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为一名影视幕后工作者,一共需要几步?|毕业季指南002

BOBOSNAP BOBOSNAP官网 2023-05-22


了解到您所导演、编剧和领衔主演的电影《诺贝尔的礼物》正在制作中,最近每天的工作日常是怎样的?电影的进度目前进展到了哪一部分?

《诺贝尔的礼物》还在进行影片的剪辑工作,我们希望能够挖掘出这部电影更多的可能性。尽力,让它以最完美的样子呈现给观众。另外,同时也在做下一部电影的准备工作。


可以展开介绍一下影视创作中您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吗?

每一位导演的工作习惯恐怕都有所不同。我个人而言,习惯于心里出现了一个故事,或者一个人物,或者一组人物关系,像一颗种子,他们在我的脑子里不断地自我生长,生长到一个我觉得可以并且值得写出来的时候,我会把它落实成为剧本。最煎熬的就是打磨剧本的过程,上一分钟欣喜若狂,下一分钟陷入严重的自我否定。并且,不得不面对的是,大概写十个剧本,或许只有一个具备被拍出来的价值。剧本完成后拍摄,拍摄完成后剪辑,以及后期,包括音乐、音效、特效、调光调色,一关又一关,直到上映。当它诞生在观众面前时,它就不再属于我们了。我们又该忙着孕育下一个“孩子”了。


通常而言,您筹备一部作品的周期大概是多长?在设计好方案之后,具体落实到执行上的变化多吗?

有些故事可能在心里放很久,十年都有,有些会临时出现,不一而足。一个故事从脑中的意象落实到纸上的文字,再转化成活的影像,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努力守住最初的发心,并因此拥抱变化,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在影视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您认为哪一部分的工作是最具挑战性的?

最困难的是故事,是剧本。有了剧本,导演可以拍,演员可以演。只有剧本,是真的无中生有,一个恒久流传的故事更是可遇不可求。尤其是发展到今天,故事几乎被写尽,所有的创作者都面对着巨大的挑战。


您在创作中是否遇到过审美层面或是艺术表达层面,与其他主创产生意见冲突的情况?在您的导演作品中,您大多同时兼任导演与编剧,是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意见分歧,创作一部完全属于自己的作品?

文艺创作本就见仁见智,各执己见很常见。我非常欢迎各种不同的意见,只有一种声音显然是不对劲的。只有在碰撞和互相激发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会出现。我同时做编剧和导演并没有幸免分歧,事实上,最大的冲突往往发生在自己和自己之间。但没有所谓“完全属于自己的作品”,完全属于自己的作品永远只存在于自己的想象中。


你有许多不同的身份,导演、编剧、作家、演员、设计师……这些身份里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怎么去适应且平衡每种身份所提出的不同要求?

目前,我最喜欢的是演员。画家需要笔墨,导演需要剧组,编剧和作家需要文字,演员的艺术创作只需要一个载体,就是自己的身体。我会觉得,更加纯粹。如何适应和平衡?需要演技,演好每种身份。


对于想要进入影视行业且成为一名导演的人,您有什么经验分享吗?

我记得姜文导演跟我说过,想做导演,先去写一个剧本吧。我想补充一句,一个不行,就写第二个。



在采访时,我们询问李非导演日常通过阅读哪些影视相关的书籍资料进行学习,李非导演为我们列出了一份书单,希望能为年轻的从业者们提供一些帮助。以下为李非导演的推荐书单(排名不分先后)——

 

1.《剧本》(美)里查德·沃尔特

2.《如何在镜头前表演》(美)托尼·巴尔

3.《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

4.《浅草小子》(日)北野武

5.《与奥逊·威尔斯共进午餐》(美)奥逊·威尔斯

6.《毫无意义》(美)伍迪·艾伦

7.《卓别林自传》(英)查理·卓别林

8.《昆汀·塔伦蒂诺访谈录》(美)杰拉尔德·皮尔里

9.《好电影的法则》(美)尼尔·蓝道

10.《21天搞定电影剧本》(美)维基·金

11.《莱昂内往事》(法)诺埃尔·森索洛




您有跟导演、演员等主创讨论的习惯吗?着重讨论、捋清的有哪些问题?

