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先睹为快 | 《国际政治科学》2019年第一期预览


《国际政治科学》2019年第一期预览


由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主办的《国际政治科学》(Quarterl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2019年第一期(总第13期)现提供摘要预览,欢迎点击“阅读原文”浏览全部文章。



CONTENTS


编者寄语:通过解放思想开发理论创新本能


作者简介:

阎学通,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内容提要:

人的概念化思维本能经过开发后,可以创建理论。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原有理论知识有束缚人创新理论的一面,而解放思想有利于防止思想僵化阻碍理论创新,但解放思想无法一劳永逸,因此没有完成时。除此之外,理论创新还需要大胆质疑的精神,因为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现在还面临着诸多观念束缚,包括“中国学派”、“中国特殊论”、“经济决定论”、“零和是冷战思维”、“信任赤字”,所以我们需要依据客观事实不断破除旧有的和新生的观念束缚,按照科学的规律推动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工作。



人工智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初析


作者简介:

傅莹,清华大学兼职教授、国际关系研究院荣誉院长、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关键词:

人工智能 ; 国际格局 ; 国际规范 ; 共同规范

内容提要:

本文重点分析人工智能如何从国际格局和国际规范两个方面影响国际秩序的变迁。在国际格局方面,人工智能有可能在经济和军事领域影响国家间的力量对比,非国家行为体的能力也将前所未有地扩大,围绕科技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在国际规范方面,人工智能有可能改变战争的形式和原则,并对现行的国际法律和伦理道德造成冲击。文章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安全和治理挑战是需要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各国应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看问题,从共同安全的理念出发,讨论未来人工智能的国际规范。文章提出基于福祉、安全、共享、和平、法治、合作的六项原则。



“修昔底德陷阱”中的不对称竞争战略


作者简介:

肖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

蒙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

关键词:

军备竞赛 ; 修昔底德陷阱 ; 安全困境 ; 崛起大国 ; 守成大国

内容提要:

“修昔底德陷阱”的本质是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的特殊安全困境。尽管其“艾利森版”过度强调了守成大国发动预防性战争的风险,也没有严密论证恐惧和战争之间的作用机制,但是仍然有值得改进的学术价值。用军备代替战争,基于过去两百年间(1816—2012)主要大国的面板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了这一类安全困境中的反常现象:随着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的实力接近,前者会倾向于增强军备,后者则会以削减军备回应。这一现象与已有的关于预防性战争和军备竞赛的理论明显相悖。其原因在于,守成大国面对崛起大国的发展优势,优势策略是提高自身的发展潜力,而不是将潜力转化为军事力量。同时,存量优势能够帮助守成大国降低对安全的敏感性,而该条件是崛起大国所不具备的。因此,在同一“修昔底德陷阱”中,守成大国和崛起大国在安全竞争中的行为很可能是不对称的,守成大国更容易通过不对称竞争恢复、维持和扩大长期优势。这一理论发现的政策含义在于,理解了这一不对称性后,崛起大国应该自觉认识到军备在安全上边际效应的有限性,主动回避“修昔底德陷阱”中针对崛起大国的军备陷阱。在守成大国采取减少军备投入与遏制相结合的不对称竞争策略时,崛起大国应当在发展潜力上内向进取,避免在安全与发展上的全面突进。



修昔底德观点的意义*


作者简介:

乔纳森·科什纳(Jonathan Kirshner),美国波士顿学院政治学系教授。

关键词:

修昔底德 ; 修昔底德陷阱 ; 伯罗奔尼撒战争 ; 中美冲突

内容提要:

不同领域的学者持续研究、探讨和评论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本文首先讨论了修昔底德关于国际政治的见解,并且详细介绍了他对国际关系理论所作出的持续贡献。其次,本文回顾了有关修昔底德研究的三部著作。其中包括一部重要文集,这部文集内容丰富,许多最新研究文献被囊括其中。另外一部作品炙手可热(但错误严重),该书试图借古抒今———警告中美两国已经不经意间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并且暗示这将导致一场双方不愿看到的灾难性战争。本文认为,正如上述作品所展示的那些思考一样,当代国际关系学者应该具备严肃探讨修昔底德思想的能力,认真研读并且慎重思考《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将使学者从中受益。然而,大量解读《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作品未作仔细推敲,结论过于武断,这是目前相关研究所存在的内生性问题。



“退出外交”与全球治理秩序*

——一种制度现实主义的分析


作者简介:

任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

关键词:

特朗普 ; “退出外交” ; 制度现实主义 ; 制度制衡 ; 全球治理秩序 ; 领导权

内容提要:

美国诉诸全球治理秩序具有功能性诉求,在治理各类全球性问题的同时避免伤害美国利益;在功能性治理之外,美国诉诸全球治理秩序更看重其权力属性,借此划分权力等级,获取得自治理的非中性收益,谋求领导权。现实中,功能属性实际上消融了权力属性,美国得自秩序的权力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出现下降态势。对于美国“退出外交”的分析局限于既有理论流派的泾渭分明与特朗普个性外交的掩饰,因此很难准确理解“退出外交”的产生机制、影响和实质。本文试图从制度现实主义的视角出发予以分析,寻求现实主义与制度主义理论之间的通约性,借助权力与制度两种分析变量,进一步认知作为一种制度制衡手段的“退出外交”。



东南亚五国对华制衡差异的分析*

——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解释


作者简介:

查雯,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研究员。

吕蕙伊,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

对冲 ; 制衡 ; 东南亚 ;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内容提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关系学者开始采用“对冲”这一概念,以此概括中小国家应对崛起大国时作出的战略选择。本文试图弥补已有研究存在的两大缺憾:第一,对冲作为一个标签过于模糊、笼统,而不同国家的对冲战略又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是否需要在理论层面上给予解释?第二,对冲被认为是一种混合战略,兼具追随与制衡的特点,但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追随与制衡是否会相互影响并促进对冲战略本身的演变?已有研究没有给出明确可靠的答案。为此,本文系统测量5个东南亚国家在1990年至2017年与美国的安全合作水平,并指出这些国家的对华制衡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这一差异进行了解释。分析结果显示,对中国有限的经济依赖构成了对美密切安全合作的必要条件。此外,穆斯林人口、中美实力对比、美国的经济影响力以及东南亚国家与美国国内制度的相似程度,也是决定安全合作水平的重要条件。



国际关系预测:美国对华在南海问题上施压升级*


作者简介: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外关系定量预测组,李明泽。

内容提要:

特朗普任内,美国的战略施压重心逐步转向中国。其在南海航行自由问题上的施压强度前所未有;与此同时,美国在外交和军事上对于中东等传统热点地区的关注度明显下降。预测组认为,近期中国在军事领域承受的美国压力将持续增长。可以从航行自由行动和外交力量的分布得出以上判断。首先是航行自由行动,数据显示,美国全球范围的航行自由更集中于亚洲地区,特别是对于中国的强度和频率都在增加。其次是外交力量的分布,特朗普任期内有意让部分地区的大使处于未提名或者空缺状态,特别是对于中东、北非等热点区域。显然,美国将外交重心从中东转移到亚太。




延伸阅读:

先睹为快 |《国际政治科学》2018年第四期预览

先睹为快 |《国际政治科学》2018年第三期预览

先睹为快 |《国际政治科学》2018年第二期预览

先睹为快 |《国际政治科学》2018年第一期预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