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州憋了一个新的大招

局姐本尊 地产知识橘 2022-12-01

 
今天中午,有个关于广州楼市的大消息,偷偷传了出来。
 

 
 
我们向本地房企投拓岗的小伙伴们证实了一下。
 
基本是真的。
 
当然,因为还没有最后官宣,所以,还有更多的关于第二次集中供地的细节,尚待确认。
 
1、 严禁开发商“多马甲拿地”;
2、 南沙、黄埔等热区,执行“限房价竞地价”;
3、 天河、黄埔、海珠、南沙四区,50%新房限售名下无房家庭。
 
还记得5月底,我们在《广州调控最关键一步,要来了》里面提到过的么?
 
对于广州的楼市,现在只有两个变量:
 
新房到底怎么限价,限价后怎么摇号。
 
用大白话说,就是卖多少钱,以及,卖给谁。
 
这两个变量可以决定广州市场的未来走向,却一直在拖延,悬而未决。
 
但这次,我们似乎能从拿地的变化中,看到它隐约的身影。
 

 
先说说限价这件事。
 
如果传闻的细节为真,那么,基本可以判断,未来的广州新盘,将分成两个类型进行定价:
 
1、 已经拿地的项目;
2、 暂时还没有拿地的项目。
 
当下,对在售项目进行价格干预,已经不是新闻了。天河、黄埔、南沙、增城……都已经在暗地里执行限价。

虽然只做不说,但从各种渠道透露出来的标准总结起来,大概就一句话:
 
备案均价只能降或者持平,就是不能涨。
 
讲真,经过前一波的大涨,很多楼盘的吹风价比以往的价格高出一大截,还是挡不住购房者的热情。现在,开发商如果不愿意让点利,就拿不到预售证。
 
所以,市面上能看到的直接现象,是缺货。
 
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广州5月份商品住宅仅获批21份项目预售证,除春节月(2月份)外,为今年前5月获批量最低。

5月商品住宅获批套数总计4237套,环比下降71.9%。
 

 
大家就这么耗着,开发商赌过段时间监管可能松动,而政府赌开发商缺钱,为了回款,愿意自降身段。
 
这不,肯定是缺钱的公司先低头,比如说,老黄埔的中鼎……
 
而对于还没有拿地的项目,政策也已经逐渐明朗了:
 
学习深圳(北京、长沙……)好榜样,拍地之前,政府就先告诉你,这块地上种出来的房子,将来卖多少钱一平。
 
这下,就不用等到项目开售前再为价格扯皮了,连房企的投拓部门计算利润,都变得公开透明,简单直接起来——
 
房价减去地价,再减去个建筑成本,剩下的还有多少,一目了然。
 
然后,在摇号这块,“大招”里没有更详细的内容,但能看到一个趋势:
 
中心区域,以及黄埔、南沙这种“热区”,一手购房资格会大力向无房户倾斜。
 
新房限价会直接带来一二手房倒挂,而“50%新房限售名下无房家庭”的红线,让刚需有优先上车的机会,不用被财大气粗的投资客碾压。
 
这就是所谓的“精准帮扶”。
 
这个词,曾经出现在我们年初的预测文《新一年里,楼市几个从未提过的关键词》里。
 
如今,半年过去了,很明显,广州正朝这个方向努力。
 

 
那么,这两个信息点加起来,我们能看到什么?
 
全监管时代正在来临。
 
楼市大V卢俊前段时间在他创业五周年的演讲上说过一句话:
 
“三条红线”让融资变得简单,“集中供地”让拿地变得简单,“限价+预售证审核+积分制”让营销变得简单。
 
为什么简单?
 
因为在越来越多的大城市,这个行业几乎所有的环节,都被在各种调控补丁,事无巨细地监管起来。
 
甚至包括二手房市场,和租赁市场,各种各样的指导价会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
 
这样做的好处是,土地高溢价的几率降低了。
 
像上次拍地时,华润为了抢一块金沙洲的靓地,追出4.2万的楼面地价,和周边一手房价平齐的事儿,基本不会再有了。
 
开发商也要恰饭的。
 
政府对于房价涨跌的控制力也增强了。只要控制得当,“稳房价”的目标会变得唾手可得。
 
而对于房企来说,可发挥的空间在变小,利润也在变薄。
 
在被精细化管控的大城市,他们越来越像一个纯粹的制造业企业,需要做的只是按照自身能承受的极限吃进土地。

并且,按照限制的价格吐出房子,交给那些不由他们选择的幸运儿。
 
可以发挥的只有产品本身,但对于产品和品质的追求,会受到薄利的束缚。
 
在这方面,好像还没看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而对于购房者,尤其是广州的购房者而言,建议是分化的。
 
如果你名下无房,并且不是很急用房,现在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保住名额,不要瞎买,准备迎接可能到来的新房摇号。
 
毕竟,以深圳的经验,凡是限价下手比较狠,套利空间巨大的新盘,一定是买房优选。对于刚需无房户,需要拼的只是手气。
 
如果你手头已经有房产了,没办法搭上“无房户”的快车,又想买房的,建议准备足够的钱。
 
毕竟,剩下的50%名额到底摇不摇号现在还说不准,说不定还会有全款优先的空间。
 

以上为正文,来自局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