每个项目我们都会提前进行剧本围读。剧本围读其实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工作组的围读,这个环节以导演为主,带领摄影团队、灯光团队、执行导演团队以及casting团队一起进行,决定我们在整个项目过程当中如何去根据剧本来妥善地处理所有工作相关的问题。第二部分就是与演员和导演围读剧本,大概会在项目开始的前一个月来进行。在这个过程当中肯定会有很多的讨论,甚至不同意见,我们会根据导演和演员的想法,一起把这些问题梳理出来,最终找到一个大家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在当今国内电影市场中,您认为怎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位好的制片人呢?

其实这是看结果说话的。结果呈现的第一点就是作品的口碑和影响力,以及它对社会的价值。第二点就是作品的商业属性,它是否获取到相应的回报,往往作品的成功会带来商业价值。如果这两点都做到的话,从结果的呈现上看,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很优秀的制片人。


您觉得国内制片人的发展现状如何?现在的市场是否处于一个比较好的市场生态中?

对于所有想要从事制片人这一行业的人群来说,我认为现在是还不错的发展机会。因为影视行业是在不断变化的,它正一点点向更正规的方向去运作,所以大家可以努力去抓住这个机会,跟着这个行业一起变化、一起成长。


可以给现在的年轻创作者们一些建议吗?

我认为年轻的从业者们首先要有自己独立判断的能力,因为其他行业里可能会存在一个短期目标,但影视行业一定是去实现一个中长期的目标。其次要思考清楚自己是不是真的热爱这个行业,这很重要,因为当你在实现中长期目标的过程中,只能靠自己真正的热爱坚持下来,这个过程中你会遇到很多很多困难,如果没有热爱的话,很多人在中途就会放弃了。

最后就是大家一定要对未来市场的走向相对地判断清楚,不要去过多跟风。这几年我们所看到的就是影视题材的大量同质化,这个现象其实很可怕,因为大量的同质化就代表着大家浪费了很多资源,在同一个行业里去做一些毫无价值的事情,也会让观众们对这个行业整体失去信心,这其实对每一个从业者而言都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先谨慎地思考,然后再尝试去做。




可以展开介绍一下影视创作中摄影指导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吗?

一般来说,当摄影指导接到一个项目时,第一步肯定是仔细研究剧本。在深度地了解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关系和情感变化这些最基本的要素之后,接下来摄影指导通常会根据自己对影片的理解和对影片风格初步的构想与导演进行一些探讨和交流,这个过程中可能包括搜集和分享各种视觉参考、制作情绪版、撰写阐述等等。当你和导演能够在一些概念和风格上达到一些共振的情况下,你就可以按照目前的想法和方向,推进到前期筹备中很重要的一步——勘景,也就是确定影片的拍摄地点和场景。

在这个过程中,摄影指导、美术指导以及导演会非常紧密地沟通并讨论确立一个明确的影片风格,以此来确定适合的美术方案。摄影指导也需要不断在实际勘景的过程中与美术、制片以及外联部门配合,结合场地的条件以及预算情况,与导演讨论出最适合的镜头设计以及初步的演员调度、走位的方案,同步与导演和分镜师绘制分镜。与此同时,摄影指导还需要根据当前规划的镜头设计,结合现场的打光条件来确定一套适合的打光方案。假设实际能找的场地选项都不能满足剧本以及拍摄的各种需求,那么可能就需要在摄影棚内规划搭建一个专门针对这个项目具体需求的场景。

另一方面,摄影指导还需要结合实际需求,判断影片的哪些具体场景需要后期视效的介入,在筹备阶段与视效总监以及相关部门尽可能地精确沟通需求和创意,以得出一套最有效的拍摄方案。同时,在此筹备期间,摄影指导也需要配合制片、统筹部门,着手提供针对拍摄方案以及日程规划的建议和意见,与各部门协调出一个最适合的拍摄计划。

