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佳文推荐|“半个地球”愿景下的保护地识别

JNR 自然资源学报 2022-07-17
编者按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国际社会的一项重要议题,在当今人类活动深刻影响自然生态环境的背景之下,生物多样性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福祉,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必然需求,其保护的价值与紧迫性得到了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为代表的众多国际组织以及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设立自然保护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为有效的手段,目前已有众多学者就保护地本身的特点及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同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保护地建设的目标与愿景。其中,“半个地球”愿景提出未来应将地球陆地表层50%的面积纳入保护地范围,进而实现对全球85%以上物种的有效保护,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关于保护地建设的新一轮探讨。保护地应分布在哪些区域、如何将那些具有重点保护价值的区域准确识别出来、如何进行后续管理以使其具备应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效果,这些问题是未来的保护地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必须要回答的核心问题,值得日后的深入研究。对于我国而言,生态文明建设正在大力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在构建,必然需要借鉴国际社会已有的先进经验,将其与国内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的实际条件相结合后付诸实践。因此,理清并整合现有的保护地相关研究成果,并据此提出相应建议来引导日后保护地的识别、范围划定、常规管理等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博宇、闫慧敏、胡云锋、封志明等学者于《自然资源学报》2021年第5期发表了《“半个地球”愿景下的保护地识别——基于全球主要优先保护模块》一文,该研究为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子课题“生态承载力国别评价与适应策略”的重要成果。论文基于“半个地球”愿景,综述了全球保护地建设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并结合已有研究中具有较高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全球“优先保护模块(Conservation Priorities)”,总结了其保护对象与识别标准的差异,并分析了其全球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范围内的土地覆盖特征。在此基础上,论文对如何识别并确定保护地的合理分布范围进行深入探讨,最终提出了未来保护地的科学识别应遵循的三个方面(物种、生境栖息地、人类活动)。该文可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生态空间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合理建议,并为日益深刻的人类活动和全球化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简介

  王博宇  



河北石家庄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自然资源学专业。
E-mail: wangby.19s@igsnrr.ac.cn

  闫慧敏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遥感监测、模拟与评估研究。
E-mail: yanhm@igsnrr.ac.cn








(原文请到中国知网下载阅读)

《自然资源学报》于1986年创刊,现为月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投稿方式:请登录《自然资源学报》官网(http://www.jnr.ac.cn)或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www.geores.com.cn)选“作者投稿”,根据提示在线投稿。
联系电话:010-64889771
E-mail:zrzyxb@igsnrr.ac.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