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肥宅 ”欢乐多的办法只有一个 那就是……


看见标题有“肥宅”

仿佛以为说自己😲

兴致勃勃点进来看看

结果又被套路了......

Hi~这里是T博士的

海洋科普专栏 03期

全文约3000字 阅读约需10min








鲸鱼冷知识

“肥宅”家族

鲸鱼家族有着一副圆滚滚的身材,超重的吨位和超高体长,鲸豚类都具有典型的皮下脂肪——鲸脂,比如弓头鲸,虽然知名度不算很高,但其实在鲸类中体型排第三,成年个体可以生长到17~20米长,体态丰满,雌性的体型比雄性略大。弓头鲸的鲸脂可以达到半米之厚。粗壮的身材和厚厚的鲸脂无疑有利于在低温环境下保持热量。


有营养的便便

鲸鱼便便发红,是因为它含有很多的铁。通过它们的粪便,鲸在海洋的不同水层之间,搬运必要的营养,因此成为海洋生态系统里的主要营养回收者之一。有鲸群的地区更为肥沃,海洋生物产量更高。有营养的鲸便便不仅能维持海洋里浮游藻类的生物量,“培育”鲸的食物,还能控制全球变暖,让整个海洋环境更加富饶。


鼻孔长在眼睛上

鲸类动物的祖先是陆生哺乳动物,这些陆生哺乳动物在经历了漫长的演化之后,有一部分适应了完全水生的生活。在演化过程中,它们的鼻孔不断向上迁移,最后定格在头顶,形成了现生鲸类动物的呼吸孔。因此,鲸类的每次呼吸都是由头顶的呼吸孔来完成的,说它们头上喷出来的是气,确实没错。但是从鲸类呼吸孔所呼出来的气当中的确混有一些水分,所以这股“水柱”又被称为“喷潮”。





01 鲸鱼也有个性



 偶尔会集体围观人类

“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室副研究员林文治博士从事鲸类动物行为学研究11年之久。他说,如果碰到确实不喜欢接触人类的鲸,他们就选择不接近,否则会给其造成行为压力,“如果发现它一直背对着我们,那就说明它在回避我们,我们就会作出让步,不会采取激进的跟踪方式。”否则,鲸类动物不高兴、不配合,科研人员也达不到研究目的。

(7月18日拍摄的伪虎鲸)

那么,鲸类动物的哪些行为是不排斥人类呢?“比如在科考中遇到的一群抹香鲸,有6头成年鲸和1头幼仔,幼仔贴着妈妈游,它们行为缓和,一边侧着身子游一边偷偷‘瞄’我们。”林文治举例说,“它们行为放松,但保持一定的戒备心理。”

(7月24日在南海某海域拍摄的抹香鲸)

哪些行为又是在表明它们喜欢亲近人类呢?“如果鲸类动物喜欢你呢,它们就会钻到船艏的浪花里冲浪。”林文治说,船只航行过程中会推起一些浪花,像热带斑海豚、弗氏海豚、长吻飞旋海豚就会游到船头,钻进浪花里跳跃、翻腾,“像短肢领航鲸,则会停下来集体把上半身浮出水面围观我们,充满好奇的样子。”


02 考察海域鲸类物种多样性较丰富

今年7月,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室组织的“2020年南海深潜及远海鲸类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务,顺利返回三亚。这是该团队第二次前往南海进行鲸类科考。此次科考人员目击到的鲸类动物有31群次、11个物种,说明考察海域具有较丰富的鲸类物种多样性。

(7月27日,科研人员在科考船上观察动物)

“研究鲸类动物,是一项需要长期积累的工作。”林文治说,只有进行长期系统的研究,才有可能了解鲸类动物的活动范围,弄清楚不同物种的迁徙规律等问题。


本航次,科考团队历时21天、航行3000多公里。科研人员采用目视考察和被动声学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以环境DNA收集办法开展科考。简单来说,就是有的科考队员到船顶用望远镜搜索海面,有的队员在船尾收集动物发出的声音,还有的队员负责收集海水,以获得水体中从动物体表剥落的痕量组织,带回实验室后做进一步的物种鉴定。

(7月15日,科研人员通过小艇作业近距离观察动物)