另外,摄影指导也会需要与各部门,包括且不限于摄影组、灯光组、移动机械组等沟通确定拍摄期间需要使用到的摄影、移动器材和灯光设备。在实际的拍摄过程中,摄影指导需要与导演组、摄影组、灯光组、移动组等密切合作,精确把控,确保每个场景的拍摄都符合预期的视觉效果。最后,当拍摄结束后,影片进入后期制作阶段,摄影指导通常会参与把控调色和视效的制作等,通过与导演和其他制作人员密切合作,以确保最终的影片效果符合预期。


您参与创作的《椒麻堂会》是一部具有浓郁中国风的电影,你在拍摄过程中是如何通过光影体现这种文化元素的?

首先《椒麻堂会》是一部非常特别的电影,它的形成和制作方式都非常有别于大众传统认知上的电影制作方式与流程,从成片来看,它所呈现的世界与美学风格都带有一种四川风味的“鬼气”和手工感,因为本片所有的场景与道具都采用了类似传统戏剧舞台的手工制作方式,整体影片的呈现本身就会具有一种非常间离的绘画感。

我清晰地记得,当我第一次踏入非常前期阶段的”片场”时, 我远远地看到了邱炯炯导演踏着高高的梯子在亲手绘制影片其中一个场景的建筑外观,邱炯炯作为画家那种独特的色彩感知,即使在这平平无奇的半成品片场都显得分外地有趣和生动。那种感受对于我来说是异常珍贵的,所以我在前期筹备的时候做了一个很重要的思考和决定,就是如何最大程度地保留这位画家导演本身的艺术性,如何原汁原味地在这部“电影”里呈现他的“画”。这个思考最终导向了我在这部片子使用灯光的最底层的逻辑,那便是尽量不使用过多的电影灯具和有别于自然天光的色温,以此最大程度地还原导演在手工绘制场景时运用的物理性的材质、颜色和属性。因为我们当时使用的是一个自制的摄影棚,棚顶上是一块巨大的白色帆布,导演和美术团队在绘制场景时,都是透着这块巨大的白布,“借着”天光进行绘制,所以我在拍摄时也同样利用了这个棚顶的属性,把它当作一块巨大的柔光布,充分利用自然光来复原美术团队在创作过程中所使用的颜色。只增强而不过分地破坏这个本身就很有趣的美学世界,是我认为最适合这个影片的表达方式。


这部电影里您最喜欢或者印象最深刻的镜头是哪个?

《椒麻堂会》里我喜欢的镜头有很多,但我最印象深刻的反而不是某一个技术性的长镜头或者哪一场特别的调度、镜头运动。那是一场接近影片结局的戏份,固定镜头,内容特别简单,在一堵黄色的墙前,我们当时只打了一盏单方向的灯,那是孟婆汤馆的外墙,主角邱福星第一次在阴间碰到了自己已故的养女阿桂,只言片语的对话,阿桂似乎已经记不得眼前这位人了,只是催促着让他快点落座喝汤。

这个镜头看起来轻轻的,但当我透过镜头看到的时候,却在心里重重地落下了一笔。

在项目开始之前,你通常会做哪些准备?看完剧本之后,您会怎样构思摄影镜头?

在我进入到一个项目之后,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和导演不断地探讨和交流。可能每个人对摄影指导的工作都有不同的认知和解读,但对我个人而言,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最大程度上钻进这个导演的脑子里,通过各种各样的办法,全身心地去感受这个人和文本的关系。我认为每个导演都有他非常独特的面相,我希望我能在一个片子开拍之前找到这个导演的独特性,然后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共振,最大程度上通过镜头和光影去有机地流露出他的独特性。当然我会做所有最基础的前期筹备工作,包括研究相关科目和人文的史料,以及在专业方面做出最大程度上合理的判断和决策。确实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同时可能会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被忽略掉的,就是寻找这个导演和影片自己的味道,这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在一个电影筹备的过程中,有成千上万大大小小的问题和客观条件,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干扰你的创作和思维导向,所以如何在这种挑战的乱流里保持一种天真和探索的欲望,不轻易掉入到一种模式化的思维里,可能也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电影中有很多不同的场景,你通常会如何处理光线、色彩、构图等等,通过一些镜头调度,进一步增强画面中的戏剧性和艺术感?

