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时代·铁路榜样丨邓志俊:躬耕毫厘间 匠心护坦途

广州铁路 2024-04-23


邓志俊

中共党员,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芜湖工务段探伤车间芜湖探伤工区探伤工,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铁路劳动模范、铁路工匠、国铁集团“百千万人才”工程专业带头人等荣誉。


春到江南,水墨徽州再添新绿,一条条铁路纵横其间。在绵延千里的钢铁大动脉上,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芜湖工务段探伤工邓志俊留下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28年来,他与钢轨伤损“较量”,在毫厘之间打磨匠心,守护着一列列火车安全驰骋在这片如诗如画的热土上。



抽丝剥茧、精益求精,毫厘之间见真章



2023年11月,长江之滨,寒风阵阵。在南京至芜湖普速铁路采石至黄梅山区间76公里处,邓志俊一边推着超声波钢轨探伤仪缓步向前,一边聚精会神地盯着仪器显示屏。

在一个焊缝处,他停了下来。看着显示屏上波形图的细微变化,旁边的辅助人员蹲下身子,认真查看焊缝外观状态,并与显示波形反复比对:“这个焊缝轨颚有溢流,应该是溢流边引起的回波,不是伤损。”

然而,邓志俊仍紧紧盯住显示屏,将探伤仪的灵敏度重新调整,同时改变探头扫查的位置。一次次探头微调、一遍遍往返复探,他作出判断:“这个回波不像是单纯的溢流边回波,应该是溢流边边缘还有伤损存在。”

发现异常波形只是第一步,找出真正的伤损才是关键。

只见邓志俊根据波形显示位置,拿着镜子趴在钢轨焊缝旁仔细查看,最终发现钢轨在焊接时轨头下颚处有钢水溢流。随后,他拿出校对探头认真校对,最终确定裂纹进入钢轨母材深度超过2毫米。

钢轨伤损千差万别,只有熟知各类伤损的出波规律和显示特点,才能精准发现伤损并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邓志俊是一个非常爱钻研的人。每发现一处伤损,他就用探头从各个角度复探,仔细辨别波幅差别和出波规律。28年来,他探伤检查过的钢轨长度累计超4万公里,检测出有伤损钢轨400余根。

透过波形异象“抽丝剥茧”,在毫厘之间坚守匠心。渐渐地,“铁路神探”邓志俊名声在外。

“钢轨不同部位伤损在各种角度探头下呈现的波形图,牢牢刻印在邓志俊脑中。大家每次碰到‘疑难杂症’,首先想到的就是向他请教。”芜湖工务段探伤车间党总支书记陶红卫说。

2015年4月,邓志俊被任命为芜湖东编组站线路探伤攻坚小组组长。该站位于华东二通道中部,是华东路网货物列车重要的“中场发动机”。站场内278组道岔、117.7公里线路长期处于列车高密度运行状态,交分道岔、菱形道岔、减速顶、缓行器等设备复杂多样,伤损频发,探伤压力大。精准探伤不仅要聚精会神,更是体力活儿。但邓志俊对工作的那份责任始终没有放松。

冬踏积雪、夏顶烈日,为了工作方便,邓志俊经常吃住在站场,和大家一起守在站场。一天下来,35公斤重的探伤仪要人工搬运300多次。有时作业地点离最近的食堂超过2公里,为了节省时间,他们早上上道前就把午餐放在包里随身携带,饿了就蹲在线路旁凑合一顿。在这里,他一干就是两年多,劳保鞋换了20多双。

“两年间,我们共查出伤损钢轨62根,其中影响行车的伤损轨8根,把行车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邓志俊自豪地说。



匠心独运、敢为人先,创新突破不停步



皖南山区,崇山峻岭,段管内宁芜、皖赣、宣杭等普速铁路曲线地段多,钢轨核伤及鱼鳞伤多发。使用超声波钢轨探伤仪每完成一处曲线作业,7只探头至少需要人工弯腰微调近30次,仅此一项就耗时超过10分钟。

“天窗”时间有限,必须分秒必争。在一次检修仪器时,邓志俊一边用电动螺丝刀快速上下螺丝,一边想:“要是能将探伤仪探头调节由手动改为电动该多好!”

