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睹为快|《国际政治科学》2018年第四期预览
《国际政治科学》2018年第四期预览
由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主办的《国际政治科学》(Quarterl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2018年第四期(总第12期)现提供摘要预览,欢迎点击“阅读原文”浏览全部文章
CONTENTS
主编寄语:改革开放40年的国际关系学术研究
作者简介:
阎学通,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内容提要:
我国的国际关系研究正在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可是学习借鉴外国经验和知识只能缩小差距,而要实现超越则要依靠创新,因此创新成为学术进步的最主要来源。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创新能力,我们需要更加解放思想,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参与国际同行对话,参与最前沿的国际问题研究。
国际秩序始于国内
作者简介:
黄琪轩,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
国际经济秩序, 国内经济秩序, “嵌入式自由主义”, 美国
内容提要:
20世纪的国际经济秩序经历了三种主义与两次变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嵌入式自由主义”的国际经济秩序替代了“古典自由主义”;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新自由主义”的国际经济秩序又替代了“嵌入式自由主义”。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国际经济秩序的变迁?本文试图揭示:国际秩序源于国内。领导国国内经济秩序的调整会扩展到国际层面,并成为国际经济秩序。领导国是国际秩序的发起者、推动者与受益者。正如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新政”秩序逐步扩展为二战后的“嵌入式自由主义”国际秩序,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新自由主义”改革逐步扩展为“新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由于将国内经济秩序国际化符合领导国的国家利益,世界政治的领导国既有能力也有意愿将国内经济秩序国际化。
外交与内政如何得以有机统一
作者简介:
宋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关键词:
外交, 内政, 延续, 统一, 位置现实主义
内容提要:
从国际体系因素能否充分解释外交政策的问题出发,本文分析了“外交是内政的延续”这一常见但又极端的观点。本文指出,外交政策的解释同时需要国际体系和国内政治层次的要素,外交并不是内政的简单延续。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指出,国内政策的解释同样需要结合国际体系和国内政治。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外交政策和国内政策的有机统一,共同促进国家发展、提升国际地位?本文认为,外交政策和国内政策都应该服务于国家的整体利益。基于位置现实主义,国家尤其是大国的整体利益是谋求在国际体系中的合理位置。整体国家利益的界定,为外交和内政的有机统一提供了基本依据。
二元格局:左右逢源还是左右为难?
作者简介:
凌胜利,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北京市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研究员
关键词:
二元格局, 左右逢源, 对冲战略, 中美关系, 亚太安全, 东南亚国家
内容提要:
随着中美在亚太地区主导权竞争加剧,东南亚国家如何应对中美两国的战略选择日益引发关注。既有研究大多从结构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联盟关系视角分析东南亚国家的战略选择动因。探讨二元格局下东南亚国家的战略选择不能仅仅基于国际政治的视角,要更多地考虑各国国内政治的影响。由于东南亚各国的国家安全大多不存在着迫在眉睫的威胁,其国家安全也不完全取决于中美两国,因而其在二元格局中拥有一定的战略自主性。从国内政治视角分析东南亚国家的对冲战略很有必要,要重视这些国家的战略自主性的影响。鉴于其国内政治的复杂性,本文主要采用战略偏好和共同利益两个变量来探讨东南亚国家在中美之间的对冲战略选择的原因,探寻为何一些国家能够较长时间与中美两国保持稳定关系。以东南亚六国为例,本文分析了2012—2017年这些国家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或左右为难的原因。研究发现,与中美两国不存在激化的核心安全利益冲突、经济偏好强于安全偏好、与中美两国共同利益相差不大是这些国家能够在中美之间实施稳定对冲战略的重要原因,也使得这些国家有可能成为中美两国的共同朋友。
“承认的政治”:民族主义为什么没有衰落?
作者简介:
梁雪村,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国际政治与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
关键词:
“承认的政治”, 民族主义, 国际社会, 国家利益
内容提要:
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研究领域长期存在一个重要理论困惑:民族主义何以持续影响国际政治进程?然而,国际关系研究倾向于将民族主义作为自变量来对待,用于解释各类国际问题的产生,而很少对民族主义本身进行研判。虽然社会科学的各个分支对民族主义的国内因素作出了深入系统的探讨,但是对国际体系层面的诱因依然缺少了解。本研究尝试弥补上述认知缺口,通过分析国家利益和国际承认两个自变量之间的互动来解释民族主义的发生。笔者认为,民族主义理论对国家利益的证成具有明显的内向性,但民族主义的诉求又是双向的:一方面从民族国家的独特性出发,强调独立自主,拒绝外部干涉;另一方面又对外部认同和民族荣誉抱有极大关切。国际社会中“承认的政治”的兴起挑战了作为民族主义伦理基础的特殊主义,导致了国家行为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向外部寻求正当性。“承认的政治”不仅扮演着国际大众舆论的角色,更参与具体争端问题的解决,这与民族主义对国家利益的规定存在原则上的不兼容,进而引发民族主义的激烈回应。
非洲民主政治的崩溃:基于定性比较分析的解释
作者简介:
张佳威,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
关键词:
民主崩溃, 非洲政治发展, 定性比较分析
内容提要:
西式自由民主体制的崩溃是非洲国家独立后重要的政治现象,本文通过定性比较方法进行全样本分析以便作出更有力的诠释,最终结果显示主要存在着两个解释非洲民主崩溃的模型。第一,在“殖民遗产负影响”模型中,英帝国所实行的间接统治模式致使殖民地政治结构出现碎片化倾向,而议会制与非比例代表制的结合在该类非洲国家易形成一党独大或忽视关键少数族群利益的政治格局,由此引发的强人独裁统治和族群抗争激进化诱使民主政治失败。第二,“弱政治社会”模型则基于不成功的宪制设计这一关键机制:国家核心宪制安排的失败致使基础性权力分立,政治结构呈现极高的离心性,制约了独立后政权的整合和吸纳能力。未能生产出现代国家构建所需的政治能力,是后殖民时代政治体制设计失败的主因。
国际关系预测:中日关系近期有望持续改善
作者简介: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外关系定量预测组,齐桐萱
内容提要:
根据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外关系定量预测组的长期观测衡量,中日关系的回暖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根据衡量结果,自2017年4月起,中日关系从中等紧张的级别(-4.3)较稳定地回升,2018年4、5两个月出现较大幅度提升,进入了高等不和的级别(-2.7),此后至2018年8月一直维持在这一水平,到了9月中日关系分值再度提升(-2.5)。可以预见,在之后的五年时间内,中日关系持续改善的可能性较大。
国关新青年
NEW THOUGHT NEW VISION
长按二维码关注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