一部电影中往往会有故事的起承转合以及人物的成长历程的变化、心境的变换,有些场景可能需要表达一定的情绪。在摄影层面,其实一个场景中些微的亮度的不同,或者颜色上的不同,镜头景别上的不同,都会给观者带去一些潜意识层面的影响,我觉得好的摄影是在不过分喧宾夺主的情况下努力在潜意识里影响观众的感受,当然这些具体的技巧可能需要通过具体的场景来分析。我的切入点一定是文本本身,而非“好看”。在一个场景里,如果把所有灯都关了之后反而给到了此刻文本以及人物情感所需要表达的感受,那就把所有灯都关了。


面对不同类型或者结构的电影,摄影指导要怎么适应不同的要求?会形成自己的摄影风格吗?

面对不同的项目,摄影指导肯定是需要做出不同的判断的,以及需要有能力去使用相应的方法和技巧来达到不同项目的需求。至于摄影风格这件事,我也还在思考。总的来说我是不太倾向去形成一种“风格”的,因为我觉得一旦被界定了某种“风格”,其实已经被贴上标签了,那似乎就有悖于我一直坚定不移地认定的一件事情,就是摄影永远是服务于故事,以及故事里的人的。虽然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每个人其实多多少少都“受制”于自己过往所接触到的人和看到的作品,站在一些我们心目中的巨人的肩膀上,我们主观认知里的“好”可能已经在客观世界里形成了某种具有一定局限性的“风格”了。在意识到这件事情的基础上,我个人仍然更倾向于在每一个独特的项目里,把自己变成这个导演,变成这个故事,把自己放进去,尽量去忘记很多既有的认定和偏见,尝试用最松弛的眼睛去找到这个项目的独特性。用一个奇怪的例子,可能就像李小龙说的“ Be water”那样,像水一样去适应每一个独特的形状,去适应而不去破坏。


对于想要进入影视行业且从事摄影指导工作的人,您有什么建议和经验分享吗?

多看,看各种不同的东西,正经的、奇怪的、好的、坏的,电影、视频、电视、画,或者就是路边的一只猫、一位树下乘凉的老爷爷。我们将来要拍的始终是人,是这个世界,多留心观察,享受人和这个世界,多从自己的脑子里走出去一些。

多读,读书、读杂志、读诗、读历史、读政治,什么都读,因为将来你永远不知道你会遇上什么样的人,合作什么样的电影,又因为这个电影要去哪里接触一些不一样的人,你会需要去学习更多不一样的事和生活。

多拍,随便拍,漫无目的地拍,精心设计地拍,用手机拍,用电影机拍,拍人,拍光,拍一个被压过的塑料瓶,拍纪录片,拍剧情片,拍爸爸妈妈,拍外星人,看看有没有机会在某一次拍到一些情感,拍到一些变化,拍到一些生活之外的东西或者拍到生活本身。




可以展开介绍一下影视创作中配乐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吗?

实际上,配乐的工作流程会根据每个项目的需要和不同导演的工作习惯而有所不同。对于我来说,配乐的工作通常是从故事开始的。在读过剧本,或者是看过已拍摄完成的素材之后,我会跟导演和制片人讨论他们创作这部电影时候的想法、对音乐的需求,再通过多次沟通和尝试,将他们的想法落实、转化为音乐。一旦确定了音乐方向,我就会着手写电影的主题旋律,再从主题旋律出发,陆续完成整个配乐,进入录制,最终混音、交付。总之,所有的工作都是从故事出发的,紧接着就是确定创作方向,再发展出主题旋律,最终,完成整个配乐的创作。

以一部作品举例,您如何让一段配乐真正地融入故事情节和电影所处的世界?