一念既定,再苦再难也要迎难而上、快马加鞭。

邓志俊很快设计出电动调节探头图纸,边试验、边完善,电机和集中控制器越换越小。一个月后,一套专为超声波钢轨探伤仪量身定制的电动调节探头架诞生。新装备投用后,所有探头实现电动遥控,既可以同步调节,也可以单独调节,不仅省时省力,探伤数据也更加精准。

由此,他开启了革新改造、提质增效的创新实践。

2020年2月,合杭高铁进入开通前的冲刺阶段,设备管理单位在对钢轨焊缝进行探伤时发现部分铝热焊接头存在问题,可一时间找不到好办法彻底解决。

“必须把隐患消灭在通车之前!”邓志俊带队对焊缝逐个开展排查,收集探测钢轨焊缝的所有数据,对相同环境下焊接的焊缝使用不同工艺和仪器进行探伤。仔细排查后,他发现高铁钢轨探伤各方工艺标准不一,不同方法和仪器探伤发现的伤损定量有差别。

有了这个发现,他向段里提出,高铁新线探伤必须要求各方统一探伤工艺标准和仪器设备,严格执行焊缝判伤标准。此举让焊缝探伤效率得到大幅提高。

凭借一股韧劲儿,邓志俊不懈努力、不断攻关。

探伤仪在编组站作业时,遇到减速顶和缓行器地段,必须事先拆除线路上相关设备,程序相对繁琐。针对这一情况,2023年3月,邓志俊牵头研发适用于大站场全区域双轨式手推探伤仪。他多次到芜湖东编组站现场测量减速顶和缓行器各部位尺寸,与合作单位反复讨论修改设计方案。

从探头组合形式到仪器整体重量控制,再到仪器快速组合拼装……面对一道道技术难题,邓志俊步步推进、精益求精。样品试用期间,他发现部分站线钢轨存在高低接头,不方便探伤仪回拉复探。不久之后,一套探头同步提升装置加装完成。

如今,新设备已经定型,正处于上级验收阶段。邓志俊信心满满:“新设备一人推着可以对两股钢轨同时探伤,而且组装简单、拆卸方便,编组场内的减速顶、缓行器等特殊地段钢轨探伤效率至少提升4倍。”

对邓志俊而言,他从没想过走一蹴而就的捷径,而是坚持在百转千回中追寻最璀璨的创新之光。

自2020年邓志俊钢轨探伤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以来,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探伤仪运输专用固定架、探伤仪辅助照明灯等10项科研成果均已有效运用在生产一线。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阔步春风再出发



3月22日18时,已过下班时间,邓志俊还在为几位青年职工讲解实训项目操作要点,为即将到来的职业技能大赛作准备。

作为邓志俊钢轨探伤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带头人,邓志俊除了疑难伤损复核、积极创新攻关,还要挤出时间给车间年轻职工进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提升业务水平。

车间业务骨干孙龙至今记得备考技师资格的那段日子。

“那时我刚从其他单位转岗过来,实作相对薄弱。邓师傅发现后,就每天下班主动陪我练习,一遍遍教我识别波形图、查找典型伤损。在他的帮助下,我很快掌握了技术要领,如愿通过考试。”孙龙的话语间满是感激。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邓志俊如同一棵大树,引领护佑着大家茁壮成长、拔节向上。

“技能大师工作室现有成员9人,每个人都是他手把手带出来的,现在都是探伤骨干。”陶红卫说。

目前车间最年轻的工长杜亚星就是一个例子。

师徒二人结缘于一次“偶遇”。那是一个盛夏夜晚,刚入路的新职工杜亚星正在练兵场研究钢轨伤损裂纹,当时的练兵场只是一个简易工棚,没有空调,蚊虫飞来飞去。邓志俊看到杜亚星一动不动,着迷地盯着钢轨,就问道:“为什么不点蚊香?”杜亚星这才回过神来,笑着挠挠头,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忘了。

杜亚星学业务的钻劲打动了邓志俊,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个徒弟带出来。于是,邓志俊带着杜亚星用探伤仪探遍管内的每寸钢轨,手把手教他复核各类疑似伤损。杜亚星的业务能力突飞猛进,在上海局集团公司的职业技能大赛中崭露头角。

现代化生产需要团队支撑。为了培养更多的钢轨“神探”,邓志俊结合自身实践,注重收集教材里没有提及的钢轨伤损现象,并一一拍成视频、制作PPT,作为职工学习教材。他常说,探伤工作不可能仅靠几个人,而要让每个上道的人都练就火眼金睛,才能第一时间查出钢轨损伤,消除隐患。

因选择而热爱,因责任而坚守。工作室成立3年多来,邓志俊现场教学432次,培养技师2名、高级工5名、工长3名,6人在局集团公司和段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全能第一名。

28年弹指一挥,又到春花烂漫时,邓志俊用智慧和坚守守护着一列列火车安全运行。他的橙色背影,为水墨皖南增添一抹亮丽色彩。


一次次解决探伤难题

一回回攻克常人眼里的“不可能”

凭借的是邓志俊日复一日的

刻苦钻研和反复试验

他说,在自己的岗位上

把工作做精做专、成为行家里手

就是他自身价值的体现

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融媒体中心出品

来源:中国铁路

编辑:彭旋

审核:赵灯 赵岳

监制:曾佳梅



更多精彩内容

哪怕再晚,她也会第一时间答复旅客

假期路上,广铁温度在传递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 ↓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