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推荐 |《基辛格:理想主义者》书评

常远 国关新青年 2021-01-20

《基辛格:理想主义者》书评


  为什么是基辛格  

    这是一本有关基辛格的书,即他的人物传记,人物传记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主本人的成色与生平,而基辛格无疑是一个在全世界范围拥有影响力的学者、政客,一览其履历,可以像观看《阿甘正传》从而纵览美国60~80年代的大事件一样,把精彩纷呈的美国现代外交史尽收眼底。


    基辛格其人、其思想一直饱受争议,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务实的外交家,有着远见卓识——在意识形态色彩浓重的年代,力主缓和与中国的关系、开创了中美外交新时代;也不乏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受俾斯麦思想影响的有着权力政治灵魂的好战分子——基辛格在全球范围的知名度甚至与美国总统不相上下,因此很多时候,他受到的指责与诽谤不比尼克松少。不论如何,人们可以喜爱基辛格、厌恶基辛格,但是就是无法忽视基辛格,他的影响力可以从书中的一句话得到印证:“ 想想吧,要是基辛格死了会怎么样。尼克松就成了美国总统了!”这番戏谑的话伴随着复合词“尼克辛格”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大行其道。基辛格在1972年盖洛普民意测验“最受崇拜的人索引”中排名第四,而1973年更是跃居第一,结果显示有78%的接受调查者能认出基辛格。这种知名度基本上是很难不遭人嫉恨的,他的一举一动基本都呈现在公众的眼前,人们对他的关注不仅停留在工作层面,甚至蔓延到了他的出身(从攻击他是个犹太佬、德国佬便可见一斑)和感情生活(这一点会在下文的推荐原因中重点提到)。甚至他同时代的其他杰出学者、政治家对他的猛烈批判也难以说是完全公正、不带有任何私心的,在此谨举一例:对基辛格持批评态度的国际关系学科巨擘汉斯·摩根索比基辛格大将近10岁,同样有着德国犹太人血统,但是他的华盛顿生涯很早就画上了句号,未能像基辛格那般在学术和政治两个领域大获成功。本书作者就隐约提到了基辛格在收获巨大名利的同时也遭受到了近乎疯狂而不可理喻的攻讦(说他野心勃勃、擅长搞关系这种已属理性;怀疑他是英国或者苏联的间谍也顶多算是捕风捉影;但是攻击他是“恶魔”“性变态”“炭疽杆菌案件肇事者”,就真的有点令人啼笑皆非了)可能是由于他巨大的名望或者犹太人身份,个中缘由也只是作者爬梳资料得出的猜想,并不一定准确,但是能将基辛格巨大声望下的委屈与无奈展现在读者面前已是功劳一件。


    此外,基辛格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还有一层特别的意义,这主要是因为他是中美关系“破冰之旅”的先行者之一。他数次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在《中美联合公报》的起草中发挥了个人智慧。长期以来,他一直致力于中美友好,是一个能够从战略高度看待中美关系的美国政要,也是中美关系的维护者和推动者。通过了解他的思想,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美国外交和美国战略。

为什么是尼尔弗格森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他是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牛津大学耶稣学院高级研究员、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弗格森横跨历史和经济学两个领域,并且在媒体领域也有诸多建树,2004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影响世界的100人”之一。他著作颇丰,其中包括《帝国》《文明》《金钱关系》《罗斯柴尔德家族》《战争的悲悯》等,就像萨缪尔·约翰逊与他的传记作者博斯韦尔一样,弗格森与基辛格也是在伦敦相遇的,在一场聚会上,对弗格森颇为赏识的基辛格主动找到了他,向他表示自己对《战争的悲悯》一书非常欣赏,两人相谈甚欢(其中有个插曲颇为有趣:当名模艾拉.麦克弗森进屋后,基辛格便撇下了弗格森迎了上去),数月后,基辛格便联系弗格森,希望他为自己的传记执笔。