让音乐和故事以及电影所处的世界相融合,是有很多种方式的。例如在《回响》中,我们尝试使用了不同质感、不同音色的声音,通过电子合成器的多种处理方式,来贴合剧情,创造出不同的音乐情绪,有时是令人紧张的,有时是配合着谋杀暴行的,有时又是悬念感十足的。而对于像《妈妈!》或《人间世》这类更受情感驱动、更关注人物内心变化的电影,我认为更重旋律的、主题更突出的音乐会更合适。


曾经做过印象最深刻的一部作品是什么?它为什么让你印象深刻?

最近播出的《回响》是我非常喜欢和自豪能参与其中的一部作品。这是一部犯罪悬疑题材的剧集,我也希望在这部剧集的配乐中,呈现出更丰富的主题和多元的情绪,例如欺骗、爱情、友谊、失去、对他人的控制欲、幽默等等。出于这个想法,我在这次的配乐中使用了大量不同的声音、乐器,使用了电子合成、大提琴、小提琴、弦乐、人声,还有藏铃和指钹等等,呈现戏中不同的情绪,还原故事的质感。

在这张配乐原声带中,开头的《ECHO》在neoclassical风格的配器设计中,叠加了深沉的贝斯等其他不同音色的乐器。中间则是像《MURDER》这样更偏向电子风格、更具画面感的配乐。在结尾的《DANCE OF LOVE》,你也可以听到古典浪漫的旋律和拉丁、探戈元素的结合。

把这样庞杂的音乐风格和声音元素,以一种有整体感的、和谐的方式编排呈现,是一次极具挑战性的,但也是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在您看来,配乐在影视作品中承担着哪些功能?什么样的配乐,能够称得上是好的作品?

我觉得优秀的配乐和普通水准的配乐之间最根本的差异在于,除了画面之外,优秀的配乐可以帮助电影也在听觉上和观众产生连结,可以推动观众对电影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更深层次地抵达故事的内核。不是单纯地给喜剧桥段配上有幽默元素的音乐,给哭戏加上悲伤的音乐。而是真正对故事有所体悟,精准地捕捉和呈现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


对于想要进入影视行业且从事配乐工作的人,您有什么建议和经验分享吗?

我觉得对于刚开始从事这一行的朋友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记电影配乐本身存在的目的。因为我理解的电影配乐更多的是关于音乐能如何帮助电影进行叙事,从而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情节,融入到电影的情绪之中。有时候我们很容易沉浸在音乐当中,只想着怎么能让音乐更好听,而忘记了电影配乐本身应该起到的效果,那样就非常可惜了。





能简单介绍一下您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吗?

我的工作内容主要分为三大模块,项目前期主要是做世界观的架构设计与概念设计,项目中期是筹备期和拍摄期,主要的工作内容是服化道置景的落地,项目后期指的是杀青那一天直至播出结束,需要完成整个项目的物料和后期制作。


在设计造型时,是如何配合剧情和角色人设并进行创作的?

我的造型都是跟着人设走的。每个角色的性格、喜好、从属界以及成长阶段,甚至是他的颜色、特效技能,这些我都在世界观阶段就设计好了。每个角色的设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质感,没有无效的雷同。我在创作一个造型的时候,都是带着全部信息去思考。所谓的全部信息,就是指当前这个造型都会出现在哪些场景里,场景特效是什么颜色,配在一起会不会太花哨,周围其他人都是什么样的造型,五六个人站在一起,主角是否突出。我觉得一个好的造型,不是单看个人,而是要看整体的。


针对项目前期工作,也就是世界观设计阶段,您会做哪些功课和准备?

世界观设计是大玄幻类项目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决定了一个项目的气质、调性甚至是特效量的多少。我一般都是依据原著来设计世界观,在原著的基础上去完善和创造新的概念。与此同时,也会定期跟编剧开会,了解他们的改编思路并给出我的建议。在世界观确立之后,我会找做前期概设的团队把整个项目视觉化,在此期间也会不断优化世界观。


通常一部作品中美术的前期设计和布景的周期是如何安排的?