经对考察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本航次科考人员目击到的鲸类动物包含11个物种,其中深潜鲸类7种,分别为抹香鲸、柯氏喙鲸、短肢领航鲸、瑞氏海豚(又叫花鲸)、伪虎鲸、小虎鲸和瓜头鲸;其它远海鲸类4种,分别为热带斑海豚、弗氏海豚、长吻飞旋海豚和条纹海豚。这表明,考察海域具有较为丰富的鲸类物种多样性。

(7月20日在南海某海域拍摄的弗氏海豚与短肢领航鲸共游场景,后面的黑影为短肢领航鲸。)

由于鲸类动物还是海洋生态系统的旗舰动物和指示性生物,关于它们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在国际社会,尤其是在发达国家都受到极高的关注。


“从生态和环保意义上讲,保护鲸类动物跟保护珊瑚、鱼类,或者保护陆地上的大熊猫、鸟类等没有本质区别。”林文治认为,虽然鲸类动物的栖息环境较为特别,公众很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但不意味着它们离我们很遥远,“我们就生活在同一个地球生物圈,保护鲸类动物或者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03 探索鲸类科学前沿问题一直在路上

“历史捕鲸和搁浅记录表明,在南海出现过的鲸类动物有30多种,该海域是我国鲸类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海区。”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员、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室主任李松海介绍。


从去年起,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室开始执行“2019年南海深潜及远海鲸类科考航次”任务,目的是了解该区域深潜和远海鲸类的物种组成、空间分布和行为特征等。今年的第二次科考,科研人员有了更丰富的收获:不仅记录到更多鲸类物种,还对考察海域的鲸类物种多样性、种群现状及分布模式等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

(7月13日拍摄的科考船)

“开展‘南海深潜及远海鲸类’年度调查和研究,符合我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中关注海洋珍稀动物保护的重大需求。”李松海说,开展这项研究,不仅可以较为系统地获得南海鲸类物种的组成、多样性和空间分布特征,还可以深入探索南海鲸类的适应性演化、行为生态学、栖息地特征以及潜在的威胁因子等鲸类的全球科学前沿问题。

(科研人员在南海记录到短肢领航鲸与弗氏海豚混游现象)

鲸鱼生于海、死于海、反哺海,鲸落为深海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与热液、冷泉一同被称为深海生命的“绿洲”。鲸落是指鲸的尸体、尸体坠落的过程,以及形成的海洋生态系统等统称。如果把深海海底比作荒漠,与深海热液、冷泉一样,鲸落如同荒漠中的“绿洲”,也好似一个“移动中转站”,为海底生物提供补给。

(执行科考任务时在深海海山1600米的山腰处发现的鲸落)

值得一提的是,4月2日下午,“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完成2020年度第一个科考航次(TS16航次),返回三亚。60名科考队员带回了本航次一个重要成果——在南海1600米深处发现了鲸落,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发现该类型的生态系统。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现代自然鲸落不足50个。


透过科研人员的不断研究,公众也愈发明白,鲸,于人类而言,不只是《说文解字》中描述的“海中大鱼也”那样神秘、神奇,而是具有更独特的科学意义和生态意义。


内容来源综合自:新华每日电讯、海南日报、物种日历

原标题:

《南海原来是鲸海》

《南海“鲸”喜 中科院深海所科研人员在南海考察记录到十一个鲸类物种》《鲸落万物生——揭秘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海发现鲸落》

《“佛系肥宅”。竟然是地球上最长寿的哺乳动物》《鲸鱼的便便,超级牛〔哔——〕》《鲸鱼顶喷的“水柱”,是它脑袋里进的水吗》


让“肥宅 ”欢乐多的办法只有一个 

万物皆有灵性

不要打破这份属于人与自然的默契相处

让这群“肥宅”在海洋自由的生活🌊🐳

(点击下方专栏小标题查看往期专栏内容)


#海洋科普#专栏


01期:长得美还能养活一大家子 再不努力就见不到它了

02期:白给他们建房子 住得开心还能产生效益









END




➜建设加速度!崖州湾科技城发展变化引各大媒体关注

➜一大波岗位来袭!学历不限!

➜“萤火虫”音乐派对第三期: 走进民谣与故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