序能否合理有序发展提供重要帮助。



二、核国家战略态势存在消极因素(略)

   作为国际核态势发展的最直接参与者,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间的战略关系稳定与否,对国际核秩序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研究核国家间的战略关系,构建战略稳定关系是绕不开的话题。战略稳定性包括危机稳定性军备竞赛稳定性两部分。如果两个国家的核武器满足最低核威慑的标准,达到相互确保摧毁的程度,即便两个国家陷入冲突,也都没有向对手发动先发制人核打击的动机,这一状态称作危机稳定性很高。如果一个国家发展军备的行为不容易引起对手扩充军备,例如以提升核武器质量而不是数量来提高核威慑能力以避免刺激对手扩充核军备,这样的情况可称为军备竞赛稳定性很高。


(一)美俄战略稳定可能会略有失衡

   ......总体的美俄战略稳定关系还会因为俄罗斯庞大的核武库数量而维持在一个均势的状态,这一情况未来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但是未来美俄的战略平衡状态可能会朝着美国略占优势而有所倾斜,尤其是在战略防御方面,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在技术水平和规模上与俄罗斯相比占有较大优势。随着美国战略攻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传统国际核态势中美俄两国的战略稳定格局会出现一定的失衡和不稳定,握有技术优势的美国可能会做出更多带有不确定性的较为激进的战略举动,美俄战略天平的失衡可能会给国际核态势的稳定发展带来冲击,且作为第一梯队的两大核强国的战略失衡对构建合理有序的国际核秩序也会起到负面的作用。


(二) 美国对中美战略稳定关系呈现矛盾性

   ......如果美国真的希望如政府文件所述与中国构建战略稳定关系,就应当尊重中国的战略利益,而不是想尽办法毁伤中国的战略威慑能力。中国战略威慑实力的上升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美国战略学界和政策、军事领域的矛盾性给中美战略关系的发展增添了不和谐的声音,这会导致未来美国无法建立有效统一的政策框架和统一的认识去引导中美战略稳定关系的构建;同时,中国难以准确判断美国的战略意图,这会加深中美在若干已有战略议题上——例如导弹防御问题——的分歧,不利于中美两国、两军战略互信的构建。虽然中国的战略核实力较之美国还有较大差距,但是毕竟中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防实力对国际核态势的影响力逐步上升,美国的矛盾态度和一系列负面举动不利于维持中美之间战略层面的稳定态势,进而给国际核态势的稳定、朝着有序化发展且推动构建合理有序的国际核秩序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三) 南亚地区存在核冲突风险

   除了联合国和国际社会公认的五核国,冷战后期至冷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印度和巴基斯坦相继开发并获得核武器,成为实际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印巴两国处在较为紧张的安全竞争关系中,两国因领土争端等问题爆发了多次流血冲突。1998年印巴两国相继进行了核武器的爆炸试验,公开宣布拥有核武器,给两国的竞争对抗增加了核因素,南亚地区的核冲突风险成为国际战略学界的重要关切。


   ...... 西方学者认为,巴基斯坦近年来不断进行的战术核武器的研发列装,对南亚地区的稳定态势构成了挑战,甚至有声音认为,南亚地区的核冲突风险甚至比朝鲜半岛核问题所带来的风险更大。基于上述分析,南亚地区目前处于核冲突的阴影之下,印巴两国现有的安全竞争局面不利于危机的管控,南亚地区爆发冲突甚至升级为核冲突的可能性未有减少。



(四)技术发展对战略稳定关系产生消极影响

   前文叙述的多是国家间的战略态势,近年来一些非核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的发展,给拥有核武器的国家间战略关系带来了新的挑战,增加了核国家之间战略互动的复杂性。


   ......世界主要军事强国都认识到了这些非核技术带来的军事和战略优势,因此,各国都在加大对上述非核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研究,这在客观上形成了一轮新的军备竞赛。而且,由于上述非核技术的技术脉络复杂、技术门槛相对核武器技术较低、其他分支技术涉及面广、在军事领域乃至战略武器领域的应用还没有明确的行为准则和控制机制,因此这些领域一旦出现军备竞赛,则要远比冷战时期的核军备竞赛更复杂、更加充满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给国际核态势的发展带来更多复杂要素,给构建合理有序的国际核秩序带来挑战。


三、核不扩散面临一定压力(略)

(一) 民用核技术增加防扩散压力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在民用核领域也是如此。一方面,高效清洁的核技术应用在经济发展领域可以助力国家的社会建设;另一方面,若干民用核技术的发展反而增加了国际应对核扩散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对国际核态势的稳定带来了挑战。


   ......一些民用技术反而对核不扩散带来了负面影响,例如激光浓缩技术,如果应用在铀浓缩领域,会较大程度地减少进行铀浓缩所需要的设备空间面积,相应地也会降低一个国家进行铀浓缩被发现的可能,这增加了国际社会核查的难度,给核不扩散带来潜在的压力。此外,3D打印也有可能会应用到核武器部件的生产,一些用作制造核武器关键部位的零件无需专业的生产场地即可制造出来,如此一来,生产核武器的技术工艺门槛会相对下降,具备一定资金和技术的国家甚至非国家组织自行组装核武器在技术层面也未必是难事,这给核不扩散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因素。