世界观的设计加上前期概设的时间一般在6-8个月左右。我一般会把前期设计的时间多预留一些,图改来改去的很容易,景搭好了,可是改变不了的,这个成本更大一些,也需要更谨慎,如果变化不大,布景设计也会根据导演的机位和剧情的需要进行微调。


对于想要进入影视行业且从事美术相关方向的人,您有什么建议和经验分享吗?

虽然月亮与六便士并不对立,但千万不要轻易地把爱好变成工作。除非你足够热爱。为未来做好规划,再为你的梦想付诸行动。困扰我们的从来都不是选择月亮还是六便士,而是有没有坚定自己的路。





可以展开介绍一下影视创作中剪辑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吗?

有一次我坐出租车,司机问我是做什么的,我说剪辑师,司机问我,剪辑是不是就是把电影拍完的镜头全部接在一起就行了?我觉得他总结得简单明了,后面我也会这样解释给我的家人听。

我认为电影剪辑师的工作也是书写者,因为我们经常讲“视听语言”,我认为很多艺术创作都是一门语言,目的都是给别人讲述。电影作为一门语言,剪辑师是一部电影中最后一道讲述的关卡,和编剧、和导演做的工作是一条生产线上的。对我来说,剪辑最重要的还是忠于素材,不断地看素材,不断尝试各种讲故事的可能性,是剪辑师很重要的能力。


你通常会如何使用剪辑来规划和设计电影中的情节?会通过剪辑中的方法特意营造戏剧冲突性吗?

剪辑是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变一部电影的戏剧结果和戏剧导向的。我分享一下自己前段时间很喜欢的一部电影《不要抬头》的剪辑,譬如在地球要毁灭的时刻,一桌人在吃饭,镜头从一个角色正常说话——突然加速角色动作——快切到一些地球毁灭的、和此刻吃饭毫不相关的画面——再切回角色继续正常讲话,来完成了这最后的一餐饭。这就是剪辑能做到的效果,我觉得电影发展到今天,我看到这样新鲜的、对于戏剧冲突的处理会感到兴奋,对我来说这是剪辑带来的魅力。


您在剪辑过程中最看重的是什么(比如情感、故事、技术等等)?

我认为剪辑每一部电影,都是剪辑一种情绪,所以情绪是电影中最重要的。我的第一部电影《老兽》,整个剪辑过程中,我在思考和处理的都是主角老杨,他处在一个失望的背景之下,他的个人情绪虽然有调侃的时刻,但一直还是压抑着的,剪辑的时候我会选择减去一些他的情绪表达,尽量用事件去堆砌人物情绪。因为《老兽》是一直跟着一个主角的故事,所以找到他的情绪,就会找到这部电影的讲述方式。


通常而言,影视项目的剪辑周期是多长?

平均大概3-4个月左右,但也有个别情况。譬如《春江水暖》,当时因为拍摄跨度时间很长,要拍摄四季,就剪辑了大概一年多。和张律导演合作,他希望我在拍摄现场立刻剪辑,所以像《白塔之光》,拍摄结束后一个星期内就完成定剪了。


您认为一部好的电影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剪辑在其中的作用是什么?

我认为电影有很多种功能,有的电影是承担娱乐功能的,有的电影是有社会责任感的,有的电影虽然是私人的情感,但也许可以给世界上某一个角落不认识的一个人带去共鸣或抚慰。但无论哪种电影,无论是通俗的还是晦涩的,都应该是表达准确的。因为我认为电影是一门“语言”,电影创作者应该准确地使用这门“语言”,但想要达到准确表达,是要经过很艰苦和漫长的训练的。我认为好的剪辑应该是恰当的,剪辑师的工作经常像一个僚机或者助攻,帮助导演完成他的想法。


面对不同类型或者结构的电影,剪辑师要怎么应对?