    然而,一开始弗格森并不愿意接受这个任务:他手里有几本书要写、他并不是研究战后美国外交史的专家、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经历去梳理文献。这时,基辛格的外交艺术派上了用场,他给弗格森写了封信,向弗格森表达了遗憾之情,同时指出他找到了本以为散佚不见的大量私人文件:保存在康涅狄格州一个储藏室里的145箱作品、书信、日记。这些从未被披露和引用的一手资料对于一个历史学家来说自然具有致命的吸引力,于是,弗格森前往康涅狄格州查阅了这些文件,并最终决定接下这个棘手的任务。


    尼尔·弗格森无疑是个负责的作者,他将《约翰逊传》作者博斯韦尔的理念奉为圭臬:给一个人立传,不仅要按时间顺序讲述他生活中所有重大的事件,还要把他私下的所书、所言、所想糅合在一起,除此之外,我实在无法想象还有更完美的写法……与他在其人生的每个场景同呼吸,像他那样真切地经历人生的几个阶段……斗胆说一句,你对本书传主的了解将比对其他任何在世的人都全面、深刻。按照弗格森对博斯韦尔理念的理解,他认为要想将一个活生生的传主展现在读者眼前,不仅要勾勒传主生平的大量作品,还要阅读传主本人的全部作品,并且解结识传主,与其聊天、吃饭,甚至结伴旅行。弗格森也确实这么做了,10年岁月荏苒,他醉心于卷帙浩繁的资料中,去揣摩、去感受基辛格的想法,并与基辛格不断交流讨论,以一个相对客观、严谨的态度向读者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基辛格,读罢确实觉得弗格森成功地完成了基辛格交托的任务。  

  为什么是这本书  

    关于基辛格的书、基辛格自己的著作很多,为什么这本值得一读?


    首先,这本书比以往的传记有一个明显的优势。作者尼尔·弗格森有幸查阅了大量未经披露的基辛格的私人文件,不仅有他从政以来的文件,还有他2011年捐给耶鲁大学的私人文件,那些私人作品、书信和日记时间跨度极大,最早的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共计100多箱。弗格森还对传主做过多次长时间专访,这本书不仅得到了基辛格的配合,实际上本身就是基辛格授意下的产物。但也正因如此,很多人可能会怀疑这本书的客观性,怀疑这本书可能是基辛格授意下写就的对他的赞美诗,实际上大可不必担心,弗格森与基辛格在2004年时签订了一份法律协议,最后一条是这样的:虽然本作品的权威性会因为得到授权人(基辛格)的大力帮助而提升……(不过)更能提升其权威性的是作者的独立性;因此,双方理解并同意……作者全权编辑本作品的定稿,授权人无权审查、编辑、修改本作品终稿,也无权阻止本作品的终稿出版。  恰恰由于得以翻阅许多私密文件、与传主本人及其亲属进行大量的交谈,本书中基辛格的形象得以丰满、可信,在此需要举几个例子佐证。基辛格的第二任妻子南希·马金尼斯曾对弗格森说,基辛格于1967年反复前往巴黎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她当时在巴黎念大学,而这一信息剧烈冲击了基辛格忙于斡旋越战事宜的原本形象;年轻时,基辛格和其他几个德国犹太难民逃往美国后因一个后来逃难来的同乡女孩而“反目成仇”,逻辑严谨、直觉敏锐的基辛格察觉到了几个朋友之间因这个女孩儿的到来而起的变化,情感炽热却别别扭扭的少年基辛格写了一封信给那个女孩儿,细数了他那两个伙伴的缺点和坏心思,提醒她小心,不要被他们迷倒,还用一种极为扭捏的笔触向对方表达了自己对她的欣赏与爱慕,在此值得引用部分。“现在来说说我起初为何不想见你。原因有三。首先,我不想因为和你不明不白地交朋友而伤了朋友间的和气。其次,我不想丢人现眼。我知道如果见到你,一定会再次对你着迷,丢人现眼,这简直是必然的。最后,我感到你不过是把我当小丑而已。然而,我后来修正了这三个观点,因为我意识到我只是在自我逃避。”多么的青涩与可爱,不正像我们身边那些情窦初开的少年郎吗,当你把这个傲娇、敏感的男孩儿与那个驰骋外交疆场、流连于诸多美女之间的基辛格联系到一起时,难道不会感到很奇妙吗?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尚未步入政坛、没有充分体会外交斗争复杂性的青涩的理想主义学者基辛格。一提到基辛格,绝大多数人都会说他是一个迷恋梅特涅、俾斯麦思想的现实主义者,诚然,基辛格关于“均势外交”的熟稔,以及他与尼克松的默契配合,使得人们很难不相信他信奉马基雅维利主义,但是,基辛格本人对马基雅维利、梅特涅和俾斯麦都不感冒,相反,他从大学时期开始崇拜的便是康德。这点可以在他接受主持人奥丽娅娜·法拉奇的采访时说的话一窥端倪。说实话,在现代社会,马基雅维利那一套很少有人接受,也很难有用武之地。我发现他身上唯一有意思的地方是其考虑亲王意愿的方式。虽然有意思,但还没达到影响我的程度。你想知道谁对我影响最大,我告诉你两个哲学家的名字:斯宾诺莎和康德。真不知道你怎么会把我跟马基雅维利联系在一起。还有人竟然把我和梅特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这太幼稚了。关于梅特涅我只写过一本书,而针对19世纪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崩溃我写过好多本书,梅特涅这本只是该系列的第一本。最后一本写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仅此而已。可以说,我和梅特涅毫无共同点。 实际上,基辛格一直自诩“比康德还康德”,他习惯用康德的话来解释他何以发现外交政策上“两种道德原则之间存在明显的分歧”:一方面有责任捍卫自由,另一方面必须与对手共存。弗格森就认为,虽然人们习惯于将基辛格归为现实主义者,但他受理想主义的影响比汉斯·摩根索喜欢的那种 “ 现实主义 ” 要大得多。基辛格在91岁高龄时创作的《世界秩序》大量引用了康德的观点即为明证。弗格森还认为,众多传记作家都没看出基辛格奉行理想主义,这一点严重影响了他们对基辛格评价的准确性。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说年轻时的基辛格是理想主义者,更多用的是“理想主义”哲学意义,用康德的话说,即认为“我们绝对不能保证我们推定的外部经验究竟是不是纯粹的想想”,因为“外部事物的现实经不起严格的证实。”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此理解为,年轻时的基辛格认为“武力”从属于超越国家层面的法律和法庭,即不能完全从国际关系学科的 “ 理想主义 ” 概念去理解基辛格的行为。受康德思想影响,基辛格眼中“最重大的历史问题”是个体会自由面对有意义的道德困境的看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与哲学家对世界注定走向“永久和平”的看法调和起来。