(二) 核能合作存在不和谐声音

   ......前文提到,核政治中的话语权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核实力,当国家间的核能合作处在地缘竞争、拉拢盟友和伙伴、联手围堵对抗某一共同对手的大背景下时,以民用核技术的合作为幌子的核能合作,某种程度上就有了战略层面实施援助的意味,核实力强大的国家几乎可以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和质疑,一味地以自身的战略目的为基准,实施标准不一的涉核举动,这对于维持国际核态势的稳定、推动国际核态势的有序化发展带来了负面的、消极的影响。


(三) 地区核扩散带来局势失稳

   虽然国际社会对核不扩散有较为普遍的共识,但是依然有一些国家游离于这个规制之外,试图获得核武器。冷战后,不仅有若干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不接受国际军控规章制度的约束,进入21世纪以来,更有一些无核国家试图获得核武器。一些国家试图迈过核门槛的行为对国际核不扩散规范和地区和平稳定局势带来了较为切实的损害,这一情况对构建稳定的国际核态势、维护地区乃至全球的稳定有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国际社会主要关注的两大地区核扩散问题分别是伊朗核问题与朝鲜核问题。伊核问题通过和平手段目前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为国际核态势的发展注入了正能量。但是比起伊核问题较为令人满意的局面,朝核问题则愈发棘手,给国际核态势乃至地区和平稳定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四、制度观念难以发挥实际作用(略)

   国际上存在一些较为积极的涉核观念,例如加强核安保合作、禁止核武器、防止核扩散、努力推动核裁军等,国际社会也普遍对此表示认同,但是这些观念能否实际发挥作用,其前景不甚乐观。同时,全面核裁军还未能获得有效的推动,虽然国际社会也存在一系列涉核军控条约、规章等规范性的制度,但总体的落实情况不佳,军控条约没有完全约束核国家的行为,有些国家的行为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一) 核领域存在积极观念但难有实效

(二) 军控条约落实欠佳

(三) 核裁军进程放缓


五、无序化趋势与中国的应对(略)

(一) 无序化增强是主要趋势

   ......综合来看,国际上存在若干积极的涉核规范、制度和价值观念,即国际核秩序在一定意义上是存在的,但结合国际核态势看,实际上若干国家行为体尤其是依仗自己核实力的核强国和试图获得核地位的核门槛国家的举动却难以守序,甚至违序。国际核态势总体上呈现一种无序化增强的趋势,这也使得国际核秩序总体上朝着较为消极的方向倾斜,无序化增强趋势是当前以及未来国际核态势的主要表现。


(二) 未来无序化趋势的表现

第一,制度安排与核态势现状脱节,且短期内难以解决。

第二,美国核实力一家独大的局面未来可能会有所增强。

第三,核冲突的可能性风险不会有所缓解。

第四,技术发展给核态势稳定带来压力。


(三) 中国的应对措施与建议

   面对国际核态势未来无序化增强的局面,中国应有所应对,推动国际核态势朝着有序化的方向发展,努力推动构建合理有序的国际核秩序。首先,中国可以对自身的战略武器结构、战略政策作出更加合理有序的安排。一方面,中国有必要适当地根据外部战略安全环境的变化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自身的战略攻防能力,稳步提升战略威慑能力以维护国家安全。另一方面,中国战略攻防能力的提升又要避免被外界解读为对国际核秩序的破坏,不利于维持国际核态势的稳定。中国可以对核武器生存能力进行一定的投入和改善,例如,在不增加数量的情况下,将井基洲际弹道导弹更新换代为公路机动的洲际弹道导弹等,以提升核报复能力,强化战略威慑能力,同时,又避免因为数量的增加而引起国际社会对中国核扩军的担忧,避免恶性军备竞赛的发生。


   其次,中国可以引导核领域的价值观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中国自1964年拥有核武器起,就宣布奉行“不首先使用”战略,当时中国的官方媒体指出,中国拥有核武器是为了打破大国核垄断,从而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中国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自卫,是为了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同时,中国的核武器只用于进行核反击,遏制敌人对中国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中国只保持着一支数量较少的精干有效的战略力量。时至今日,中国依然贯彻“不首先使用”政策,中国的核政策体现了积极地维护战略稳定的作用。相比起美苏/俄以打赢核战争、进行军事威慑为目的的核政策,中国的核哲学为促进国际核态势朝着有序化发展、为构建合理有序的国际核秩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未来中国应当对自身的核哲学进行更多的推广,增加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最后,中国也要主动倡导核国家摒弃冷战核思维,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工作,一如既往地坚定支持联合国的有利于核不扩散、核裁军等事宜的各项决议,与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国际原子能机构等重要的国际组织也保持密切的联系。同时,中国也要为改善国际核态势、推动构建积极合理有序的国际核秩序、促进国际核裁军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可以继续积极响应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的号召,以自身的行动支持多边主义,在地区防止核扩散问题上主动推动与核大国的合作,为妥善和平解决地区核扩散问题发挥积极的作用。中国也要积极表态,认可无核国家提出的各类有利于改善核态势的主张,在多边外交场合中要积极阐释中国的核政策、防扩散主张、无核化提议和核裁军的有益建议,主动发挥多边外交场合中的倡议权,在核国家中彰显中国拥核是为了世界零核的道义领导力,在非核国家面前展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引领国际社会树立正确的核政治观念、构建积极稳定的国际核态势、构建合理有序的国际核秩序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胡高辰,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博士研究生。

国 关 新 青 年

NEW THOUGHT NEW VISION

长按二维码关注


延伸阅读

重思QCA:滥用的归纳与严重的误测

新书推荐 |《基辛格:理想主义者》书评

第七届世界和平论坛招募实习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