作为剪辑师,会遇到不同风格的导演和故事。我希望自己可以帮助不同的导演完成他们风格的创作,去理解不同的人看待世界不同的方式,这也是我喜欢剪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剪辑是几个月密集地和一个导演相处的工作,一般那段时间,我们会成为很亲密的人,每天见面,每天一起讨论这部电影的表达是什么,然后我帮助导演完成他的表达。这个工作可以让我有机会对人有很深入的了解,我是个情感特别充沛的人,我喜欢和人深入交流,然后把我的这些理解转换成创作。所以一般如果有条件,我喜欢和导演一起看素材,这个过程是我了解这个导演的一个途径,了解TA是如何看待世界的。


对于想要进入影视行业且从事剪辑工作的人,您有什么建议和经验分享吗?

我小的时候就是体育队跑长跑的,经常是长跑冠军,所以我当时选择做剪辑的时候,我就觉得也许这个工作是适合我的。剪辑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工作,剪辑师要有无限的耐心,因为工作会不断地推翻再重来,并且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因为电影要从剪辑师手上交到观众的手中。永远不要说不可能,要去自己尝试,尝试了再交流,因为电影是一门“语言”,电影是自己可以说话的。





可以展开介绍一下影视创作中调色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吗?

通常会需要一条视频小样,一个xml或者EDL,一份原始素材,建立调色工程,套底,可以开始调色工作了。调色过程中可能涉及特效物料插入、改剪等情况,调色完成后,需要输出不同规格的物料,物料输出规格有很多种,看似简单,但承担的风险很大,需要大量时间和人力,还有工程维护、数据管理等工作。这不仅仅是调色这么简单,实际上是一个很繁杂的过程。


在拿到一部影片的剪辑版到进行调色工作之间,您一般会做哪些准备工作?

我会用相对大一些的屏幕看一遍剪辑版小样,显示屏一定是校准过的,我自己更爱用投影,眼睛会舒服很多。环境需要是避光的,这样更容易沉浸在影片中,也更容易看到人物的表演,看的过程中我会心中默记那些突出的段落。看完后会想影片带给自己的感觉,判断哪种方向的调子更合适。我会紧紧抓住影片带给自己的感觉,快速在脑子里搜寻同样感受的图片或者某部影片,开始网上搜索或者在收藏图库里查看,接着开始挑出个别段落以及关键场次,调试原始素材,拉扯素材的色彩反差,直到我觉得,对,就是这样的,感觉对了(我靠自己的直觉更多一些)。之后就会约上导演和摄影指导,开始正式调色。

通常而言,一部影片的项目期会持续多久?

不好说,快的时候一个月,慢的话也有两三年的。只算调色时间的话,一部影片的调色时间大概在5至20天不等。工作时间一般是一天8小时,偶尔时间较赶,一天14个小时也有。调色周期内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不会休假,所以项目比较紧密的时候就会一直得不到休息,就需要自己调节心理问题,不然容易抑郁。


一部作品的整体基调和调色方向通常是如何确定的?

调色师、导演、摄影指导,通常情况下由这三方一起确定影片的调性。


调色对电影的整体效果有多大的影响?

对于电影而言,调色会在最后一刻,为影片添加一抹重彩,引领观众进入影片,通过光影颜色质感,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共感。


您认为新人想学习调色困难吗?您会建议他们从哪些方向入手?

优秀的调色师需要对色彩敏感,专注、耐心、尽职尽责。软件容易学,但实际面对不同项目的时候,我也经过了好几年的打磨、研究,才可以从会使用软件,到真的会调色。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人来帮助、带领你,可能是前辈、同事、导演、摄影指导。我觉得放下自己的脸面也好、自尊心也好,要求学求问,不断练习。慢慢地,有一天你好像就上了一个台阶。持续下去,手上的功夫和脑子里的影像,两者之间的距离就变得越来越短了。还想提醒一下刚开始接触调色的新人朋友们,练习的时候不要用太好的素材,因为实践中每一个项目的拍摄条件不一样,会有很多现实因素的限制,素材不一定都能达到那种效果。如果你爱调色,专注地做这件事情,时间久了,做的项目多了,就会得偿所愿,是一个可以不断累积、可以触摸的成果。





编辑、撰文:孙筱谕

设计:王若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