    

    总之,基辛格是一个经历复杂的政治人物,其思想的形成、变迁有其时代背景,简单地评论他的思想显然有失公允,而这本书为我们还原了一个尚未走进白宫权力中心的青涩的基辛格,用心阅读本书可以看到一个与公众熟悉的政客基辛格迥然不同的犹太青年基辛格。


最后的话

    本书的专家推荐名单可谓星光灿烂: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傅莹女士领衔推荐,外交学院副院长王帆教授作序,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教授、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长王鸿刚、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孙学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中心主任沈志华教授、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陈琪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副所长倪峰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陶文钊教授等诸多国际关系、经济学领域的专家学对本书都青睐有加。其价值可见一斑。 


    这本书是弗格森写就的基辛格传记上部,他耗时10年,竭尽全力记录下基辛格精彩纷呈、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并以基辛格被尼克松宣布担任国家安全顾问、进驻白宫西翼地下室履新为时间节点,将1968年以前那个有着理想主义底色的学者基辛格展现在我们眼前,并以 “ 理想主义者 ” 为副书名。而下半部主要描写从政后的“现实主义者”基辛格,也就是我们更加熟悉的那个在外交场合纵横捭阖的国家安全顾问、国务卿基辛格同样值得期待。


作者:常远 中信出版社

编辑:杜晓峰


国 关 新 青 年

NEW THOUGHT NEW VISION

长按二维码关注


延伸阅读

新书推荐 | 基辛格:理想主义者

#"译"起看世界#翻译征集活动 第二弹

实习机会 | 第七届世界和平论坛招募实习生

关于举办第十六届"国际关系研究方法讲习班"的通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